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色沙漠的探險者:專訪軟體機器人項目研究員梁藝鳴
梁藝鳴,25歲,畢業於浙江大學航空航天學院固體力學碩士專業,2018年4月通過校園招聘加入之江實驗室,現為智能機器人研究中心研究員。
在1月18日舉辦的“之江沙龍”上,梁藝鳴與之江實驗室室友分享了他的一次遠洋深海科考經曆。分享台前,梁藝鳴從深遠海探索裝備的演進、軟體機器人的技術發展,講到他的這次藍色沙漠探險之旅,從容自信、講解清晰。
2018年下半年,梁藝鳴跟隨之江實驗室、浙江大學聯合科考團赴遠洋深海進行科考。此次隨隊出海,梁藝鳴的主要任務是負責軟體智能機器人項目海試。他坦言,“在荒蕪海域裏進行科學試驗,需要克服生理和心理的雙重困難。”
此次的海上科考點地處熱帶,氣溫高、濕度大,海上作業需要克服氣候原因造成的不適感。剛出海的頭幾天,還需要適應科學調查船船體本身的搖晃感,有時搖晃的幅度會達到15度,甚至20度,這種搖晃感對海上作業來說是種挑戰,也會一定程度地影響睡眠,對於首次出海科考的梁藝鳴來說,這些都需要時間去適應。
談到這次軟體智能機器人的深海實測,梁藝鳴介紹說,海試並不如想象中那麼順利,前期試驗反複失敗,相繼遇到了著陸器故障、布放平台損毀等困難。“第一次測試我們就遭遇了設備故障,後來團隊成員連夜維修設備,高強度作戰保證了後續海試的設備供給。”
他用“高考查分”來形容幾次海試經曆的忐忑心情。“每次將設備沉入深海,心裏是又興奮又忐忑,一邊暢想如果測試成功,如何進一步深化方案取得更佳的試驗效果,一邊擔心測試失敗,又該如何調整試驗方案。”
在經曆了五六次前期測試失敗之後,海試成員結合後方發出的模擬複現,大膽變更試驗策略,利用船上極其有限的資源,優化改進試驗器件,最終在最後一次投放中取得了令人滿意的試驗結果。這套由之江實驗室和浙江大學聯合研發的融合型智能機器係統在深海實測取得初步成功,軟體智能機構驅動、模塊化光源等功能運行良好。項目團隊設計的照明與攝像係統,在約6000米深海區域成功拍攝到深海魚蝦的清晰視頻。
梁藝鳴感歎:“當你習慣了海水的起伏,學會了與壓力相處,便能見到全然不同的風景。”
梁藝鳴現在是之江實驗室智能機器人研究中心一名年輕的研究員,從事軟物質力學、軟體機器人方向的研究。“在加入之江實驗室之前,我在浙大的研究方向就是軟物質力學。入職之後,實驗室為我繼續從事相關研究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參加工作不久就能跟隨項目組赴遠洋進行深海科考,真的是十分幸運。麵對人類知之甚少的深淵科學領域,同船科學家開拓進取的科研精神也讓我深受鼓舞。”
據他介紹,來自不同科研團隊的科學家成立了“海試大學”,利用航渡的空隙時間,以科普的形式相互交流各領域的科學研究,“同船科學家的跨學科分享也給予我很多啟發。”
梁藝鳴認為,學科間的交叉碰撞是創新的源泉之一。選擇加入之江實驗室,很大一個原因也是看中實驗室混合所有製的體製機製優勢,“之江實驗室的科研布局中就有考慮建設交叉研究中心。”
實驗室也會定期舉辦“之江沙龍”,基於學科交叉創新的考慮,讓不同研究中心的室友坐在一起,在開放式的交流中碰撞出創新的火花。“這裏不僅有才華橫溢的科研大咖,還有很多經驗豐富的工程師,對於我從事的科研方向的技術研究有很大的幫助。”
梁藝鳴說,從事科學研究,有時會感到迷茫,狀態也會有起伏,這些都很正常,但是最重要的是心態。研究人員要像潛水員一樣“努力弄清楚情況”,讓未知的“海底”逐漸清晰,直到豁然開朗。
他說,加入之江實驗室之前,自己隻想著做一名“技術宅”,這次藍色沙漠探索之旅給予了他全新的體驗和感悟。現在的梁藝鳴,有了新的奮鬥目標。他將繼續保持這份好奇心和求知欲,不斷探索軟物質在機器人、特種環境中的落地應用,爭取有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