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號: 0000000/2021-263971 公開方式: 主動公開
文號: 公開日期: 2021-10-21
發布單位: 市社科聯 主題分類: 其他
杭州市“十三五”哲學社會科學發展規劃
時間:2021-10-21 15:25      來源:杭州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瀏覽次數:

杭州市“十三五”哲學社會科學發展規劃

(2016—2020年)


“十三五”時期是杭州全麵深化改革、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和建設世界名城的關鍵時期,是杭州在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曆史條件下全麵提升發展水平的重要時期,也是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機遇期。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的意見》(中發〔2004〕3號)、《中共中央關於製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和《杭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精神,進一步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思想和智力支持,實現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確保全麵深化改革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決定性成果,確保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取得實質性進展,統籌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切實改善民生和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建設美麗中國的樣本,共建共享曆史文化名城、創新活力之城、東方品質之城,建設“人文杭州”和全麵提升人口素質,特製訂本規劃。

一、發展基礎和背景

(一)發展現狀和基礎

“十二五”以來,杭州堅持觀念創新、思想創新、理論創新和體製機製創新,全麵加大對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的扶持力度,使具有國際視野、杭州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體係逐步形成。一是學科和機構建設水平提升。市屬高等學校人文社科類學科(專業)總數較“十一五”時期增長80%以上,達到91個。新增5個碩士學位授權學科、4個省(部)級重點學科、5個市級重點專業,總數分別達到37、9、14個。黨政機關、高等學校、社會機構培育建設各類研究所(中心、基地)80多個。新增省(部)級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4個、市級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7個,總數均達到8個。杭州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所屬學會(協會)新增3個,總數達到85個。7所市屬高等學校和中共杭州市委黨校、蕭山區成立了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二是人才結構較大程度改善。市屬高等學校和中共杭州市委黨校(杭州行政學院)現有哲學社會科學類教學科研人員中具有中級職稱的1728名,高級職稱的1070名(其中正高級329名)。23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6人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10人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人選,5人為浙江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21人為浙江省特聘教授(錢江學者),11人為浙江省“151”人才工程一層次人才,4人為浙江省“五個一批”人才,26人為浙江省之江青年社會科學學者,6人為市“五個一批”人才,231人次為市“131”人才工程各層次人選。三是新型智庫功能不斷強化。杭州市社會科學院、中共杭州市委黨校(杭州行政學院)重點圍繞提高社會治理和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現實問題開展調查研究和決策谘詢,市屬高等學校建設了一批專題數據庫、實驗室和區域問題研究基地。完成各類研究報告近1000項,其中70多項獲中央和省、市領導批示。其他各類學術機構包括社會智庫得到進一步發展,資政和服務能力提升。《杭州藍皮書》《杭州都市圈藍皮書》係列綜合研究報告以第三方視角審視研判杭州發展趨勢,品牌效應逐步形成。《杭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美育學刊》、《中共杭州市委黨校學報》、《杭州研究》等形成一定辦刊特色,成為學術交流和決策谘詢的重要載體。四是成果和資源儲備增加。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立項數量達到87項,較“十一五”時期增長67%。其中重大招標項目2項、重點項目6項。總結題數27項,優良率達到60%。省(部)級立項項目338項、市(廳)級項目1000餘項。出版專著300餘部,公開發表學術論文7000餘篇。700多項成果獲各級各類獎勵。其中省(部)級118項。繼續出版《杭州全書》、《杭州曆史文化研究叢書》、《南宋史研究叢書》、《南宋及南宋都城臨安研究》(含《南宋都城臨安研究》《專題研究》《博士文庫》《文獻整理》4個係列)、《元代杭州研究叢書》、《明代杭州研究叢書》、《民國史研究叢書》、《杭州宗教曆史文化研究》、《城市學文庫》等係列成果,出版《文瀾閣四庫全書》《中華大典·曆史地理典》《杭州史料別集》《民國浙江地形圖》《清代大運河全圖》《杭州百貨老字號》等文獻整理成果以及《餘杭通誌》等方誌。主辦全國(國際)性學術會議17場(次)、省級專業性學術會議50多場(次)。五是哲學社會科學知識普及層次提升。強化《杭州市社會科學知識普及叢書》、《錢塘論壇》電視理論宣傳欄目、社會科學普及周活動、基層哲學社會科學宣講點和省、市社會科學普及基地等載體。舉辦各種講座300多場(次)、學術論壇60多場(次)、谘詢活動230多場(次),舉辦學術年會。開展公眾人文社會科學素養調查、市民公共文明指數調查和人文社會科學資源調查。市民公眾人文社會科學素養測評指數明顯高於全省整體水平,公共文明指數處於較好水平。

由於原有基礎較薄弱,高等學校和學術研究機構較少,人才數量和結構與城市發展水平不相適應,哲學社會科學整體水平與經濟社會發展要求尚存在較大差距。一是學術發展的戰略定位和製度供給不足。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尚被視作一般的社會事業,沒有確定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先導性因素和科學決策的宏觀前提來定位,甚至沒有將哲學社會科學納入科學範疇,相對於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扶持和資助的力度偏小,難以形成可持續發展的強勁動力。二是學術研究對杭州發展的支持作用偏弱。沒有形成以哲學社會科學論證和確認決策的製度環境和基本規則,學術研究力量分割分散,協同創新能力不強,學術研究對杭州發展拉高標杆、提升層次、轉型升級、創新超越推動作用有限。三是學術實力和創新能力不強。整體實力在全國同類城市中相對薄弱,與沿海地區的廣州、深圳、南京以及內陸地區的武漢、西安、成都等城市相比差距呈擴大趨勢,與杭州的經濟社會水平不相匹配且差距甚大。缺乏具有學科影響力的研究機構和人才,學術機構數量少、規模小且同質化明顯。學術根基不夠紮實,中外交流或譯介能力不強,傳統文獻校勘整理力量薄弱,客觀的哲學社會科學調查、研究、谘詢和設計不充分。符合現代學術規範的創新性成果不多,低水平重複者居多。四是學術管理改革不深入。過程管理不夠嚴密,重立項輕管理、重經費輕質量現象嚴重,科學的學術評價機製和有效的激勵機製尚未形成。資源整合力度小,條塊分割、單打獨鬥普遍。總體上處於投入逐漸增加而績效提高不快的狀況。學術風氣和人才成長環境尚未得到根本性改善。五是哲學社會科學知識普及引導和提升市民人文素養作用有限。缺乏有效的普及載體,現有資源整合不足、利用率不高,沒有充分利用新媒體,科學普及基地建設和管理缺乏長效機製。普及內容缺乏針對性,沒有與公民的多樣性需求對接。各類教育中缺乏人文教育內涵,對公共事業和個人事業的評價或推動缺乏人文觀維度,未能真正形成對哲學社會科學的內在需求機製。

