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教育改革發展目標如期實現

來源:教育部  發布日期:2020-12-02 15:26:01  瀏覽次數:

今年是“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今天,教育部舉行教育2020“收官”係列首場發布會,介紹了“十三五”期間我國教育改革發展、教師隊伍建設、教育經費投入與使用、信息化建設等方麵取得的積極進展。

“‘十三五’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任務如期實現。”教育部發展規劃司司長劉昌亞在發布會上介紹,“十三五”以來,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領下,教育係統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黨對教育工作的領導得到全麵加強,德智體美勞全麵培養的教育體係更加完善,教育事業中國特色更加鮮明,教育麵貌正在發生格局性變化。

教育普及水平實現新提升

“‘十三五’期間,我國教育普及水平實現新提升,各級教育普及程度均達到或超過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劉昌亞說。

具體來看,2019年,學前教育毛入園率達到83.4%,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4.8%,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89.5%,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51.6%,實現了從大眾化向普及化的曆史性跨越。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0.7年,新增勞動力接受過高等教育比例達到50.9%、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3.7年。

普及水平的提升離不開教育經費的服務保障和政策導向作用。教育部財務司副司長劉景在發布會上介紹,“十三五”時期,黨中央、國務院始終堅持把教育作為支撐國家長遠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投資,予以優先保障和重點投入,明確提出“一個不低於、兩個隻增不減”要求。5年來,我國教育投入逐年增長,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2019年首次突破4萬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連續第八年保持在4%以上。

“這個成果是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財政收支矛盾突出的情況下取得的,實屬不易,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優先保障教育投入的決心。”劉景說。

同時,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的使用結構逐步優化。劉景介紹,一是體現了“保基本”,各級教育之間,義務教育占比最高;二是體現了“補短板”,學前教育財政性經費年均增長15.4%,在各級教育中增長最快,占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的比例從2015年的不到4%提高到2019年的5%,在各級教育中提高幅度最大;三是體現了“促公平”,中央對地方教育轉移支付資金80%以上用於中西部地區;四是體現了“提質量”,教職工人員支出占到62%,比2015年提高近5個百分點,支出重點逐步從硬件建設向軟件建設轉變。

“隨著4%成果持續鞏固,有效帶動了全國教育經費總投入首次超過5萬億元,支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國民教育體係,建立了世界上覆蓋最廣的學生資助體係,有力推動了我國教育總體發展水平躍居世界中上行列。”劉景說。

教育公平邁上新台階

劉昌亞介紹,這5年,教育係統聚焦全麵打贏打好教育脫貧攻堅戰,實現全國義務教育階段建檔立卡輟學學生從台賬建立之初的20萬到“動態清零”,重點高校招收農村和貧困地區學生專項累計達到52.5萬人。建立了覆蓋全學段的學生資助政策體係,累計資助貧困學生3.91億人次、資助金額達7739億元。義務教育營養改善計劃覆蓋1634個縣、13萬多所學校,受益學生超過3700萬人。

基本公共教育服務水平直接關係著老百姓的幸福感、獲得感。5年來,連續實施兩期學前教育行動計劃,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達到76%。全國23個省份、95.3%的縣級單位實現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全麵實行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和公民同招入學政策,基本公共教育服務水平大幅提升。

“‘十三五’期間,教師隊伍素質不斷提升,結構不斷優化,規模不斷擴大,由‘十二五’末期的1539萬人增至現今的1732萬人,有力支撐起世界最大規模的教育體係。”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司長任友群介紹,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的四梁八柱已經構建起來,教師隊伍建設的基礎地位不斷夯實,初步形成了中國特色教師教育體係,鄉村教師“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問題顯著改善。

推動各地落實義務教育教師工資收入水平不低於當地公務員平均收入水平;中西部22個省份725個連片特困地區縣鄉村教師生活補助政策實現全覆蓋;連續開展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尋找最美教師等活動;全國20個省份已出台中小學教師減負清單……各地在提高教師工資保障、健全教師榮譽表彰製度、營造教育教學環境等方麵不斷出真招實招,教師隊伍的地位待遇進一步提升。

信息化是推動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十三五’以來,教育信息化已由起步應用階段進入融合創新階段,對促進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質量、支撐推進教育現代化的作用日益明顯。”教育部科學技術司一級巡視員高潤生表示。

