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科技創新 >> 人才風采

西湖大學講席教授鄧力獲2020年“亞瑟·科普學者獎”

發布日期:2019-09-12 13:16 訪問次數: 信息來源:城西科創大走廊管委會
分享:

8月26日,美國化學會宣布:經過提名、評選,西湖大學理學院化學講席教授鄧力獲得了2020年“亞瑟·科普學者獎”,這是有機化學領域最有影響的國際獎項之一。該獎項創立於1986年,每年分三個類別評出10名優秀獲獎者,表彰他們在有機化學領域的重要原創性貢獻。曆年來的獲獎者包括K. Barry Sharpless、Robert H. Grubbs、Ryoji Noyori、J. Fraser Stoddart、Ben Feringa等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美國化學會主席Charpentier博士給鄧力教授發來的賀信中稱,鄧力在有機小分子催化領域中取得重大突破,即對弱鍵催化(weak-bonding catalysis)概念的建立和發展所做出的原創性貢獻。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有機化學家丁奎嶺院士表示:“有機小分子催化自2000年以來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是一個非常值得期待的研究領域,而鄧力是這個領域的開拓者和引領者之一。”

每年隻有十個人,為什麼頒給了他?

弱鍵協同催化,聽起來很晦澀,這是一項什麼樣的重大突破?鄧力實驗室的助理研究員羅濟生娓娓道來。

大家知道,催化劑具有大大加快化學反應發生甚至創造全新反應的魔力。它能夠幫助我們更快地創造新功能分子,例如抗癌藥物,也可以讓我們廉價而節能地大規模生產功能分子,降低或消除對環境的汙染。

傳統的化學催化劑是含金屬的小分子,依賴於金屬形成強鍵的能力來促使化學反應的發生。而自然界原本就存在一種最強大的催化劑——人類體內的生物酶。它可以促使人體內各種化學反應發生,把食物分解成營養物質,使細胞產生能量等等。並且它隻需通過溫和的弱鍵作用,就能“催生”化學反應按照我們生理需要快速而精準地發生。

鄧力團隊一直在尋找這樣一種自然而高效的催化劑。2000年,他們發現一類不含金屬的天然產物金雞納堿,經過簡單轉化後所得的衍生物,可以有效地催化重要的有機化學反應。通向新世界的大門就此被打開。

此後,他們模仿生物酶中常見的協同弱鍵催化模式發展更高效的有機小分子催化劑,成功開發一係列新催化劑及新反應,被世界各國的有機化學家們廣泛應用。近年來又研究發明了一係列接近生物酶效率的新型有機分子催化劑。

丁奎嶺院士稱讚說:“鄧力教授模擬生物大分子酶的催化過程,取得了多項原創性學術成果,使化學小分子作為催化劑的效率實現了幾個數量級的提升,這是十分驚人的進步,將該領域的水平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也許有人會問,這項研究究竟可以應用在哪裏?

答案是“不知道”,因為太廣泛。羅濟生博士說,基礎科研領域的發展往往會帶來“不可想象”的連鎖反應。鄧力團隊的研究成果已成為有機合成化學的新知識,不同領域的開發應用會帶來不同的效果。比如在醫藥領域,弱鍵協同催化可以讓製藥成本更加低廉;在化工領域,可以大幅度減少環境汙染。事實上,鄧力發明報道的催化劑和化學反應已經被應用於工業界,很多催化劑已經授權給知名試劑和大製藥公司使用。

眾人仰慕的大師,曾是不愛讀書的“差生”

走進西湖大學雲棲校區4號樓,鄧力教授的實驗室就在6樓,各種儀器、試劑等已經擺得滿滿當當。這是鄧力親手打造的對標國際一流的實驗室,現在已經有1名副研究員、1名助理研究員,2名中國籍博士後,1名外籍博士後,3名在讀博士生,還有2名來自美國的訪問學生。