(二)發展環境

“十三五”時期杭州將邁入以改革求突破、以創新求發展的關鍵階段,哲學社會科學發展麵臨重要機遇。一是杭州發展進入新的戰略機遇期需要哲學社會科學提供思想資源和精神動力。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局出發,提出並推動形成了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全麵深化改革、全麵依法治國、全麵從嚴治黨的重大戰略布局。哲學社會科學的曆史功能將因此得到進一步發揮。二是杭州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要求哲學社會科學係統回答轉型發展所麵臨的問題。杭州經濟進入地區生產總值跨過萬億元門檻的新起點,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產業邁上中高端水平,城市國際化趕往新階段,又迎來承辦2016年G20峰會和2022年亞運會、建設中國(杭州)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和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等重大曆史機遇,未來發展有許多複雜和艱難的問題需要通過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加以解決。三是互聯網對經濟社會生態的重大影響要求哲學社會科學的總體性、高層次把握。2010年國務院批準實施的《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將建設全國文化創意中心確定為杭州重要的城市功能之一,杭州打造全國文化創意產業中心升級為國家級戰略。建設“智慧杭州”則是“1號工程”。2015年杭州的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到22.2%,信息經濟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到23.0%,成為杭州最大的支柱性產業。但目前仍未改變同質化、低層次的基本格局,需要通過哲學社會科學的理念創新、價值創新來加以改變。四是杭州進行社會治理理念和模式創新需要哲學社會科學推動觀念變革。從社會管理到社會治理是治理理念的高度提升,是推進國家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基本方向。社會治理的基本特征是參與主體多元化、治理方式民主化、治理目標價值化,必須通過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實現價值重建。五是杭州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必須以哲學社會科學為基本支撐。《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的通知》(中辦發〔2014〕65號)將建設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的中國特色新型智庫體係納入國家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範疇,科學決策將更高程度地依賴於哲學社會科學。

“十三五”時期哲學社會科學發展也麵臨挑戰。一是學術理念國際化、現代化的挑戰。推進城市國際化,需要用世界眼光看杭州、以國際視野做學問,需要引進先進的學術理念,需要杭州學術走出去。目前的經濟社會發展的規模尺度已遠遠大於傳統社會,也必須以先進的學術理念才能比較全麵地研究和解決問題。二是學術研究問題多樣化、複雜化的挑戰。現代社會問題極具複雜性,複雜性研究因此而成為21世紀重大的學術前沿問題。複雜性研究也是挑戰人類思維的學術新範式。三是學術生產機製創新的挑戰。傳統的人才選拔和課題招標、評價、應用機製在許多方麵不符合學術發展規律。單一的利益激勵和簡單的考核評價創新機製正在釀成量大質差的學術危機,缺乏問題意識、思想意識和新觀點乃至重複抄襲牟取學術利益的現象也成為某種頑疾,不良學術風氣正在構成限製學術發展的瓶頸。按照價值邏輯重組資源、重整秩序勢在必行。隻有建立以價值目標為核心的學術創新機製,才能實現學術發展的新突破,並取得先進性。四是學術資源網絡化整合的挑戰。大數據時代已經來臨,如何加強資源整合與方法綜合,從海量數據中發現知識,尋找隱藏在數據中的智慧,揭示社會現象與預知社會發展規律,需要更好的數據洞察力。而學術資源的網絡化整合雖然已經有了技術上的可能性,但由於缺乏專業平台建設、分散投資、資源壟斷等問題在實際中並沒有實現。要實現學術信息資源、資本資源和人力資源整合優化,必須率先建立功能強大的開放式、共享型綜合網絡平台。五是新型智庫製度建設的挑戰。各類智庫有所發展,但專業化水平不高,沒有獨立品格,智庫參與決策不是源於法定而是根據渠道,公辦機構重複投資建設、民辦機構缺乏政府購買支持的現象嚴重,智庫發展沒有長期性戰略安排。要真正建成新型智庫還依賴於製度性建設。

二、指導方針和基本目標

(一)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係列重要講話精神,實施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全麵深化改革、全麵依法治國、全麵從嚴治黨的重大戰略布局,確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堅持先進文化方向,以建設“人文杭州”和促進哲學社會科學大發展大繁榮為目標,推動體製機製創新和資源整合,加大扶持力度,全麵改善人才結構和增強整體學術實力,全麵提升基礎性和應用性理論研究水平,在形成大學術、大學科、大團隊、大成果上有所作為,建設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的中國特色新型智庫體係,促進觀念創新、思想創新、理論創新,促進杭州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高水平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確保繼續在全省發揮龍頭領跑示範帶動作用,確保繼續走在全國重要城市前列,共建共享曆史文化名城、創新活力之城、東方品質之城,努力建成美麗中國的樣本,朝著建設世界名城目標大步邁進。

(二)基本原則

堅持科學性與先進性方向。學術研究站在客觀、中立的立場,以客觀事實和客觀規律為立論依據。同時運用最先進的理論和方法,並有獨立的見解和獨創性。堅持立足現實與麵向未來相結合。

堅持基礎建設與改革發展並重。加強學術機構、學科部類、人才隊伍、基礎設施、管理製度等學術基礎建設,不斷提升學術能力。同時通過改革優化管理體製機製,不斷增強活力、提高效率。

堅持基礎性研究與應用性研究並重。應用性研究在短期內即可產生直接的應用價值,基礎性研究則對經濟社會發展影響深遠,尤其是對思想觀念和人文精神的建構具有巨大作用,而且也是應用性研究的基礎。在當前應用性研究社會需求不斷擴大的情況下,既要注重基礎性研究,更應提升應用性研究水平。

堅持自主創新與廣域合作並舉。進一步強化自主創新意識,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注重開展多形式、多層次廣域開放合作,發揮在杭高等學校、科研機構的作用,凝聚創新思想,共享學術資源,豐富學術內涵,增強學術活力,培養複合型人才。立足融入現實、解決實際問題,與經濟社會各領域開展廣域合作,更好發揮思想庫和智囊團作用。

堅持包容性與唯一性相統一。杭州將進入市場化水平和社會開放程度更高的曆史時期,學術內部以及學術與非學術領域之間的交流互動將更為頻繁,人才流動和新的組織關係將在更廣大範圍實現,應當致力於包容性學術生態的建設,將地域性學術提升到國家或世界層麵,並根據地緣、人才、學科等基礎條件發展優勢學術,尤其是建立唯一性優勢和創建唯一性品牌。

