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安區市民中心
慎訟慎罰宣傳
破產挽救估值
政務服務進超市
分期驗收會商
天下之事,因循則無一事可為;奮然為之,亦未必難。
在臨安,一場延續了20餘載的改革“接力賽”,正以“行百裏者半九十”的“奮然”之姿,蹄疾步穩,砥礪向前。
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期間,曾高瞻遠矚地作出“八八戰略”重大決策部署,要求進一步發揮浙江的體製機製優勢,深入推進行政審批製度改革、行政管理體製改革等重大改革,不斷精簡審批環節、簡化審批程序、優化辦事流程,最大限度方便群眾和企業辦事。
從1999年浙江率先在全國開展行政審批製度改革,到2014年推進“四張清單一張網”改革,再到2016年首次提出實施“最多跑一次”改革,在浙江全麵推進政務服務增值化改革進程中,變的是工作方式、工作環境、工作場所,不變的是“為民解難題,為企辦實事”的初心使命。
今年以來,為積極響應我市“為企辦實事”號召,臨安區政府成立高質量實施“為企辦實事”和政務服務增值化改革工作專班,在臨安區行政審批服務管理辦公室的日常統籌和協調合作下,不斷在政務服務上做“加法”,在審批流程上做“減法”,用真情實感為簡化行政審批“走在前、樹典範”寫下“臨安注腳”。
分期驗收,來“臨”項目“落下來”
企業是否進得來,步子能否邁得開,始終檢驗著政務服務部門服務做得好不好、實不實。
曾幾何時,由於項目驗收時間長、流程多、手續複雜等問題,不少企業對一些地方政府推出的惠企政策持觀望態度,在投資上“裹足不前”。
“太好了!分期驗收節省了數月的建設周期,給我們生產經營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讓企業在‘臨’發展更安心。” 浙江萬馬股份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知道廠房準予“分期驗收”後,興奮地說。原來,在萬馬股份專用線纜及導體生產廠房建設過程中,三幢廠房共用一本施工許可證。也就是說,隻有三幢廠房都建設完工,才能開展驗收工作。
解企業“燃眉之急”,助企業提速發展。在接到萬馬股份“求助”後,臨安區企業綜合服務中心“聞風而動”、接訴即辦,牽頭組織住建局、生態環境分局、水利局等部門,對已完工的專用線纜、密煉兩個車間進行現場探勘,采用“分期驗收”的方式,順利完成車間驗收工作,讓入駐的項目“早建設”“早竣工”“早達產”。
今年以來,臨安審管辦不斷在引“鳳”來“臨”上“下功夫,放大招”,聚焦企業辦事痛點、難點、堵點,將“行走的辦事大廳”帶入企業、園區、社區。同時,按照政務服務增值化改革“14193”總體框架,即打造一個線下企業綜合服務中心、四個分中心,打造一個線上數字化綜合服務平台、打造九大涉企服務功能、完善三張涉企服務清單,全麵深化政務服務改革,著力構建全天候、全市域、全生命周期的政務服務新生態。
“梧桐”繁茂,鳳紛來棲。自審管辦成立企業綜合服務中心以來,已進駐審批服務部門11個,承擔涉企增值服務事項123項。“臨企通”線上企業綜合服務平台開通以後,共收集企業訴求77個,辦結77個,辦結率100%。
“六六”行動,政府企業“聊起來”
培土澆灌紮下根,陽光雨露助成長。在企業發展途中,臨安聚焦企業急難愁盼,開展“進聯盟、進窗口、進園區、進直播、進企業、進機構”等“六進六服務”專項行動,“多點發力”“一企一策”,精準助企紓困解難,為企業“爬坡越坎”掃清障礙,讓企業開心來臨、安心留臨,順心發展。
“企業之家服務聯盟”精準把脈企業“成長中的煩惱”,聯盟與企業點對點、麵對麵、點對麵“嘮嗑兒,拉家常”,做到指導有精度、服務有溫度、響應有速度、辦理有力度。
臨安經信局“進直播”專項行動,邀請政府服務部門及企業走進直播間,深入解讀助企惠企政策、項目申報培訓、服務資源對接、企業案例分享等內容,通過政府“搭台”,企業“聽戲”的方式,實現“谘詢者”與“服務者”雙向奔赴。
截至8月底,臨安區“六進六服務”已累計開展各類活動61場,服務企業1700餘家。其中,“進園區”係列活動16場,服務企業490餘家,“進直播”係列活動18場,服務企業1200餘家,“進企業”係列活動27場,累計服務企業85家。
慎訟慎罰,發展風險“降下來”
法治是否清明、清朗,折射出一個地方的營商環境。
