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重運動員譚玉嬌實現殘奧會“三連冠”
2024杭州市“春風行動”殘疾人專場招聘會
高科技輔具體驗
楊綾子學校中高職一體化班級
2024杭州市特殊藝術展演啟動儀式
無障礙環境建設助力更多殘疾人走出家門
12月3日是第33個國際殘疾人日,主題為“增強殘疾人領導力,共創包容且可持續的未來”。近日,一場場國際殘疾人日主題活動在杭城各地“開花”,生動展示殘疾人自尊、自信、自強、自立風采,持續營造扶殘助殘良好氛圍,促進殘疾人事業高質量發展。
今年是杭州市殘聯發布《杭州市高質量促進殘疾人共同富裕行動計劃(2021—2025年)》的第四年。該計劃以“八大共富行動”促進殘疾人事業高質量發展,到2025年,杭州將通過實施殘疾人特殊教育、就業增收、康複服務、托養照護、社會保障、文體法治、數智助殘、社會協同“八大共富行動”,實現城鄉均衡的殘疾人基本保障、優質共享的殘疾人公共服務,呈現殘疾人平等參與融合共享的新氣象和新局麵。
四年來,助殘共富之於杭州,是一連串的政策保障、全生命周期的服務體係、教育就業的全麵提升及全方位的生活變革。
暢通“改變命運、謀求發展”的通道
“全段融合”的優質教育深入推進
教育作為殘疾人就業和融入社會的重要手段,是改變殘疾人命運的通道,能夠讓殘疾人獲得更強的發展能力。
在杭州市楊綾子學校內,一個特殊的教室異常安靜——10個學生麵對電腦一字排開,教室異常安靜,隻有鼠標的點擊聲響個不停。認真、耐心和擅長重複,這是一部分孤獨症孩子的天賦。抓住“星星的孩子”的光亮,造就了孤獨症實驗班“數據標注課”這門很潮的課程。高一、高二10名孤獨症學生成為首批學員,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畢業後他們或將有能力進入相關公司,獨立就業,成為文員甚至是數據標注員。
此外,楊綾子學校還在今年與浙江特殊教育職業學院合作辦了一個中高職一體化班。學生在楊綾子學校修完3年高中學業,經綜合測評合格後,升入浙江特殊教育職業學院,在中西麵點工藝專業學習2年,畢業拿大專文憑。
“他們有一定的認知、學習能力,隻要給足針對性的職業訓練,在社會上立足的可能性很大。”楊綾子學校校長俞林亞說,“這個班級讓孤獨症學生及其家長看到了更多升學機會。我們也希望孩子們能用優異的表現提升社會對孤獨症青少年的理解。”
在杭州,這樣致力於殘疾人接受更好教育的事例並不少見。
今年,杭州市特殊兒童醫康教融合聯盟正式成立,為孤獨症兒童提供集醫療、康複、教育於一體的更加全麵和專業的服務。同時,杭州持續推進《杭州市第二期特殊教育發展提升行動計劃(2023—2025年)》,繼續深入實施“助學築夢”工程,做好杭州市殘疾人福利基金會“共圓莘莘學子大學夢項目”信息申報工作,有效落實殘疾學生及殘疾人家庭子女助學補貼政策,年補助達1萬人次;優化送教上門機製,推動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段入學率穩定在99.5%。
建立一套“政策+培訓+項目”長效機製
“實現價值”的就業創業渠道愈加多元
明年6月就要從浙江機電職業技術大學畢業的小張,早早就來到了2024杭州市就業援助暨殘疾人大學生專場招聘會的現場,這是屬於像她一樣的殘疾人大學生特別的秋招活動。
