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中:用有限的生命和時間去完成醫療夢
從喜歡開始
趙中生於四川綿陽,從小在外婆身邊長大,外公是個文化商人。他跟著外公看有關國學或傳統文化的線裝書,因博覽群書也讓他從小誌趣高遠,立誌做一有益社會的人。
讀高中時,趙中喜歡上了化學,“就覺得化學反應很神奇”,但他並不滿足於高中學的基礎知識,他想要進到中國化學專業最好的大學——北大化學係,繼續對這門學科的上下求索。
結果考前生病了,趙中沒能發揮好,遺憾與北大化學係失之交臂,轉而去了四川大學高分子化學係,卻也是該校最好的專業之一。
進入到自己喜歡的領域,對化學的熱忱也成了他學習的動力。本科四年讀完,被直接保送南開大學化學係攻讀碩士研究生,導師是素有「離子交換樹脂之父」之稱的著名高分子化學家何炳林院士。
在讀研期間,趙中除了跟隨導師深入對化學知識及應用的學習,對何院士身上充盈著老一輩科學家所特有的科學素養也有了耳濡目染,“我導師做到了對自己誠實”,也包括別人做的事,哪怕對方地位顯赫,何老也能毫不顧忌地指出不足。後來,誠實做事也成了他的人生信條。
1990年,趙中研究生畢業,托福考了滿分的他卻有了選擇的煩惱。一邊是繼續沿著化學方向攻讀有機合成;另一邊是和化學交叉,但是更偏醫學的生物醫學工程。後者是一門新興的邊緣學科,也是當時最前沿的學科之一,最後他選擇去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攻讀後者,一所全球培養醫學人才的殿堂級教育機構。
“中西方的教育理念有很大的不同在於,中國老祖宗傳下來的東西是不能動的,而西方的教育要求下一代必須超過上一代”,如此社會才有進步的可能。
趙中深以為然,在霍普金斯的前兩年時間裏,他一邊克服在國內研發的局限性,一邊重新學習生物醫學工程,“我非常尊敬何老,但我從來不認為他說的都是對的”,他覺得自己一定要提出新的理論超越導師,比老師和父輩做得更好,教育才有意義。
在美國,導師從來隻提供研究方向,學生必須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隻有在不懂的地方才找導師指點。趙中僅用了5年半時間就拿到了生物醫學工程碩士和博士學位,還以第二名的成績成功拿到了最有難度的優秀學生培養獎學金。
從喜歡,到誠實做事,再到超越前人,趙中身上,有我們對學霸的一般印象——熱愛學習;也有我們不曾料想的抉擇——破舊以立新。
找到好平台
2001年,趙中辭別其博士導師創辦的專注於定向、定點治療癌症的生物製藥公司,加入世界著名的醫療衛生保健品及消費者護理產品公司——美國強生工作,這一待便是10年,也是他最滿意的10年。
強生作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產品多元化的醫療保健企業,醫藥、器械和日用品是其醫療領域重要的三大板塊。彼時,在醫療器械領域,強生的實力與美敦力難分伯仲。他加入強生以後,先後參與和領導了一係列心血管方麵的高端植入醫療器械的開發和臨床試驗。
美國在言論自由上的寬鬆聞名世界,但它的本質可不是什麼話都去說,趙中看來,而是提供了公民獨立思考的土壤。強生也是,提供了員工很多工作上的自由。比如,他開玩笑說,自己進入強生以後從來沒打過卡,可不是公司真的不過問他做了哪些事,恰恰是他的研發工作做得出色,得到了公司的信任與肯許。
10年來,趙中申請了兩百多項專利,成功研發了一二十個產品原型。2003年,他後期參與研發的Cypher成為首個獲得FDA批準的藥物洗脫支架,第一個季度就銷售了10億美金,“也就是60多億人民幣,而且是在15年前,隻用了一個季度”,話語間,他略顯激動。“但是最好的開局,卻也是最悲催的結局”,2011年6月,麵對自己在心血管支架領域的優勢不再,強生宣布其下屬的Cordis公司將在年底前停止現有產品Cypher的生產;2015年3月,強生宣布以19億美元的價格出售其下屬的Cordis公司,最終完全退出心血管支架領域。
