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深化“兩廊”“兩地”建設 打造全球高端製造業研發和生產基地的建議
時間:2023-02-23 10:17 來源:杭州日報 瀏覽次數:

(2023年2月21日政協第十二屆杭州市委員會第二次會議通過)


製造業是立國之本、強市之基、富民之源。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製造業發展,多次強調要“打造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製造業集群”。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製造強國。省第十五次黨代會提出了建設全球先進製造業基地的目標。市委十三屆三次全體(擴大)會議作出了堅定不移做強先進製造業集群和標誌性產業鏈,加快建設全球先進製造業基地的部署。從中央到省、市,高度重視和大力推進高端製造業的戰略指向十分明確。打造城西科創大走廊、城東智造大走廊,建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首選地、全球創新策源地,是我市提升製造業水平、增強產業競爭能力,鑄就實體經濟鐵柱鋼梁的主抓手。深化“兩廊”“兩地”建設,對於建設全球高端製造業研發和生產基地,加快打造世界一流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努力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城市範例具有重大意義。

一是推進產業轉型升級的需要。隨著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突飛猛進,製造業和數字經濟向更大範圍、 更深層次、更高水平融合拓展, 催生出越來越多的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目前,我市新興產業發展態勢良好,但製造業的占比還比較低,製造業中傳統製造業的比重還比較高。我們要堅定不移地以打造全球高端製造業研發和生產基地為主攻方向,以“鼎新”帶動“革故”,積極搶占全球製造業發展的製高點,大力推動我市製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集群化發展。

二是打贏經濟翻身仗的需要。今年我市經濟工作的主題主線是打好翻身仗。受國際形勢、新冠疫情等因素影響,目前我市經濟增長的動力還不夠強勁,大企業大平台大項目支撐仍然不足。製造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要打贏經濟翻身仗,離不開製造業特別是高端製造業的強勁支撐。我們要圍繞全球高端製造業研發和生產基地建設,進一步積蓄創新動能、優化產業布局、激發主體活力,推動製造業規模和質效顯著提升,實現經濟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三是提升杭州發展能級的需要。“兩廊”“兩地”是我市“再展雄風、再創輝煌”的主戰場。目前,我市已有國家級自主創新示範區、綜合保稅區、臨空經濟示範區等重大產業和開放平台,但在製造業發展方麵還存在產業動能不夠強、統籌力度不夠大、功能配套不夠全、成果轉化不夠高等問題。我們要放大“多區疊加”的示範效應,切實提升城市的綜合承載力、核心競爭力、國際影響力,努力形成“兩廊”並進、“兩地”齊驅的高端製造業發展新格局,為杭州躋身全球城市第一方陣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當前,國際國內產業鏈、供應鏈、服務鏈、價值鏈正在進行深度調整,我們要緊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加快融入國內大循環和國內國際雙循環,努力打造全球高端製造業研發和生產基地,進一步厚植我市發展的新優勢、新動能。我們建議:

一、突出創新策源,強化動能轉換。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聚焦基礎零部件、基礎工業軟件、基礎材料、基礎製造工藝和裝備、產業標準與基礎技術檢驗檢測係統等“五基”領域,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構建“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的創新生態。一是提升創新平台。深化名校名院名所行動,積極引入海內外高端智力,支持國家實驗室、大科學裝置、省實驗室、省技術創新中心等開展新型實驗室體係建設,探索實施首席專家負責製,湧現更多基礎創新成果。二是加強創新聯動。引導高校、科研院所和頭部企業組建創新聯合體,開放儀器設備、試驗場地等創新要素,建設更多行業共性技術平台,聚焦“斷供”項目部署創新鏈,推動形成高效、融合、順暢的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生態。三是激發創新活力。引導高校、科研院所等研發主力機構,完善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優化科技成果轉化國有資產的管理方式,暢通職務科技成果激勵通道,切實激發科研人員創新活力,推動“兩廊”“兩地”開出更多創新之花。

二、突出成果轉化,加快產業落地。成果轉化是創新發展的關鍵。推進創新鏈、產業鏈兩鏈融合,加快構建“源頭創新—概念驗證—早期孵化—產業落地—發展加速”科創路徑,牽引更多創新成果在“兩廊”落地生花。一是加強重點扶持。製定促進高端製造業發展專項政策,圍繞機器人、增材製造、數控機床,新能源及智能網聯汽車等重點領域,每年選擇一批技術含量高、產業帶動性強、替代進口顯著的項目,列入市級“揭榜掛帥”計劃,引導企業加大產業投資,推動一批關鍵核心技術落地。二是提高轉化效能。完善以市場需求為牽引的創新成果轉化機製,設立高價值專利育成中心,推進概念驗證中心和中(小)試基地以及各類孵化器建設,優化績效星級評價獎勵,細化建設補助、運營補貼、轉化獎勵等,暢通創新成果轉化“最初一公裏”。三是深化創新應用。製定“首台套、首版次、首批次”扶持辦法,完善招投標機製,強化分類分檔扶持,探索保險補償試點,鼓勵和引導企業在重點產業領域開展創新研製,推動“兩廊”“兩地”結出更多創新之果。

