當前位置: 首頁
>政府信息公開>法定主動公開內容>政策文件及解讀>本機關其他政策文件

杭農辦〔2022〕13號
關於開展杭州市新型稻漁綜合種養基地
創建工作的通知

各區、縣(市)農業農村局:

根據《關於印發

一、建設目標

2022年至2025年,力爭全市年新增稻漁綜合種養麵積1萬畝以上,實現畝均產出水產品100斤、水稻1000斤,畝均增收2000元以上,與單純種植水稻相比,單位麵積化肥、農藥使用量減少50%以上,構建出一條具有杭州特色、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新型稻漁綜合種養產業發展之路。

二、建設內容

按照“穩產高效、標準規範、特色鮮明、品牌運作”要求,從產地環境合格、運營模式高效、生產管理規範、社會效益明顯等重點方麵開展建設,通過兩年創建時間,建成有技術支撐力量、有核心展示區域、有特色技術模式、有科學規範管理、有自主品牌產品的可複製推廣的新型稻漁綜合種養基地。

三、建設程序

市級新型稻漁綜合種養基地當年啟動次年驗收,兩年建成。各地要嚴格落實責任,根據要求做好基地申報、立項、實施、監督、審計、驗收等全過程管理;每年於4月20日前(今年6月20日前)做好基地申報、審核彙總(詳見附件1、附件2)等工作,10月31日前做好上一年立項基地驗收(詳見附件3、附件4、附件5)等工作,同時提前謀劃、收集次年儲備項目。市局根據各地驗收和推薦情況,適時對項目進行抽查複核,認定市級新型稻漁綜合種養基地並發文公布。

報市局備案材料包括:《杭州市新型稻漁綜合種養基地建設申請表》(附件1)、《杭州市新型稻漁綜合種養基地建設申請彙總表》(附件2)等申報材料;《杭州市新型稻漁綜合種養基地建設驗收評價表(試行)》(附件4)、項目總結及相關佐證材料、《杭州市新型稻漁綜合種養基地驗收情況彙總表》(附件5)等驗收材料;實施方案、立項文件、資金撥付文件等。

聯係人:局漁業漁政漁港處  吳小蘭  電話:85259451

局種植業和種業處  王國海  電話:85259412

市農技推廣中心    葉  鍵  電話:87811352


附件:1.杭州市新型稻漁綜合種養基地建設申請表

2. 杭州市新型稻漁綜合種養基地建設申請彙總表

3.杭州市新型稻漁綜合種養基地創建標準

4.杭州市新型稻漁綜合種養基地建設驗收評價表

5.杭州市新型稻漁綜合種養基地驗收情況彙總表

6.新型稻漁綜合種養操作規程


杭州市農業農村局

2022年3月2日


 

附件1


杭州市新型稻漁綜合種養基地建設申請表


縣(市、區)


申報主體(蓋章)

(工商注冊全稱)


申請建設年度

£  2022         £  2023          £  2024         £  2025    


稻漁綜合種養

情況

現有稻田總麵積:           畝

擬建設稻漁綜合種養

麵積:         畝                     

其中,  稻魚         畝

稻蝦           畝

稻鱉           畝

其他:         模式       畝

品牌創建情況:    品牌創建年份:        以品牌銷售大米     噸

主要建設內容

(200字以內)


技術支撐條件

(200字以內)


市補資金

使用計劃


預期成效

(200字以內)


縣(市、區)

主管局意見

負責人(簽字):     

(公章)              年   月   日


附件2

杭州市新型稻漁綜合種養基地建設申請彙總表

區、縣(市)農業農村局(蓋章)                            填表日期:   年   月   日

序號

申報主體全稱

申請建設年度

綜合種養方式

擬發展麵積(畝)

品牌創建情況

單位

負責人

聯係

手機

詳細地址
















































附件3


杭州市新型稻漁綜合種養基地創建標準


一、基本條件

(一)主體明確。創建主體為企業、集體經濟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規模種(養)殖戶等經營主體。

(二)權屬清晰。示範區邊界清晰,持有合法有效的土地承包權或經營權證明,無土地使用糾紛。

(三)質量安全。示範區周邊無工業汙染源,近五年來未發生重大汙染事故或重大生態環境破壞事件。近三年,沒有發生水稻和水產品重大質量安全事件。

(四)規模發展。平原地區應集中連片,且麵積達到100畝以上;丘陵山區應各田塊位置毗鄰,麵積在50畝以上。

二、產地環境

(一)土壤。土壤環境質量符合《土壤環境質量標準》(GB15618-1995)Ⅱ類以上標準。

(二)水源。水源充足無汙染,水質達到《淡水養殖產地環境條件》(NY/T5361)標準。

(三)環境。場區環境整潔,進排水係統分開且無淤積、無坍塌。

三、技術模式

(一)模式要求。形成與當地自然條件和資源稟賦相適應的“一水兩用、一田雙收”典型技術模式。形成以“穩糧、促漁、增效、安全、生態”為目標的稻漁綜合種養典型經營模式。

1.特色化生產。基地布局合理、綜合模式特色鮮明,技術上有創新發展。

2.產業化經營。主體有相應建設資金投入,建立了苗種供應、生產管理、流通加工、產品銷售等關鍵環節的產業化配套服務體係。

3.品牌化運作。產品通過無公害農產品或者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認證。擁有水稻和水產品自主品牌,具有健全的品牌經營和管理體製。品牌具有一定知名度,品牌產品售價與當地普通產品相比產生了一倍以上的品牌溢價。