臨安目前共有在冊企業約32800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742家,中小微工業企業4100餘家,他們是臨安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力引擎。能否處理好“情”與“法”、“清”與“親”的邊界和尺度,決定著企業運行的張力、發展的活力、前行的動力。
臨安區綜合行政執法指導辦公室與司法局聯合出台《臨安區涉企類行政執法“ 慎立案、慎處罰”工作指導意見》,全麵梳理了各執法部門輕微違法“首違免罰”清單,推進“包容審慎”執法監督。
推出“監管+執法+服務”“三張清單”,推行《行政處罰決定書》《行政合規建議書》《信用修複告知書》“三書同達”,深入企業開展上門服務,強化執法宣教,引導各類市場經營主體自我糾錯,做到“無事不擾”“盡量少擾”,全力為在“臨”企業清“路障”,護“遠航”。
截至目前,全區涉企行政處罰案件2067起,同比下降21.6%。在垃圾分類、工地、市容等領域共作出“不予處罰”1150次,累計幫助196家企業辦理信用修複。
破產挽救,困境重生“活過來”
從瀕臨破產,到“重獲新生”,從銷售額突破1億元大關,到拿下“國字號”招牌,杭州臨安慧爾鉬業科技有限公司上演了一出“逆風翻盤”的“好戲”。而這出“好戲”的背後,離不開臨安區人民法院傾力打造的護企“法寶”——企業挽救價值估值係統。
該係統借助數字化、市場化、法治化手段,為發展瀕臨深度困境的企業植入18項重整價值評價指標,利用AI價值識別模型,自動出具企業初步挽救價值識別報告,供法官、管理人、投資人鑒別企業是否具備“挽救”價值。
據介紹,臨安法院自應用企業挽救價值估值係統以來,累計通過破產重整、破產和解程序成功挽救小微企業21家,化解債務31億元,盤活土地176畝,債權清償率提升至35%以上,較改革前上升20個百分點。相關經驗做法獲《人民日報·內參》《浙江信息》《競跑者》《浙江法治報》刊發,知名度和影響力不斷提升。
如果說“破產挽救”係統是企業的“參謀”,那麼“商事調解”則是企業的“智囊”。
近年來,臨安法院還進一步推進“市場化解紛+商會共享法庭”工作服務,推動建立臨安區商事調解中心,下設4個商會服務站,彙聚行業專家、優秀企業家、專職律師等數十位專業人才,實現了臨安18個鎮街全覆蓋,形成雙向互動、多方配合、整體推進的工作大格局。
2024年1-8月,臨安法院通過市場化解紛方式,收案1483件,調解成功645件,調解成功率43.49%,涉案總金額9.9億餘元,解紛平均用時較訴訟程序縮短36天,為當事人節省糾紛解決成本525餘萬元。
服務到店,百姓咧嘴“笑起來”
走進臨安世紀聯華超市,扶梯旁“政務進超市,方便您辦事”的標語背景牆十分醒目亮眼。這是臨安區審管辦“服務進商超”的一個創新服務點。
“真的很方便,沒想到超市也能補換市民卡!”臨安區太湖源鎮浪口村村民柳華英甚為感歎,“如今,再也不用去市民中心‘折騰’了。還能逛逛商場,真是省時又省力!”
近年來,臨安區審管辦堅持“百姓少跑腿,信息多跑路”服務理念,創新工作機製和方式方法,構建以區、鎮和村三級政務服務體係,實行“一窗辦”“自助辦”“網上辦”“掌上辦”,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後一公裏”,讓暖心服務“飛入尋常百姓家”。
“雖然我們每天‘朝八晚九’,有時候忙得沒時間吃飯和休息,但是隻要能讓百姓‘咧嘴笑’,我們就會感到很幸福。”服務站工作人員黃芳接受采訪時說,“在很多時候,大伯大媽都會到超市買上幾瓶飲料,悄悄放在我們的櫃台上,甚至還會拎著自家種的西瓜和青菜來感謝我們,使我們非常感動,也讓我們深知這份工作的使命與責任。”
超市便民服務站將醫保分局、人社局、市場監管局、煙草局、稅務局等10餘個部門高頻服務事項列入辦理清單,向市民提供市民卡、醫保、公積金等60多項服務內容。該服務站還為群眾開展“錯時辦公”,解決群眾在午休時間、雙休日、節假日、下班時間不能辦事的“痛點”。
服務站自2022年開設以來,已累計受理各類谘詢服務20855件。據悉,臨安“政務服務進商超”的舉措,在全省範圍內尚屬首創。
心係群眾魚得水,脫離群眾樹斷根。在為企為民路上,臨安區審管辦攜手“兄弟單位”用心用情踐行“為民服務沒有最好,隻有更好”的初心使命,不斷在服務群眾的“最後一公裏”“最多跑一次”上下功夫、出實招、動真情,以優異的“答卷”回饋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