高潤生介紹,學校網絡基礎環境基本實現全覆蓋。全國中小學(含教學點)聯網率已從2015年的69.3%上升到目前的99.7%,出口帶寬達到100M的學校比例從12.8%躍升到98.7%。優質資源供給大幅提升,例如,實施農村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項目,建成203個國家級職業教育資源庫,認定1291門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等。

“這次疫情期間,信息化有效支撐了近3億名師生的在線教學,全社會對教育信息化的認識發生了質的飛躍,對運用信息化手段推進教育教學方式改革具有重要意義。”高潤生說。

教育服務國家發展的能力顯著增強

“教育資源空間布局進一步優化。縱深推進‘四點一線一麵’為重點的區域教育創新試驗,一批教育服務區域產業振興的重點項目正在發力推進。”劉昌亞說。

麵對高等教育資源相對薄弱的中西部地區,“十三五”時期,其中經過國家審批設置的高等學校70%都設在中西部地區。

創新性開展部省合建高校模式,對於沒有教育部直屬高校的13個省份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各布局一所高校,采取部省、部區、部兵合建的方式,直接納入教育部宏觀管理和頂層設計當中,與教育部直屬高校同等對待。

在積極推動“雙一流”高校建設的同時,現代職業教育體係也在加快構建。培育產教融合型企業800多家,成立各類職教集團1400餘個。2019年,完成高職擴招116萬人目標任務,各級職業院校每年為各行各業輸送約1000萬名技術技能人才。

“從2018年開始,在高等學校設置過程當中,我們又設置了一批職業技術大學,這是落實國家‘職教20條’、促進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舉措。”劉昌亞表示,教育部還推動獨立學院轉設成為職業技術大學,將會對高等職業教育發展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

“十三五”期間,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持續深化。組織認定200所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2016年以來連續舉辦5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累計吸引1500多萬名大學生、370多萬個大學生團隊參賽。

在引導和鼓勵畢業生到基層就業方麵,劉昌亞介紹,2019屆畢業生到中西部地區就業的比例達到59%,到地市級及以下基層就業的比例達到69%。“十三五”以來,高校畢業生累計達4088萬人,初次就業率連續多年保持在77%以上。

5年來,高校服務創新驅動發展能力加快提升。統計數據顯示,高校承擔了全國60%以上的基礎研究和重大科研任務,建設了60%以上的國家重點實驗室,獲得了60%以上的國家科技三大獎勵,獲得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均占全國80%以上,產出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標誌性成果。

教育對外開放新格局也在加快形成。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14個國際組織簽署了19個合作協議,實現與25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學位學曆互認,推動2331個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落地。

教育綜合改革激發新活力

劉昌亞表示,5年來,我國全麵推進依法治教,不斷深化教育領域“放管服”改革,考試招生製度改革穩步推進,教育綜合改革激發出新活力。

“‘十三五’期間,完成《民辦教育促進法》《殘疾人教育條例》修訂和9部教育規章製定工作,完成全部中央部屬高等學校章程核準工作。”劉昌亞說。

與此同時,教育領域“放管服”改革不斷深化。取消了部本級行政審批事項12項,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行政審批中介服務事項全部取消。放權31所高校開展學位授權自主審核,推動下放高校職稱評審權和直屬高校外事審批權,積極擴大高校科研相關自主權。深化新時代教育督導體製機製改革,推動構建符合中國實際、具有世界水平的評價體係,支持和規範社會力量興辦教育。

在持續優化教師管理機製方麵,任友群介紹,通過下放高校教師職稱評審權,加強下放後監管工作,穩步推進中小學、幼兒園教師職稱評審改革,設置正高級職稱,打破中小學教師職業發展“天花板”,推進縣域內義務教育學校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啟動“縣管校聘”管理改革,增強了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的改革發展活力。

“通過謀劃教師隊伍建設改革,印發深化高校教師考核評價製度改革指導意見、進一步挖潛創新加強中小學教職工管理有關政策,深化中等職業學校教師職稱製度改革,教師發展環境不斷優化,‘放管服’改革持續深化。”任友群說。

此外,考試招生製度改革穩步推進,包括深化高考綜合改革,推進高職分類招生考試,深化碩士研究生考試招生改革,推進專業學位和學術學位分類考試,完善博士研究生招生選拔機製,實施“強基計劃”,加強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選拔培養等。

劉昌亞表示,今年是“十四五”規劃編製之年,將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在認真總結“十三五”時期教育改革發展經驗基礎上,科學編製教育“十四五”規劃,為到2035年總體實現教育現代化、建成教育強國開好局、起好步,為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十三五”教育改革發展目標如期實現