4.技術革新。基地參與縣級及以上的科研推廣項目的研發和試驗示範任務;或作為縣級及以上交流或培訓的現場觀摩點。

(二)指標要求。各項經濟技術指標合理優化,滿足稻漁互利共生需求,降低農業麵源汙染,實現節能減排,提高稻漁種養綜合效益。

1.水稻產量。平原地區水稻畝產不低於500公斤;丘陵山區水稻畝產不低於400公斤。產出優質品牌稻米的,畝產可適當降低10%左右。

2.田間工程。田間工程建設應符合主養品種對稻漁共生的基本要求,且溝坑占比不得超10%。

3.用藥用肥。使用有機肥為主,化肥使用量與同等條件下水稻單作相比減少50%以上。病蟲害防治主要依靠生態防治,利用種植香根草、顯花植物、性誘劑等綠色防控措施,減少水稻病蟲害等的發生。農藥使用量與同等條件下水稻單作相比減少50%以上。水產動物病害防治主要利用生態措施,漁用藥物使用符合規定,鼓勵實現“零化肥、零農藥和零抗生素”的“三零”目標。

4.循環利用。水產動物殘餌糞便等為水稻提供肥料,減少化肥使用50%以上。鼓勵水稻秸稈還田利用。

5.產值利潤。畝均利潤與同等條件下水稻單作相比提高一倍以上,且畝均增加利潤不低於2000元。

四、生產管理

(一)生產記錄。建立《稻漁綜合種養生產記錄》《稻漁綜合種養施肥用藥記錄》和《稻漁綜合種養產品銷售記錄》,按時認真填寫,記錄內容詳細完整準確並妥善保管。

(二)質量控製。建立生產投入品采購、保管和使用等規章製度;采購生產投入品來源於合法生產企業,並按照《農藥管理條例》《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管理條例》規定使用符合國家標準的農藥和飼料,不使用冰鮮(凍)餌料直接投喂,無使用禁用藥品行為。

(三)內部管理。內部管理製度健全,張貼重要的管理製度、技術規程等,定期對職工或成員進行相關技術培訓。

(四)產品追溯。建立產品可追溯製度,銷售農產品應附具《產品標簽》或者《食用農產品合格證》。

五、社會效益

(一)輻射帶動。發揮示範區輻射帶動作用,積極主動為區域農戶提供稻漁綜合種養技術谘詢和培訓服務,聯係和示範帶動周邊養殖漁民,提高周邊農戶對稻漁綜合種養的認知程度和技術水平。

(二)社會認可。基地工作獲得縣級及以上政府主管部門肯定、獲得新聞媒體宣傳報道。

(三)融合發展。在發展稻漁綜合種養的基礎上,開展了農產品加工銷售、創意農業體驗、休閑旅遊等二、三產業,產業鏈得到有效延伸,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效果顯著。


 

附件4


杭州市新型稻漁綜合種養基地建設驗收評價表


單位名稱

(工商注冊全稱)


單位公章


一票否決項(不合格的在右側空格內劃 ×)

必備條件

主體明確

創建主體為企業、集體經濟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規模種養殖戶等經營主體。


權屬清晰

示範區邊界清晰,持有合法有效的土地承包權或經營權證明,無土地使用糾紛。


規模發展

平原地區應集中連片,且麵積達到100畝以上(含);丘陵、山區應各田塊位置毗鄰,麵積在50畝以上(含)。


標準化

建設

遵循《稻漁綜合種養技術規範》(SC/T 1135.1-2017)標準,稻漁綜合種養田塊魚溝、魚氹開挖麵積不超過10%的紅線。


主體投入

主體投入資金不低於獎補資金,需提供審計報告。


質量安全

示範區周邊無工業汙染源,近五年來未發生重大汙染事故或重大生態環境破壞事件。近三年,沒有發生水稻和水產品重大質量安全事件。


如無一票否決項填寫以下評分項

考核體係

二級指標

考核要點

分值

評分標準

得分

產地環境

(9分)

土壤

土壤環境質量符合《土壤環境質量標準》(GB15618-1995)Ⅱ類以上標準。

3

達到標準(3分)。


水源

水質達到《淡水養殖產地環境條件》(NY/T5361)標準。

3

達到標準(3分)。


環境

場區環境整潔,進排水係統分開且無淤積、無坍塌。

3

酌情賦分(3分)。


模式與運營

(53分)

特色化

生產

綜合模式特色鮮明,技術有創新。

5

基地布局合理、模式特色鮮明(4分);技術有創新發展(1分)。酌情賦分。


產業化

運作

主體投入資金不低於獎補資金。

5

以50畝為基數,(其它麵積按比例折算)主體配套資金投入7.5萬(含)~9萬(3分);9萬(含)~10萬(4分);10萬(含)以上(5分)。高出部分采用百分比賦分。