(三)基本目標

打造具有較強綜合實力的哲學社會科學強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總體實力在全國同類城市中居於前列。研究機構和研究隊伍有較大幅度增加,研究機構總數達到100個以上。通過市場化和政府采購支持等途徑,鼓勵興辦民辦和其他類型的學術機構。爭取建設1—2個具有全國影響力和在全國同類城市中發展水平最高之列的大院大所。爭取將杭州師範大學建設成為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門類齊全、總體實力較強的高等學校,浙江大學城市學院、中共杭州市委黨校(杭州行政學院)、杭州青年專修學院(杭州市團校)形成一些特色學科,杭州職業技術學院、杭州科技職業技術學院、浙江育英職業技術學院、杭州萬向職業技術學院等在職業技術教育研究方麵形成優勢。加快西湖大學、湖畔大學的建設步伐,探索研究型專業發展和研究型人才培養的新途徑。增強省級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實力,並爭取新增4個以上,總數達到12個以上。新增4個以上市級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總數達到12個以上。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本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調查、谘詢、設計、策劃、論證等方麵的需要,政府決策基本納入哲學社會科學谘詢論證,推動企業重大決策引入這一程序。市級總體和專項戰略設計、規劃設計達到全國先進水平。形成一批國內外具有影響力的質量較高的學術成果。

構建對杭州發展具有較強支持能力的新型智庫。統籌推進黨政部門、社會科學院、黨校(行政學院)、高等學校和民辦學術機構協調發展,形成定位明晰、特色鮮明、規模適度、布局合理的新型智庫體係。推動省、市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向新型智庫發展。建設5個以上具有較大影響力和知名度的市級高層次智庫,3個以上省級高端智庫。造就富於創新精神的公共政策研究和決策谘詢隊伍,建立治理完善、充滿活力、監管有力的智庫管理體製和運行機製,充分發揮智庫在理論創新、資政建言、輿論引導、社會服務、對外交流等方麵的重要作用。

形成可持續發展的學術創新機製。通過改革完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管理體製,建立包括財政投入、人才引進、創新激勵、考核評價、成果推廣等在內的內在引導機製,增強內在發展動力。對專業學術機構和高等學校相關學科等在內的哲學社會科學總體財政投入比重與自然科學相當,市哲學社會規劃課題年度經費達到500萬元以上,並每年按財政收入增長比率遞增。重大或重點項目參照自然科學的投入比高額投入。同等人才享受與自然科學人才同等待遇,特殊人才采用特別的引進機製。建立有效的學術發布網絡平台,開發新媒體學術發布介質,通過科學的評價機製遴選優秀成果向國內外推介,並組織應用性推廣。

凝練特色鮮明和競爭力較強的學科優勢。結合傳統優勢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構建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群,形成若幹國內、省內有影響的學科。專業學術機構形成根據自身條件凝煉特色研究學科或研究方向。綜合分析全省高等學校和全國同類高等學校的布局,實施錯位發展戰略,注重相互融合、交叉或整合重組,形成新的學科生長點。增加省(部)級重點學科3個以上,增加市級重點專業5個以上,總數分別達到12和17個以上。增加碩士學位授予權學科5個以上,總數達到42個以上。博士學位授予權學科爭取零的突破。形成若幹實力較強的區域經濟和區域文化研究團隊。

構築可充分整合學術資源的多維學術創新平台。增進各種學術資源的可獲得性,建立有充分信息保障係統、有共享製度體係和綜合人才集聚的開放式學術研究平台,形成形式多樣、層次不同的以學科、項目或課題為紐帶的跨區域、跨層級強勢學術智力實體或虛擬半虛擬大學術智力實體。增加7所市屬高等學校和中共杭州市委黨校(杭州行政學院)具有高級職稱的教師和研究人員100名以上,總數達到約1170名。其中博士學位人才的比例每年增長3%以上。培養博士生導師5位以上,新增碩士生導師100位以上,總數達到400位以上。其他學術機構人才結構也有較大程度改善。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人選、浙江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浙江省特聘教授(錢江學者)、浙江省“151”一層次人才、浙江省“五個一批”人才、浙江省之江青年社會科學學者等比“十二五”時期增加30%以上,分別達到35、9、15、8、33、16、6、36人以上。

支持市民人文素養全麵提升。構建城市人文教育大學堂,調動學校、群眾團體等各種組織資源,宣傳學術成果,普及通俗知識,增進市民的哲學社會科學容量,並全麵提升城市群體的學習力。將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和知識普及作為“人文杭州”建設的基本內容,作為學習型政府、學習型企業、學習型社區、學習型家庭建設的有機構成,作為市民終身學習、終身教育的基本要求。特別重視對領導幹部、專業技術人員以及在校學生進行係統的人文知識和人文思想觀教育。

三、主要任務和重點研究方向

(一)主要任務

優化戰略定位和戰略布局。一是明確哲學社會科學思想理論基礎和新型智庫兩個基本定位。將哲學社會科學當作指導社會發展的思想理論基礎、社會實踐活動的行動指南,在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戰略中給予優先安排和布局,使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建基於哲學社會科學。二是根據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長遠發展的需要,對哲學社會科學的學科、人才、資金、基礎設施等進行統籌規劃,形成適應杭州未來發展的學術支撐體係。繼續推行以一流學科塑造一流大學、一流學術機構和一流學術,以一流學科和一流大學、一流學術機構、一流學術塑造一流城市的學科建設理念。三是出台《杭州市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推進體製機製創新,形成出思想、出成果、出人才的多點支撐的智庫體係。黨政部門、社會科學院、黨校(行政學院)、高等學校和民辦學術機構形成特色各異、功能互補的智庫係統。社會科學院和黨校(行政學院)重點圍繞提高杭州治理能力和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現實問題開展市情調查和決策谘詢研究。高等學校加強哲學社會科學專題數據庫和實驗室、軟科學研究基地建設,形成一批區域問題重點研究基地。研究製訂引導和規範社會力量興辦智庫的政策,鼓勵和支持社會智庫發展。實施高層次智庫建設規劃,重點建設社會亟需、特色鮮明、製度創新、引領發展的市級專業化高層次或高端智庫,創造條件建設省級智庫。

