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首頁
>>新聞動態 >>廊內新聞

大走廊動態 | 3年做到全球top1?零距離探秘來了!

發布日期:2024-11-20 09:24 訪問次數: 信息來源: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管委會
分享:

11月11日到11月15日,第四屆全國冷凍電鏡軟件技術開發與應用研討會在青山湖科技城舉行。本次會議彙聚了國內外十餘位來自生物學、醫學和工程科學等各領域的專家學者,共同探討冷凍電鏡軟件的前沿算法和技術。

而作為此次會議的承辦方,水木未來(杭州)科技有限公司,入駐青山湖科技城短短3年,已成長為全球最大的商用高端冷凍電鏡平台——這不僅體現了青山湖科技城產學研用的深度協作與融合共進,更展示了科技成果產業化的又一條新路徑,對全麵推動高端科研裝備軟件國產化意義重大。

冷凍電鏡,解碼生命

蛋白質是組成人體一切細胞、組織的重要成分,它們占據了人體總重量的大約18%,具有複雜多變的三維結構。這些獨特的分子結構又決定了蛋白質的功能。因此,蛋白質的結構研究,是生物學、醫學領域中至關重要的課題。傳統上,科學家們要解析蛋白質結構,需要經曆一係列繁瑣且耗時的實驗過程。然而自2013年起,冷凍電鏡技術取得重大進展,讓這一領域迎來了革命性變革,迅速解決了許多長久以來困擾學界的難題,解析蛋白質結構的工作,進入了“快車道”。到2018年,人工智能技術的引入,更為冷凍電鏡技術的發展“踩了一腳油門”,進一步提升了結構解析的速度與準確性。

這項技術的巨大潛力,被水木未來創始人王宏偉、郭春龍和李雪明,早早看在了眼裏。水木未來團隊堅信,冷凍電鏡技術將是生物醫藥領域最先進、臨床前藥物開發應用前景最廣闊的技術,進而成為了國內最早一批踏上這一前沿賽道的探索者。

“原本解析一個樣本,少則半年多則數年時間。但使用冷凍電鏡技術結合AI的話,3天內就可以完成。”郭春龍介紹說,水木未來的第一位全職科學家劉傳博士,正是王宏偉的博士生,而劉傳在水木第一個月解析出的項目,已超過他此前6年研究中的總和。

如今,曆經數年技術積累,與疫情中解析病毒結構和抗體結構的實戰經驗,水木未來不但與諸多國內頭部藥企建立了深度合作關係,跨國訂單也紛至遝來,迅速構建起了行業影響力。

產學研用,成功“密碼”

科學研究從0到1的突破已是不易,而要將研究成果轉化為商業價值,實現更進一步的規模化與產業化,無疑麵臨著更多挑戰。

水木未來起源於清華大學,依托堅實的技術基礎站穩了腳跟,接下來就是將技術優勢升級成規模優勢。鑒於良好的科研環境和政策支持,公司業務啟動後不久,郭春龍將目光望向了長三角。

青山湖科技城便利的交通、充裕的場地空間和“保姆式”的貼心服務,都切中了水木未來的拓展需求。2021年底,水木未來與青山湖科技城管委會簽訂落地協議,成立全資子公司水木未來(杭州)科技,建設“水木未來全球冷凍電鏡與人工智能藥物創新中心”。

“我們信奉‘高產出高效率’的理念。”郭春龍表示,“有一個集中的平台,能夠彙聚專家學者,彙聚最專業的設備調試人員、最熟練的實驗操作者和結構解析計算人員,就能達到每個項目成本最低、速度最快的效果。”

他打了個比方:“就好比照相機,以前照一張相片,需要專業攝影師來手動設置光圈和快門速度,手動卷動膠片,價格也很貴。現在的相機集成到了手機裏,一鍵式操作,還能AI美圖。水木未來做的整合,就類似這個過程——把複雜的流程簡化,為科研院所、藥企提升效率、降低成本。”

據介紹,水木未來自主研發的SMART軟件平台,是業內首個覆蓋冷凍電鏡計算全流程的智能化平台,大大提升了冷凍電鏡的產能效率,也消除了依靠海外軟件帶來的數據安全隱患。

如今,水木未來9台高端冷凍電鏡全天候工作,已正式成為全球最大的、技術領先的商業化冷凍電鏡結構解析平台。今年8月,清華大學膜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膜結構及人工智能生物學分室落戶青山湖科技城,水木未來也將為其提供冷凍電鏡平台服務支持,進一步夯實政產學研結合新模式。

技術突破,領跑未來

從拓展冷凍電鏡平台產能,形成規模化優勢,到新一代AI驅動的Cryo-EM數據分析和建模軟件平台,再到進軍更上遊的核心技術與科研裝備研發生產,自一開始,水木未來就有著清晰的未來戰略規劃,並且朝著認定的方向穩步前進——

長期以來,我國電子顯微鏡領域高度依賴進口,幾乎99%的科學儀器類電子顯微鏡市場份額,被全球五大公司壟斷。因此,近年水木未來也全力突破國際技術封鎖,積極推動冷凍電鏡成套設備的國產化,力爭從軟件到硬件,全麵解決“卡脖子”問題。

目前,公司建設調試完成的首台國產300kv高端冷凍電鏡係統,性能已達到行業巨頭頂配產品水平。

而與此同時,性能更為卓越的下一代產品,也在研發之中,不久有望推向市場。期待水木未來繼續高效攜手眾多“大健康”上下遊企業,為科技城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建設提供源源動能。


大走廊動態 | 3年做到全球top1?零距離探秘來了!