建立產業化配套服務體係。

3

產業化配套服務體係完善,建立了苗種供應、生產管理、流通加工、產品銷售等關鍵環節的產業化配套服務體係;酌情賦分。


品牌化

發展

產品通過無公害農產品或者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認證。

2

產品獲得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綠色食品認證或有機食品認證。


擁有水稻和水產品自主品牌,具有良好知名度和競爭力。

2

其中,擁有水稻自主品牌(1分)、水產品自主品牌(1分)


產品售價與當地普通產品相比產生了1倍以上的溢價。

3

溢價1~2倍(1分);2~3倍(2分);3倍以上(3分)。


水稻產量

平原地區水稻畝產量。

7

500~550公斤(5分);550公斤(含)以上(7分)。


丘陵、山區水稻畝產量。

400~450公斤(5分);450(含)~500公斤(6分);500(含)公斤以上(7分)。

產出優質品牌稻米的區域。

最低畝產量可降低<5%(4分);

降低5%(含)~10%(3分)。

田間工程

符合田間工程建設行標要求。

6

田間工程建設科學合理實用,溝坑占比≤10%;酌情賦分。


減肥減藥與循環利用

化肥使用量與同等條件下水稻單作相比減少50%以上。

2

減少50%(含)~60%(1分);減少60%(含)以上(2分)。


農藥使用量與同等條件下水稻單作相比減少50%以上。

2

減少50%(含)~60%(1分);減少60%(含)以上(2分)。


采取綠色防控技術。

3

利用種植香根草、顯花植物、性誘劑等綠色防控措施,減少水稻病蟲害等的發生(3分);酌情賦分。


秸稈還田或綜合利用。

3

開展秸稈肥料化利用、飼料化利用、燃料化利用、基料化或原料化利用等綜合利用(3分)。


產值利潤

畝均利潤與同等條件下比當地水稻單作對比提高一倍以上。

5

1~2倍(3分);2(含)~3倍(4分);3倍(含)以上(5分)。


畝均增加利潤高於2000元。

5

2000~2500元/畝(3分);2500(含)~3000元/畝(4分);3000(含)元/畝以上(5分)。


生產管理 (31分)

日常管理

“生產記錄”檔案。

3

按時記載,內容詳細完整規範。


“施肥用藥記錄”檔案。

3

按時記載,內容詳細完整規範;或達到零化肥零藥物施用。


“產品銷售記錄”檔案。

3

按時記載,內容詳細完整規範。


質量控製

建立了生產投入品采購、保管和使用規章製度。

3

建立並運行相應製度。


采購的生產投入品來源於合法生產企業,並按照相關要求規範使用。

3

規範購買投入品;使用的農藥和飼料均符合《農藥管理條例》《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管理條例》等標準。


無使用禁用藥品行為。

3

開展稻米和水產品檢測,指標符合食品安全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或例行檢測、抽檢沒有發現不合格。


內部管理

內部管理製度健全。

3

建立內部管理製度(3分)。


製度上牆,張貼或製有模式流程圖、基地展示牌等。

3

達到要求。


定期開展/參加技術培訓或交流。

3

一年開展或參加兩次及以上的技術培訓或交流。


可追溯製度。

2

建立產品質量安全追溯製度。


產品標簽。

2

銷售產品附具《產品標簽》或者《使用農產品合格證》,內容完整準確。


社會效益(7分)

輻射帶動

積極為周邊農戶提供稻漁綜合種養技術谘詢和培訓服務,帶動周邊主體開展稻漁綜合種養,提高對稻漁綜合種養的認識度和整體技術水平。

5

帶動實施1~3戶以上(2分);聯係服務3戶以上(3分)。


社會認可

基地工作獲得縣級及以上政府主管部門肯定、獲得新聞媒體宣傳報道。

2

達到要求。


加分項(10分)

規模化

發展

經營主體因地製宜進行規模化開發,綜合種養達到一定規模。

4

平原地區120畝(含)~150畝(2分),150畝(含)~200畝(3分),200畝(含)以上(4分)。

山區、丘陵地區60畝(含)~80畝(2分),80畝(含)以上(4分)。


技術革新

基地參與縣級及以上的科研推廣項目的研發和試驗示範任務;或作為縣級及以上交流或培訓的現場觀摩點。

3

作為縣區級科研推廣項目基地或承擔現場觀摩會(2分);縣區級以上(3分)。


三產融合

開展了農產品加工銷售、創意農業體驗、休閑旅遊、節慶活動等二三產業,產業鏈得到有效延伸,三產融合發展效果顯著。

3

三產融合效果顯著,有二三產業,產值占比低於30%(2分);二三產業產值占比在30%以上(3分)。


合計










注:除一票否決項以外,其餘考評項均按實際情況予以賦分。總分達到80分以上視為合格,通過驗收。


附件5


______年度杭州市新型稻漁綜合種養基地驗收情況彙總表

_____區、縣(市)農業農村((蓋章)                  填表日期:    年   月   日

序號

基地

全稱

主要

模式

稻漁規模(畝)

品牌(水稻、水產品)

水稻

畝產量(kg)

水產品

畝產量(kg)

減肥、減藥

情況(相比單種稻)

畝均

產值(元)

畝均

利潤(元)