來源:教育部  發布日期:2020-12-02 15:26  瀏覽次數:

今年是“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今天,教育部舉行教育2020“收官”係列首場發布會,介紹了“十三五”期間我國教育改革發展、教師隊伍建設、教育經費投入與使用、信息化建設等方麵取得的積極進展。

“‘十三五’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任務如期實現。”教育部發展規劃司司長劉昌亞在發布會上介紹,“十三五”以來,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領下,教育係統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黨對教育工作的領導得到全麵加強,德智體美勞全麵培養的教育體係更加完善,教育事業中國特色更加鮮明,教育麵貌正在發生格局性變化。

教育普及水平實現新提升

“‘十三五’期間,我國教育普及水平實現新提升,各級教育普及程度均達到或超過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劉昌亞說。

具體來看,2019年,學前教育毛入園率達到83.4%,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4.8%,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89.5%,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51.6%,實現了從大眾化向普及化的曆史性跨越。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0.7年,新增勞動力接受過高等教育比例達到50.9%、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3.7年。

普及水平的提升離不開教育經費的服務保障和政策導向作用。教育部財務司副司長劉景在發布會上介紹,“十三五”時期,黨中央、國務院始終堅持把教育作為支撐國家長遠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投資,予以優先保障和重點投入,明確提出“一個不低於、兩個隻增不減”要求。5年來,我國教育投入逐年增長,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2019年首次突破4萬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連續第八年保持在4%以上。

“這個成果是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財政收支矛盾突出的情況下取得的,實屬不易,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優先保障教育投入的決心。”劉景說。

同時,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的使用結構逐步優化。劉景介紹,一是體現了“保基本”,各級教育之間,義務教育占比最高;二是體現了“補短板”,學前教育財政性經費年均增長15.4%,在各級教育中增長最快,占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的比例從2015年的不到4%提高到2019年的5%,在各級教育中提高幅度最大;三是體現了“促公平”,中央對地方教育轉移支付資金80%以上用於中西部地區;四是體現了“提質量”,教職工人員支出占到62%,比2015年提高近5個百分點,支出重點逐步從硬件建設向軟件建設轉變。

“隨著4%成果持續鞏固,有效帶動了全國教育經費總投入首次超過5萬億元,支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國民教育體係,建立了世界上覆蓋最廣的學生資助體係,有力推動了我國教育總體發展水平躍居世界中上行列。”劉景說。

教育公平邁上新台階

劉昌亞介紹,這5年,教育係統聚焦全麵打贏打好教育脫貧攻堅戰,實現全國義務教育階段建檔立卡輟學學生從台賬建立之初的20萬到“動態清零”,重點高校招收農村和貧困地區學生專項累計達到52.5萬人。建立了覆蓋全學段的學生資助政策體係,累計資助貧困學生3.91億人次、資助金額達7739億元。義務教育營養改善計劃覆蓋1634個縣、13萬多所學校,受益學生超過3700萬人。

基本公共教育服務水平直接關係著老百姓的幸福感、獲得感。5年來,連續實施兩期學前教育行動計劃,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達到76%。全國23個省份、95.3%的縣級單位實現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全麵實行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和公民同招入學政策,基本公共教育服務水平大幅提升。

“‘十三五’期間,教師隊伍素質不斷提升,結構不斷優化,規模不斷擴大,由‘十二五’末期的1539萬人增至現今的1732萬人,有力支撐起世界最大規模的教育體係。”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司長任友群介紹,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的四梁八柱已經構建起來,教師隊伍建設的基礎地位不斷夯實,初步形成了中國特色教師教育體係,鄉村教師“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問題顯著改善。

推動各地落實義務教育教師工資收入水平不低於當地公務員平均收入水平;中西部22個省份725個連片特困地區縣鄉村教師生活補助政策實現全覆蓋;連續開展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尋找最美教師等活動;全國20個省份已出台中小學教師減負清單……各地在提高教師工資保障、健全教師榮譽表彰製度、營造教育教學環境等方麵不斷出真招實招,教師隊伍的地位待遇進一步提升。

信息化是推動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十三五’以來,教育信息化已由起步應用階段進入融合創新階段,對促進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質量、支撐推進教育現代化的作用日益明顯。”教育部科學技術司一級巡視員高潤生表示。