“希望找到一份依靠我自己的專業知識可以勝任的工作。”為了這個願望,小張一直努力著——填報自己喜歡的大數據應用技術專業、學好專業課、通過實習將學到的知識付諸實踐、運營自己的社交媒體賬號並用專業知識分析自己的賬號數據,再到現在的崗位應聘……
“校招會有更多專業對口的崗位,但這樣的專場招聘,企業也做好了招聘殘疾人大學生的準備,就會更關注我的專業水平。”小張坐著輪椅,穿梭在現場各個單位招聘攤位與招聘負責人詳談,尋求自己心儀的崗位,也尋找自己未來發展的可能性。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也是改善殘疾人生活、幫助殘疾人邁向共同富裕的關鍵。今年,杭州市全麵落實22項就業創業扶持政策,確保全市殘疾人就業達到4.7萬人以上,應屆殘疾人大學生就業率達到100%;舉辦殘疾人專場招聘會18場,提供就業崗位1800多個;實施25個職業技能培訓項目,完成培訓2693人次;有培訓、就業訴求的181名殘疾人和129名應屆殘疾人大學生實現100%就業、100%接受培訓。
這些培訓項目,讓不少殘疾人觸及人生的多種可能。每周二和每周四,在蕭山區瓜瀝鎮靈裏俏·共富工坊內,“小包老師”準時開課。“小包老師”是該鎮殘疾人之家庇護員包琳琳。從一開始悶在家裏不敢出門,到勇敢走進殘疾人之家、接受培訓學習藤編,如今更成長為一名共富工坊的指導老師,帶出了數十位學生,包琳琳迎來了新的發展。
近年來,杭州以多渠道多形式促進殘疾人就業創業。今年,市殘聯還與國際勞工組織開展融合就業主題活動,發布全球首個殘障群體融合就業通用標準和首批潮未來融合就業項目,並創新成立“潮未來”融合就業聯盟,星巴克、阿裏巴巴等38家聯盟成員單位率先示範構建“政府、學校、企業、社會、家庭”五位一體的融合就業支持係統。未來,杭州將有更多殘疾人通過勞動獲得收入,過上更好更有價值感的生活。
構建一站式、一體化助殘服務場景
全生命周期助殘服務體係逐漸完善
去年9月,從籌建、開工到建成,曆時四年,備受矚目的杭州市康複醫院(杭州市特殊康複中心)揭開新“蓋頭”,“盛裝”啟用。這也是杭州市屬首家公立康複醫療機構。今年7月,上城區彭埠街道鄰嘉康養護理院在全市率先完成規範提升並通過驗收,正式掛牌成為杭州市首家五星級殘疾人托養中心,為殘疾人提供涵蓋醫療、護理、康複、慢病管理、生活照護、健康谘詢、心理支持等在內的“康養醫護”一站式服務。
今年,杭州率全省之先製定殘疾人托養機構星級評定標準,規範8個方麵67項標準,推動杭州市殘疾人托管中心托養服務地方標準、運行管理經驗、特色服務品牌等工作成果和模式在全市域輻射推廣;全市規範建設和提升殘疾兒童定點康複機構57家,共建成中途失明者、中途失聰者等全部五類殘疾人自助互助康複基地9家。
杭州還積極整合殘疾人社區康複站、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資源,製定一對一居家上門服務方案和數字檔案,持續打造以居家安養為基礎、以社區(村)照料為依托、以機構托養為補充的醫康養一體化的托養照護服務體係。目前,全市殘疾人之家達216家,庇護照料殘疾人達4852人。
線下,杭州精準康養提升質效、托養照護優享提質,為殘疾人更新全方位的康養、托養體驗;線上,杭州數智助殘的成效也貫穿了殘疾人全生命周期。
杭州持續升級完善“輔具智配”“助殘E站”“任務中心”等核心應用場景,創新打造助殘E站語音端,實現全業務領域數智助殘服務事項閉環管理中服務評價、回訪、監督的數字化。今年以來“助殘E站”辦件量已達22萬餘件,較去年遞增200%。
