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號: 002489444/2011-261935 公開方式: 主動公開
文號: 公開日期: 2021-07-02
發布單位: 市發改委 主題分類: 其他
杭州城西科創產業集聚區發展規劃
時間:2021-07-02 16:05      來源:杭州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瀏覽次數:

前 

省委、省政府在2009年的全省經濟工作會議和2010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推進大平台、大產業、大項目、大企業建設,在三大產業帶和主體功能區規劃的基礎上,謀劃和構築一批產業集聚區,納入省級戰略層麵,統籌規劃、合理開發、重點培育。為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這一重大決策和部署,組織編製《杭州城西科創產業集聚區發展規劃》,進一步明確杭州城西科創產業集聚區建設的戰略意義、基礎條件、戰略定位、發展路徑與分期目標;落實空間布局、產業導向、平台建設、基礎設施、生態建設、要素保障、近期開發計劃與機製創新等重大內容。

規劃涉及規劃控製區、重點規劃區和十二五開發建設區三個層次。規劃控製區,即杭州城西科創產業集聚區發展需要統籌規劃和控製的區域,包括產業集聚區的重點規劃區以及與產業集聚區發展有密切聯係的周邊相關地區,涉及餘杭的五常街道、倉前鎮、閑林鎮、餘杭鎮、中泰鄉,臨安的錦城、青山湖街道及橫畈鎮的部分地區,東至杭州繞城高速公路,南至餘杭杭徽高速公路、臨安自然山體一線,西至臨安市錦城街道,北至中苕溪北塘樓村、杭長高速公路一線。重點規劃區,即杭州城西科創產業集聚區十二五時期的重點啟動區,包括餘杭創新基地(含南湖綜合整治與保護區,下同)和青山湖科技城部分地區,規劃麵積為69.4平方公裏。十二五建設區,十二五期間可供杭州城西科創產業集聚區開發需要的新增建設用地區塊,規劃麵積為33.7平方公裏。

規劃依據:《浙江省產業集聚區發展總體規劃》(浙政201045號)、《中共浙江省委辦公廳  浙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加快推進產業集聚區建設的若幹意見》(浙委辦〔201074號)、《浙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做好全省產業集聚區規劃工作的通知》(浙政辦發明電201039號)、《浙江省產業集聚區發展規劃編製導則》(浙發改地區〔2010260號)、《浙江省產業集聚區產業準入指導意見》(浙發改地區〔20101049號)等,並與省、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綱要、主體功能區規劃、產業帶規劃、產業發展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城鄉規劃、生態功能區規劃和相關專項規劃等相銜接。

規劃期限為10年(2011~2020年),其中,以十二五時期(2011~2015年)為重點。


一、戰略意義與基礎條件

(一)戰略意義

1、有利於提升環杭州灣地區乃至全省在長三角區域的戰略地位。《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將長三角地區定位為亞太地區重要的國際門戶、全球重要的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中心、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城市群,要求優先發展麵向生產的服務業,加快形成以服務業為主的產業結構,加速建成創新型區域。杭州城西科創產業集聚區作為以科技創新為重點的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其建設將有力提升整個環杭州灣地區乃至全省在長三角區域的戰略地位。

2、有利於落實全省兩創總戰略和四大建設部署,推動經濟轉型升級。杭州城西科創產業集聚區以科創為主基調,將是落實省委、省政府創業富民、創新強省總戰略的重要平台和載體,也是我省謀劃大平台大產業大項目大企業建設的重點和亮點,必將成為推動全省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

3、有利於構築全省自主創新的示範區,推動浙江國家技術創新工程試點省建設。杭州城西科創產業集聚區作為彙聚全省科研機構和高校的智力密集區,將在重大科研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帶動全省企業技術和產品創新等方麵中承擔重要角色,並在體製機製創新探索中先行先試,成為全省自主創新能力建設的示範區,有利於進一步增強杭州在全省建設科技強省、創新型省份中的龍頭、領跑和帶頭作用,有力支撐浙江國家技術創新工程試點省建設。

4、有利於引領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推動杭州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提升城市國際競爭力。杭州是國家首批16個創新型城市試點之一,市委、市政府提出以增強城市創新能力為核心,推進全方位覆蓋、全社會參與、全過程聯動的城市整體創新。杭州城西科創產業集聚區將發揮先導引領作用,推動杭州加速向創新驅動型發展模式轉變,促進杭州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全麵提升城市國際競爭力。

(二)有利條件

1、產業發展基礎良好。杭州城西科創產業集聚區積極對接杭州主城產業發展,目前餘杭創新基地已有阿裏巴巴、恒生電子等知名企業和研究機構入駐;臨安青山湖科技城引進了國家海洋二所、中國藍星杭州水處理技術研究開發中心、國電機械設計研究院等18家省部級科研院所和杭氧、杭叉、杭機、杭重等大型裝備製造企業,帶動了產業集聚區產業素質的迅速提升。2009年杭州城西科創產業集聚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約210億元,三次產業結構為8.258.932.9,地方財政收入25億元,形成了發展研究開發、電子商務、工業設計及文化創意、服務外包等現代服務業和高端裝備製造、節能環保、生物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較好基礎。

2、科技資源相對富集。杭州城西科創產業集聚區鄰接“985工程院校——浙江大學,具有相當強的科研綜合實力,集中了杭州師範大學、浙江理工大學科技與藝術學院、浙江農林大學、浙江省委黨校等一大批高等院校,以及浙江省科研機構創新基地、杭州大學城和浙江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園(海創園)等重要的科研資源集聚載體。

3、交通區位優勢突出。杭州城西科創產業集聚區東鄰杭州主城、西安徽黃山、北接浙北蘇南。杭徽高速公路、02省道、文一西路等多條交通幹道和城市快速道路穿過,規劃建設的杭州地鐵3號線、5號線和杭長高速、杭州繞城高速公路西複線等將進一步實現產業集聚區與杭州主城區的無縫連接,拉近與長三角城市群的空間距離。

4、生態環境非常優美。發源於天目山麓的苕溪流經杭州城西科創產業集聚區全境,擁有浙西天目山山係、青山湖、南湖、五常閑林濕地,自然山水景觀優美,生態人居環境優越。

5、文化底蘊十分深厚。杭州城西科創產業集聚區毗鄰良渚文化發祥地,有雙千年古鎮老餘杭和錢王故裏衣錦鎮(今錦城街道),地域文化特色鮮明,人傑地靈、鍾靈毓秀,素稱文化之鄉,是人文薈萃之地。

(三)主要困難

一是生態環境承載能力較弱。杭州城西科創產業集聚區地處苕溪上遊,有水源保護地、國家森林公園和重要濕地,生態環境較為敏感,防洪排澇壓力較大,協調生態保護與產業、城市發展任務繁重。二是市政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還比較薄弱,近期大規模進行產業、城市開發以及吸引高層次人才集聚還有一定難度。三是產業集聚區涉及兩個行政區,在統籌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協調產業發展和布局等方麵存在一定困難。

二、戰略定位與發展目標

(一)戰略定位

以科技創新為重點的現代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區。依托全省智力密集優勢和生態人居環境優勢,圍繞推進科技創新及研發產業化,加快高校、科研機構管理體製創新,深化產學研合作,加強創新創業平台建設,重點培育知識技術密集的現代生產性服務業及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長三角一流的研發創意基地、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孵化基地、全省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策源地。

以生態和諧為特色的現代生活性服務業集聚區。按照現代化大都市建設和適應創新創業人才聚居生活要求,構築生態宜居的公共空間與公共設施,培育發展教育、生態房產、健康服務、商業、休閑旅遊等現代生活性服務業,與現代生產性服務業發展互促,成為宜居宜業的集聚區。

杭州生活品質之城的集中體現區。堅持以人為本,推進體製創新,促進和諧創業,實現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提升開發建設品位,提高人民群眾生活品質,成為最具幸福感的集聚區。

(二)發展方針

1堅持創新先導。以創新要素集聚為前提,把完善科技創新體製機製、集聚引進省內外科研機構和海內外高層次人才放在首要位置,充分發揮產業集聚區在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等方麵的先導作用。