高潤生介紹,學校網絡基礎環境基本實現全覆蓋。全國中小學(含教學點)聯網率已從2015年的69.3%上升到目前的99.7%,出口帶寬達到100M的學校比例從12.8%躍升到98.7%。優質資源供給大幅提升,例如,實施農村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項目,建成203個國家級職業教育資源庫,認定1291門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等。

“這次疫情期間,信息化有效支撐了近3億名師生的在線教學,全社會對教育信息化的認識發生了質的飛躍,對運用信息化手段推進教育教學方式改革具有重要意義。”高潤生說。

教育服務國家發展的能力顯著增強

“教育資源空間布局進一步優化。縱深推進‘四點一線一麵’為重點的區域教育創新試驗,一批教育服務區域產業振興的重點項目正在發力推進。”劉昌亞說。

麵對高等教育資源相對薄弱的中西部地區,“十三五”時期,其中經過國家審批設置的高等學校70%都設在中西部地區。

創新性開展部省合建高校模式,對於沒有教育部直屬高校的13個省份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各布局一所高校,采取部省、部區、部兵合建的方式,直接納入教育部宏觀管理和頂層設計當中,與教育部直屬高校同等對待。

在積極推動“雙一流”高校建設的同時,現代職業教育體係也在加快構建。培育產教融合型企業800多家,成立各類職教集團1400餘個。2019年,完成高職擴招116萬人目標任務,各級職業院校每年為各行各業輸送約1000萬名技術技能人才。

“從2018年開始,在高等學校設置過程當中,我們又設置了一批職業技術大學,這是落實國家‘職教20條’、促進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舉措。”劉昌亞表示,教育部還推動獨立學院轉設成為職業技術大學,將會對高等職業教育發展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

“十三五”期間,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持續深化。組織認定200所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2016年以來連續舉辦5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累計吸引1500多萬名大學生、370多萬個大學生團隊參賽。

在引導和鼓勵畢業生到基層就業方麵,劉昌亞介紹,2019屆畢業生到中西部地區就業的比例達到59%,到地市級及以下基層就業的比例達到69%。“十三五”以來,高校畢業生累計達4088萬人,初次就業率連續多年保持在77%以上。

5年來,高校服務創新驅動發展能力加快提升。統計數據顯示,高校承擔了全國60%以上的基礎研究和重大科研任務,建設了60%以上的國家重點實驗室,獲得了60%以上的國家科技三大獎勵,獲得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均占全國80%以上,產出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標誌性成果。

教育對外開放新格局也在加快形成。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14個國際組織簽署了19個合作協議,實現與25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學位學曆互認,推動2331個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落地。

教育綜合改革激發新活力

劉昌亞表示,5年來,我國全麵推進依法治教,不斷深化教育領域“放管服”改革,考試招生製度改革穩步推進,教育綜合改革激發出新活力。

“‘十三五’期間,完成《民辦教育促進法》《殘疾人教育條例》修訂和9部教育規章製定工作,完成全部中央部屬高等學校章程核準工作。”劉昌亞說。

與此同時,教育領域“放管服”改革不斷深化。取消了部本級行政審批事項12項,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行政審批中介服務事項全部取消。放權31所高校開展學位授權自主審核,推動下放高校職稱評審權和直屬高校外事審批權,積極擴大高校科研相關自主權。深化新時代教育督導體製機製改革,推動構建符合中國實際、具有世界水平的評價體係,支持和規範社會力量興辦教育。

在持續優化教師管理機製方麵,任友群介紹,通過下放高校教師職稱評審權,加強下放後監管工作,穩步推進中小學、幼兒園教師職稱評審改革,設置正高級職稱,打破中小學教師職業發展“天花板”,推進縣域內義務教育學校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啟動“縣管校聘”管理改革,增強了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的改革發展活力。

“通過謀劃教師隊伍建設改革,印發深化高校教師考核評價製度改革指導意見、進一步挖潛創新加強中小學教職工管理有關政策,深化中等職業學校教師職稱製度改革,教師發展環境不斷優化,‘放管服’改革持續深化。”任友群說。

此外,考試招生製度改革穩步推進,包括深化高考綜合改革,推進高職分類招生考試,深化碩士研究生考試招生改革,推進專業學位和學術學位分類考試,完善博士研究生招生選拔機製,實施“強基計劃”,加強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選拔培養等。

劉昌亞表示,今年是“十四五”規劃編製之年,將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在認真總結“十三五”時期教育改革發展經驗基礎上,科學編製教育“十四五”規劃,為到2035年總體實現教育現代化、建成教育強國開好局、起好步,為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