同時,作為“數智助殘先行市”,杭州科技助殘成果借亞殘運會之窗,被全亞洲人民所看到——一台步伐鏗鏘有力、播報清晰響亮的智能導盲犬指引著盲人火炬手蔡瓊卉進行火炬傳遞;7歲時因車禍失去了左腿的火炬手葉金燕,在一條擁有深空灰色塗裝的智能仿生腿的助力下,完成了火炬接力;運動員徐佳玲戴上智能仿生手,點燃主火炬……去年,杭州第4屆亞殘運會上的高科技輔具成為萬眾焦點。
餘杭區高科技輔具體驗展示中心內,還有更多科技助殘的成果。這裏彙聚了包括強腦科技、程天科技在內的餘杭區10餘家高科技輔具企業的最新高科技助殘產品,彙聚硬核科技背後的“柔軟心願”,彙聚了杭州對殘疾人的點滴關懷,詮釋了“科技改變生活,讓不可能成為可能”的理念。
今年,聚焦“科技助殘,共享美好生活”主題,市殘聯攜手多個部門、近二十家高科技輔具企業開展科技助殘專項行動,並將電子人工喉、頭控儀、眼控儀等14種高科技輔具納入殘疾人基本型輔具目錄,賦能殘疾人共享社會生活。
打造全民共推、全員參與的鏈條
精神文化生活全麵開花
在今年的巴黎殘奧會賽場上,杭州“神騎小子”李樟煜拿下中國代表團首金;舉重運動員譚玉嬌實現了殘奧會“三連冠”。更驚喜的是,她當選國際殘奧委會運動員委員會委員,成為中國首位擔任該職務的運動員。
賽場上,杭州殘疾人昂揚的鬥誌令人難忘;賽場下,積極展現自我風采的杭州殘疾人也成為各類活動中一道靚麗風景線。
“無論健全還是殘疾,我們都叫‘跑者’,踏上這條賽道,我們要做的就是享受杭馬。”在日前的杭州馬拉鬆中,近30名視障、聽障、肢殘人士和孤獨症人士勇敢踏上賽道,超越自我。
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陽的光輝,每一個殘疾人積極生活的事例也能夠映射出杭州殘疾人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曆程。近一年,杭州市殘聯積極實施亞殘運成果惠殘專項行動,積極配合杭州市創建全國無障礙建設示範城市,以“無礙”促進“有愛”,助力越來越多的殘疾人走出家門。
今年,全市63個殘疾人文體服務活動陣地為殘疾人提供普惠多樣、就近就便的文體服務,同時杭州市青少年殘疾人乒乓球、羽毛球、田徑、遊泳錦標賽,第二屆無障礙City Walk城市定向打卡挑戰賽、首屆“追光舞者”殘疾人舞蹈大賽、首屆“陽光藝術家”殘疾人工美展評、夏季特殊藝術巡演等10餘項市級文體活動創新形式、精彩紛呈,鼓勵更多殘疾人走出家門、參與文化體育賽事和活動,享受生活、融入社會。
此外,杭州各殘疾人協會活動也持續活躍。市殘聯累計指導各殘疾人協會開展群眾性活動60餘場,服務殘疾人需求,豐富殘疾人生活。
除了各級殘聯和殘疾人協會,在杭州,還有554家助殘社會組織,為殘疾人提供康複、教育、托養照護、慈善救助等專業服務。今年,市殘聯對10個社會組織助殘服務項目進行市級立項扶持。
“星心相融”孤獨症青年雙向互惠式社區融合模式探索項目就是其中之一。該項目以提升社會融合能力和就業前必備技能為目標,開展社交語言培訓、勞動技能培訓、社區服務實踐及社會倡導等一係列賦能活動,挖掘心智障礙青年的主體性身份,推動其從“被服務者”“被照顧者”向社區“消費者”“誌願者”和“勞動者”等多重角色身份轉變,豐富其社會屬性,真正實現社區康複和就業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