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城:最美紅巷裏飄出饅頭香,一年送出近3萬個
時間:2024-07-19 10:16 來源:杭州日報 瀏覽次數:

5.jpg


誌願者們在分裝饅頭。


華龍巷2號的共享廚房裏,每天都很熱鬧,和麵、壓發麵、上蒸箱……來自各行各業的誌願者們彙聚一堂,隻為製作一種特別的饅頭——“小雨饅頭”。不一會,熱氣騰騰的“小雨饅頭”出籠,外表酥脆、內裏綿軟,香氣撲鼻。

這些饅頭會被誌願者細心分裝,不僅送給社區裏的獨居孤寡老人,還會送到社區服務點,為外賣小哥等有需要的人送去溫暖。

項目於去年7月啟動以來,一年來,已吸引2000餘人次誌願者參與其中,送出饅頭近3萬個。饅頭雖小,背後卻演繹著一個個關於關愛、責任與希望的動人故事。


“小雨饅頭”的誕生

源自一位高齡老人的小心願

“小雨饅頭”因何而生?

原來,去年夏天,小營巷社區網格員範利文和誌願者在走訪時,得知90歲的傅奶奶因天氣炎熱吃不下飯,隻想嚐嚐玉米饅頭。雖是件微不足道的小事,細心的範利文還是將老人的心願帶回了社區。

社區第十五支部的書記林愛南率先響應:“我參軍時在北方,專門學過怎麼做饅頭,有經驗!”社區“紅管家”小孔人高馬大,以前在浙二食堂做過麵點師傅,毛遂自薦加入誌願者隊伍;社區黨員唐鴻海特地拿了十斤麵粉捐助給社區……大家一番熱烈討論後,在鄰裏食堂製作饅頭的想法應運而生。眾人還提議,給饅頭取個特別的名字——小營巷取一個“小”字,黨建品牌“雨露紅巷”取一個“雨”字,因而得名。

“每個人都會老去,趁著我現在還有精力和餘力,能夠去幫助那些年紀更大、更需要關懷與照顧的老人,我覺得很充實,也感受到自己發揮了價值。”早早加入的居民誌願者徐秉國頗有感慨。

消息傳開,居民、轄區單位紛紛出力出物資,每次出鍋的饅頭從100個增加到300個,“小雨饅頭”也逐漸成為一項常態化的公益活動。趁著這股熱乎勁兒,全國人大代表、小營巷社區黨委書記曹琛又推廣起愛心送餐服務,“我們組建了一支敬老送餐隊伍,為社區裏有需要的50位空巢老人風雨無阻地送午飯。”

做的饅頭多了,原來幸福鄰裏坊裏的場地不夠用,今年4月,凝聚居民骨幹、社會愛心人士、企業和基金會慈善捐款的“小雨共享廚房”應運而生,除了製作饅頭外,還為獨居老人及其他有需要的居民提供一個安全溫馨的做飯和用餐環境。


送出愛心饅頭,帶回基層問題和發展建議

麥香四溢之餘,基層自治框架也在小營巷逐漸構建。

坦白講,這是個典型的老齡化社區——60歲以上的老人,占社區總人口四分之一,8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及空巢、獨居老人有千餘位。

僅憑社區18名社工,難以滿足老人們生活、心理、精神上的各種服務需求。

要撬動構建社區敬老生態,關鍵就在於一個個溫暖的小切口。據曹琛介紹,正是這小小饅頭,敲開了一扇扇鄰居的門,聊聊生活近況和難處:“隔壁裝修的噪音太大”“建議增加電動自行車充電的地方”……“送上門的是饅頭,帶回來的是居民在社區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和對社區發展的建議。”曹琛說道。

而“小雨饅頭”,僅是社區基層治理項目“小雨伴我”的一部分。在她看來,“小雨伴我”的中的“我”,涵蓋了需要關注的老年人、需要嗬護的幼兒和青少年、需要關愛的新就業群體和新杭州人等等。如今,在“小雨饅頭”基礎上,“小雨伴我”圍繞公共服務、公共安全和公共治理,推出“小雨廚房”“小雨農場”“小雨改造”“小雨新願”和“小雨文脈”等7個服務品牌,打造新時代黨建引領社區治理創新的實踐成果。

一個個香噴噴的饅頭,在赫爾辛基大學人類學係數字化生活實驗室博士、城市大腦研究院訪問學者陳茁的眼中,是居民的共識隨著饅頭的流轉而慢慢成熟,基層自治和智治的網絡和基礎也在慢慢成型。治理不再是條線分治的切割,而是在完整的生活和人的複雜需求中潤物無聲。

舊時王謝堂前的議事,隨著饅頭的熱氣和麥香,正在進入小營巷社區的尋常百姓家,又把小營巷居民的智慧,帶出小家的房門,帶入社區的議事廳。飄香的饅頭,洋溢著小巷子裏鄰裏互助的深厚情誼,也成為了誌願服務參與基層治理的一個生動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