2堅持高端發展。突出全省產業和科技製高點的地位,堅持把高端化作為產業集聚區產業發展的根本方向,重點發展高端服務經濟、戰略性新興產業等知識技術密集產業。

3堅持生態為基。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放在產業集聚區開發的優先地位,堅持綠色、低碳的開發原則,突出生態建設體製創新和示範作用,構築和諧優美的人居環境。

4堅持設施先行。加快推進臨餘公路、地鐵5號線——餘臨輕軌等重大基礎設施和浙江省科研機構創新基地、浙江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園(海創園)等重要平台載體的規劃建設,強化土地、水、資金等要素保障,有力保障產業集聚區開發持續、順暢推進。

5、堅持統分結合。在開發時序上,統一布置,分步實施;在空間布局上,統一規劃,分片推進;在開發體製上,統籌招商,分區落實;在資源供給上,統籌調配,分別歸口。

(三)發展目標

1、近期目標

2015年,重點規劃區建設初步成型,研究與開發、電子商務、工業設計及文化創意、服務外包、物聯網、孵化器、教育培訓等核心產業發展初具規模,總部基地、高端商務服務、金融服務、健康服務、新興產業等延伸產業培育取得較大突破,基礎設施與配套服務功能基本完善,產業集聚區創新引領作用初現成效,力爭成為國家級自主創新示範區。

——創新能力顯著提高。規模以上企業研究開發經費(R&D)占銷售產值的比重力爭提高到3%以上;集聚40家省級以上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30個省級重點創新團隊,80家省級以上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研發)中心,6萬科技人才,突破和掌握一批對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縣有明顯帶動作用的核心關鍵技術和產品。

——產業素質顯著提高。知識型產業成為產業發展重要力量,服務業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提高到50%以上,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50%以上;初步建成國內重要的科技研發基地、電子商務基地、服務外包基地和長三角重要的工業設計產業基地、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休閑療養基地。

——生態集約發展水平顯著提高。苕溪水源保護地水質達到二類標準,區域空氣質量優於國家二級標準;企業普遍推行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綜合能耗和汙染物排放總量明顯下降,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萬元產值綜合能耗比2010年下降20%以上,萬元工業增加值廢水產生量和化學需氧量(COD)排放量分別小於8立方米和1千克,工業用水重複利用率達到80%以上;生活汙水集中處理率超過90%

——經濟綜合實力顯著提高。地區生產總值超過600億元,年均增長約20%;實現地方財政收入超過50億元。

2、遠期目標

力爭到2020年,杭州城西科創產業集聚區基本建成,餘杭創新基地和青山湖科技城開發基本完成,成為創新能力強、產業層次高、輻射帶動廣的產業集聚區和城市功能優、人居環境美的大都市新區,成為帶動我省經濟轉型發展的重要引擎。

三、總體構架與功能布局

(一)開發原則

1、區域軸向開發。以文一西路臨餘公路地鐵5號線餘臨輕軌為發展主軸,東西大道、大園路等為次軸,先行規劃布局好交通、能源、給排水、信息等基礎設施網絡,合理構築生態和景觀空間,穩步推進產業集聚區開發建設。

2、功能特色開發。根據特點條件,科學規劃各功能區的主導功能和產業發展導向,引導項目準入和實施空間管製,形成合理分工、聯動發展的開發格局。

3、分期滾動開發。堅持統一規劃,分步實施,通過土地和稅收的滾動投入,形成區域開發建設和企業項目入駐的有機聯動,確保資金有效平衡。

4、項目帶動開發。重點突出大項目的帶動作用,著力引進大企業、大院名校和龍頭項目,帶動相關的產業鏈配套,快速培育形成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產業集群。

(二)總體開發結構

根據空間開發條件,杭州城西科創產業集聚區將形成一軸兩基地三帶八區的空間開發結構。

1、構築一個發展主軸

以文一西路臨餘公路和地鐵5號線餘臨輕軌為發展主軸。依托交通主幹線,沿線合理規劃布局科技教育、創業服務等功能載體,形成高質量、高密度的人才流和科技流,帶動產業集聚區產業高水平發展。

2、建設兩大創新基地

餘杭創新基地。東至繞城高速,南至杭徽高速,西至南湖西路塔山東路,北至規劃的杭長高速公路,涉及五常街道、倉前鎮、閑林鎮、餘杭鎮和中泰鄉部分地區。以高等教育、高尚居住等為基礎,重點發展研發服務、工業設計、電子商務、服務外包、總部基地等現代服務業,成為體現地方豐富人文內涵、適宜科技創新與人類居住、具有靈動藝術氣質的城市示範區。

青山湖科技城。東至餘杭地界,南至自然山體,西至錦城街道,北至中苕溪北塘樓村。以集聚國內一流科研機構為導向,重點發展高新技術研發和產業化、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彙集高端人才、高端產業,集高品質生活和工作環境於一體的科技新城。

3、營造三條生態綠帶

苕溪沿岸生態帶。包括青山湖、南湖水域及周邊,按照水清、流暢、岸綠、景美的生態建設要求,突出水源地保護,加強河道防護林、湖濱防護林、水源涵養林等建設,進一步完善防洪減災和環境基礎設施建設,適度發展生態休閑旅遊和高尚住宅。

濕地生態帶。主要集中在餘杭創新基地,將五常濕地、閑林濕地向周邊區域延伸,形成字形的濕地帶,保留原有的濕地水域係統,保護原有的生態物種係統,以生態的自我修複為主,人工適度幹預為輔,嚴格控製濕地生態帶內的建設開發行為,少量適度開發旅遊休閑設施。

山地生態帶。主要集中在青山湖科技城的浙西天目山山係的雙林山東大山一線,並延伸到餘杭西部山區,以水源涵養、森林生態保育為主,兼少量適度開展山地生態旅遊及農林複合經營。

4、合理開發八類功能區。根據杭州城西科創產業集聚區發展定位、資源和空間條件,將產業集聚區劃分為高教研發功能區、孵化服務功能區、總部金融功能區、研發產業化功能區、城市配套功能區、生活居住功能區、生態功能區、預留發展區等八類功能區,根據主導功能合理開發利用。

(三)功能布局

1、高教研發功能區

高教研發功能區是以集聚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培育創新人才和高素質勞動力,開展研發為主的建設區塊。餘杭依托杭州師範大學、浙江理工大學科技與藝術學院、浙江省委黨校等規劃建設一個以發展高等教育為主的高教研發功能區(A1),臨安依托眾多科研機構集聚規劃建設一個以科研機構創新為主的高教研發功能區(A2)。

2、孵化服務功能區

孵化服務功能區是以完善創業服務功能,集聚科技研發、電子商務、工業設計、服務外包等創新型企業發展為主的建設區塊。餘杭依托高等教育、和睦水鄉和城市配套優勢,規劃建設一個孵化服務功能區(B1)。

3、總部金融功能區

總部金融功能區是以發展科技金融,培育創新型企業總部基地為主的建設區塊。餘杭和臨安分別依托南湖、青山湖優越的生態人居環境和完善的配套服務,各自規劃建設一個,共二個總部金融功能區(C1C2)。

4、研發產業化功能區

研發產業化功能區是以高新技術成果產業化為依托,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為主的建設區塊。餘杭、臨安分別根據科技依托、發展空間和配套條件,各規劃建設二個,共四個研發產業化功能區(D1D2D3D4)。

5、城市配套功能區

城市配套功能區是以為產業發展活動提供商務、商貿等相關配套服務,兼顧教育、醫療衛生等生活服務和行政管理等城市配套服務功能為主的建設區域,綜合考慮產業發展、生活居住要求和現有城鎮發展態勢規劃設立。餘杭圍繞創新服務、濕地休閑旅遊和服務居住生活,規劃建設四個城市配套功能區(E1E2E3E4);臨安圍繞科技研發服務和中心城市拓展,規劃建設二個城市配套功能區(E5E6)。