考評得分

基地

負責人

聯係電話

具體地址























































































附件6.1


稻蛙共生模式操作規程


一、田間工程

(一)稻田選擇

宜選擇環境安靜、水源充足、排灌方便的田塊。枯水、漏水或輪灌的田塊及溢洪區、排水彙集地不宜選擇。稻田土質要求保水性能好,以黏土壤土為佳。不宜選擇耕作層淺的沙土田、沙泥田。田塊麵積平原地區以5畝以上為宜,山區以1畝以上為宜。

(二)開挖蛙溝

溝坑麵積占整個水稻田塊的比值不超過10%。沿稻田田埂內側或田中開挖寬1.0米~1.5米,深0.5米~0.8米的蛙溝。蛙溝數量約為1.5畝(即1000平方米)田塊麵積開挖一條,麵積約為稻田總麵積的3%~5%。在交通便利的一側留寬4米左右的機械作業通道。

(三)修築田埂

利用蛙溝中挖出的泥土加寬、加高、夯實田埂,保持田埂高度高出稻田平麵0.3米以上,埂底寬0.8米~1.0米,頂部寬0.3米~0.4米,且不滲水、不漏水。蛙溝與稻田交接處築一條高、寬各0.25米的小田埂。

(四)進、排水設施

依據自然田塊形態設置進、排水口。一般將進、排水口設在稻田對角兩頭田埂上,進水渠近端田埂上設進水口,對應的另一端設排水口,且略低於田麵。在進、排水口均牢固設置細密鐵絲網或40目篩絹網。

(五)設置防逃網

用網目為10目至20目的網片圍在稻田四周設置防逃網,網片顔色以淺色為宜。要求圍網埋入田埂泥土中0.10米~0.15米,地麵上保留1.2米~1.5米高,每隔1米~1.5米處用竹竿支撐固定。

二、水稻種植

(一)品種選擇

宜選擇耐肥抗倒、分蘖力強、抗病性好、米質優、產量高、適宜於當地種植的水稻品種。

(二)稻田施肥和消毒

直播或移栽前10天~15天,按400千克/畝~450千克/畝用量施商品有機肥。移栽後5天~10天,施5千克/畝~10千克/畝尿素促分蘖。直播或移栽前10天,在稻田及蛙溝內注入少量水,按全田麵積100千克/畝用量潑灑生石灰消毒。

(三)水稻種植

單季晚稻在5月底到6月初,播栽到大田最為適宜,應搶季節早播早栽。常規稻畝用種量4千克~5千克,雜交稻畝用種量1千克~1.5千克,實際用種量還要根據溝坑實際麵積相應減少。提倡機插,秧齡控製在15~20天左右,行株距30厘米×21厘米,常規稻每穴插3本~4本,雜交稻每穴插2本。

(四)田間管理

1.除草:通過田塊平整、以水壓草、以苗壓草,控製草害。

2.水漿管理:直播水稻濕潤出苗,二葉一心後建立1厘米左右薄水層。機插稻插秧後,保持水層3厘米左右促分蘖。大田苗數達到計劃苗數的80%以後,排水擱田。拔節孕穗期間歇灌溉;灌漿結實期灌滿水,促揚花結實。收割前3天~5天斷水,自然落幹。擱田期間,蛙溝保持滿水。

3.施用追肥:從水稻種植到收割期間,視水稻生長情況,適量施用三元複合肥作追肥。

4.病蟲害防治:在田間按每盞燈控製30畝的範圍安裝太陽能殺蟲燈,利用二化螟、稻縱卷葉螟等性誘劑誘殺稻縱卷葉螟、二化螟、稻飛虱等主要害蟲。期間一般不施農藥,如發生嚴重病害需施用藥物的,應施用低毒、安全的生物農藥。

(五)水稻收割

秈稻85%以上、粳稻95%以上稻穀黃熟時收割。

三、蛙類養殖

(一)蛙種放養

放養品種以美國青蛙為宜。放養規格每隻75克~150克,要求規格整齊、體質健壯、無病殘。放養密度為300隻/畝~400隻/畝。7月上旬,在擱田後複水時放養,放養前用3%~4%的食鹽水溶液浸洗蛙種10分鍾後,在蛙溝內多點均勻投放。

(二)養殖管理

1.控製水位:養殖期間,適時加注新水,保持蛙溝中水深0.4米~0.5米。

2.施用生石灰:蛙溝每15天~20天潑灑1次生石灰,每次用量按20克/立方米水體施用。

3.飼料投喂:按照“定質、定量、定時、定位”的原則進行。投喂蛙類養殖用配合飼料,每天1次,可在上午8時~10時投於蛙溝水麵,投喂量幼蛙階段為體重的2%~3%、成蛙階段為體重的1%~2%。每次投喂量以蛙能在15分鍾~20分鍾內吃完為宜,具體投喂量應根據天氣、水質和蛙的吃食情況作適當調整。另外,可在蛙溝上方安裝誘蟲燈,誘捕昆蟲供蛙攝食。

4.日常管理和病害預防:堅持早、中、晚巡田,檢查蛙的活動、攝食情況和水稻的長勢,發現殘飼與病、死蛙,及時清除。檢查田埂是否有漏洞,防逃網是否牢固,是否出現縫隙與破損,一旦發現及時修補,嚴防蛙類外逃及蛇、鼠入內危害蛙群。雷雨天氣做好防洪、防逃工作。病害防治堅持“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養殖期間適時加注新水,保證飼料新鮮無汙染。

