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海牛環境科技董事長陸僑治:俯首甘為孺子牛
(一)誌強與僑治
陸僑治祖籍在富春江畔栗園村。
盡管家裏經濟條件不好,但是他從小就立誌圖強,一定要有作為,要一改家裏的景況。
“我那時候的名字,叫誌強。”說起當年,陸僑治還有點不好意思。
或許是這個名字,暗示了陸僑治的人生走向,他將成為一個卓越的企業家在新時代一展抱負。
十幾年寒窗苦讀,陸僑治在1980年考入中國石油大學煉油專業,後來又到浙江大學讀碩士。1989年,浙大碩士還未畢業,陸僑治就自費留學去了加拿大,說起這段往事,還有一個插曲。
那是1988年,陸僑治在浙江大學的外語互助組裏認識了加拿大的一對夫婦。這對夫婦是哈佛畢業的醫學博士,他們特別喜歡中國,喜歡中國文化,也非常樂於助人。看到陸僑治勤奮好學,這對夫婦欣然決定幫助他聯係加拿大的大學,臨行時說的一句話是:“今天我們幫助你,以後有機會你可以去幫助別人。”
說起這對夫婦,陸僑治滿懷感激:“我能有今天,離不開家鄉和朋友們的關照,這對夫婦幫助了40多位學生去了哈佛和MIT這樣的學校,甚至有些獎學金都是他們給的。以後我也想設立這樣的獎學金,支持和鼓勵優秀的學生。”
去加拿大求學時,陸僑治所有的積蓄加在一起隻有30美元,連買機票的錢都是向這對夫婦借的。
陸僑治留學的地方是叫埃德蒙頓,石油工業興盛,有石油之都的美譽。在這裏,陸僑治不但掌握了專業技能,還鍛煉了自己的組織能力。由於陸僑治在同學們中威信很高,他還擔任了阿爾伯塔大學中國學生學者聯誼會副主席。
“那個時候第一次出國,最大的感受就是車比人多。我第一次看見那麼多車,都不知道該怎麼走路了。最神奇的是,車看到人全部都停了下來,我卻戰戰兢兢地不敢走……”
回國之後,他始終覺得應該是車讓人:“將心比心,外麵酷熱當頭,你在車裏多等會兒又有什麼關係?”
1994年,陸僑治獲得了阿爾伯塔大學化學工程博士學位,之後在滑鐵盧大學任博士後研究員一年,在世界一流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三篇,獲美國專利一項,並擔任了滑鐵盧大學中國學生學者聯誼會主席。
1995年,陸僑治在加拿大創立George Lu & Associates Inc.,主要從事工程、管理和商務谘詢業務,同時開始活躍於政壇,多次陪同加拿大總理、部長等政要訪問中國。
1996年,陸僑治代表加拿大來上海簽署中加環境合作備忘錄。
1997年,陸僑治協助加拿大相關政府部門與中國國家環保局開展ISO14000項目合作。同年,他加入加拿大聯邦自由黨,協助多位國會議員競選並獲連任。
“那時候從大學出來沒多久,覺得自己混得挺好——都跟總理一起出國了。”在簡曆上,陸僑治注明自己一直“積極投身”於加拿大的主流社會。
每次回國,陸僑治都發現國內環境汙染嚴重,環保意識普遍很差。有一次,陸僑治去考察一家福建的製鞋廠,上萬名女工拿著膠水製鞋,那種膠水散發著一股芳香味,毒性非常大,會對女性的生育造成很大影響,然而這些女工卻毫不知情,這讓陸僑治觸目驚心。
“這些經曆培養與鍛煉了我各方麵的能力,讓我有機會對國內投資創業環境有新的認識和了解,也堅定了我回國發展的想法。”陸僑治說。
(二)創業與恩情
1997年,國家環境保護局下發《關於開展創建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活動的通知》,在全國範圍內推動此項工作全麵展開。陸僑治覺得時機來了。作為加拿大一家公司的高級職業經理人,他率先返回中國探路。那時候他主要從事環保設備研發與經營,把設備賣給所有的汽車製造廠。
時光荏苒,一路的跌打滾爬,陸僑治很快成熟起來。他發現國內的一些石化企業每年都要產生大量的廢胺液,但苦於找不到好的處理辦法,這個業務全國需求量很大,陸僑治覺得自己能大展手腳了,也可以獨當一麵了。