6、生活居住功能區

生活居住功能區是以高尚生態居住發展為主的建設區域,是產業集聚區發揮人居生態環境優秀,吸引創業人才高水平推進產業發展的重要基礎。餘杭重點圍繞濕地、南湖等開發高尚住宅和農居安置點布局規劃建設三個生活居住功能區(F1F2F3);臨安重點圍繞青山湖及沿岸山地開發高尚住宅規劃建設兩個生活居住功能區(F4F5)。

7、生態功能區

生態功能區是產業集聚區生態涵養的主要空間,主要集中在苕溪沿岸生態帶(包括青山湖、南湖水域)、餘杭字形濕地生態帶和臨安雙林山東大山一帶山地生態帶,以及高教研發功能區、孵化服務功能區、總部金融功能區、研發產業化功能區、城市配套功能區、生活居住功能區之間的區域(G)。生態功能區要嚴格保護,加強林地征占管理,禁止毀林開墾和非法占用林地,嚴格保護天然林地;綠色農業開發要注重生態功能,開展現代農業園區創建工作;在不影響生態功能前提下,有限度地發展生態休閑旅遊業。

8、預留發展區

預留發展區是產業集聚區未來遠景拓展的空間,規劃期內暫不進行開發,以維持現狀為主,有限度地發展綠色農業,嚴控二類工業、禁止三類工業。餘杭在宣杭鐵路北側區域設置一個預留發展區(H1),遠景考慮主要發展高教研發、研發產業化、城市配套、生態保護等功能。

四、十二五開發建設重點

(一)重點規劃區

重點規劃區產業集聚區十二五時期的重點啟動區,其主體部分是十二五時期可開發建設的區塊,包括部分已用地和

生態用地。

按照重點規劃區設置要求,結合杭州城西科創產業集聚區空間開發實際,本次規劃選擇餘杭創新基地和青山湖科技城的部分區域列入重點規劃區範圍,總麵積69.4平方公裏。具體範圍為:

餘杭創新基地重點規劃區。規劃麵積39.4平方公裏。分為兩個片區,即倉前餘杭南湖片區和五常片區,規劃麵積分別為37.6平方公裏、1.8平方公裏。

青山湖科技城重點規劃區。規劃麵積30平方公裏,分為三個片區,即青山勝聯片區、錦城片區和橫畈片區,規劃麵積分別為12.7平方公裏、3.9平方公裏和13.4平方公裏。

(二)十二五開發建設區

十二五開發建設區是十二五期間按可提供省級產業集聚區開發需要的新增建設用地總量而確定的開發建設區塊,是近期開發建設的主要區塊。根據十二五期間杭州城西科創產業集聚區開發建設要求和土地利用條件,在重點規劃區內設置十個區塊作為十二五開發建設區塊,規劃麵積33.7平方公裏。其中,餘杭創新基地十二五開發建設區有六個區塊,規劃麵積19.2平方公裏;青山湖科技城十二五開發建設區有四個區塊,規劃麵積14.5平方公裏。

1、餘杭創新基地

高等教育區塊。東至常二路,南至海曙路,西至良睦路,北至宣杭鐵路,規劃麵積1.5平方公裏。重點推進杭州師範大學建設,與周邊省委黨校、浙江理工大學科技與藝術學院等高等院校合作,積極發展集大學生創業實訓、創業中心、研發中心、科研辦公等多種功能的大學研發綜合體;結合地鐵5號線上蓋物業完善商務、生活配套設施,從單一教學型高教園區轉向教學應用型、研究型高教園區,成為科創產業集聚區創新創業人才密集區和科技型中小企業密集區。

高層次人才創新區塊。東至繞城高速公路,南至文一西路,西至綠汀路,北至餘杭塘河,規劃麵積4.7平方公裏。依托周邊浙江大學、杭州師範大學等教科研基礎平台,積極貫徹實施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大力吸引國內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主要針對新型電子信息、軟件與創意、新材料、新能源、生物、裝備、服務與中介平台等領域創新創業,合理布局孵化器、公共試驗室、集中小型車間等功能載體,建立產業化項目補助和投融資支持以及人才服務等政策體係,完善各類公共配套設施建設,營造舒適、便利、宜人的生活工作環境,成為高層次知識產業孵化區。

電子商務、工業設計和服務外包區塊。沿文一西路南北兩側,東至常二路,南至水鄉北路,西至綠汀路,北至紅衛北路,規劃麵積4.9平方公裏。依托阿裏巴巴淘寶城、恒生電子科技園等企業專業化園區,大力集聚電子商務相關的研發、客服、網站運營、銷售、培訓等機構,推動電子商務企業創業成長;依托電子商務服務,積極發展以係統集成和開放性平台技術應用為重點的物聯網產業;依托智力資源優勢和濕地人文、景觀環境優勢,發展工業設計及文化創意;關注業務流程服務產業和知識流程服務,發展與之配套的研發技術平台、創業孵化平台、中介服務等,培育具有顯著特色和競爭優勢的服務外包。

南湖總部金融區塊。東至南湖東路,南至杭徽高速公路,西至南湖西路,北至南湖北路,規劃麵積2.3平方公裏。一是依托交通、景觀和人居環境優勢,臨湖設立高低錯落有致的總部大樓,重點引進創新型企業總部進駐,並規劃建設一批獨棟式企業總部辦公樓宇,形成高新技術企業總部和現代服務業的聚集基地。二是圍繞促進科技開發、成果轉化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著力建設創新型金融機構集聚區;同時充分考慮金融機構後台中心的運營需要,規劃建設金融業公共後台服務基地,吸引國內外金融機構設立後台服務中心或業務總部,培育專業化的金融服務外包企業。

研發產業化區塊。東至東西大道,南至餘杭塘河,西至南苕溪,北至15省道,規劃麵積1.5平方公裏。與周邊高等教育區塊、高層次人才創新區塊等開發建設聯動,積極孵化和引進發展新型電子信息、新材料、生物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逐步向外轉移勞動密集型為主的傳統製造業,禁止二、三類項目進入。

創新基地配套服務中心區塊。東至綠汀路,南至荊餘路

常路,西至城東路,北至水鄉北路文一西路,規劃麵積4.3平方公裏。圍繞創新創業服務,設置行政辦公、商務辦公、文化、大型商業等功能,提高人口集聚的能力和水平,形成集居住、商業、金融、休閑、教育、衛生、文化等設施配套齊全的城市新區。

2青山湖科技城

科技研發區塊。東至餘杭交界處,南至緯十七路,西至經六路,北至勝聯大山腳,規劃麵積5.3平方公裏。以省屬科研機構進駐為基礎,按照低碳、生態、科技的設計理念,構築較為完善的研發、中試、企業孵化等服務體係,集聚國內外一流和研發機構和大企業研發中心,彙集國內外尖端研發人才,培育我省重要的技術創新源頭區、高新技術企業孵化區。

總部商務區塊。東至規劃的月洞門路,南至青山湖岸,西至規劃的景興路,北至阿陸大山南側,規劃麵積2.8平方公裏。依托臨安市區,服務科技研發區塊發展,以突出的生態環境和為產業提供高端配套服務為發展特色,有效整合多種功能,重點發展總部和樓宇經濟,積極培育電子信息和服務外包、工業設計、中介谘詢、商務休閑等產業,建設成為宜居宜業的現代服務業示範區。

研發產業化區塊。東至餘杭徑山鎮交界處,南至橫畈工業功

能區8號線,西至青山湖科技城西界,北至中苕溪,規劃麵積4.4平方公裏。按照生態良好、產業集群、用地集約的要求,主要麵向創新型中小企業孵化及規模化發展,重點發展新能源、新材料、新型電子信息、高端裝備製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並與臨安經濟開發區聯動,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

科技城配套服務區塊。東至大園路,南至天柱街,西至經六路,北至緯十七路,規劃範圍麵積2.0平方公裏。結合餘臨輕軌青山站發展大型商業設施、大型超市、商務型酒店、體育館和醫院,在南苕溪以北規劃建設媒體中心、會展中心、科技成果交易中心、金融服務中心、科技服務中心等設施,與科技研發區塊功能相互協調。