三、突出招大引強,深化龍頭領跑。大企業是經濟發展的頂梁柱,穩大盤的主力軍。聚焦智能物聯、高端裝備、生物醫藥、新材料、綠色能源等五大產業生態圈,加大世界500強、中國製造業500強、中國民營企業百強等招引力度,打造更多百億、千億級產業集群。一是注重鏈式招引。編製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等重點領域產業鏈全景圖,定向招引一批“鏈主”企業和協同配套企業,集中力量強鏈補鏈延鏈,打造優勢產業集群,提升產業鏈的安全性、穩定性和競爭力。二是推進強強聯合。引進國際一流中介服務機構,建實企業兼並重組信息平台,引導龍頭骨幹企業根據產業政策、市場變化、自身情況,開展跨區域、跨所有製兼並重組,催生培育更強市場主體。三是深化產業引導。吸引國際國內風險投資機構來杭發展,充分發揮政府性產業基金、國有投資基金等牽引作用,吸引社會資本跟進,擴大投貸聯動,鼓勵“投早”“投創”,吸引更多新興產業在“兩廊”“兩地”茁壯成長。

四、突出梯度培育,做強中小企業。中小企業是城市的活力所在。實施中小企業梯度培育工程,支持中小企業專注細分市場、深耕細作,成為創新能力突出、生產管理精益、掌握獨門絕技的市場主體。一是加強細分扶持。完善細分行業重點企業信息庫,加大對獲評單項冠軍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省級“隱形冠軍”等細分市場主體的扶持,鼓勵采購數字管理、技術創新、法律谘詢、檢驗檢測等服務,推動更多企業“小升規、規轉強”。二是重視初創培育。深入推進“雛鷹計劃”企業培育工程,製定商務樓宇(園區)租稅聯動補貼辦法,創新知識產權融資模式,加大創業資助、租金減免、貸款貼息等力度,著力降低科技研發和技術服務型初創企業運營成本。三是提升製造服務。製定促進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專項政策,推進柔性化定製、共享型生產、智能製造診斷等新業態發展,建設一批服務型製造示範企業和平台,助力更多中小企業轉型升級和品質提升,培育“兩廊”“兩地”更多經濟增長點。

五、突出數字賦能,推動行業蝶變。數字經濟是經濟增長的快變量、未來經濟的增長極。推進人工智能、數字孿生、邊緣計算、元宇宙、未來網絡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先進製造技術的深度融合,加強智能製造優秀解決方案在重點行業的推廣應用,繪就“頭雁”引領、“強雁”跟進、“雛雁”密布的產業地圖。一是打造未來工廠。引導行業龍頭骨幹企業,發展工業機器人智能製造係統,優化工業機器人典型應用場景,開展智能製造示範工廠建設,推進全產業鏈要素資源集聚和動態優化配置,打造一批“領航型”“鏈主型”“頭雁型”“平台型”未來工廠。二是建強產業大腦。圍繞優勢產業,健全“1+N”工業互聯網平台體係,加快產業大腦能力中心和分行業產業大腦建設,豐富數據、知識、算法、模型、組件等,帶動上下遊數字工廠業務係統雲端遷移,提升資源配置效率和產業鏈協同能力。三是推進數智改造。實施傳統企業數字化改造行動,借鑒上海發放智評券等做法,支持企業購買數字化改造解決方案、兩化融合貫標診斷等服務,推進重要裝備聯網、關鍵工序數控、業務係統雲化,打造更多現代化新型產業組織單元,開啟“兩廊”“兩地”騰飛之翼。

六、突出要素保障,鍛造最優環境。製造業的發展離不開人才、土地、資金等要素的支撐。創新觀念、創新思路、創新方法,構建熱帶雨林式創新生態,促進發展要素有序流動、有序集聚,用良好的環境促進製造業高質量發展。一是強化人才保障。健全全市青年企業家英才庫,完善創業投資等高層次人才目錄,鼓勵高校、科技服務機構等共建技術轉移學院,支持龍頭企業與高等院校、行業協會等共建產教合作聯盟,進一步加強領軍人才引進、急需人才定製。二是強化空間保障。滾動編製工業用地儲備計劃,提高工業用地出讓比例,完善彈性供地政策,探索帶條件、帶方案出讓,鼓勵回收低效工業用地進行二次開發。引導企業根據產業發展趨勢,建設集生產、研發、中試、展示、銷售、配套一體的綜合高效廠房,搭建“樓上樓下”“前企後院”式的產學研合作平台,提高土地集約化利用水平。三是強化資金保障。優化科創金融產品供給,鼓勵跨境投融資創新,支持保險公司推出科技創新保險。完善在杭金融機構評價激勵機製,支持金融機構成立科技支行或設立科技成果轉化專項貸款。推動優質企業上市發展,擴大企業債券融資工具規模,優化擔保風險補償機製,為“兩廊”“兩地”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七、突出協同推進,凝聚全市合力。製造業是贏得現在、製勝未來的基礎。在市級相關職能部門建立協調機製,統籌“兩廊”“兩地”發展,定期研究解決建設中的重要問題,形成推進“兩廊”“兩地”發展的工作合力。一是加強規劃統籌。加強“兩廊”“兩地”空間、產業、服務等方麵的協同、統籌,突出特色發展、錯位發展、優勢互補,進一步優化製造業發展空間布局。二是聚力產業協同。針對園區小微企業占比較高的現狀,統籌發改、規劃、經信、環保等各部門力量,實施“騰籠換鳥”等產業更新、替代行動,激發園區內生動力。三是深化區際協作。圍繞基礎設施建設、配套服務完善等,打通區、縣(市)間在用地、招商、投資、貿易、金融等方麵政策,密切區、縣(市)間產業協同和企業聯同,推動“兩廊”“兩地”更好地形成整體業內影響力和發展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