高起點建設基礎性與應用性研究特色學科群。一是正確認識基礎性研究與應用性研究、一般性研究與特色性研究的關係,兩輪驅動,加大對基礎性研究的投入,加大對應用性研究的激勵。提高基礎性研究常規學科的綜合度,形成品牌學科。繼續提升馬克思主義理論、曆史學、教育學、心理學、管理學、經濟學、法學、藝術學、體育學、公共管理學、語言文學等傳統優勢學科群,大力發展和重點培育具有區域需求的城市學、生態學、創意經濟學、服務經濟學、文化經濟學、區域經濟學、曆史學、文化遺產學、職業教育學等學科群。構建高等學校、學術機構與政府、企業以及其他組織的學科共建機製,推進跨地域或跨國界學科共建,形成應用性研究學科建設優勢凝聚效應,並爭取學術中心內移,形成區域性學術中心或某些學科的學術中心。二是以城市曆史文化、學術傳統和現實需要為根據,以區位優勢為突破口,以代表當代需求的當采學科為方向,培育和發展特色學科群。鑒於“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強”的特征,通過“根植基礎→形成特色→提升優勢→鑄造品牌→反哺基礎”的機製推動特色學科發展,即以基礎培育特色、以特色提升優勢、以優勢鑄造品牌、以品牌反哺基礎,實現特色學科的超循環發展。在形成特色學科的基礎上創建若幹一流學科。三是根據當代學科細化而綜合程度提高的實際,研究學科發展與學術團隊的關係,堅持學科建設與人才培育相結合原則實施創新學術團隊建設計劃。以相對統一的學術目標、學術價值、學術標準、學術空間、學術規範、學術精神為集合優勢,按學科或項目組建優勢學術團隊,培育和塑造品牌學術團隊和品牌學者。

發展開放式創新學術機構和培育重點基地。一是打破學術機構封閉的人才、資金、課題等方麵的傳統組織格局,實行學術研究無邊界外延組織,以小機構整合大資源、開發大項目,提高學術機構的競爭力。基於具有不同知識資源應用邏輯的知識景觀,通過戰略合作、委托研究、知識產權許可等方式整合學術資源和學術成果,有效獲得所需創新資源,彌補知識和智力缺陷,降低創新成本和風險。支持高等學校與學術機構共建學科和碩士點、博士點,共建博士、碩士實習點和博士後工作站,推行訪問學者製度、學術人才定期進修培訓製度,實現有深度的人才交流和培養。發展學術機構與企業以及其他社會機構的多方位合作關係,支持學術人才參與經濟社會建設,促進政府投資與民間投資、市場經濟有效結合,使政府、企業、公辦學術機構、民辦學術機構和其他社會成分以及人才在合作中共享創新價值。二是以學術前沿問題和重大理論、現實問題為中心,以領先水平的學術人才或學術實體為核心,以重大係列研究課題為紐帶,建設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形成跨學科、跨單位共建的持續係統的開放式研究平台。加強基地的規範化管理,建立嚴格的考核選拔和退出機製。推動基地承擔特定學術領域重大項目的合作、協作攻關,推出有較大影響的成果,使相關學科達到先進水平,使參與重大決策的能力居於領先地位,具有明顯的“思想庫”作用。推動基地跟蹤學科前沿問題,組織相關學術活動,培養和造就一批具有較高學術水平和良好學風、具有一定影響的學術帶頭人和中青年學術骨幹,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隊,成為特定學術領域的“人才庫”。推動基地建立圖書資料和情報信息網絡,參與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編製、戰略設計、谘詢策劃等服務,成為特定學術領域的“信息庫”。三是以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和學術成果為基本標準加大對基地的財政資助。省(部)級重點研究基地由市財政或建設單位按1∶1以上比例安排配套資金,市級重點研究基地由市財政按每個年度10萬元的標準連續資助,建設單位按1∶1以上比例安排配套資金。本著學術資源配置最優化、學術成果產出最大化和學術組織管理規範化、科學化的要求,對現有學術機構和學術力量進行重組提高,積極組織申報省級重點研究基地、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等。

建立多層次社會科學聯合會組織與增強學術團體的自主發展能力。一是根據《中共中央關於加強和改進黨的群團工作的意見》(中發〔2015〕4號)加強群團組織建設的要求,建立縣(市、區)社會科學聯合會組織,完善相關的組織、經費和職能製度。二是加強對學會(協會)的規範化管理,全麵完善管理製度和組織建製,切實落實人員、經費、場地等辦會要素。實施分類指導,加大對先進學會(協會)的扶持力度,對組織渙散、活動不正常的學會(協會)進行改組提升。加強對學會(協會)骨幹人員的業務培訓,提高學會(協會)的自組織能力,完善自主發展、自主運行、自我管理、自我約束機製,實現可持續發展。三是創新對學會(協會)的管理模式,逐步通過活動項目進行績效考評和管理。豐富學會(協會)活動內容和形式,不斷探索社會服務新途徑。組織專題學術論壇、社會調查等活動,提高建言獻策和決策谘詢水平,拓展發展空間和增強社會功能。開展係統的谘詢、策劃和設計服務活動,承接政府有關任務,為企業提供創意資源,開展多種形式的中介服務。提高普及哲學社會科學知識和弘揚科學精神的能力和有效性。

引進高層次人才與實現人才隊伍的係列化完善化配置。一是堅持人才工作理念創新、人才工作機製創新、人才服務體係創新、人才市場建設創新,建立符合國際慣例並具有區域特點的人才培養、使用、激勵製度,形成存量人才與增量人才並重、引進人才與培養人才並重、體製內人才與體製外人才並重、人才“所有”與人才“所用”並重、“顯人才”與“潛人才”並重的人才工作視野,創造引進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機製和環境,培養和造就一流學者、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二是引入自由競爭與開放流動的市場機製,形成“來去自由、柔性流動、專兼結合”的用人機製。推行大進(吸引大批海外優秀人才回國工作)大出(把大批人才送到海外工作、進修和交流)的人才交流模式,提高人才的國際化水平。充分利用外部創新資源,在重視人才引進的同時采取外聘、雙聘等多種方式更加廣泛地集聚人才,實現人才隊伍的超越性發展。以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等為載體開放式培養高層次人才和人才團隊。整合各類資源,不斷拓展領域,形成融政府服務、社會服務、市場服務為一體、相互補充的人才發展服務體係,為人才發展提供多種類型的專業化、特色化、個性化服務。繼續實施科研經費、年薪、住房、安家等方麵的優惠政策。三是創新人才評價和激勵機製,用事業凝聚人才,用待遇留住人才,以機製用好人才。以學術水平和學術貢獻評價為核心,建立和完善符合基礎性學科、應用性學科特性的人才考核製度和充分體現知識價值的分配製度,改變簡單的論學曆、資曆和成果數量確定等級的格局,充分發揮引進人才的特長,形成不拘一格選拔和使用人才的局麵。推行以研究項目等級高低和內涵大小為衡量標準的分配、獎勵和研究經費資助辦法。鼓勵人才通過創意要素投資參股和參與收益分配,推動低息、無息、貼息貸款和風險投資支持創意型人才興辦企業或項目。