4—1   “十二五開發建設區塊一覽表

序號

開發建設

區塊名稱

麵積

(平方公裏)

      置

開發導向

餘杭創新基地

1

高等教育區塊

1.5

東至常二路,南至海曙路,西至良睦路,北至宣杭鐵路

建設教學應用型、研究型高教園區

2

高層次人才創新區塊

4.7

東至繞城高速公路,南至文一西路,西至綠汀路,北至餘杭塘河

國內外高層次人才創業孵化器,開展現代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創新創業。

3

電子商務、工業設計和服務外包區塊

4.9

沿文一西路南北兩側,東至常二路,南至水鄉北路,西至綠汀路,北至紅衛北路

電子商務、工業設計、物聯網、服務外包等

4

南湖總部金融區塊

2.3

東至南湖東路,南至杭徽高速公路,西至南湖西路,北至南湖北路

總部基地、創新型金融、金融業公共後台服務基地等

5

研發產業化區塊

1.5

東至東西大道,南至餘杭塘河,西至南苕溪,北至15省道

新型電子信息、新材料、生物等戰略性新興產業

6

創新基地配套服務中心區塊

4.3

東至綠汀路,南至荊餘路餘常路,西至城東路,北至水鄉北路文一西路

高端商務服務、金融、商業、健康服務、生活居住等

青山湖科技城

7

研發區塊

5.3

東至餘杭交界處,南至緯十七路,西至經六路,北至勝聯大山腳

構築研發、中試、企業孵化器等服務體係,推進科技研究與開發

8

總部商務區塊

2.8

東至月洞門路,南至青山湖岸,西至景興路,北至阿陸大山南側區塊開發

總部基地、高端商務服務、服務外包、工業設計、休閑旅遊等

9

研發產業化區塊

4.4

東至徑山鎮交界處,南至橫畈工業功能區8號線,西至青山湖科技城西界,北至中苕溪

新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高端裝備製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

10

科技城配套服務區塊

2.0

東至大園路,南至天柱街,西至經六路,北至緯十七路

高端商務服務、金融服務、商業、健康服務、生活居住等

五、產業發展導向

(一)核心產業:知識型產業

充分發揮全省智力密集區優勢和優越生態人居環境優勢,集聚高端人才,重點發展知識型產業,成為杭州城西科創產業集聚區產業發展的主導力量,建設成全省現代生產性服務業發展高地。

1、研究與開發。以浙江大學等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為依托,加快完善公共技術平台、公共實驗室、投融資、技術產權交易、質量認證、綜合培訓等高層次服務功能,構築研發服務發展的綜合環境優勢,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加強與上海、北京等地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機構的技術和人才合作,引進建立分院分所或產業化基地,鼓勵跨國公司和國內大企業在產業集聚區設立研發中心,增強研發力量成為國內重要的科技研發產業基地。

2、電子商務。積極推動電子商務門戶、專業化信息交換平台等為特色的網絡增值服務業,構建商貿服務網上分銷和技術開發體係,強化電子商務企業供應鏈建設,拓寬電子商務覆蓋麵;完善電子商務網絡基礎設施,支持發展無線寬帶和光纖到戶接入技術,鼓勵電子商務關鍵技術研發和自主產品研製,加強互聯速通;加快信用服務、安全認證、在線支付、現代物流和標準規範等支撐體係建設成為國內重要並有世界影響的電子商務基地。

3、工業設計及文化創意。立足杭州人才、文化、生態優勢,依托現有產業基礎,以裝備製造、電子通信、紡織服裝、輕工業等領域作為工業設計發展重點,加強工業設計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集聚工業設計機構、人才、資金及工業設計相關資源,培育創新能力強、設計成果產業化績效明顯、為國內外著名製造企業提供工業設計的骨幹型示範機構;促進工業設計上下遊產業協同發展,進入現代傳媒、藝術品創作與經營、動漫遊戲、文化會展等領域,成為長三角重要的工業設計產業基地。

4、服務外包。著力推動業務流程外包(BPO)、信息技術外包(ITO)、知識流程外包(KPO)的發展,重點突破金融服務、應用軟件開發、托管應用管理外包,積極推進嵌入式軟件、動漫遊戲製作、電信運營服務外包,培育醫藥研發外包、人力資源外包,成為國際知名的服務外包基地。

5、物聯網。充分利用杭州物聯網產業先發優勢,構建物聯網科技研發、網絡信息服務及係統集成、先進傳感設備及核心元器件製造等物聯網產學研用產業體係;整合有線寬帶網、有線數字電視網、視頻監控網以及無線城市網,培育物聯網網絡綜合業務運營商,發展麵向全市乃至全國的物聯網增值服務成為杭州物聯網產業發展的重要組成。

6、孵化器。鼓勵大學、科研機構和企業設立綜合或專業孵化器,優化軟硬件設施環境,擴大孵化器規模,逐步實現孵化產業的企業化和市場化運作。把孵化器作為創業創新的核心平台,整合創業投資管理、融資服務、科技谘詢、技術交易等創業全過程服務,進一步完善服務功能,提高孵化質量,並形成規模化發展的孵化器群。

7、教育培訓。繼續大力引進知名大學,引導各級各類學校圍繞促進創新創業要求,進行學科專業結構的調整和設置,重點培育高層次創新型複合人才。依托高校、研究機構發展在職培訓和職業培訓,以滿足不同性別、不同年齡、不同職業、不同層次勞動者提高技能素質的需要,搭建職業技能培訓堅實的平台,努力建設集培訓、鑒定和就業服務功能為一體的現代化綜合培訓基地。

(二)延展產業

圍繞知識型產業發展,積極培育發展總部基地、高端商務服務、金融服務、健康服務等現代服務業和科技成果產業化延伸形成的新興產業。

1、總部基地。依托良好的生態人居環境優勢,在南湖、青山湖臨近區域規劃總部經濟發展區塊,以集聚科技型企業總部和研發中心為重點,高標準高規格建設高品位的總部樓宇群,著力營造自然和諧的人居環境與商務活動的優越空間,盡快形成區域性商務中心氛圍,力爭吸引杭州、省級企業總部和跨國公司地區營運總部進駐,形成科技型企業總部聚集基地,提升區域競爭力和影響力。

2、高端商務服務。以外引內育為主要途徑,鼓勵民營資本進入商務服務領域,積極培育從事法律、谘詢、策劃、知識產權、評估、風險投資、技術經紀、科技交流與推廣、成果展示等服務機構。引導一般性服務企業向專、精、特、新的方向發展,推動服務機構通過兼並重組、優化整合,做優做強,形成組織網絡化、功能綜合化、服務國際化的商務服務體係。

3、金融服務。高度重視創新類金融機構發展,合理規劃建設創新類金融機構集聚區塊,吸引杭州和上海的創新類金融機構落戶,形成與高新技術企業集聚相匹配的創新類金融機構集聚,為產業集聚區企業提供有效的金融創新服務。規劃建設金融公共支撐服務基地,積極發展承接周邊地區金融中心的中後台服務產業。

4、健康服務。以保障科技人才和創業者健康需求為導向,服務於長三角高端保健市場,利用現代科技和管理手段,深度挖掘環境調理、運動體驗、餐飲藥膳、溫泉水療等傳統養生文化,以環青山湖區塊和南湖區塊為核心,規劃建設國際健康保健休閑中心。健全醫療服務、預防保健、衛生監督和醫療保障體係,發展遠程會診、網上谘詢問診等醫療衛生信息服務平台,不斷提高醫療服務水平。

5、新興產業。依托智力密集和科技成果產業化優勢,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以新型電子信息、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等為主要領域,積極引進科技型企業成果產業化和行業龍頭骨幹企業投資,重點發展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低耗少排節地型產品,成為長三角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基地。

(三)配套產業

1、商業。以文一西路沿線的餘杭鎮區和青山湖街道為主要區塊,重點建設若幹大型購物中心,集聚各具特色的高端品牌專賣店,輔之於文化休閑娛樂設施,集中成為融購物、休閑、娛樂於一體的消費區,打造覆蓋產業集聚區的商業中心。結合居住區發展以大型超市為核心,各類專業店、專賣店等網點為補充的社區商業,逐步完善社區商業網絡。積極推廣特許經營、電子商務,廣泛運用電子信息管理係統、電子數據交換係統等現代電子網絡技術。