(三)蛙類捕撈

按照“捕大留小,分批捕獲”的原則,根據市場需求適時起捕。一般在當年9月份開始陸續捕撈上市。捕捉時先在夜間用聚光燈照著用網兜捕捉,最後將田塊內水排幹捕捉。


附件6.2


稻蝦(克氏原螯蝦)共生模式操作規程


一、田間工程

(一)稻田選擇

宜選擇環境安靜、水源充足、排灌方便的田塊。枯水、漏水或輪灌的田塊及溢洪區、排水彙集地不宜選擇。稻田土質要求保水性能好,以黏土壤土為佳。不宜選擇耕作層淺的沙土田、沙泥田。田塊麵積平原地區以5畝以上為宜,山區以1畝以上為宜。

(二)邊溝

溝坑麵積占水稻田塊麵積比值不超過10%。距離稻田外埂內側0.6米~2米處開挖邊溝,邊溝結合稻田形狀和大小,可挖成環形、U形、L形、I形等形狀。溝深0.8米~1.5米,寬不超過2米。在交通便利的一側留寬4米左右的機械作業通道

(三)田埂

外埂:利用開挖邊溝的泥土加寬、加高外埂。外埂加高加寬時,宜逐層打緊夯實,堤埂不應開裂、滲漏。改造後的外埂,高度宜高出田麵80厘米,使稻田最高水位能達到50厘米~60厘米。埂麵寬不少於150厘米,坡比以1:(1~1.5)為宜。

內埂:在靠近邊溝的田麵築好高20厘米、寬30厘米的內埂,將田麵和邊溝隔開。

(四)進、排水設施

進、排水設施獨立設置。進水口建在田埂上,比田麵高50厘米左右;排水口建在邊溝最低處。進水口和排水口呈對角設置且均安裝雙層防逃網。防逃網宜用孔徑0.25毫米(60目)的網片做成長150 厘米、直徑30厘米的網袋。

(五)防逃設施

用厚塑料薄膜或鈣塑板沿外埂四周圍成封閉防逃牆,防逃牆埋入地下10厘米~20厘米,高出地麵40厘米~50厘米,四角轉彎處呈弧形。

(六)稻田消毒

水草種植前,加水至比田麵高10厘米左右,用生石灰100千克/畝帶水進行消毒。

(七)水草種植

田麵種植:田麵宜種植伊樂藻,種植時間為前一年11月至當年2月。在稻田消毒7天~10天後,提高水位至田麵上20厘米左右,開始種植伊樂藻。要求行距8米左右,株距4米~5米,伊樂藻草團直徑30厘米左右。

邊溝種植:邊溝內選種伊樂藻、輪葉黑藻、空心蓮子草(水花生)等水草,種植麵積占邊溝麵積的30%左右。伊樂藻種植時間與田麵上種植伊樂藻時間相同,輪葉黑藻種植時間宜在3月,空心蓮子草宜在春季水溫高於15 ℃時種植。

二、水稻種植

(一)品種選擇

宜選擇抗倒性強、抗病性好、米質優、產量高且適宜當地種植的水稻品種。

(二)田麵整理

5月底至6月初整田,以達到機械插秧要求。

(三)秧苗栽插

6月中旬前完成栽插,提倡機械插秧,雜交稻品種達到30厘米×21厘米的行株距,每穴插2本。常規稻品種達到30厘米×16厘米的行株距,每穴插3本~4本。

(四)曬田

宜采取2次輕曬,輕曬至田塊中間不陷腳即可。第一次曬田後複水至3厘米~5厘米深,5天後即可進行第二次曬田。曬田時邊溝中水位低於田麵30厘米左右。

(五)施肥

肥料施用應符合《肥料合理使用準則通則》的要求。施肥時施足基肥,水稻栽插後根據水稻長勢施用分蘖肥和穗肥。不使用對克氏原螯蝦有害的氨水、碳酸氫銨等化肥。

(六)水分管理

水稻種植期的水分管理情況見表1。

表1 稻蝦共生的田間水位(水分)管理

時間

水位(厘米)

時間

水位(厘米)

11月~12月

高於田麵40~50

整田至7月

高於田麵5左右

1月~2月

高於田麵50左右

7月~9月

高於田麵20左右

3月

高於田麵30左右

曬田期

低於田麵30左右

4月

高於田麵40左右

收割前7天至收割

低於田麵20~30

5月至整田前

高於田麵50左右

收割後至11月

高於田麵30左右

(七)病蟲害防治

宜采用燈誘、化誘等物理、化學方法殺滅害蟲。不使用對克氏原螯蝦有害的藥物。

(八)收割與秸稈還田

用於繁育克氏原黎蝦苗種的稻田在10月上旬左右進行水稻收割,留茬40厘米左右並將田麵散落的稻草集中堆成小草堆;其他稻田的水稻正常收割。

三、克氏原螯蝦養殖

(一)種苗來源

優先選擇本地具有水產苗種生產經營許可證的企業生產的種苗,並經檢疫合格。種苗運輸時間不宜超過2小時。

(二)養殖模式

1.幼蝦投放:投放時間宜在3月中旬至4月中旬投放第一批幼蝦;在秧苗返青後,根據稻田存留蝦種情況,補充投放第二批幼蝦。幼蝦規格整齊,體色為青色最佳,附肢齊全、體表光滑,反應敏捷活動能力。投放第一批幼蝦時, 3厘米~4厘米規格的投放量宜為6000隻/畝~8000隻/畝, 4厘米~5厘米規格的投放量宜為5000隻/畝~6000隻/畝。投放第二批幼蝦時,規格5厘米左右,投放量宜為2000隻/畝~4000隻/畝。

