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調研中了解到,一些企業特別是互聯網企業近期遭到黑客攻擊較多,損失嚴重。市公安局能否介紹下黑客類犯罪的特點及打擊情況?”
“市檢察機關作為法律監督機關,在為民營企業提供法治服務以及推進涉企法治服務增值化方麵有哪些好的舉措?”
……
10月29日下午,市人大常委會聚焦公檢法司機關營商環境領域執法司法工作,開展了一場“辣味十足”的專題詢問會。市人大常委會委員、人大代表以及網民緊扣市場主體關心關切進行詢問,市公安局、市法院、市檢察院、市司法局有關負責人直麵問題、坦誠應答。
建立行政裁量權基準體係
進一步規範涉企行政執法行為
杭州作為營商環境創新試點城市,推進法治化營商環境工作整體情況如何,有哪些特色做法?
“2023年,《中國法治政府評估報告(2021—2022)》公布全國100個城市法治政府建設評估情況,杭州名列全國第二,其中,優化營商環境法治保障指標得分全國第一。”市司法局主要負責人介紹,我市在科學立法、規範執法和法治服務等方麵推出了一係列改革創新舉措。
去年以來,我市先後製定了優化營商環境條例、數字貿易促進條例、智能網聯車輛測試與應用促進條例、矛盾糾紛預防和多元化解條例等地方性法規,為優化營商環境提供了堅實的製度保障。市司法局還著力開展重點產業預防性合規體係建設,目前全市已發布產業合規指引24件。
提升行政執法質效是法治化營商環境建設的關鍵環節。市司法局堅持包容審慎執法,出台《關於推行輕微違法行為依法不予行政處罰的若幹意見》,並建立了行政裁量權基準體係,通過在涉企執法中明確引用裁量權基準並說明理由,減少行政執法的隨意性。針對“多頭執法”“重複檢查”等問題,則通過“綜合查一次”和“雙隨機”方式,來破解執法擾企難題,並製發《涉企行政執法專項監督工作方案》,對全市涉企行政執法行為開展監督。
強化知識產權領域聯動協作
打造國際商事糾紛解決優選地
知識產權是衡量營商環境的重要指標。專題詢問會上,多位市人大常委會委員圍繞知識產權保護進行提問。
“近年來,企業內部人員、離職人員泄漏或攜帶商業機密離開等侵犯企業知識產權犯罪案件屢有發生,給企業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對此,公安機關采取了哪些針對性措施?”
市公安局有關負責人介紹,這類犯罪主要屬於侵犯商業秘密犯罪。市公安局與其他部門聯合出台《關於進一步加強知識產權行政執法與司法協作機製的指引》和《商業秘密保護聯動協作備忘錄》等,還率先在全國製定商業秘密保護地方標準——《企業商業秘密保護評估規範》,指導企業提升自我保護能力。
市公安局還專門組建了一支30人的知識產權警官隊伍,開設接受知識產權谘詢報案的窗口,並在濱江、蕭山、餘杭區公安機關開展辦理商業秘密刑事案件試點。
當前,知識產權領域已經成了大國國際戰略博弈的主要戰場。去年3月,經最高人民法院批準,杭州國際商事法庭正式掛牌運行。一年多來,共審結涉外民商事案件1100餘件,涉及39個國家和地區,在維護國家主權、保護我國企業海外合法權益、優化國際化營商環境等方麵發揮了較好的作用。
“在前不久召開的AIPPI世界知識產權大會上,我們組織了一起涉‘AI數字人’專利侵權案件的庭審觀摩,來自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近百名與會代表首次走進中國法院旁聽庭審,大家紛紛為中國司法的開放程度和審判專業化水平點讚。”市法院主要負責人介紹,杭州法院與市貿促會合力建設國際商事調解雲平台,打造國際商事糾紛解決優選地。“雲平台彙聚境內外90多家調解機構,成功調解了500多個案件,個案調解最短僅用時1天,中外當事人可自主選擇調解、仲裁、訴訟等解紛方式。”
推進涉企法治服務增值化
對虛假訴訟開展靶向整治
“市檢察機關作為法律監督機關,在為民營企業提供法治服務以及推進涉企法治服務增值化方麵有哪些好舉措?”一位市人大常委會委員向市檢察院拋出了問題。
市檢察院主要負責人介紹,市檢察機關先後成立了知識產權檢察辦公室、營商環境檢察辦公室、涉外檢察辦公室,形成以營商環境檢察監督為主體、重點打造“知產+涉外”品牌的履職模式,並創新涉企法律監督、知識產權保護兩個“一類事”改革等,打造全周期、全鏈條檢察涉企服務增值化的杭州模式。市檢察機關還構建起“涉企掛案”“小過重罰”等大數據模型20餘項,首創“營商環境檢察e站”,為企業提供法律指導、司法救濟等服務,打破時空限製,實現接訴即辦,提升涉企法律監督工作效率。
對於虛假訴訟、惡意訴訟等行為,全市檢察機關堅持上下聯動、內外協作,聚焦重點領域、重點人群、重點環節開展靶向整治,始終保持高壓打擊態勢。今年,重點針對虛假仲裁和破產領域虛假訴訟開展專項整治,已經辦結虛假訴訟監督案件37件。
市檢察院分管負責人介紹,市檢察院還與市破產管理人協會聯合出台《關於建立涉破產案件辦理協作機製的會議紀要》,明確破產程序中虛假破產、妨害清算和虛假訴訟行為的具體情形,通過規範虛假訴訟線索移送,共同打擊破產程序中的逃廢債行為。
專題詢問始於“問”,但不止於“答”。市人大常委會將認真彙總梳理專題詢問、專項審議中提出的意見建議,綜合形成審議意見,及時送交有關單位研究處理,加強跟蹤問效,切實做好專題詢問“後半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