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縷宋韻之風吹來活力充沛的文化新氣象
時間:2021-10-29 10:18 來源:杭州日報 瀏覽次數:


“‘宋韻’這兩個字,太動人了。”這個月末,在秋色漸濃的湖天一碧樓上,導演陳薪伊帶著自己的主創班底,再次與杭州演藝集團的團隊聚在一塊。

數不清這是今年以來,歌舞詩畫劇《宋韻》主創團隊的第幾次策劃會了。光是劇本,前前後後就已經打磨了十幾版。不過,83歲的陳薪伊隻要一說起戲,就心潮澎湃。

歌舞詩畫劇《宋韻》是杭州演藝集團成立以來,全資出品製作的第一部大型舞台藝術作品。“我們想通過打造一部展現宋代文化、厚植文化自信的時代文藝精品,高品質展示宋韻文化在共富實踐中最生動的‘窗口’形象。”杭州演藝集團總經理、《宋韻》總策劃洪見成說。


1/ 從錢俶的故事講起 古今交彙的多元化表達

“當我行走在南宋禦街,現代的商業氣息緩緩消失在腦後。忽然,燈光重新亮了起來,時空發生了折疊,我仿佛回到了南宋的皇城根下,眼前浮現出瓦肆勾欄裏歌舞升平的景象……”這是關於《宋韻》,洪見成腦海中最初的想象。

這些年,洪見成一直在醞釀一部最能代表杭州文化的原創舞台作品。緣於今年話劇交響劇詩《龍亭侯蔡倫》的合作,他與陳薪伊在《宋韻》的創作上一拍即合。

陳薪伊有關《宋韻》的創作靈感,源自縈繞在她心頭十餘年的藝術念想——吳越國王錢俶。“十五年前,我本來有個機會和杭州合作一部關於錢俶的戲劇,但最終沒有做成。”在她看來,由於錢王和平歸宋,一座曆史名城——杭州才得以進入長達千年的曆史興盛期。“沒有這樣一位心裏裝著百姓的君王,何來宋代風華的杭州?”

作為該劇的總導演,陳薪伊正在全力創排將於12月中下旬在杭州大劇院首演的“名人名家”版。濮存昕、關棟天、史可領銜,共同演繹一部“現代與大宋的交響、傳統與未來的交響、君臣與百姓的交響”。

《宋韻》有一個娓娓道來的“鳳頭”,圍繞著百家姓的故事展開。除了錢俶,開篇還設定了另一位重要的角色——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南宋記憶裏,趙匡胤的子孫在杭州延續著華夏的文明。”陳薪伊說,宋韻文化不局限於宋代,它體現了一種積澱、一種滲透、一種傳承。

這回在角色上,還有一個巧妙的設置——回杭州尋根的英國留學生錢陳二十、來自宋代的“撿漏人”張阿毛。一個高大威武的話劇演員,一個矮小傴僂的昆曲醜角,他們都是貫穿全場的存在,將形成一種西方現代文明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碰撞與互鑒。”

“美,是戲劇的最高原則。”在陳薪伊目前的構想裏,宋韻風雅的極致大美將盡可能多麵、靈動地呈現在舞台之上。《宋韻》中,柳永、秦觀、蘇軾、李清照、辛棄疾等宋代大家的詩詞名篇,將融合四個中國傳統節日,以朗誦配合歌舞的形式展現。“到時,舞台的背景會變成六座杭州古城門。當年呀,李清照就住在清波門外。舞台上,‘千古第一才女’的西湖情就這樣流淌在歌舞詩畫之間。”


2/ 以歌舞詩畫劇為序 打造《宋韻》係列藝術長卷

《宋韻》,將打造三個不同的演出版本——“名人名家”版、駐場版、巡演版。

宋韻,是雅文化的代表。宋人的生活,每逢宴飲,必有歌舞。不論是當年鼎盛的宋代宮廷舞,還是後來“衝破圍牆”的宋代民間舞,在如今的舞台上都是一種“活色生香、絢爛瑰麗”的美學表達。

“在駐場版中,我們將運用聲、光、電,甚至擴展現實(XR)等多種技術手段,來打造一個文旅融合、老少鹹宜的綜合藝術作品,內容更精華,形式更創新。屆時,該劇將在主城區近西湖的一個劇院進行駐場演出,每天3-4場,一年100-150場,努力實現口碑和效益雙收。而之後的巡演版,則更側重細致的故事表達和極致的藝術效果。”《宋韻》演出策劃許少君介紹。

“一個多月後,最終呈現在舞台上的‘名人名家’版,可能不一定叫《宋韻》。”洪見成透露,杭州演藝集團目前正在進一步籌劃《宋韻》係列,眼下正在創排的歌舞詩畫劇隻是一個開篇。“我一開始的想法是精心創作一部體現宋韻風格、杭州特點、現代元素的集大成之作。但後來與專家學者、藝術家不斷交流學習,以及通過我對宋文化的深入解讀,我意識到僅僅一個舞台作品,無法承載如此宏大而豐富的宋代。”他說,杭州演藝集團以歌舞詩畫劇為序,先讓大家建立一個腦海中的曆史文化大背景,再繪就一幅內容更加豐滿、形式更加多元的藝術長卷。

“這其中,宋代閃耀著的人文之光就燦若星辰。比如嶽飛、陸遊、文天祥這些浩然正氣的愛國名士,比如蘇東坡與杭州的不解之緣,再比如當年勾欄瓦舍裏豐富多彩的民間生活。我們將通過不同的題材,不同的故事,不同的藝術形式,來呈現一個個深入而細致的時代切片,深化內涵,百花齊放。”《宋韻》宣傳策劃李兢兢表示,通過《宋韻》係列,希望能讓這種文化真切地落入市民當下的生活與審美,並且讓越來越多的人了解和深入杭州的文化之根。“與此同時,大家的精神文化需求也逐漸豐實起來。”

精神富有是“共富”之魂。在洪見成看來,不斷夯實的“文化根基”也在同時反哺杭州文化精品力作的充沛活力。“接下來的文藝創作中,我們將繼續‘活化’,深入‘解構’,使宋韻文化在當下這個時代真正‘流動’起來、‘傳承’下去。”(本站編輯 賈曉芸摘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