2.親蝦投放:投放時間宜在8月~10月。挑選附肢齊全,無損傷,體格健壯,活動能力強,體色暗紅,體表光滑無附著物的親蝦,規格不低於35克/隻,雌、雄親蝦來自於不同養殖場所,投放量以15千克/畝~30千克/畝為宜。

(三)種苗運輸與投放

種苗一般采用塑料框鋪水草保濕運輸。如離水時間較短,直接將蝦分開輕放到淺水區或水草較多的地方,使其自行進入水中;如離水時間較長,放養前應進行如下操作:先將蝦在稻田水中浸泡1分鍾左右,提起擱置2分鍾~3分鍾,再浸泡1分鍾,再擱置2分鍾~3分鍾,如此反複2次~3次,使蝦體表和鰓腔吸足水分,再將蝦分開輕放到淺水區或水草較多的地方,使其自行進入水中。

(四)投喂

1.飼料種類:飼料種類包括植物性飼料和克氏原螯蝦專用配合飼料等。配合飼料應符合《飼料衛生標準》和《無公害食品 漁用配合飼料安全限量》的要求。

2.投喂方法:飼料宜早晚投喂,以傍晚為主。飼料投喂時宜均勻投在無草區,日投餌量為稻田內蝦總重的2%~6%,以2小時內吃完為宜,具體投喂量根據天氣和蝦的攝食情況進行調整。

(五)養殖管理

1.水位控製:克氏原鼇蝦養殖期的水位控製情況見表1。

2.水質調節:在苗種培育期宜施發酵腐熟的有機肥施用量為100千克/畝~150千克/畝,再結合補肥、加水、換水等措施使整個養殖期間水體透明度控製在25厘米~35厘米。其他時間根據水色、天氣和蝦的活動情況,采取補肥、加水、換水等方法調節水質,使水體透明度控製在35厘米~45厘米。

3.水草管理:水稻種植之前水草麵積控製在田麵麵積的30%~50%,水草過多時及時割除,水草不足時及時補充。高溫季節宜對伊樂藻、輪葉黑藻進行割茬處理,防止高溫爛草。經常檢查水草生長情況,水草根部發黃或白根較少時及時施肥。在水草蟲害高發季節,每天檢查水草有無異常,發現蟲害及時進行處理。

4.巡田:每日早晚巡田,觀察稻田的水質變化以及蝦的吃食、蛻殼生長、活動、有無病害等情況,及時調整投飼量;定期檢查、維修防逃設施,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六)病害防控

發生病害時,應準確診斷、對症治療,治療用藥應符合《魚藥使用規範》的規定。平時宜采取以下措施預防病害:苗種放養前邊溝內潑灑生石灰消毒;運輸和投放苗種時避免造成蝦體損傷; 加強水草的養護管理; 定期改良底質調節水質;適時捕大留小降低養殖密度。

(七)捕撈

1.捕撈時間:第一批投放的幼蝦,成蝦捕撈時間為4月下旬至6月上旬;第二批投放的幼蝦,成蝦捕撈時間為8月上旬至9月底。投放親蝦的,成蝦捕撈同前,如繁育較多還可於3月中旬至4月中旬捕撈幼蝦出售。

2.捕撈工具:捕撈工具以地籠為主。幼蝦捕撈地籠網眼規格以1.6厘米為宜;成蝦捕撈地籠網眼規格以2.5厘米~3.0厘米為宜。

3.捕撈方法:捕撈初期,將地籠放在田麵上及邊溝內,隔3天~5天轉換一個地方。當捕獲量漸少時,降低稻田水位,使蝦落入邊溝內,再集中在邊溝內放地籠。用於繁育克氏原鼇蝦苗種的稻田,在秋季進行成蝦捕撈時,當日捕撈量低於0.5千克/畝時停止捕撈,剩餘的用來培育親蝦。


附件6.3


稻鱉共生模式操作規程


一、田間工程

(一)稻田選擇

宜選擇環境安靜、水源充足、排灌方便的田塊。枯水、漏水或輪灌的田塊及溢洪區、排水彙集地不宜選擇。稻田土質要求保水性能好,以黏土壤土為佳。不宜選擇耕作層淺的沙土田、沙泥田。田塊麵積平原地區以5畝以上為宜,山區以1畝以上為宜。

(二)溝坑

挖環溝和坑,溝坑麵積占整個水稻田塊的比值不超過10%。環溝沿田埂開挖,寬3米~5米,深1米~1.5米。鱉坑位置緊靠進水口的田角處或一側,形狀呈矩形,深度1米~1.2米,四周用密網或聚氯乙烯(PVC)塑料設置圍攔,圍欄向坑內側稍傾斜10度~15度。坑埂應加固,並高出稻田平麵10厘米~20厘米。

