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政務信息>區縣動態

打通從“產得出”到“賣得好”的上下遊渠道 | 臨平區“爺爺的菜地”共富公益項目應“運”而生

水稻田裏,嫩綠的秧苗搖曳生姿,孕育著豐收的希望;甲魚塘中,甲魚們悠然自得地遊弋著,享受著自然的恩賜……運河街道亭趾村的村民大都保持著世代傳承的耕作方式,用勤勞的雙手耕耘著這片土地。而隨著現代農業東風吹來,打造區域特色農產品牌逐漸成為村裏共識,推出“爺爺的菜地”項目,並著手打好“種得好”基礎,借助“醉運河”品牌,帶動優質農產品“產得出”“賣得好”,為村民致富打開新門路。

烈日當空,在亭趾村核心區的一塊菜地裏,農戶金正祥和妻子正忙著給甘蔗除草。“最近雨水多,甘蔗田裏雜草長勢迅猛,容易與甘蔗爭奪養分,影響甘蔗正常生長和分蘖。”金大伯一邊忙著手中的活說道。

除了甘蔗之外,這塊占地麵積僅5畝的菜地裏還種著芋艿、絲瓜、西瓜等十餘種蔬菜瓜果。擁有20多年農耕經驗的金正祥告訴記者,一開始自家菜地裏種植的果蔬品類並沒有這麼豐盛,南瓜、黃瓜等都有各自專屬的栽培區域,但隨著種植年限的增加,農田土壤退化問題逐漸凸顯,生產出的果蔬質量也不如從前。

“不同作物對土壤的養分需求不同,如果一直種植同一種作物,會導致土壤中某些養分的枯竭,要想解決土壤退化問題,隻能不停地更換農作物品種,或者間隔幾年再次種植。”金正祥和妻子通過不斷引進新品種來增加收入。

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的“自產自銷”模式在市場上逐漸失去競爭力,作為一個以農業生產為主的傳統村落,如何拓寬農產品銷路、讓村民們獲得穩定收入成了村裏的頭等大事。在這樣的背景下,一項由發起人通過牽線搭橋找銷路,村委會積極協調、對接果農的特殊公益項目——“爺爺的菜地”應運而生,這樣的合作模式打通了從“產得出”到“賣得好”的上下遊渠道。

村裏的老人大多都是守著三分薄地,種些簡單的作物在路邊或是菜市場銷售,不僅每天早出晚歸非常辛苦,收入還不穩定。為了減輕農戶的負擔,村裏計劃將全村生產的當季果蔬集中到一起,通過“醉運河”品牌的打造把農產品統一推廣出去,解決銷售渠道問題。

目前,金正祥家菜地裏的茄子、玉米、南瓜等多種當季蔬果已“穿”上“醉運河”品牌的新包裝,搭乘“電商快車”銷往全國各地,第一批銷售總量為200盒,給一家人帶來一筆可觀的經濟收入。而對於整個亭趾村來說,金正祥一家的案例僅是“爺爺的菜地”項目一個成功的試點,如何持續讓村裏的農產品“走出去”,未來的路依然漫長。

從“產得出”到“賣得好”,“種得好”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環。如何讓村裏的農產品得到更廣泛的市場認可?沈立飛認為,提高產品質量十分重要。“我們通過定期開展農業培訓和交流活動,邀請農業專家和老一輩農民分享經驗,來提升當地農民的種植技術和市場意識。”

對於“爺爺的菜地”的未來,沈立飛信心滿滿。“有了更先進的技術和更多經驗,村裏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都能得到提升,我們就能通過‘醉運河’品牌把更多更好的農產品推廣到全國各地。”

此外,通過與村裏老人的深入交流,沈立飛了解到他們渴望將自己的耕作經驗傳承下去,而鄉村振興的“接力棒”也終將會交到“厚植愛農情懷,練就興農本領”的年輕一代手中。

“農具細分種類其實非常多,大家常見的犁耙屬於耕地整地工具……”在亭趾村村委二樓會議室內,一場別開生麵的“新農人如何玩轉農具”講座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年輕人在老一輩農民代表的“手把手”教學下,練習各種勞動工具的使用方法。“掌握了這些知識後,我已經迫不及待地想回去嚐試幫爸爸打理田地了,接下來我還想學習各種現代農業技術,做好田間管理。”亭趾村村民沈麗婷笑著說。

一畦春韭綠,十裏稻花香。亭趾村村民們正以自己的勤勞與智慧,深入農村改革,建設美麗鄉村,推動生態資源轉化為產業優勢;未來,村裏也將努力打造好“醉運河”特色農產品牌,做好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橋梁紐帶”,進而帶動全產業鏈的進一步轉型升級。

編輯:
信息來源:辦公室(計劃財務科)
打印本頁 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