2、生態房產。在嚴格保護生態環境前提下,以生態化、低碳化、低密度為導向,適度開發生態住區和低碳住宅與辦公樓宇。積極推廣應用低碳、節能、環保的建築新技術、新材料、新設備、新工藝,完善居住區周邊的基礎設施建設,營造生態宜居走廊,使住區與山水美景有機融合。建設適合年輕大學生、創業者居住生活的創業型公寓和保障房,優化房地產開發結構。

3、休閑旅遊。抓住杭州實施旅遊西進、交通西進的戰略機遇,立足湖、溪、山資源和人文資源,積極發展休閑旅遊業。五常閑林濕地以保護、改善區域生態環境為基點,以水鄉文化、農耕文化、洪氏文化為內涵,以體驗為特色,建設集旅遊觀光、會議度假、民俗風情等功能的國家濕地公園。南湖以秀美的山水環境為載體,以動感參與為特色,建設集旅遊觀光、康體養生、水上運動等功能的國家級旅遊度假區。青山湖以山水生態、天然氧吧為特色,建設集會議度假、休閑康體、水上運動等功能的休閑度假區。加快區域旅遊配套設施建設,整合酒店、會展、購物設施、娛樂設施,延伸產業鏈,形成大旅遊的產業發展格局,成為上海杭州黃山世界級黃金旅遊線重要組成。

4、綠色農業。現有基本農田,作為生態屏障重要構成部分,逐步向都市休閑觀光農業方向發展,建立綠色、無公害農業產業化基地;作為開發備用地,未來將轉變農業用地功能,要控製農地固定資產投資規模,適當發展設施農業。依托山林地積極發展無公害栽培、養殖基地和有機食品基地。

(四)產業準入

1、產業準入要求

進入產業集聚區項目,要符合國家和省、市有關政策規定,嚴格執行產業準入標準。

工業用地單位投資強度:每畝投資不低於350萬元人民幣。

產出效益:科學研究、技術服務業全員勞動生產率17萬元/人;金融業全員勞動生產率60萬元/人;商務服務業全員勞動生產率7萬元/人;商貿業全員勞動生產率6萬元/人;房地產業全員勞動生產率50萬元/人;綠色農業全員勞動生產率2萬元/人;工業項目在投產後的第一個完整生產年度內投入產出比應達到12以上。

能耗水平:嚴格執行國家及省市有關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和審查辦法,嚴格節能準入條件,項目主要產品能耗或綜合能耗水平必須達到行業先進水平。

汙染物排放強度: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製度、三同時製度、排汙總量控製製度等,產業項目廢水、廢氣、固廢排放必須達到國家和省市有關汙染物排放綜合標準及行業標準、清潔生產標準;以技術經濟可行為依據,以行業先進治汙水平及技術為要求,降低汙染物產生和排放強度。排水實行雨汙分流;生產廢水、生活汙水經處理後達GB8978—1996《汙水綜合排放標準》三級標準和CJ3082—1999《汙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質標準》要求後,納入市政汙水管網;廢氣排放執行GB16297—1996《大氣汙染物綜合排放標準》新擴改二級標準。

生產安全:嚴格執行安全準入政策,產業項目需進行安全論證,要求安全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生產和使用。

2、限製禁止產業類型

嚴格執行國家和省、市有關限製發展產業和禁止發展產業的規定。根據區域產業發展基礎、資源稟賦現狀、生態環境承載能力和基礎設施配套等條件,嚴格控製二類工業,禁止發展三類工業。對現有區域內技術檔次低、資源消耗高、汙染比較大的落後生產能力,要實施限期淘汰或搬遷。

餘杭創新基地。要限製有色金屬壓軋、炭素製品製造、水泥產品製造、瀝青紙胎油氈製造、混凝土製造、礦岩破碎機製造、挖掘機製造、叉車製造、牙膏製造、工業鍋爐製造、低端電線電纜製造、縫紉機製造、自行車製造、易拉罐製造等項目發展,逐步調整淘汰;禁止農藥製造、聚乙烯產品製造、揮發性化工產品製造、起重機製造、電火花成型機床製造、消防產品製造、火柴製造、造紙類、釀造、高能耗印刷產品製造、電鍍、電路板腐蝕等項目

青山湖科技城。要禁止電鍍、電路板腐蝕、金屬表麵處理、製革、蓄電池、化學原料藥、生物發酵製藥、化肥、農藥、危險品倉庫、綜合利用廢舊物資、工業廢物處置、造紙類、釀造等項目。

六、城鎮建設與城鄉統籌

(一)優化城鎮布局

根據杭州城西科創產業集聚區的總體開發框架和功能區布局,結合餘杭區、臨安市的城市功能提升要求,產業集聚區形成兩核三點的城鎮布局。預計到2020年基本建設完成後,產業集聚區可形成約60萬人的居住規模。

兩核即餘杭創新基地中心區和青山湖科技城青山中心區。餘杭創新基地中心區集聚商務辦公、大型商業、展會、文化娛樂、教育醫療等功能,吸納主城高層次人才和高端產業轉移,建設綜合型創新創業城市新區,融入杭州城西創新創業和高級商住圈;青山湖科技城青山中心區,配套完善大型商業、金融服務、科技服務、會展等功能,主要接納青山湖科技城核心區和臨安經濟開發區人口集聚。

三點即支撐產業集聚區發展的一般街道和鎮區。餘杭五常

街道作為整個城西居住片區的重要商業配套中心,以商業、文化

娛樂等功能為主。餘杭倉前鎮區加快發展文化、體育、教育、醫

療等區域生活服務功能,承接周邊產業發展形成的人口集聚。臨安城東新區作為臨安中心城市的拓展,主要接納中心城市和錦城區塊人口集聚。

(二)城鎮建設導向

杭州城西科創產業集聚區內的城鎮建設區域的發展,主要圍繞人口集聚、公共服務和商業居住等主要功能展開。在城鎮建設過程中,切實轉變以往傳統的城鎮建設和管理模式,按照打造現代城市社區的要求和標準,高標準規劃和建設;要重視區域性商業中心的建設,逐步完善社區級基礎商業、服務體係,積極提高教育、醫療、文化、體育等社會事業發展水平,不斷提升基本服務均等化水平。

按照城鄉一體化、區域一體化的要求,加強杭州城西科創產業集聚區內的城鎮建設區域與杭州主城、餘杭區和臨安市中心城區的有機分工合作。加快主要道路網絡的建設,完善市政基礎設施網絡,推進杭州主城城市功能向產業集聚區的延伸,更好融入杭州都市經濟圈一體化體係中。

七、基礎設施建設

按照產業布局、城鎮建設、生態保護、災害防治以及公共服務配套同步規劃、同步實施的要求,堅持設施先行、整體配套、滾動實施、共建共享的原則,超前布局實施區內重大基礎設施的建設布局,逐步構建綜合交通、能源、信息、水利、環保、防

災減災基礎設施和科教文衛體等公共設施網絡。

(一)道路交通網絡

以構建外接內連的現代化綜合交通網絡為目標,統籌各功能區之間主幹路的規劃建設,形成布局合理、運行高效的道路交通網絡。

1、對外交通通道

建設文一西路臨餘公路東西向快速路。規劃的臨餘公路,東起文一西路,西至臨安主城區,在現狀臨餘公路基礎上拓寬至24.5米(34米創新基地段),其線位應納入杭州二繞三縱五橫快速路網體係。

加快推進地鐵5號線——餘臨輕軌規劃建設。地鐵5號線——餘臨輕軌長約50公裏,途徑青山湖科技城、餘杭創新基地,與文一西路臨餘公路共同構築產業集聚區融入杭州大都市的發展主軸,要盡快規劃建設。

