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有著眾多承載著悠久曆史與文化記憶的傳統村落。市建委秉承讓曆史遺存與當代生活共融、讓古村景觀與人文內涵共生、讓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共鳴的理念,不斷創新構建傳統村落保護發展機製,在鄉村全麵振興大背景下釋放傳統村落發展新動能,賦予傳統村落全新生機活力。截至目前,杭州已有166個村莊列入國家和省、市傳統村落名單,包括國家級65個、省級63個,其中建德市入選全國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範縣名單。
一、堅持保護為先。一是編製保護規劃。按照“一村一規劃”原則,編製傳統村落保護規劃,在規劃中明確農村地區曆史建築修繕和活化利用要求,專門安排用地指標用於傳統村落的新增建設需求,有序引導村民到核心保護區外的新區建房,解決“保舊”與“建新”之間的矛盾。探索連片保護,以名鎮名村為節點,串點成線,連線成片,積極探索跨鎮域、跨地區的古鎮古村連片保護發展新機製。二是強化法治保障。 在《杭州市鄉村建設條例》中,單列“傳統村落保護”章節,明確總體要求、目標任務、工作責任和政策措施,實現傳統村落保護發展從“無法可依”到“良法善治”。建立傳統村落保護督導巡查工作機製,避免破壞傳統村落風貌和過度利用行為發生,推動傳統村落保護發展工作可持續發展。三是強化修繕保護。構建“政府主導、社會資本合作、專家學者把關、人民群眾參與”的保護發展模式,注重傳統村落保護工匠隊伍建設,積極爭取國家級傳統村落保護資金和中央財政補助,推動古鎮古村由“靜態保護”向“活態保護”升級。如,建德市培育了3家具有文物保護和曆史建築保護修繕雙資質的施工企業和50餘名本地傳統建築工匠參與傳統村落保護發展項目,在連片傳統村落修繕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二、強化活化利用。一是培育多元產業。遵循活化利用、以用促保原則,堅持用“複原化”留住鄉愁與文脈,用“產業化”激活潛力與空間,實現保護與利用的良性循環,積極推動傳統村落的產業振興、文化振興、旅遊振興,成功將鄉村“顏值”變“產值”。如,建德市大慈岩近兩年累計接待遊客60多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5000多萬元。富陽區場口鎮東梓關村充分發揮富春山居圖實景地的生態優勢,大力發展江鮮餐飲、民宿酒店、高端養老、農業觀光等美麗產業,全村發展民宿32家、江鮮館11家、從業人員輻射到周邊村莊,村集體年可支配收入超200萬元。二是推進文化複活。堅持以文引商,營造根植於本土文化的業態和產品,構建鄉村博物館、展陳館,實現曆史文化價值的活態傳承。圍繞傳統村落內非遺文化傳承創新,定期舉辦非遺文化節,通過“文化搭台、經濟唱戲”方式,推動民俗文化傳承發展。如,桐廬縣江南鎮深澳村依托修繕完成的閑置古建築資源,引入“深澳古村百匠慢生活文化綜合體”項目,吸引全國各地青年創客,打造“百匠藝術街區”,吸引80餘家業態入駐,年均接待考察團600餘批次,遊客110餘萬人次。三是推進村史編纂。組織史誌辦、村民代表等多方力量,全麵開展傳統村落村史村誌編纂工作,深入挖掘傳統村落蘊藏的無形文化記憶。如,建德市編製《譜文研讀中國傳統村落》《行走傳統村落》等書籍,完成《裏葉村誌》《李村村誌》兩本村史村誌編製,合計約75萬字。
三、運用數字賦能。一是數字展示。圍繞農村曆史建築的保護開展數字化賦能探索,建設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通過VR技術實景展現傳統村落可觀、可遊、可感的綠道、風貌遊線等景點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全麵的雲端體驗吸引遊客實地打卡體驗。目前已實現全市166個傳統村落文化遺產基礎數據的采集和動態更新。二是數字建檔。通過收集、整理傳統村落地理空間、居民生活狀況等數據,建立全麵的傳統村落數字化檔案,以文字、圖片、視頻、3D模型等形式實現數字化保存。通過平台彙集,形成展示“一張圖”,“一屏”展現傳統村落的曆史建築、風貌格局、基礎設施等,有效提升資料歸集、彙總水平。三是數字防控。運用物聯網技術,打造智能監測預警係統,實時監測村落環境、建築安全等狀況,結合24小時值班“人防”,確保及時發現、預警潛在風險,第一時間處置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