打造學術品牌與扶持係列學術精品生產。一是增強學術研究和學術成果開發的計劃性,實施“借腦工程”,定期推出係列項目招標計劃,麵向國內外組織開發具有本地特色的學術成果。繼續實施《杭州全書》《杭州曆史文化研究叢書》《南宋史研究叢書》《南宋及南宋都城臨安研究》《元代杭州研究叢書》《明代杭州研究叢書》《民國史研究叢書》《杭州宗教曆史文化研究》《城市學文庫》等係列研究項目,組織城市學、生態學、創意經濟學、杭商以及西湖文化、西溪文化、運河文化、錢塘江文化、湘湖文化、良渚文化等係列課題研究。出版《杭州通史》《杭州文化通史》等綜合性研究項目。推出《杭州學人文庫》《杭州研究文庫》《創意城市文庫》三大叢書,分別收錄杭州學者專著、杭州研究專著、創意城市研究專著。二是強化精品意識,實施精品戰略。建立學術精品評價機製,定期進行學術精品評選,做好評介、宣傳和推廣工作。倡導學術批評和學術論辯,提升學術質量,提高學術創造的社會影響力。完善學術著作出版資助製度,加大資助力度,力求以係列化、叢書化的形式組織學術精品出版。強化學術譯介和文獻整理工作。組織向外譯介古代和當代杭州學術精品,校勘出版《武林掌故叢編》等杭州曆史文獻,係統展示標誌性成果。三是繼續實施“開放文庫計劃”,基於開放存取理念的機構知識庫,形成全麵開放的學術成果信息庫,加大學術成果交流和應用推廣力度,促進哲學社會科學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

建立國內外多領域學術交流與合作機製。一是以發展一流學術為目標,全麵拓展國內外學術交流與合作領域,尤其是實施各種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計劃,積極構建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網絡,實現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常態化。與國內外一流學術機構或大學開展長期合作,突出以項目、學科、基地等為重點集聚合作優勢。定期召開杭州學術年會、中國南宋史國際學術研討會等會議,支持參加國際學術會議,支持在國際刊物發表學術論文,開發有國際影響力的學術成果,增強杭州學術的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二是積極實施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大力引進海外優秀學者,特別是優秀青年學者。參照實施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111 計劃),結合高等學校具有國際前沿水平或國家重點支持發展的學科領域,以國家、省(部)級重點科研基地為平台,從世界排名前100位的大學或學術機構優勢學科隊伍中引進、彙聚優秀人才,形成若幹世界一流的學科創新引智基地。實施中長期外籍教師或訪問學者聘用計劃,提高學術機構和高等學校國外學者、國際師資比例。與國外著名學術機構或高等學校聯合培養專門人才,資助著名學者或有潛力的中青年學者到國外進行多種形式的學習交流活動。支持發展外語專業,實施全外語授課專業建設輔助支撐計劃和全外語教學課程體係建設輔助支撐計劃,提升學術人才和在校學生外語水平和對外交往能力。三是綜合運用合作式、引進式、混合式的境內外合作模式,吸引和鼓勵世界一流大學、研究機構到杭州興辦分支機構。探索國家政策扶持、地方政府需要、民間資本進注的中外合作機構或項目的有效開發模式。爭取與國外大學合作辦學,建立3個以上中外合作學術機構。資助國外杭州研究以及杭州國際投資谘詢服務研究,資助杭州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研究。

促進全要素整合與構建學術資源網絡體係。一是統籌規劃和安排全市資源,特別是綜合利用人才、資金、文獻資源、基礎設施、管理和政策等要素資源,通過全要素整合有重點地發展哲學社會科學事業。通過網絡凝聚更多資源,集中力量發展優勢或特色學科、項目,淘汰落後學科、項目。二是建立由圖書館、學術機構、高等學校以及其他各類智庫共構的杭州社會科學綜合資源網絡平台,整合文獻、人才、資金、項目、場館等各種信息資源,構成信息容量大、查詢便捷的一站式服務體係,形成全國首個大容量多功能的城市學術研究綜合服務網。三是開發能夠係統化發現、大規模整理網絡學術資源並提供瀏覽和搜索等信息服務的大型軟件平台——網絡學術資源整合係統,高效率應用於數據源管理、數據處理、人工標引、係統索引、前台服務。開發哲學社會科學網絡管理係統,實現哲學社會科學課題申報、過程管理、評審結題、優秀成果評審、成果推廣以及專家管理、基地管理等一切可能領域的網絡化管理。

提升學術發布媒體質量與構築新媒體學術發布機製。一是提升傳統學術期刊辦刊質量,擴大發行麵,增強杭州學術的社會影響力。提高《杭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和《中共杭州市委黨校學報》的辦刊層次,《美育學刊》進入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和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序列。《杭州研究》改名為《杭州學刊》,進入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集刊序列,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爭取進入期刊序列。《現代城市》《杭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等提升辦刊層次。二是利用新的網絡和終端技術發展,構築新媒體學術成果發布機製,探索新媒體學術交流新方式,建立微信等公眾平台,提高學術交流的有效性,努力實現知識價值的充分利用。

構造多樣化載體和平台普及哲學社會科學知識。一是與時俱進地創新哲學社會科學知識普及方法。進一步打造杭州市哲學社會科學宣講團、《錢塘論壇》等特色主體,增設宣講點,培育優秀講壇,形成覆蓋度較高的哲學社會科學知識普及體係。將哲學社會科學知識普及分為較高層次、一般層次和初級層次3個層次,針對不同對象普及不同層次的知識。二是重視哲學社會科學知識普及科學共同體、政府、媒體、非政府組織(NGO)和公眾5個主體的建設,構建哲學社會科學知識普及資源庫,形成哲學社會科學普及學術共同體與公眾之間的交流溝通機製,實現哲學社會科學知識普及從單向的普及到雙向理解,再到協商互動對話,更好地滿足公眾從日常生活到精神文化、到民主參政等不同層次的需求。重視與非政府組織合作互動,充分發揮其公益性、公眾性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性的優勢,提高哲學社會科學知識普及實效。三是建立科學的哲學社會科學普及評估體係,按照效果、效率、效益三效統一、綜合評估的原則開展製度化績效評估。在完善社會科學普及周等傳統形式的同時運用現代傳播理論研究哲學社會科學知識普及的傳播機製,利用新媒體實現哲學社會科學知識普及網絡化。根據聯通主義學習觀大力發展網絡學習,推廣微課式教學,探索慕課(MOOC)式教學,逐步將哲學社會科學知識普及納入現代大規模開放式在線教育體係。

為落實上述任務,建立五大工作載體:一是實施科研項目攻關工程,推出“百個重點研究課題”;二是實施社科知識普及工程,建設“百家社科普及基地”;三是實施社科人才培養工程,培養“百名社科中青年學者”;四是實施學術平台建設工程,組織“百場學術交流活動”;五是實施社團組織提升工程,建設“百個規範社團組織”。