加快推進杭州繞城高速公路西複線、杭長高速公路、長西線及支線建設。

2、內部路網

餘杭創新基地。區內主要道路於2009年已開工建設,並初步形成三橫六縱道路網,三橫為文一西路、文二西路、海曙路,六縱為荊長大道、常二路、高教路、良睦路、綠汀路、東西大道。目前主幹道除常二路、良睦路外均已貫通,規劃期內將

進一步完善主幹路、一般性主幹路、次幹路及支路。

青山湖科技城。重點建設臨餘公路的拓寬與對接工程,進一步完善青山湖科技城的道路網,加快大園路、經六路、緯二路、緯九路、緯十四路、緯十七路等道路建設,重點推進東大山隧道的規劃與實施建設,加強青山湖街道、科技城核心區與橫畈組團等區塊間交通連接。

(二)市政公用設施

按照城市規劃標準,各區塊市政公用設施結合各級公共服務中心進行配套。餘杭創新基地市政公用設施主要分布在南北向的生態軸線和文一路交叉的餘杭創新基地中心區;青山湖科技城按照新城組團社區三級網絡配套,市政公用設施主要分布在青山中心區和城東新城兩大片區。

行政辦公設施。餘杭創新基地內規劃布置在文一路以南、濕地生態帶北側、南北向生態軸線的南端,作為整個餘杭創新基地的行政中心。青山湖科技城內按照城市級組團級布局原則,主要行政中心布置在青山中心區。

文化娛樂設施。餘杭創新基地內大型文化娛樂設施布置於文一西路以南、綠汀路以東以及留祥路延伸段以北、綠汀路以東區域。青山湖科技城內主要布局在青山中心區。

體育設施。餘杭創新基地內組團級體育中心規劃布置於文一西路與東西大道交叉口西南。青山湖科技城內主要布局在青山中心區,並結合文化休閑、教育與研發等產業,在濱湖地區布局部分體育設施。此外,在各鄉鎮結合城鎮中心布置適當的體育用地。

醫療衛生設施。餘杭創新基地內擁有餘杭區第二人民醫院、鄉鎮醫療衛生服務中心;為適應高層次人才集聚生活配套,規劃在良睦路以東、海曙路以南、紅衛北路以北,按照國際化標準管理模式建設綜合性國際醫療中心,作為餘杭組團中心醫院。青山湖科技城擁有臨安市人民醫院,各鎮、村都有就醫點。在提升組團級、社區級衛生服務中心(站)服務水平基礎上,在青山中心區規劃建設一所三乙及以上的綜合性醫院。

教育科研設施。依托杭州師範大學、浙江理工大學科技與藝術學院、浙江省委黨校、浙江農林大學、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等眾多院校及科研機構,可以通過與國內外知名高等院校辦學或者吸引社會資本自主辦學等形式,引進發展高、中等職業技術院校和培訓機構。結合大型住區建設,引進設立一批中小學名校,進一步完善基礎教育布局,滿足大量高層次人才居住生活需要。

(三)能源與信息設施

根據區塊開發要求,有序開展餘杭大陸變、全豐變、永福變、油車變、全豐變、桃源變和臨安雅觀變、石臨變、錦城變、青山變、崗陽變、泉口變等工程建設,率先開展電網智能化試點,建成各級電網容量充足、接線合理、技術設備先進、自動化程度高、調度靈活、運行安全、經濟技術指標先進,滿足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現代化電網;積極爭取西氣東輸天然氣、川氣東輸天然氣、東海氣田天然氣資源,強化區域內中壓輸氣幹管、配氣管網及各級調壓站建設,完善儲備和擴大供應範圍,形成以管道天然氣為主的燃氣係統,逐步提高電力、天然氣等清潔能源使用比例。統籌產業集聚區內信息網絡設施規劃、建設和管理,加快在文一西路延伸段南側新建市話程控交換局,率先形成連接餘杭、臨安地區的骨幹傳輸網;逐步推進電信網、互聯網和廣播電視網三網融合,促進網絡資源共建共享、互聯互通,構築區域信息安全保障體係。

(四)水利防洪與防災減災設施

統籌杭州城西科創產業集聚區內水資源配置、給排水和環境保護設施網的建設布局,加快現有水廠及配套管網工程,構建一體化水資源配置網;加快青山湖水域整治和保護工作,合理布局和建設苕溪、青山湖、南湖、濕地的汙水收集和處理係統;加快產業集聚區各功能區塊的汙水處理廠及管網建設,為項目入駐和生產經營創造條件。按照統一設防,分區排澇的原則,統籌區內標準河岸防護林以及災害預警信息係統的建設,完善河流堤防建設,對重點防洪地塊采取全麵抬高地麵處理辦法,加強防洪排澇設施配套。根據南高北低、西高東低的地勢特點,防禦東苕溪洪水標準為20~100年一遇,其中東苕溪右岸西險大塘為100年一遇,右岸老餘杭以上為50年內一遇,左岸為20年一遇;規劃區域防洪標準為20~50年一遇,農業保留區和濕地為20年一遇,產業園區、居住地、高教園區為50年一遇;規劃區域排澇標準為20年一遇,24小時暴雨當天排出不受淹;農業保留區和濕地為10年一遇,24小時暴雨當天排至耐淹水深。

加強綜合防災減災體係建設,健全氣象災害、地質災害監測預警信息係統,製定災害應急管理機製,加強人防、醫療等災害救助設施建設,健全各級生命線工程係統,即交通運輸係統、水供應係統、能源供應係統(特別是電力係統)、信息情報係統。在布局中,要充分考慮到未來可能遭受的災害及其影響程度,在用地布局規劃中避開災害易發地區,合理選擇和調整建設用地,實現總體規劃的防災合理化,優化生命線係統的防災性能。

八、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

根據杭州城西科創產業集聚區的生態敏感性特點和環境保護要求,按照統籌規劃,有機聯係的原則,加強汙染物防治,協調處理小流域治理和水土保持、礦山整治、汙染企業搬遷等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工作,落實國家對太湖流域汙染防治措施的各項要求,建立區域生態環境安全體係。

(一)完善生態安全網架

以保育生態係統、淨化自然環境為主要目標,依托區域內現狀水係、山體和道路,規劃構建三條生態廊道,一是濱水生態景觀帶,主要為苕溪、青山湖、南湖、濕地水係區域,主幹水係及周邊綠地應保留30~60米的寬度,其他支流水係應保留15米以上的緩衝寬度。二是山區生態防護帶,主要是分布於海拔500以上,坡度25度以上的青山湖北麵、南麵山區,以水土保護功能為主,重點開展生態公益林建設和天然林保護,加強生態係統保護與植被恢複。三是沿路綠化隔離帶,主要為文一西路、臨餘公路、東西大道、長西線、彭浦線等主幹道兩側建設沿路綠化隔離帶。積極發展綠色農業,減少農藥、化肥使用量,加強畜禽養殖汙染治理,控製農業麵源汙染。形成由水係、山體、道路綠化帶構成的兼備生態保育與休閑觀光功能的區域生態安全主網架。

(二)加強環境保護與汙染控製

水環境保護與汙染防治。保護好飲用水水源地。按照《杭州市飲用水源保護區劃》,嚴格執行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汙染防治管理規定,禁止在飲用水水源保護區設置汙水排放口,已有的汙水排放口應限期拆除,嚴格控製休閑旅遊的規模;對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水質進行在線監測,建立有效的預警機製、應急救援機製和飲用水儲備體係,保障飲用水安全。維護河流、湖庫、濕地生態。強化對青山湖、南湖、五常閑林濕地、甘嶺水庫、裏湖塘水庫、外大塢水庫等生態敏感區的保護,開展苕溪水汙染跨區域聯合治理,加大對南湖泄洪區與苕溪河網的整治開發力度;加快城鎮汙水集中處理係統和汙水收集係統建設,在現有青山湖汙水處理廠和餘杭汙水處理廠基礎上,新規劃建設青山湖科技城北汙水處理廠和杭州城西汙水處理廠,並逐步提高汙水處理排放標準;搬遷青山湖、南湖、濕地等周邊汙染企業。保留足水域麵積。嚴格控製建設項目占用規劃水域,禁止占用重要行洪排澇通道。提高汙水處理標準。根據太湖流域總體治理目標和對流域內各水域水質的要求,以《城鎮汙水處理廠汙染物排放標準》為基礎,製訂比現行國家標準更加嚴格和可行的城鎮汙水處理廠汙染物排放標準,重點控製COD、氨氮、總磷和總氮;嚴格限製排入城市下水道的工業廢水中難降解物質、有毒有害物質的含量;適當提高工業企業廢水排入城鎮下水道標準。到2020年,實現城鎮汙水100%集中處理和達標排放,苕溪水源保護區達到二類標準,其他水係達到三類標準。