翻開鄧力的履曆,1987年畢業於清華大學,隨後赴美留學,獲哈佛大學博士並進行博士後研究。1998年加盟布蘭迪斯大學擔任助理教授,2005年被聘為該校首任Orrie Friedman終身講席教授,之後還曾擔任布蘭迪斯大學化學係主任。2018年1月,在一所知名大學的多次邀請下,鄧力決定回香港工作,不料中途轉道杭州時,卻對西湖大學“一見傾心”,最終落戶西子湖畔,擔任西湖大學化學講席教授、西湖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和理學院執行院長。

但這份充滿光環的簡曆,還不是鄧力的全部。

很少有人知道,這名眾人眼中的學霸,其實曾是一名不愛讀書的“差生”。即使進入清華大學後,他依然沉迷於武俠小說,時常逃課,成績平平。直到有一天,他跟著導師Eric Jacobsen研發了一類催化反應,被運用於艾滋病和抗癌藥物的開發和生產中,這才讓他茅塞頓開,興趣大增:“原來我這樣的小人物,也可以通過創造新知識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鄧力不講究吃穿,開的也是最普通的汽車,但他會送女兒去上代價不菲的小提琴課,並且十幾年如一日包攬接送的活,順便自己旁聽。他喜歡古典音樂,喜歡收集古典音樂的各個名家、各類版本,尤其偏愛舒伯特和巴赫。他總說,科學與藝術是相通的,“你不知道什麼時候科研的靈感會到來,現在能做的就是全方位去感受我們的世界,提高自己的個人修養。”

當然,鄧力最愛去的還是他的實驗室。找到靈感的時候去,困頓思緒的時候更要去。他愛的不是實驗室那些高檔的儀器設備,而是站在操作台前的每一個學生。“衡量一個國際一流實驗室的最高標準,就是你培養出了多少具有創新精神的人!”他對學生說,“做科研不是海邊撿貝殼,遇到什麼就做起什麼,要做原創 ,這是最難的,但也是最有價值的。” 他鼓勵學生說,必須學會大膽提問,“要在別人看不到的地方發現問題,這和解決問題一樣重要。”



西湖大學講席教授鄧力獲2020年“亞瑟·科普學者獎”

時間:2019-09-12 13:16

8月26日,美國化學會宣布:經過提名、評選,西湖大學理學院化學講席教授鄧力獲得了2020年“亞瑟·科普學者獎”,這是有機化學領域最有影響的國際獎項之一。該獎項創立於1986年,每年分三個類別評出10名優秀獲獎者,表彰他們在有機化學領域的重要原創性貢獻。曆年來的獲獎者包括K. Barry Sharpless、Robert H. Grubbs、Ryoji Noyori、J. Fraser Stoddart、Ben Feringa等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美國化學會主席Charpentier博士給鄧力教授發來的賀信中稱,鄧力在有機小分子催化領域中取得重大突破,即對弱鍵催化(weak-bonding catalysis)概念的建立和發展所做出的原創性貢獻。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有機化學家丁奎嶺院士表示:“有機小分子催化自2000年以來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是一個非常值得期待的研究領域,而鄧力是這個領域的開拓者和引領者之一。”

每年隻有十個人,為什麼頒給了他?

弱鍵協同催化,聽起來很晦澀,這是一項什麼樣的重大突破?鄧力實驗室的助理研究員羅濟生娓娓道來。

大家知道,催化劑具有大大加快化學反應發生甚至創造全新反應的魔力。它能夠幫助我們更快地創造新功能分子,例如抗癌藥物,也可以讓我們廉價而節能地大規模生產功能分子,降低或消除對環境的汙染。

傳統的化學催化劑是含金屬的小分子,依賴於金屬形成強鍵的能力來促使化學反應的發生。而自然界原本就存在一種最強大的催化劑——人類體內的生物酶。它可以促使人體內各種化學反應發生,把食物分解成營養物質,使細胞產生能量等等。並且它隻需通過溫和的弱鍵作用,就能“催生”化學反應按照我們生理需要快速而精準地發生。