時間:2024-11-20 09:24

11月11日到11月15日,第四屆全國冷凍電鏡軟件技術開發與應用研討會在青山湖科技城舉行。本次會議彙聚了國內外十餘位來自生物學、醫學和工程科學等各領域的專家學者,共同探討冷凍電鏡軟件的前沿算法和技術。

而作為此次會議的承辦方,水木未來(杭州)科技有限公司,入駐青山湖科技城短短3年,已成長為全球最大的商用高端冷凍電鏡平台——這不僅體現了青山湖科技城產學研用的深度協作與融合共進,更展示了科技成果產業化的又一條新路徑,對全麵推動高端科研裝備軟件國產化意義重大。

冷凍電鏡,解碼生命

蛋白質是組成人體一切細胞、組織的重要成分,它們占據了人體總重量的大約18%,具有複雜多變的三維結構。這些獨特的分子結構又決定了蛋白質的功能。因此,蛋白質的結構研究,是生物學、醫學領域中至關重要的課題。傳統上,科學家們要解析蛋白質結構,需要經曆一係列繁瑣且耗時的實驗過程。然而自2013年起,冷凍電鏡技術取得重大進展,讓這一領域迎來了革命性變革,迅速解決了許多長久以來困擾學界的難題,解析蛋白質結構的工作,進入了“快車道”。到2018年,人工智能技術的引入,更為冷凍電鏡技術的發展“踩了一腳油門”,進一步提升了結構解析的速度與準確性。

這項技術的巨大潛力,被水木未來創始人王宏偉、郭春龍和李雪明,早早看在了眼裏。水木未來團隊堅信,冷凍電鏡技術將是生物醫藥領域最先進、臨床前藥物開發應用前景最廣闊的技術,進而成為了國內最早一批踏上這一前沿賽道的探索者。

“原本解析一個樣本,少則半年多則數年時間。但使用冷凍電鏡技術結合AI的話,3天內就可以完成。”郭春龍介紹說,水木未來的第一位全職科學家劉傳博士,正是王宏偉的博士生,而劉傳在水木第一個月解析出的項目,已超過他此前6年研究中的總和。

如今,曆經數年技術積累,與疫情中解析病毒結構和抗體結構的實戰經驗,水木未來不但與諸多國內頭部藥企建立了深度合作關係,跨國訂單也紛至遝來,迅速構建起了行業影響力。

產學研用,成功“密碼”

科學研究從0到1的突破已是不易,而要將研究成果轉化為商業價值,實現更進一步的規模化與產業化,無疑麵臨著更多挑戰。

水木未來起源於清華大學,依托堅實的技術基礎站穩了腳跟,接下來就是將技術優勢升級成規模優勢。鑒於良好的科研環境和政策支持,公司業務啟動後不久,郭春龍將目光望向了長三角。

青山湖科技城便利的交通、充裕的場地空間和“保姆式”的貼心服務,都切中了水木未來的拓展需求。2021年底,水木未來與青山湖科技城管委會簽訂落地協議,成立全資子公司水木未來(杭州)科技,建設“水木未來全球冷凍電鏡與人工智能藥物創新中心”。

“我們信奉‘高產出高效率’的理念。”郭春龍表示,“有一個集中的平台,能夠彙聚專家學者,彙聚最專業的設備調試人員、最熟練的實驗操作者和結構解析計算人員,就能達到每個項目成本最低、速度最快的效果。”

他打了個比方:“就好比照相機,以前照一張相片,需要專業攝影師來手動設置光圈和快門速度,手動卷動膠片,價格也很貴。現在的相機集成到了手機裏,一鍵式操作,還能AI美圖。水木未來做的整合,就類似這個過程——把複雜的流程簡化,為科研院所、藥企提升效率、降低成本。”

據介紹,水木未來自主研發的SMART軟件平台,是業內首個覆蓋冷凍電鏡計算全流程的智能化平台,大大提升了冷凍電鏡的產能效率,也消除了依靠海外軟件帶來的數據安全隱患。

如今,水木未來9台高端冷凍電鏡全天候工作,已正式成為全球最大的、技術領先的商業化冷凍電鏡結構解析平台。今年8月,清華大學膜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膜結構及人工智能生物學分室落戶青山湖科技城,水木未來也將為其提供冷凍電鏡平台服務支持,進一步夯實政產學研結合新模式。

技術突破,領跑未來

從拓展冷凍電鏡平台產能,形成規模化優勢,到新一代AI驅動的Cryo-EM數據分析和建模軟件平台,再到進軍更上遊的核心技術與科研裝備研發生產,自一開始,水木未來就有著清晰的未來戰略規劃,並且朝著認定的方向穩步前進——

長期以來,我國電子顯微鏡領域高度依賴進口,幾乎99%的科學儀器類電子顯微鏡市場份額,被全球五大公司壟斷。因此,近年水木未來也全力突破國際技術封鎖,積極推動冷凍電鏡成套設備的國產化,力爭從軟件到硬件,全麵解決“卡脖子”問題。

目前,公司建設調試完成的首台國產300kv高端冷凍電鏡係統,性能已達到行業巨頭頂配產品水平。

而與此同時,性能更為卓越的下一代產品,也在研發之中,不久有望推向市場。期待水木未來繼續高效攜手眾多“大健康”上下遊企業,為科技城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建設提供源源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