大氣環境保護與汙染防治。優化能源結構,全麵推行以電、氣等清潔能源取代高汙染燃料工作。重視工業企業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排放削減,全麵實施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排放總量控製。到2020年,產業集聚區生態功能區和宣杭鐵路以北的預留發展區環境空氣質量優於國家二級標準,其他區域環境空氣質量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工業廢氣排放達標率100%;機動車年審排氣汙染同步檢測率達到100%

固體廢棄物汙染防治。逐步建立固體廢棄物回收網絡係統,加強工業固體廢棄物的處置利用,處置利用率大於90%。完善對工業廢棄物的管理措施,規範危險廢棄物的運輸、處置等行為,全麵實行危險廢棄物經營許可證製度、轉移聯單報告製度。加快城市環境衛生設施的建設,全麵實施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實現生活垃圾的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處理。

重視開展區域規劃環境影響評價。認真開展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對規劃實施可能造成的環境影響進行科學評估。基於環境承載能力,對生產力布局、城鎮建設、資源配置等提出更為合理的戰略安排,提出降低環境風險的對策措施。近期,尤其要加快對產業集聚區十二五重點開發區域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對已經完成規劃環評的區塊,督促其嚴格落實環評審查意見要求,及時完成整治任務。

九、科技人才支撐

加強重大科技創新平台和創業孵化載體建設,製定和實施聚才引智計劃,創新人才引進機製,強化杭州城西科創產業集聚區的科技人才支撐。

(一)打造科技創新平台

以青山湖科技城高教研發功能區和餘杭創新基地高教研發功能區為布局重點,引進和集聚一批國內外科研院所和大型企業研發中心,建設一批國家級和省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研發)中心和博士後工作站,加快完善中試、檢測、技術谘詢和推廣等一批公共創新服務平台,組織實施一批國家級、省級重大科技攻關項目。積極爭取中國科學院、教育部

等在產業集聚區設立新的科研分支機構和教育培訓機構。

(二)建設創業孵化載體

加快浙江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園(海創園)等大型創業孵化園區建設,支持發展淘寶城夥伴孵化中心、恒生電子科技園等一批企業專業孵化器,加強臨安科研機構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平台建設,成為具有全國影響高新技術企業和現代生產性服務企業的創業孵化示範區。

(三)實施聚才引智計劃

製定和實施杭州城西科創產業集聚區聚才引智計劃,設立人才引進專項經費,以科技領軍人才、中高端科研骨幹人員和專業技能型人才為重點,引進集聚一批國內外高層次人才。支持產業集聚區內高校和科研院所建設,形成一批國家級省級重點學科以及碩士點、博士點和博士後工作站。積極引進和培育一批電子商務、服務外包、工業設計、物聯網等領域的專業培訓機構。

(四)創新人才引進機製

研究製定符合杭州城西科創產業集聚區發展需要的人才政策,不斷優化人才創業創新環境。加快人才公寓和經濟適用房建設,加緊製定合理的人才專用限價房政策,形成具備吸引力的多層次、可持續的人才住房供應體係。加大向關鍵崗位和優秀人才的收入分配傾斜力度,完善技術參股、入股等產權激勵機製。對引進高層次人才的子女入學、配偶就業、學術津貼、出入境管理

等方麵提供優惠政策和便利服務。

(五)深化產學研合作機製

推進科創產業集聚區與大型企業、高等院校、科研機構開展全麵戰略合作,探索多種產學研深度結合的有效模式和長效機製。整合高等院校、科研機構與企業的研發資源,在電子商務、物聯網、新型電子信息、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等領域組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引導和推動高等院校、科研機構與企業共建研究院、研發中心、公共技術服務平台,開展技術創新合作。鼓勵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科技人員將科技成果向產業集聚區內企業轉讓,或與企業聯合開發科技項目。探索教師、科技人員職稱評聘、科技成果評定與支持企業發展掛鉤的機製,探索教師、科技人員自由創業和企業高層次人員進校兼職的機製。

十、資源要素保障

(一)土地

1、土地利用現狀

重點規劃區範圍內,現狀建設用地麵積20.4平方公裏,占總麵積的29.4%。未利用地麵積2.2平方公裏,占總麵積的3.2%。農用地麵積46.8平方公裏,占總麵積的67.4%;其中耕地麵積21.9平方公裏,占總麵積的31.6%;基本農田麵積2.5平方公裏,占總麵積的3.6%

10—1  重點規劃區土地利用現狀分析表

總麵積

km2

建設用地

    

未利用地


   


基本農田

69.4

麵積

km2

占比

%

麵積

km2

占比

%

麵積

km2

占比

%

麵積

km2

占比

%

麵積

km2

占比

%

204

29.4

46.8

67.4

21.9

31.6

2.5

3.6

2.2

3.2

 十二五開發建設區範圍內,現狀建設用地麵積10.2平方公裏,占總麵積的30.3%。未利用地麵積1.4平方公裏,占總麵積的4.2%。農用地麵積22.1平方公裏,占總麵積的65.6%;其中耕地麵積12.4平方公裏,占總麵積的36.8%;區內無基本農田。

10—2   “十二五開發建設區土地利用現狀分析表

總麵積

km2

建設用地

    

未利用地


   


基本農田

33.7

麵積

km2

占比

%

麵積

km2

占比

%

麵積

km2

占比

%

麵積

km2

占比

%

麵積

km2

占比

%

10.2

30.3

22.1

65.6

12.4

36.8

0

0

1.4

4.2

2、用地需求分析

根據本次規劃的用地方案,杭州城西科創產業集聚區十二五開發建設區麵積為33.7平方公裏,與《杭州市餘杭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和《臨安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符合率為100%

目前雖然十二五開發建設區內已解決10.2平方公裏的建設用地指標,但仍有22.1平方公裏的指標缺口。

3、土地保障方案

加強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銜接。十二五開發建設區內建設項目,要在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用地空間布局基礎上,服從土地規劃已經預留的發展空間,選址在規劃確定的允許建設區和有條件建設區範圍內,確保項目順利落地實施。確保重點規劃區和十二五開發建設區內擬占用耕地,在全市範圍進行用地的平衡。鼓勵產業集聚區合理開發低丘緩坡區,以減少占用平原地區的耕地;同時要協調低丘緩坡區開發中的生態保護建設與產業建設間的關係,通過工程措施、生態措施防治地質災害。

杭州市本級、餘杭區、臨安市在年度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分配中,進一步向杭州城西科創產業集聚區傾斜。十二五期間,全市向城西科創產業集聚區提供建設用地指標15平方公裏。

積極爭取上級支持。積極利用省級產業集聚區的土地支持政策,爭取產業集聚區專項指標,十二五期間幫助解決部分新增建設用地指標。產業集聚區內重大交通、能源、水利、城市防洪以及省級科研機構入駐項目等,爭取列入國家和省級重點項目,爭取國家和省預留的新增建設用地計劃專項指標。

節約集約利用土地。實施嚴格的建設用地審批製度,從綜合容積率、工業用地產出強度、人均城鎮建設用地麵積、轉而未供土地利用率等方麵建立集約用地考核機製;對現有城鎮、開發區(工業功能區)內的企業,大力推行零增地技改、零增地招商;積極引導新上項目優先使用存量和閑置土地,通過征收土地閑置費、限期開發、項目置換、無償收回、督促企業按期開工和追加投資等形式加快盤活土地;在科學規劃和適度合理開發利用的前提下,優先利用低丘緩坡區的園地、林地,少占平原地區的耕地,降低集聚區人均城市用地標準;爭取把杭州城西科創產業集聚區建設成為節約集約用地的示範區。