鄧力團隊一直在尋找這樣一種自然而高效的催化劑。2000年,他們發現一類不含金屬的天然產物金雞納堿,經過簡單轉化後所得的衍生物,可以有效地催化重要的有機化學反應。通向新世界的大門就此被打開。

此後,他們模仿生物酶中常見的協同弱鍵催化模式發展更高效的有機小分子催化劑,成功開發一係列新催化劑及新反應,被世界各國的有機化學家們廣泛應用。近年來又研究發明了一係列接近生物酶效率的新型有機分子催化劑。

丁奎嶺院士稱讚說:“鄧力教授模擬生物大分子酶的催化過程,取得了多項原創性學術成果,使化學小分子作為催化劑的效率實現了幾個數量級的提升,這是十分驚人的進步,將該領域的水平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也許有人會問,這項研究究竟可以應用在哪裏?

答案是“不知道”,因為太廣泛。羅濟生博士說,基礎科研領域的發展往往會帶來“不可想象”的連鎖反應。鄧力團隊的研究成果已成為有機合成化學的新知識,不同領域的開發應用會帶來不同的效果。比如在醫藥領域,弱鍵協同催化可以讓製藥成本更加低廉;在化工領域,可以大幅度減少環境汙染。事實上,鄧力發明報道的催化劑和化學反應已經被應用於工業界,很多催化劑已經授權給知名試劑和大製藥公司使用。

眾人仰慕的大師,曾是不愛讀書的“差生”

走進西湖大學雲棲校區4號樓,鄧力教授的實驗室就在6樓,各種儀器、試劑等已經擺得滿滿當當。這是鄧力親手打造的對標國際一流的實驗室,現在已經有1名副研究員、1名助理研究員,2名中國籍博士後,1名外籍博士後,3名在讀博士生,還有2名來自美國的訪問學生。

翻開鄧力的履曆,1987年畢業於清華大學,隨後赴美留學,獲哈佛大學博士並進行博士後研究。1998年加盟布蘭迪斯大學擔任助理教授,2005年被聘為該校首任Orrie Friedman終身講席教授,之後還曾擔任布蘭迪斯大學化學係主任。2018年1月,在一所知名大學的多次邀請下,鄧力決定回香港工作,不料中途轉道杭州時,卻對西湖大學“一見傾心”,最終落戶西子湖畔,擔任西湖大學化學講席教授、西湖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和理學院執行院長。

但這份充滿光環的簡曆,還不是鄧力的全部。

很少有人知道,這名眾人眼中的學霸,其實曾是一名不愛讀書的“差生”。即使進入清華大學後,他依然沉迷於武俠小說,時常逃課,成績平平。直到有一天,他跟著導師Eric Jacobsen研發了一類催化反應,被運用於艾滋病和抗癌藥物的開發和生產中,這才讓他茅塞頓開,興趣大增:“原來我這樣的小人物,也可以通過創造新知識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鄧力不講究吃穿,開的也是最普通的汽車,但他會送女兒去上代價不菲的小提琴課,並且十幾年如一日包攬接送的活,順便自己旁聽。他喜歡古典音樂,喜歡收集古典音樂的各個名家、各類版本,尤其偏愛舒伯特和巴赫。他總說,科學與藝術是相通的,“你不知道什麼時候科研的靈感會到來,現在能做的就是全方位去感受我們的世界,提高自己的個人修養。”

當然,鄧力最愛去的還是他的實驗室。找到靈感的時候去,困頓思緒的時候更要去。他愛的不是實驗室那些高檔的儀器設備,而是站在操作台前的每一個學生。“衡量一個國際一流實驗室的最高標準,就是你培養出了多少具有創新精神的人!”他對學生說,“做科研不是海邊撿貝殼,遇到什麼就做起什麼,要做原創 ,這是最難的,但也是最有價值的。” 他鼓勵學生說,必須學會大膽提問,“要在別人看不到的地方發現問題,這和解決問題一樣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