事後趙中複盤,公司在決策上犯了一個很嚴重的失誤,當時引進了一位在學術方麵很有建樹的教授來推進Cypher項目。但他隻關注技術上的創新,卻沒有協調好各地、各個部門之間的對現有和微創新的產品的全方位推進,怎麼把研發資金放到下一步能夠最大化增強公司業務的競爭力上,結果被雅培、波士頓科學、美敦力等競爭對手迎頭趕上並反超,這位教授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彼時,強生在趙中心目中是一個非常好的實現個人價值的平台,其自由的環境,從創新到落地一整套的流程,加上本身在醫療領域的領導地位;經過Cypher一事以後,強生的保守讓他感到有些束手束腳。2011年,趙中決定回國創業,2012年11月6日,浙江歸創醫療器械有限公司在杭州海創園成立。
歸創醫療,即回歸祖國,創辦自己的企業。“剛開始的一兩年還是做得很辛苦”,海歸創業者普遍對國內的創新創業環境比較陌生,一沒資源,二沒人脈,趙中隻能硬著頭皮一步步摸索。第一次海創園組織的項目答辯,他因為剛回國在中文表達上的語速較慢,講了不到7分鍾就被答辯組組長給打斷,“沒關係,那我講快一點”,很快他就把自己參與答辯的三個項目介紹完,而且確實都是好項目,終於順利進行下來。
後來公司慢慢做起來以後,來尋求合作的不乏美敦力、微創等業內一流企業,“我比較幸運”,他承認,幸運是和個人實力正相關的,但同時也和他的做事方式有關。
對自己誠實
趙中很健談,采訪時經常能把話題聊得很遠,比如聊到他在強生待的那10年,他談到了人與人之間的能力差異是符合正態分布的,一定是中間多(普通人多),兩頭少(天才和白癡少)。所以,他的一個理念是,每個人必須盡自己所能為社會做貢獻,有能力貢獻三分,就貢獻三分;有能力貢獻七分,就貢獻七分。
於是,找到自己喜歡做的事很重要,找到自己適合的平台很重要,此前是強生,後來是歸創,趙中都在做自己喜歡做的事。
而這也是歸創的一個理念,“讓國人能夠在可承擔的支付範圍內用上質量最好的藥”,這不是說把藥價降的越低越好,因為價廉物美本身就不合理;而是在藥的藥效方麵做到最好,在合適的價格買到合適的藥。比如進口藥的藥效隻比國產藥多了2%,價格卻是國產藥的兩倍多,國產藥即是「在可承擔的支付範圍內用上質量最好的藥」。
要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首先中國的大環境下就有太多偷梁換柱的勾當,前不久的雲南白藥事件,被曝光牙膏宣傳的「抑製牙齦出血」其實是添加了處方藥氨甲環酸,存在過度宣傳,用戶花十分錢買到了七分貨。
然後歸創才創立沒幾年,而醫療器械領域又有如雅培、波士頓科學、美敦力等巨頭占據,後來者居上並非一件容易的事兒。“彎道超車是個偽命題”,趙中解釋,彎道超車一般是會翻車的,除非你控製好條件,在剛好過彎的時候,有足夠的膽量以及駕駛技巧,才有可能實現彎道超車。創業公司沒有大公司的抗風險能力,也比不過大公司的“駕駛技巧”,彎道超車想都不用想。
所以踏踏實實把產品做好、做紮實,有朝一日才能抓住機會與大公司同台競爭。正如他的研究生導師何炳林院士所言傳身教的那樣,對自己誠實,趙中希望在有限的生命、有限的時間內,做出患者需要的、有質量的產品來替代進口。
最後聊到公司的發展,趙中表示自己很有信心,包括不久前剛剛完成協議的B輪1.5億元人民幣融資,符合他對公司價值的判斷——當自己把產品做到了業界聞名,融資、合作、資源都是水到渠成的事。再往後,他希望公司明年能實現收支平衡,後年做到銷售收入翻一番,到2021年公司啟動上市,至於是在A股創業板還是港交所,趙中又把話題聊回到做事,“關鍵是把公司做好”。
海邦灃華一直以來重視對醫療器械領域的投資布局,所投企業包括歸創醫療、德康醫療、明峰醫療、凱珥醫療、微泰醫療、通橋醫療、普昂生物、億聯康、維力醫療,在各自領域都有著出色的表現。如果您的項目是我們投資的方向,歡迎隨時勾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