(二)重點研究方向

一是以全麵推進國際化、增強國際競爭力為核心的城市國際化戰略研究。研究如何辦好G20峰會和2022年亞運會,發揮中國(杭州)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和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疊加優勢,積極參與“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全力打造“網上絲綢之路”戰略樞紐城市,全麵提高城市現代化、國際化、法治化水平,不斷提升杭州在國際分工合作中的地位,增強集聚輻射全球人才、資源、要素、產業的能力。提升國際合作層次,營造國際化人文和商務環境,強化國際化通道建設,優化國際化人居環境,打造國際會展之都、賽事之城和重要的旅遊休閑中心,建設東方文化國際交流重要城市,構築開放型經濟新高地。

二是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為中心的發展戰略研究。研究創新城市建設的途徑,努力打造“創新創業新天堂”。以建設全國創意中心為目標,建設創意經濟學學科,發展創意文化,建設創意城市,形成公共文化、產業文化、地域文化協調發展的格局。確立以創意經濟統合、引領三次產業發展的經濟發展戰略,促進創意向所有產業環節滲透,使創意經濟成為杭州經濟或“創意杭州”的綱領,形成包括經創意改造的效益農業、新型工業和新興服務業等在內的新經濟體係。研究互聯網和網絡經濟發展的特殊優勢,豐富“智慧杭州”的戰略內涵,探索“智慧杭州”的形成機理,加速互聯網、物聯網在城市發展各領域的深度應用。高起點建設中國(杭州)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全國數字內容產業中心、全國雲計算和大數據產業中心、全國物聯網產業中心、全國互聯網金融創新中心、全國智慧物流中心。研究加快發展以重大技術突破、重大發展需求為基礎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促進全局性、長遠性和高端化產業的崛起和形成。探索建立文化與科技融合的路徑,全麵提升文化科技創新能力,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

三是以建設陽光服務政府為核心的政府與市場新型關係研究。研究行政體製改革簡政放權、建設服務型政府等核心問題,明確行政體製改革的方向和道路。研究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社分開,厘清各種職能,使權力主體權責對等、分工合理。研究辦事流程優化的路徑和方法,健全“四張清單”動態調整機製,建立事中事後監管體係。研究圍繞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深化經濟體製改革,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製度,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係、宏觀調控體係、開放型經濟體係,推動經濟更加協調、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

四是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市化戰略研究。研究高鐵等新型交通係統構建下的城市一體化、長江經濟帶和杭州都市圈城市一體化等問題,促進城市廣域融合發展。研究統籌城鄉區域規劃建設、統籌中心城市規劃建設、統籌中等城市規劃建設、統籌小城鎮規劃建設、統籌農村新社區規劃建設、統籌土地節約集約利用體製改革、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統籌現代農業發展、統籌現代工業發展、統籌現代服務業發展、統籌農村新型集體經濟發展、統籌資源要素配置、統籌生態文明建設、統籌城鄉社會事業發展、統籌城鄉勞動就業、統籌城鄉社會保障、統籌城鄉管理和社會治理等重大問題,建設土地集約利用、使用功能較強、文化內涵豐富、景觀品質優良的區域性都市和網絡性城市,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繼續集中優勢力量發展城市規劃學、城市生態學、城市文化學、城市社會學、城市美學等學科。深入研究城市有機更新理論,順應城市生命肌理實現內在式發展,有效保護城市文化遺產和社會生態。

五是以建設“法治杭州”、實行社會治理為核心的現代城市治理體係建設研究。就依法執政、科學立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依法保障改革發展、依法保障平安創建、加強依法監督、提高法治能力水平等問題進行係統研究。根據社會管理轉向社會治理的現實要求,著力回答杭州社會治理的係列問題,推動社會治理模式創新。研究人大、政協、民主黨派和公民參政議政的新途徑、新方法,促進社會複合主體建設,形成健全的社會治理體係,充分發揮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治理的基礎作用,推進政治體製改革,加強民主政治建設。

六是以建設美麗中國的杭州樣本為核心的生態問題研究。開展全麵係統的生態立市戰略研究,確立生態文明的世界觀、價值觀。研究生態經濟和生態社會的發展途徑和發展模式,加強資源環境重點承載能力預警機製、環境汙染第三方治理、海綿城市等問題研究,開發弘揚生態文化、建設生態社會、發展生態經濟、完善生態體製、打造生態政府等研究的係列成果,推動經濟生態化、社會生態化和生態經濟化、生態社會化。研究綠色GDP評價體係標準及其推行的可能途徑,改革政績考核評價機製。發展生態學及其分支學科,建設和發展生態經濟學、生態文化學、生態倫理學、生態政治學、生態哲學、生態美學、生態批評等新興學科,並建設相關的重點學科和重點研究基地,形成全國性的學術優勢。

七是以共建共享幸福美好品質之城為核心的民生問題研究。按照建設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全麵發展的小康社會要求,探索與改革開放階段相適應的民生問題解決機製。推動建立改善民生的公共財政支付、社會分配和再分配機製,形成健全的民生法律保障體係。研究人權問題,對基本生存權力、基本發展機會和發展能力、基本社會福利建設提出優化方案,促進社會救濟、最低生活保障、基礎性公共衛生和養老事業、充分就業等保障體係的建立和完善。促進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供給製度變革的突破,加大教育、醫療、住房、社會保障、公共交通、生活環境等公共服務的供給;促進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的突破,逐步扭轉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趨勢,構建公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機製;促進建構曆史遺留和新產生的民生問題解決機製的突破,建立公平的利益保障機製。

八是以建設惠及城鄉居民的健康杭州為核心的生活環境建設研究。以保障和促進人的健康為宗旨,圍繞“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理念,研究全麵推進健康杭州建設,切實提高人民群眾的健康素養和健康水平,打造“健康中國示範區”。研究深化醫療衛生體係建設的新途徑,建立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務體係,全麵提升群眾健康素質,加強食品藥品安全保障。

九是以打造文化韻味濃鬱的書香城市為核心的“人文杭州”建設研究。從理論、理想、精神、道德等不同層麵研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打造學習型城市,促進文化自覺。探索促進公共文化服務均衡發展的新途徑,創新文化體製機製,推動文化藝術繁榮興旺。研究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全麵推進教育開放,促進高標準教育公平,建立現代學校製度,提升教育國際化水平。推動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提升高等教育發展水平,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健全民辦教育健康發展促進機製。深化地域性特色文化研究,分析地域文化的形成、傳承和發展機製,更加準確地把握地域文化的內涵、特征和優勢。建立具有國際水平的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基地,為文化遺產科學保護和研究創造體係完備、開放共享的基礎條件。研究文化遺產的多重價值和合理有效利用,促進科學的保護利用機製的形成。以南宋史、民國史、杭州史、杭商研究等具有地緣文化研究優勢的學科或研究方向為重點,開發最具完整性的地域曆史文化研究成果。