(三)田埂

放養前應修補、加固、夯實田埂,做到不滲水、不漏水。丘陵地區的田埂應高出稻田平麵40厘米~50厘米,平原地區的田埂應高出稻田平麵50厘米~60厘米,冬閑水田和湖區低窪稻田應高出稻田平麵80厘米以上。利用挖坑、溝的泥土加寬、加高、加固田埂,稻田機械作業的,需要留出2米~5米寬的農機通道。

(四)進、排水設施

進、排水設施獨立設置,進、排水口呈對角設置,並用密網包裹。排水口建在排水溝渠最低處。

(五)防逃設施

防逃設施可選用磚牆、鋁塑板、彩鋼板等材質,將環溝外側圍攔,高出埂麵50厘米~60厘米,圍欄豎直埋入土中15厘米~20厘米,四角處圍成弧形。進、排水口處安裝金屬或聚乙烯的防逃攔網。

二、水稻種植

(一)品種選擇

宜選擇莖稈粗壯、分蘖力強、抗倒性強、抗病性好、豐產優質、適宜當地種植的水稻品種。

(二)田麵整理

插秧前應整田,以達到機械插秧或人工插秧的要求。

(三)秧苗栽插

提倡機械插秧,雜交稻品種30厘米×21厘米的行株距,每穴插2本。常規稻品種30厘米×16厘米的行株距,每穴插3本~4本。

(四)曬田

曬田時,應緩慢排水,促使鱉進入溝坑,防止鱉逃逸。

(五)施肥

根據稻田的肥力施足基肥,後期根據需要合理施用分蘖肥、穗肥,以有機肥為主。以鱉池為基底的稻鱉工作,一般無須施肥。

(六)水分管理

插秧後前期以淺水勤灌為主,田間水層不超過4厘米;孕穗階段保持10厘米~20厘米水層,同時采用灌水、排水相間的方法控製水位。

(七)病蟲害防治

病蟲害防治以物誘、化誘等生態防控措施為主。

(八)收割

水稻成熟後,應及時收割。

三、中華鱉養殖

(一)品種選用

優先選用經全國水產原種和良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的品種,來自具有水產苗種生產經營許可證的企業生產的苗種,檢疫合格,或選用自繁自育適合本地區養殖的品種。

(二)放養前消毒

在中華鱉投放前10天~15天,按溝坑麵積用100千克/畝生石灰化水趁熱潑灑,也可用1%聚維酮碘溶液替代消毒。

(三)放養時間及方式

先鱉後稻宜在插秧前半個月至1個月放養中華鱉,先將鱉限製在溝坑內養殖,待水稻插秧後1個月放鱉進入稻田;先稻後鱉宜在水稻生長 2個月左右放養中華鱉。放養應選擇在水溫 20℃以上的連續晴天進行,放養溫差不超過2℃。

(四)規格與密度

中華鱉宜放養規格與密度見表1:

表1 稻田養殖鱉種放養密度

個體規格(克)

密度(隻/畝)

150~250

250~350

250~350

180~250

350~500

120~180

500~750

100~120

(五)投喂

天然餌料一般不能滿足鱉的生長,可投喂人工配合飼料。水溫低於22℃時不投喂飼料,水溫在28℃~35℃時應加大投喂量。日投喂占體重的2%~3%,小規格鱉種適當加大投喂量。日投喂兩次,上下午各一次。

(六)養殖管理

應定時巡查,每天兩次以上,測量池水溫度,觀察中華鱉活動情況,保持溝坑水深1.3米~1.5米。及時檢查是否漏水,防逃設施是否損壞,清除敵害生物。

(七)病害防控

采用合理放養密度、定期消毒等生態防治方法。日常管理中必須堅持“防重於治”,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處置”,做好病鱉隔離,切斷傳播途徑,從根本上解決病害的流行,避免經濟損失。

(八)捕撈

可采用地籠(注意時間,防止中華鱉悶死!)或清底翻挖等方式捕獲。

(九)越冬

水稻收割後,溝坑內應及時注入新水,水位保持在50厘米以上為宜。中華鱉冬眠期間不應注水和排水;冰封時應及時在冰麵上破洞。


附件6.4


稻魚(甌江彩鯉)共生模式操作規程


一、田間工程

(一)稻田選擇

宜選擇環境安靜、水源充足、排灌方便的田塊。枯水、漏水或輪灌的田塊及溢洪區、排水彙集地不宜選擇。稻田土質要求保水性能好,以黏土壤土為佳。不宜選擇耕作層淺的沙土田、沙泥田。田塊麵積平原地區以5畝以上為宜,山區以1畝以上為宜。

(二)邊溝、田間溝及魚坑

溝坑麵積占整個水稻田塊的比值不超過10%。根據田塊地形和大小,宜在距離田埂內側1米內開挖邊溝,可挖成口形、U形、L 形、I形等形狀,溝寬1米~2米,深O.5米~l米,坡比為1:1; 在交通便利的一側留寬4米左右的機械作業通道。田間溝可根據田塊大小選擇性設置,“十”字形或“井”字形,寬30厘米~40厘米,深30厘米~40厘米,與邊溝相通。魚坑:在進水口和邊溝交彙的地方開挖,占稻田麵積的O.5%~1%,長寬比以3:2為宜,深1米~1.5米。在暫養坑底鋪一層厚O.1毫米~O.2毫米的塑料膜,然後在塑料膜上平壓一層10厘米~15厘米厚的泥土;在暫養坑上方設置遮陽網,遮陽網的麵積應達到暫養坑麵積的80%。

