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賦能 讓機器人更聰明
時間:2024-12-06 10:12 來源:杭州日報 瀏覽次數:

1.jpg


楊世明身著黑色動捕服“訓練”機器人。


2.jpg


你能想象,廣泛應用於影視、遊戲產業的動捕技術,用在機器人身上是什麼效果嗎?

在杭州雲棲小鎮企業“五八智能”的機器人研發車間裏,“00後”小夥楊世明身著黑色動捕服,不斷重複下蹲、伸手、抓取、放置等動作,身邊的人形機器人也“同步”做出對應動作。

“三個人配合完成機器人訓練,我做動作,另外兩名同事負責轉化數據、調試機器。”楊世明說,“這樣的訓練每天要持續8-10小時,枯燥的過程卻能讓機器人更‘聰明’。”

眼下,浙江省把仿生機器人列為優先發展的9個未來產業之一,西湖區機器人企業不斷攻克難關,探索應用新場景。眼下的難題是,如何打造一顆更聰明的“大腦”?


煉就最強“大腦” AI功不可沒

在“五八智能”負責機器人訓練項目的查長海提道,這兩年國內機器人行業發展迅速,較大程度得益於AI大模型的爆發式增長。“AI大模型已越來越多地運用到機器人行業中。”查長海解釋,當一個能結合視覺、語言、動作等信息的AI大模型成為機器人“大腦”的一部分後,會幫助機器人訓練“舉一反三”的能力,這種能力越強,意味著“大腦”越聰明。

據了解,機器人可通過動捕技術和VR技術兩種手段進行“類人能力”訓練。眼下階段,“五八智能”的團隊正在使用動捕技術讓機器人能更廣泛地理解人類動作的行為。“以拿起掉落在地上的杯子為例,傳統方式就是‘喂’代碼,編碼成固定動作,但行動呆板、效率不高。”查長海解釋,“海量數據經過AI模型訓練,機器人就能摸索動作的規律,動捕技術能讓量變達到質變,機器人也就更像‘人’。”

楊世明身上的動捕服有60多個標記點,記錄著各個關節的空間位置信息。“機器人的關節是由電機軸控製的,我們需要把所有人的動作數據換算成關節自由度和運動角度,來指導機器人行動。”查長海說,通過反饋的數據,不斷優化機器人的動作協調性。


遠未觸及“能力極限” 機器人研發沒有終點

假設一天訓練10小時,多久後能裝備出一台成熟的機器人足以投用生產線?“根據目前所掌握的數據,我們訓練的AI模型遠未達到‘能力極限’,多練一天就多一天的進步。”查長海說,“五八智能”今年研發的D11人形機器人“工廠版”已在四川一家3C製造工廠完成應用實測,可在生產線上與工人協作,完成物料搬運、掃碼錄入等工作。

由於技術更迭迅速,機器人研發工作往往馬不停蹄。“不斷更新迭代產品,是為了及時應用新技術,為後續多元研發積累更多‘實戰’經驗。”“五八智能”副總經理袁海輝說,眼下正在做動捕訓練的是第四代人形機器人,預計明年亮相,時間緊、任務重,團隊日以繼夜攻堅是常態,“除了工業場景,將來也會更多投放至文商旅場景,完成引導、互動任務。”

值得一提的是,已經投用於業務場景的機器人也能持續升級。“隻要安裝配置最新版的AI模型,就能立即學會新的技能,適配更多任務。”查長海說,比如讓掃碼貼簽的機器人也能夠學會焊電路。


借勢借力 西湖區湧現多個“機器人產業帶”

在雲棲小鎮中大銀座寫字樓一樓,近千平方米的場地正在加速整修,這將是國內首個人形機器人中試基地。該場地將為浙江人形機器人相關企業、研發機構、科研院所、生態夥伴等提供檢測試驗、AI訓練、中試轉化等服務,預計明年年中投用,可支持近百台機器人同時訓練。

矩陣式布局、集成化發展是西湖區聚焦機器人研發的重要一步。這兩年,西湖區充分借力浙江大學、西湖大學、浙江工業大學、阿裏達摩院等高校、創新中心和產業鏈企業,不斷深入探索“機器人+”應用場景,已初步形成雲棲小鎮、石虎山機器人基地、小和山科學城等多個機器人產業帶。

得益於產業、技術集聚,石虎山成了杭州機器人產業的“金字招牌”,現已招引產業鏈企業30餘家;小和山科學城依托浙江工業大學(屏峰校區)平台資源,師生團隊正在進行多項民用機器人項目研究……西湖區將持續聚焦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領域,爭創省人工智能未來產業先導區,並將在兩年內釋放200萬平方米產業空間,支持智能製造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