(二)水資源

1、用水量需求預測

根據不同用地性質單位用地麵積用水量標準,預計產業集聚區最高日用水量約為50萬立方米/日,其中餘杭創新基地和青山湖科技城最高日用水量分別約為35萬立方米/日、15萬立方米/日。2015年產業集聚區最高日用水量約為30萬立方米/日,其中餘杭創新基地和青山湖科技城最高日用水量分別約為20萬立方米/日、10萬立方米/日。

2、水資源保障方案

餘杭創新基地。銜接杭州市的給水管網,與杭州主城區一體供水。

青山湖科技城。近期由臨安第二水廠供水,待規劃青山水廠實施後,由新建青山水廠供水。規劃青山水廠規模近期為10萬立方米/日,遠期為20萬立方米/日,可滿足青山湖科技城供水需求。

(三)電力

1、用電需求預測

電力負荷主要有居住、公共設施、工業、市政、道路交通等。采用負荷密度指標法進行負荷測算,並考慮節能措施對負荷預測結果的影響,預測產業集聚區電力負荷將達到142kW,其中2015年電力負荷將達到120kW

2、保障方案

餘杭創新基地的主要電源引自500kV瓶窯變,創新基地內及附近現狀有一座220kV變電所(杭州變)和二座110kV變電所(倉前變及餘杭變)。根據《杭州市餘杭區電力工程專項規劃》,在本區塊內擬新建2220kV變電所(大陸變及全豐變,裝機容量均為3×240MVA)和4110kV 變電所(永福變、油車變、全豐變和桃源變,裝機容量為3×50MVA)。

青山湖科技城通過完成110千伏勝聯、市塢、江家等輸變電工程及完成110千伏雅觀變、錦城變、石臨變、勝聯變、龍崗變等擴建工程來達到負荷容量。

(四)環境容量

1、主要汙染物排放量預測

根據杭州城西科創產業集聚區的建設方案以及主要汙染物排放指標變化趨勢,到2015年,杭州城西科創產業集聚區的化學需氧量(COD)排放總量控製在5000噸以內;二氧化硫(SO2)控製在2800噸以內;氨氮(NH3-N)控製在700噸以內。

2、保障方案

嚴格控製產業項目汙染排放。認真貫徹產業集聚區主推知識型產業發展的導向,從項目源頭上控製汙染物排放。嚴格按照產業集聚區的產業準入標準對新增項目進行審批,禁止高汙染、高消耗項目在集聚區內布局。對現有的落後產能和效率低下企業,要采取關、停、並、轉、遷、治等措施,限期進行整頓。

開展城市環境綜合治理。繼續深入推進禁燃區工作,推廣應用電、天然氣等清潔能源,加快燃煤鍋爐脫硫設施改造,強化餐飲業油煙廢氣的控製和管理;落實機動車排氣汙染防治措施,加強日常管理;積極開展生活汙染物管理和控製。

加強農業麵源汙染治理和農村生態環境建設。加大農村生活汙水治理、畜禽規模場汙染治理、植保統防統治、畜禽禁養等工作力度,保護和改善農業農村生態環境和提高農田綜合生產能力。

(五)資金保障

1、資金需求預測

十二五時期,杭州城西科創產業集聚區基礎設施項目投資總額將達到250億元,主要以政府投資為主。

2、保障方案

市、縣(市、區)兩級財政要加大對科創產業集聚區建設的支持力度。十二五時期返還產業集聚區內所產生的地方財政收入市、縣(市、區)留成部分和土地出讓金。建立單獨運作的產業集聚區財稅管理體製,實行共同投入、統一管理、比例分享、分別入庫的運作方式,充分調動市、縣(市、區)的積極性。

拓寬投融資渠道。支持臨安科創基地、餘杭創新基地設立相互協調、單獨運營的開發建設主體,並鼓勵其發行債券、上市融資和開展項目信托。利用銀團貸款等方式,積極引導銀行等金融機構加大對產業集聚區的資金支持。積極探索和運用BTBOTTOT等投融資模式,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參與產業集聚區內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建設。

爭取上級資金支持。積極爭取產業集聚區涉及跨區域的重大基礎設施項目納入省級重點項目,爭取省級財政專項資金獎勵和補助。統籌安排使用省財政獎補資金。

十一、體製機製保障

(一)建立統一的領導協調機製

設立統一領導體係。建立杭州城西科創產業集聚區規劃建設領導小組,由市主要領導擔任組長,成員由餘杭區和臨安市主要領導、發改、經委、建設、規劃、國土、環保等市級有關部門負責人組成,定期召開工作協調會議,研究決定和協調產業集聚區建設的重大事項,並對產業集聚區兩基地建設進行統一考核。成立杭州城西科創產業集聚區管理委員會,主任實行正廳級高配,並兼任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餘杭創新基地管委會和青山湖科技城主要領導任副主任。

推進統一協調管理。加強統一規劃,由領導小組全麵銜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統一配置落實產業集聚區內的土地要素指標、基本農田布局和耕地占補平衡,組織編製產業集聚區的總體規劃、分區規劃和專項規劃,做好規劃之間的引導、協調和銜接工作。統籌安排產業集聚區內的重大基礎設施,做好跨行政區域的基礎設施銜接,協調好相應建設費用的分頭落實,確保共建共享。實行統籌招商和分別招商相結合的招商體製,統一整合各區的稅費、用地等方麵的招商政策標準,對外統一使用杭州城西科創產業集聚區的名稱,統籌使用產業集聚區的品牌形象,共同組團參加大型招商活動;餘杭、臨安根據各自的功能定位分別開展招商。

完善統一配套設施。由杭州城西科創產業集聚區管理機構組織開展集聚區內的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統籌推進各區的聯動開發建設,避免重複建設,確保共建共享。由杭州城西科創產業集聚區統籌協調產業集聚區與杭州主城及周邊地區的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形成功能健全、布局完善的區域基礎設施網絡。

(二)創新產業集聚區開發管理模式

創新行政管理體製。按照開發建設與行政管理相一致、建設主體責權利一致的原則,處理好餘杭創新基地、青山湖科技城與具體產業功能區、鄉鎮、街道之間的關係,實行管委會與鄉鎮、街道合署,領導交叉任職等多種管理模式,探索撤鎮建街、以城帶街的委托管理機製。

下放行政審批權限。參照國家級開發區管理權限,對杭州城西科創產業集聚區內的各開發建設管理主體授予區(縣、市)審批和辦事服務權限。規劃、國土、建設、工商、環保等部門在產業集聚區設立分局,授予區(縣、市)級權限,承擔相應職能。

創新財政管理體製。建立統分結合、單獨結算的杭州城西科創產業集聚區財政管理體製,上級財政返還和補助資金先統一進入專戶,再按實際比例定期返還各開發建設主體。規劃範圍外的主城區政府引導重大項目搬遷布局在集聚區內可享受一定的稅費分成,並可列入績效考核。

(三)統籌推進區塊開發和項目建設

統籌開發建設機製。按照自我籌資、自我建設、自我運營、自我還貸的模式,在餘杭創新基地、青山湖科技城各自設立開發建設和投資公司,負責各自範圍內的土地綜合開發、基礎設施建設和相關項目的運營,確保各自的建設資金自求平衡。按照產業集聚區的總體規劃和功能定位,餘杭、臨安各區塊確定各自的階段目標、建設任務、工作重點,分步實施,聯動建設。

創新項目推進機製。對杭州城西科創產業集聚區建設和功能培育具有重大作用的項目,實行一事一議的政策,經產業集聚區開發建設領導小組研究後報市委市政府審定。對省、市、區(縣、市)三級重點項目,實行聯絡員製度,並在要素保障、項目報批等方麵予以傾斜。

申報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以杭州城西科創產業集聚區為核心,整合區域資源,組織申報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爭取在財政稅收、股權激勵、科技金融、民營科技企業參與國家重大科技專項等方麵取得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