(三)進、排水設施

進排水口一般設在稻田的兩對角,以保證水流暢通,進排水口大小根據稻田排水量而定。在進排水口均設置攔魚柵,其高度和寬度分別大於進排水口20厘米,攔魚柵的兩邊及下端插入泥土中夯實,上端高出田埂,以防跑魚。攔魚柵用尼龍網、聚乙烯網或鐵篩片等材料製成,網目大小以魚種不會逃逸、水可順利微流為宜。

(四)田埂

對於土埂,應加高、加寬和夯實,改造標準為田埂高50厘米~80厘米,頂寬80厘米、底寬120厘米。

二、水稻種植

(一)品種選擇

選擇莖稈粗壯、分蘖力強、抗病性強、抗倒伏、熟期適宜的優質高產品種。

(二)插秧

5月~6月,或根據本地農時確定水稻插秧時間,提倡機械插秧。雜交稻品種達到30 厘米×21 厘米的行株距,每穴插2本。常規稻品種采用30 厘米×16 厘米的行株距,每穴插3本~4本。

(三)曬田

宜輕曬,以田塊中間不陷腳、田麵表土無裂縫和發白、水稻浮根泛白為宜,曬田結束後及時複水。

(四)施肥

肥料施用以有機肥為主,第一年宜施經發酵的有機肥500千克/畝~600千克/畝,後期根據水稻長勢施用分蘖肥和穗肥各1次~2次。第二年起逐漸減少化肥施用量。肥料施用時應一次施半塊田,間隔1天後施另外一半田。不應將肥料撒入邊溝、田間溝和魚坑內。

(五)水分管理

水稻生長初期,田麵水深應保持在5厘米左右。分蘖末期不宜曬田,如長勢繁茂可深水淹灌。隨水稻生長,可加深至15厘米~20厘米左右。後期水稻抽穗灌漿成熟,田麵水深保持在5厘米~7厘米。水稻黃熟初期開始排水。

(六)病蟲害防治

宜采用燈誘、化誘等物理、化學方法殺滅害蟲。不使用對魚類有害的藥物。

(七)收割

水稻收割前應排水。排水時,先將稻田水位快速下降至田麵上5厘米~10厘米,後緩慢排水,邊溝內水位保持在50厘米~70厘米。待田麵晾幹後收割稻穀。

三、甌江彩鯉養殖

(一)魚種要求

甌江彩鯉魚種應來自具有水產苗種生產經營許可證的企業,並經檢疫合格,要求規格整齊、體質健壯、無病無傷、活動力強。

(二)運輸

運輸前魚種需要停食一段時間,一般12小時~24小時左右;運輸過程中保持溶氧充足,不使用麻醉劑;運輸魚種密度適宜,防止密度過大造成擠壓,引起外傷等;運輸過程中使用的器械均進行消毒;注意觀察魚的活動情況,若有浮頭、死亡等,需要及時換水;運輸時間以不超過6 小時為宜。

(三)放養

插秧7天左右,秧苗返青後放養魚種。放養前宜用3%~4%的食鹽小蘇打合劑(1:1)消毒,浸洗5分鍾~10分鍾。投放時應進行溫差調整,可將氧氣袋放入擬投放的水體中30分鍾左右,使氧氣袋內外水溫差≤2℃,再打開氧氣袋,讓魚種遊入水體。甌江彩鯉放養規格100克/尾~150克/尾,數量80尾/畝~150尾/畝。

(四)投喂

投喂無公害水產膨化配合飼料,根據規格選擇適口粒徑。正常情況下,按“四定”(定時、定質、定量、定位)投餌法投喂餌料,日投餌量為魚體重量的2%~3%,日投喂2次,遵循“三看”(看魚、看水、看天)原則,並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調整;在天氣悶熱或天氣驟變、氣溫過低時,要減少或暫停投餌。

(五)病害防控

應堅持預防為主原則,在魚發生病害,或水中有害生物大量生長時,科學合理使用藥物。治療使用的藥物應執行《無公害食品 漁用藥物使用準則》(NY5071)中的規定。平時宜通過以下措施進行病害預防: 6月~10月,每月在邊溝和魚坑潑灑1次生石灰進行消毒,按溝坑麵積計算,以5千克/畝為宜。

(六)水質調節

6月~10月,每月宜按溝坑麵積追施經發酵的有機肥50千克/畝,並添加0.5千克/畝過磷酸鈣,透明度控製在20厘米~25厘米。每隔1個月宜在溝坑遍撒1次含氯製劑,用量按產品使用說明書使用。水溫超過30℃時,每15天宜換10%清水,並增加田麵水深至30厘米。

(七)起捕

平時可視市場需求用地籠誘捕,捕大留小。9月上旬至中下旬水稻黃熟,水位降低,魚隨著水位的降低遊集到每個田塊的魚坑中,進入魚坑裏的魚可全部起捕上市,也可轉入池塘暫養後適時銷售。


編輯:
信息來源:市農業農村局
打印本頁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