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文化名城丨運河上的橋①·杭州“東河第一橋”:壩子橋
時間:2021-02-25 22:21 來源:杭州市園林文物局 瀏覽次數:


壩子橋


作為世界上開鑿時間最早、裏程最長的人工運河,中國大運河宛如一條紐帶,滋養沿河的世代子孫,孕育燦爛的運河文明。無數城鎮因運河而興,杭州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古運河孕育了杭州的曆史文化與城市文明。

說起運河,不得不提的便是運河上的橋。它們如一位位“老者”,看時光流轉、歲月更迭,見證著千百年來的興衰,訴說著杭城動人的故事。

《運河上的橋》將帶大家探尋杭州範圍內運河上的橋,感受橋的人文曆史,追溯橋的“前世今生”。

本期,我們一起走近杭州“東河第一橋”——壩子橋。

壩子橋,為三孔石砌拱橋,位於杭州東河寶善橋北,東出壩子橋弄,西為壩子橋河下。



壩子橋上的美景


壩子橋,始建於宋,橫跨東河,橋額刻有“東河第一橋”字樣,人稱“東河第一橋”。



橋額


橋名壩子由來,是因橋側原有艮山水門,水門上築有水壩,東河水經此滾水壩與大運河交彙。由於東河和大運河水位落差懸殊,一高一低,曾經,船從運河進東河,或者從東河出運河,必須從壩上翻過去。壩的兩頭安裝著絞盤,絞盤上的大鐵鉤鉤住船頭,由專人操作絞盤,船工們在船兩旁和船尾使勁推進,讓船順利過壩入河。古艮山門石碑旁的“運河魂”石雕,就“述說”著船隻出入兩河“翻壩”的故事。

相傳,此橋由魯班所造,橋上建亭,名鳳凰亭,亭為八柱雙飛簷,形如絲車。傳說有鳳凰來巢,垂一方之美蔭。有詩曰:“班門仙斧試通靈,順應橋成歲幾經。傳說當年張果老,騎驢來憩鳳凰亭。”詩中所說的順應橋,是壩子橋的舊名。清代詩人姚思勤在《東河棹歌·泛洋湖》中調侃:“鷺鷥灘上鷺鷥飛,鴨舍橋邊放鴨歸。儂在鳳凰亭畔住,從來不見鳳凰飛。”魯班、張果老、鳳凰、仙斧都來自傳說,盡管不足以為憑,但提起來總讓人津津樂道。



壩子橋上的鳳凰亭


壩子橋是杭州城東水陸交通要道。據《西湖遊覽誌餘》記載:“壩子橋北宋時居民甚盛,碧瓦紅簷,歌管不絕。”又因當時東園巷至艮山門一帶絲業昌盛,“機杼之聲,比戶相聞”,故有“壩子門外絲籃兒”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