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德市航頭鎮航川村立誌打造“民宿第一村”
從繁華都市到阡陌鄉村,奔向共同富裕,始終是溫暖人心的目標。
今年一季度,杭州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078元,居全省首位,同比增長5.2%,增速“跑贏”GDP。這意味著經濟運行量質齊升,與民生改善相輔相成,形成了良性循環的態勢。
如果用一個詞來概括,那就是“均衡”——按常住地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188元,同比增長4.5%;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689元,同比增長7.0%,高於城鎮居民收入2.5個百分點。數據顯示,農村居民收入增速高於城鎮,城鄉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
城市與鄉村,從二元結構到融合一體化發展,步伐正在加快,潛力日益釋放,田野上已處處是“新風景”。
一村一品 農文旅融合成新風口
居民收入增加,城鄉收入差距縮小,是杭州發展的突出亮色。宏觀數據表現亮眼的同時,老百姓的感受也是真真切切的,“錢袋子”越來越鼓。
家住錢塘區河莊街道新江村的村民王益礦,去年種了10畝地,整體收益大約在40萬元。“小小草莓鋪就共富路”,這句話正是新江村的最佳寫照。村裏和王益礦一樣從事草莓種植產業的“莓農”有50餘戶,每到成熟季,千畝草莓園中到處都是為訂單忙碌的種植大戶。
田間地頭,鬧忙的不止是農業,還有鄉村旅遊。新江村打造了4000平方米的農貿市場綜合體,結合草莓元素打造草莓休閑公園,建設木棧道、景觀亭等眾多設施,讓“草莓第一村”的招牌愈加亮眼。
一村一品,農文旅融合成為新風口。建德市航頭鎮航川村則立誌打造為“民宿第一村”,農區變景區、田園變公園、農房改客房、農品成禮品,由村兩委帶頭辦民宿,讓村民跟著做,目前全村幾乎三分之二的農戶都在經營民宿。而在民宿運營方麵,村裏專門成立了強村公司,統一規劃、統一招商、統一管理、統一標準,分戶經營。
“去年‘五一’我們開始試營業,到今年剛好一整年,賺了20多萬元,平均每個月收入超過2萬元。”航川村“阿慶嫂”民宿老板蔣愛英高興地說,“再也不用外出打零工了,在家能賺更多的錢。”
收入增加,就是百姓生活幸福最好的證明。如今,鄉村旅遊的玩法愈加多樣,成為促進農村經濟增長、拉動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比如蕭山區打造田園綜合體,把原水產養殖戶的設施用地進行複墾改造,打造占地麵積4畝的露營基地,通過無軌小火車串起一條集傳統農具展示、萌寵樂園、共享菜園、咖啡廳、草坪天幕等景點於一體的田園休閑觀光線路,並多次舉辦割稻節、油菜花節等節慶活動,吸引眾多城裏人回歸自然,讓鄉村成為城裏人的美好向往地。
多元創收 田裏“長”出新質生產力
新質生產力的應用,為鄉村帶來了新收益和經濟增長點,也為強村富民注入了“新引擎”。
眼下在蕭山區義橋鎮丁家莊村,連片的小麥隨風搖曳,美不勝收。一台無人機在進行巡天工作,與普通農業無人機不同的是,它搭載著一個多光譜相機,通過多光譜成像就可以獲取小麥的生長信息了。
“通過引進多光譜航測無人機,實現了無人機變量施肥和稻麥AI測產,用智能化的手段進行農事管理,與原先相比,每年可節約化肥農藥成本每畝近40元,我們4000畝基地,算起來可省下一筆不小的開支。”“90後”“新農人”丁錢華說。
多光譜無人機、水稻旱直播機、雜糧割台……在蕭山,各種高科技、智能化農機具紛紛上崗,農田裏“長”出新質生產力,促進農村經濟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農業生產滿滿“科技範”,帶來的不隻是豐收,還帶動了就業增收。比如建德市欽堂鄉的“鄉村夢想家”王運,在水稻種植中引進智慧農業科技設備,同時把經驗推廣至當地水稻種植中,帶動42名農戶就業,其中低收入農戶13名,每年人均增收達2.2萬元。
在資金進鄉村、科技進鄉村、青年回農村、鄉賢回農村的“兩進兩回”中,建德通過“鄉村夢想家”助力“共富工坊”,去年以來招引落地整村運營團隊16個、人才項目53個,協議投資20億元,牽引840個經營主體紮根鄉村,全市村集體經濟增長26%,鄉村新增就業崗位6390個,有力推動鄉村共富。
此外,盤活“沉睡”的閑置資源,也激發了鄉村的奔富活力。蔣村街道三深股份經濟合作社通過成功落地3個留用地項目,成為西湖區村社經濟增長的領跑者,一季度營收成績斐然,高達2402.17萬元,同比增長89.23%,將農村產業發展的“短板”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潛力板”,推動產業富民興村。
一幕幕美麗鄉村的精彩蝶變,一個個產業興旺的生動縮影,詮釋著城鄉融合的一步步發展深化,展示了共同富裕杭州樣本的豐碩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