十是以重大改革發展戰略和公共政策為重點的政策評價研究。研究全麵深化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改革問題。發揮哲學社會科學的決策谘詢功能,探索形成注重價值分析和價值判斷的規範本位的科學的評價方法,對各項改革措施和擬議的戰略、政策進行預斷性評價,對實施過程進行跟蹤評價,對實施結果進行總結性評價。研究建立戰略、政策的民主參與和控製程序。

十一是以全麵從嚴治黨為核心的黨的建設問題研究。研究新的曆史條件下黨的建設的新特點、新方法,探索擴大黨內民主的多種實踐形式,加強黨的思想建設、理論建設、政治建設、組織建設和作風建設,推進黨的建設科學化、製度化、規範化。

十二是以優勢學科和前沿問題為主體的特色基礎理論和應用理論研究。根據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創新體係建設的需求,堅持重點建設與整體統籌相結合,加大學科結構調整力度,促進學科交叉發展,全麵拓展學科發展空間,形成較為先進的優勢學科發展機製,增強承擔國家或地方重大研究項目和開展高水平國際合作的競爭實力。參照教育部“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設重點學科的做法,以經濟社會發展急需或具有基礎性優勢的重點學科或重點研究方向為核心,集中優勢資源構建創新平台,支持建設一批與杭州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基礎理論學科或學科群。建立重點學科建設的檢查、監督和激勵製度。

四、製度創新和政策保障

(一)全麵加強工作領導

在經濟社會發展戰略中進行重點布局。從戰略高度將哲學社會科學進行係統規劃和進行重點布局,充分依靠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各種問題,使之真正成為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和科學、民主、依法決策的重要支撐。黨委、政府切實加強對哲學社會科學事業工作的領導,加強與哲學社會科學界的聯係與溝通,將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作為重大工作精心安排,定期研究和檢查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及時解決發展中的問題,按戰略安排實現發展目標。改進領導方式,提高領導水平,努力把握哲學社會科學工作的規律,提高學術研究的包容度和自由度,擴大學術研究的領域或範圍,增強學術交流的廣度和深度,創造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的優良環境。

通過改革優化管理機製。通過改革突破體製束縛,形成價值與利益並重的激勵導向,形成符合哲學社會科學發展規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相協調的科學研究機製。建立充分開放的學術交流機製,大膽引進新成果、新學科、新思想、新創意、新方法,鼓勵學術表達、學術爭鳴、學術辨析,鼓勵各種形式的思想或學術試驗,鼓勵張揚學術個性,鼓勵差異化發展,形成良好的學術競爭態勢。打破條塊分割和學科壁壘,增強學術機構之間、學科之間、哲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之間、地區之間的聯係,加強統籌協調,構建凝聚各種優勢的學術組織體係。

強化要素資源配置。繼續加大人、財、物等全要素投入,充分合理地配置哲學社會科學資源。哲學社會科學人才的待遇與自然科學同等。根據經濟發展和財政增長水平加大對各類研究經費、重點研究機構、重點研究基地的資助。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發展經費與自然科學發展經費同比例、同步安排和增長。探索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層次的投入體係,健全穩定支持經費與競爭性經費相協調的投入機製。鼓勵學術機構通過社會服務籌措研究經費,支持學術機構開展各種形式的合作研究、谘詢服務、成果轉讓。成果轉化享受科學技術成果轉讓或文化創意產業同等的財政稅收優惠政策。有效保護哲學社會科學知識產權,開發哲學社會科學知識產權交易市場。倡導社會各界關心支持哲學社會科學事業並自願提供經費資助的風氣,鼓勵企業、社會組織、個人捐贈資助。加大哲學社會科學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形成若幹基礎設施較優的學術中心。

(二)構建科學的管理機製

強化規劃和過程管理。提高哲學社會科學規劃管理水平,嚴格執行規劃管理規定,提高規劃管理執行力,切實履行規劃任務。加強過程管理,科學測量規劃和項目的實施進度和水平,有效進行過程控製。強化精品意識,以質量第一的原則配置資源。以公開透明、公平競爭、優中選優的原則完善項目組織、申報、評審、立項、結題、發表機製。推進科學研究人員業績考核製度改革,探索形成既能充分體現規劃導向又能體現自由創造的學術考評機製,進行科學、公正、合理的業績考評。

探索建立基礎性和應用性研究成果等效評價標準與推行績效管理。在完善基礎性研究成果考核評價體係的同時,探索建立客觀科學的應用性研究成果評價體係,努力實現基礎性研究成果與應用性研究成果等效評價。提高哲學社會科學專項資金管理的科學化、民主化、規範化水平,建立項目實施績效評估製度。形成績效計劃製訂、績效考核評價、績效結果應用、績效目標提升的持續循環。

加強網絡化、係統化管理。利用互聯網提高資源整合水平,建設服務優質、資源廣泛共享、運行安全的哲學社會科學信息服務係統,實現規範化與個性化相結合的交互式協調運行。對科學研究活動的決策、計劃、組織、協調和控製實行係統的網絡化管理,實現科學組織和集約化運行。建立專家管理係統、項目管理係統、機構管理係統、項目申報係統、成果轉化係統、審計留痕係統、基地管理係統等各種專業管理係統,實現人才庫和項目庫的個性化精確管理,全麵掌握學術研究動態,及時處理或解決學術管理中的各種矛盾和問題。增強網絡係統的可擴展性,實現動態發展。

建立有效的成果共享、轉化和信息開放機製。提高哲學社會科學促進社會進步的意識,推進研究過程的社會化、成果發布的社會化、效用價值的社會化。完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的轉化和宣傳機製,堅持貼近實際、貼近決策、貼近學科前沿的原則,建立廣域聯合的成果應用和宣傳共建共享機製,形成全市一體並與省、國家相應網絡係統一體化的成果發布係統。把宣傳優秀成果與宣傳優秀人才結合起來,擴大優秀人才的社會影響。建立向黨委、政府和有關機關報送成果的有效平台,形成暢通的成果報送和反饋渠道。構建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橋梁,形成有效運行的谘詢工作和哲學社會科學知識普及係統,形成學術研究為社會服務的機製。開放學術信息資源,全麵提高學術研究和實際應用的學術信息資源可獲得性。

加強學風治理和職業精神、職業道德建設。倡導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和嚴謹求實的治學態度,增強學者獻身學術、服務社會的曆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按照國際通行規則建立和完善與國際接軌的學術規範,逐步製訂適合不同層次、不同學科的學術準則,加強對各種學術行為的道德和法律約束。建立標準科學、程序正當的學術評審製度,製訂符合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律的學術評價指標體係,推行回避評審、異地評審和網絡評審製度,確保維護和運用正當的學術權力,提高學術評價的準確性、客觀性、公正性和公信力。嚴肅學術紀律,加大對學術腐敗和學術失範行為的治理力度,淨化學術空氣。