2002年,陸僑治離開加拿大公司,成立了杭州金楓葉科技有限公司,主要從事石油化工、環保和節能等領域的業務。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淺層床高效離子交換技術,即借助於離子交換樹脂去除溶液中的離子,以達到處理廢液並得到有利回收的目的。2005年,該項技術榮獲了中石化科技進步二等獎。
2011年,陸僑治在金楓葉科技有限公司基礎上創辦了浙江海牛環境科技有限公司,並把公司放在了浙江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園,也就是杭州未來科技城。公司的英文名叫“High New”,意為“高新”,諧音“海牛”。
陸僑治負責公司整體戰略及技術管理,並對技術研發與產品開發進行指導、協調與監控,公司產品已在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脫硫係統上安裝數十套,累計銷售額近8000萬元,大大提升了煉化行業中有機胺液的脫硫效率和能力。
2012年,海牛公司被評為杭州市“雛鷹計劃”企業,相比於之前的金楓葉公司,海牛企業集生產、設計、研發、銷售、服務為一體,被定為重點科技項目企業。
“作為一個企業,擁有自己的技術,擁有核心競爭力非常重要。我們做的產品很多都是國際上最頂尖的東西,人家難以競爭,可以彌補很多管理上的不足,做技術出身的人在管理方麵相對薄弱。我也希望有一天能有個非常優秀的管理人才來代替我。”陸僑治非常謙遜地說。
(三)助人和樂己
“幫助別人快樂自己”,這是當年幫助陸僑治去加拿大留學的那對夫婦的人生信條,這句簡單的話,影響了陸僑治一生。
“2006、2007年,我最多投資過六七家公司。”陸僑治說,他非常樂意幫助年輕人成為企業家,在這個過程中,他也得到了應該得到的回報。“浙江不缺少遊資,但是很多時候浙江的遊資背後是單純的逐利動機,一定要賺錢;而天使資本的動機是資助值得資助的人、支持令人興奮的項目,盈利隻在其次。”陸僑治說。
天使投資的發源地在美國,天使並不總是最有錢的商人,生活舒適、交遊廣泛的醫生、律師等中產階級也是一股重要力量。遊資的性格是急迫,而天使資金的性格是泰然。
什麼時候遊資的主人不再想掙錢,而是想怎樣花錢了,資本屬性轉變的時刻就來到了。
“國內很多創業者在拿到投資之後,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把創業公司繼續擴大發展,而是想盡辦法把你手中的股份稀釋掉,這讓我很不適應,為此我也吃了不少的苦頭。”
可這就是中國的現狀,陸僑治也表示理解:“中國現在發展很快,難免浮躁,這從小事上就可以看出來,我經常發現一些人在插安全帶的插孔上插上一個鐵片之類的東西,這樣安全帶提示鈴就不會一直響。安全帶是為了你的安全,不是為了別人。這樣簡單的道理還有這麼多人不明白。”
創業者需要什麼心態?投資者又需要什麼心態?
陸僑治沉思了一下說:“很多時候我不喜歡‘狼性’這個詞,狼確實是團體作戰,永不放棄,但是從另外一方麵來說,狼又代表六親不認,唯利是圖。我覺得在中國雖然各行業的競爭都很激烈,但是還不至於到要向狼學習的地步。我們是人類,不能不念恩情,不能沒有情操。我還是喜歡牛,勤懇,踏實。”
海牛科技在未來科技城安家落戶,也得到了政府的很多幫助,杭州市裏給了100萬元的資助,房租補貼也在跟進。陸僑治認為海歸在看待這些支持的時候一定要知恩圖報,做好自己的企業給國家多交稅就是一種回報。
陸僑治所言非虛。在浙江衛視舉辦的“海外學子唱紅歌”節目上,小河村的村幹部巧遇海牛公司董事長陸僑治,向他敘說了小河村的情況,陸僑治聽到後深有感觸,決定為小河村出資修一條路。
“雖然我們所做的都微不足道,也不能直接讓小河村富裕起來,但這條小路的修葺,卻可以為村民打開一扇走向富裕的大門。”陸僑治說。
奮鬥中記著恩情,創業中不忘報恩,甘為孺子牛,厚報哺育恩,這,就是海歸精英陸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