(三)建立有效的激勵機製

加大對重點問題研究的資源配置。探索建立重點問題研究的保障機製,加大對重大理論問題、學術前沿問題以及與杭州曆史文化、改革開放有關的重點問題研究的支持力度,組建包括跨學科、跨單位、跨地區人才在內的廣域學術團隊,相對集中各種資源進行合力攻關,形成標誌性成果。

增強重點學科、重點研究基地的扶持力度。建立重點學科、重點研究基地的培育、遴選和提升機製,按照國家、省、市不同等級加大資源配置,確保其達到各項建設標準。製訂和實施發展規劃,增加數量,並促進原有項目層次等級提升。充分利用重點學科、重點研究基地吸納和統合域外或全社會各種資源,形成各種學術中心。

構建多種形式的培養、引進和使用人才機製。適應世界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的需要,學習先進的教育思想、教育製度、教育內容和教育技術手段,培養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的研究人才。注重引進或創造先進的用人機製,突破體製界限,構建符合未來發展方向的靈活的用人製度,編製學術人才培養規劃,有重點地培養各個年齡段、各個學科分布點的人才,培養專業型、複合型、應用型人才,逐步形成梯次結構合理、可持續提升的學術隊伍。建立全球人才信息平台和人才儲備製度,大力吸引國外優秀人才。形成以機製引人、機製用人的優良環境,引進各種體製中可以利用的人才。用“人才共享”替代“人才爭奪”的思維定式,突破“單位人”舊體製,探索引進和使用人才的多種模式。深化崗位聘用、職稱評定等人事管理製度改革,引進競爭和考核機製,完善以品德、能力和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機製和激勵政策。探索有利於人才發揮作用的多種分配方式,建立健全與崗位職責、工作業績、實際貢獻緊密聯係的薪酬製度。

實施以創新成果為重點的學術獎勵政策。鼓勵原始創新和集成創新,兼顧基礎文獻整理價值和應用效果,實行學術獎勵政策,恢複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按照哲學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並重的原則,較大幅度提高對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的獎勵力度。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獲得者享受與科學技術進步獎獲得者相應的獎勵和有關待遇。設立市級哲學社會科學傑出人才獎勵專項資金,探索建立以成果考評為核心的人才獎勵機製,打破常規重獎做出重大貢獻的人才,並在晉升職稱、工資、住房和其他待遇上優先考慮。改善做出重大貢獻人才的辦公條件,逐步建設設施優良的學術樓,發展專業工作室。

強化各種形式的學術交流和合作活動。強化學術交流機製,通過學術爭鳴、學術批評的激發啟迪作用發揮科學家智力集團效應,開發學術研究的集體大腦。拓寬學術交流領域,探索有效的學術交流方式,開展麵對麵的直接交流和借助媒體的間接交流,多學科、跨學科的橫向交流和同一學科、同一領域的縱向交流,分層次的層次內部交流和層次間的交流。不斷提升學術交流水平,組織開展國家級和國際級學術交流活動。結合重大攻關項目強化高層次學術合作,拓展合作範圍和合作深度。加強對外傳播能力和話語體係建設,提升杭州學術的國際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

(四)建立社會應用機製

建立公共決策哲學社會科學評價製度。深化公共決策體製改革,對決策權力進行再分配。通過地方人民代表大會條例或地方人民政府規章等形式確立公共決策的多元主體,構建專家主體,約束少數人的決策行為,實現公共決策的民主化。建立完備的專家谘詢製度,明確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前期參與和前置論證,形成科學的組織程序,提高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參與公共決策的水平。積極推行國外專家谘詢製度,鼓勵政府部門和經濟組織聘請國外專家作為決策顧問。除涉密及法律法規另有規定外,重大政策措施、重大改革方案、重大工程項目等決策事項出台前,進行可行性論證和社會穩定、環境、經濟等方麵的風險評估。

建立政府購買哲學社會科學決策谘詢服務製度。探索建立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參與的決策谘詢服務供給體係,實現提供服務主體多元化和提供方式多樣化,滿足多層次、多方麵的決策需求。研究製訂政府購買決策谘詢服務的指導意見,形成相關製度,將相關的學術成果類型納入政府采購範圍和政府購買服務指導性目錄。形成按需購買、以事定費、公開擇優、合同管理的購買機製,采用公開招標、邀請招標、競爭性談判、單一來源等多種方式購買,切實履行購買方和服務方的責任和義務。

建立多種形式的產學研聯合體與社會化、市場化應用機製。借鑒自然科學創新模式打造產學研聯合體,建立學術機構、高等學校、政府、企業、社會組織相結合的知識生產體係,形成哲學社會科學成果社會化、市場化應用機製。尤其是通過文化創意產業向經濟係統輸出智力和文化,又以此豐富哲學社會科學的內涵。建立基於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多元評價,促進人才的知識價值實現。通過財政扶持或風險投資等途徑發展創新實驗室,探索具有組織知識流、人才流和資金流功能的導師製,形成“創新夢工場”“知識資本再造”人才培養和知識創新機製。充分發揮哲學社會科學的軟科學功能,通過市場機製將成果應用於一切社會化、市場化環節,優化社會主體或市場主體行為,提高社會運行效率。

建立哲學社會科學大眾媒體參與機製。研究哲學社會科學創新成果和知識的傳播擴散機理,拓展專業交流、專業教育、知識普及、技術傳播等傳播渠道,充分發揮大眾媒體的創新擴散功能。加大哲學社會科學大眾傳播政策支持,創造優良的傳播環境,完善傳播設施資源,構建全方位的媒介係統,在思想自由、信仰自由、言論自由、新聞自由、出版自由的基礎上發展學術。完善法律製度,維護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或社會批判的公眾知情權,主持社會正義,支持科學發展。建立公共話語平台,維護知識話語權,增進知識權力平等。發揮哲學社會科學思想啟蒙、培育公民意識的作用,客觀而高效地及時傳播創新思想和理論,傳播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推廣創意成果,引導時尚潮流。

以哲學社會科學引領“人文杭州”建設。重視哲學社會科學在人文精神建設中的基礎性和價值性功能,探討科學理性與人文精神建設的關係,改變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日益疏隔的傾向。基於哲學社會科學是人文精神賴以存在的基礎和載體的認識,增強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人文關懷色彩,追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公共目標、終極目標和倫理價值、美學價值、終極價值,充實和完善“人文杭州”的基本要素。加強各類人才的人文精神培育,建設具有人文精神和自我完善、全麵發展的知識分子群體。增強哲學社會科學知識普及的人文內涵,奠定堅實的人文精神城市社會存在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