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教學改革的“西湖實踐”

—— 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浙江省教育學會會長,浙江省教育廳原副廳長、一級巡視員 韓 平

來源:浙江教育報(2024-10-11)  發布日期:2024-10-21 20:19  瀏覽次數:

杭州市西湖區以入選全國義務教育教學改革實驗區為契機,深化教育綜合改革,不斷優化教育生態,實現教育高質量全域優質發展,打造義務教育教學改革的“西湖樣板”。日前,記者專訪杭州市西湖區教育局黨委書記、局長汪培新,請他談談如何推進區域的義務教育教學改革。

記者:西湖區入選全國義務教育教學改革實驗區,改革的起點是什麼,麵臨的問題又是什麼?

汪培新:改革的起點,包括認知和實踐兩個方麵。我始終認為,義務教育教學改革和課程改革是一件難而正確的事情。當下,我們正處在教育綜合改革的黃金時代和關鍵時期。從大的方麵來說,教育部先後發布了《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深化行動方案》。就西湖區而言,區委區政府始終將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堅定不移支持西湖教育高質量全域優質發展,不遺餘力強基礎、補短板、興改革。我們堅持在大局大勢中把好方向,構建起“一高(高質量全域優質發展)三全(堅持麵向全體,落實全麵教育,保障全程生長)”的治理架構,讓更多孩子樂意在家門口上學。目前,全區已初步形成了開放、立體、美好的教育生態。

西湖教育發展到今天,受到了很多市民朋友的認可與好評。這離不開黨委政府對西湖教育的關心厚愛,也離不開一代代西湖教育人的接續奮鬥。當然,西湖教育仍麵臨諸多困難和挑戰,如師生的負擔還比較重,區域板塊校際優質均衡還不夠充分,如何讓“三全”育人、科學育人真正落地,做到知行合一、教育資源配置更豐富、家校社協同更高效。

記者:區域推進的工作思路是怎樣的?

汪培新:包括三方麵,即全域覆蓋精準推進改革,全麵整合優化配置資源,全鏈貫通構建“研—教—學—評”一體化模式。

我們以教育目標、內容、方法和評價為核心,對基礎教育進行全方位、係統性的改革,確保各項改革措施相互協調,共同促進區域教育教學的質量提升。通過推動優質教育資源的流通與共享,致力於縮小區域板塊、學校群體之間的教育資源差距。

製訂完備的教師培養與培訓計劃,建立研修共同體,致力於構建具有鮮明區域特色的課堂教學改革模式。通過建立科學、全麵的教育評估體係,對實驗區的教育改革進行持續跟蹤和評估,確保質量,並做到持續改進。

目前,我們結合區域教育發展實際,以“集中力量重點突破,以點帶麵全域覆蓋”為推進策略,以“學思課堂、科學教育、勞動教育、體育提質、主題學習、素質評價、素養檢測”7個重點項目為改革載體,成立項目研究小組,設立項目研究領銜學校,以項目帶動推進實驗區建設。

西湖區與高校開展深度合作,借助駐點博士的專業力量對7個重點項目進行專題調研,實時掌握改革中存在的問題、特色亮點和創新做法。定期召開總結會議,基於實證調研數據進行項目改進,真正做到對象精準、問題精準、歸因精準、對策精準和改進精準。

記者:您提到高質量全域優質,如何理解?西湖區具體是如何做的?

汪培新:事實上,全域優質沒有統一的標尺,是指每一個板塊、每一所學校、每一個學生都能夠積極主動生長的一種狀態。全域優質要解決兩方麵的問題:一是全域,也就是解決校際均衡的問題;二是優質,也就是解決內涵提質的問題。

為了推進教育資源公平配置,硬件上,我們通過局校之間的資源統籌實現補缺、擴容、提低,保障教育公平。今年,新投入使用學校11所,新增學位6030個。我們還在積極探索“科學適用、適度超前、動態平衡”的適應人口變化的空間資源調適機製,在滿足教育高質量發展需要的同時有序應對就學人口迎峰、渡峰、回落、趨穩等不同階段的問題。軟件上,我們通過加大幹部教師交流力度,持續向相對薄弱的板塊充實名優骨幹教師和年輕幹部。今年,我們動態調整交流幹部、教師占全區在編教師的15%以上。

在學生發展方麵,我們緊緊把握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相統一、升學功能與育人價值相統一,努力培養身心健康的紅色接班人。積極打造“聽得懂、悟得透、做得出”的具有西湖辨識度的思政課,與浙江工業大學、杭州學軍中學合作的大中小學思政一體化課程獲浙江省思政課“金課”評比特等獎。同時,我們堅持“五育”融合發展,依托全國義務教育教學改革實驗區縱深推進強課提質工作,創新實施每天一節體育課,探索設立科技校長和藝術校長,建成校內校外勞動教育實踐基地53個。今年的教師節,我們將主題確定為“喚醒每一位教師心中的教育家精神”,鼓勵引導每一位西湖教育人用教育家精神持續涵養師德師風,大力弘揚“育人育己、博學精藝、愛滿西湖”的西湖教師精神。

在教師培養方麵,我們通過架構杏苗、杏花、杏果、杏園“四杏”培養體係,引領帶動更多教師不斷從經師成長為光明教師。後續,我們還將出台西湖區教育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西湖區雙浦地區教育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加快構建幼有優育、學有優教的高質量基礎教育體係。

記者:義務教育教學改革的關鍵是激活學校的改革活力,在推進實驗區工作的過程中,西湖區是如何平衡好局校兩級關係的?

汪培新:局校兩級應該是共生共治的關係,隻有實現教育行政部門依法行政與學校自主辦學相統一,區域教育發展才會更具有活力。

我們始終認為,對於教育局來說,最重要的是把好方向,科學授權,激發每一所學校的辦學活力。從法理層麵上來講,每一所學校都是獨立法人單位,都有法律賦予的獨立主體地位,都可以根據學校實際自主辦學。教育局要做的就是保證黨的教育方針和黨中央決策部署在基層學校得到貫徹落實,指導學校依法依規辦學,在此基礎上通過資源合理配置、科學規劃引路、行政管理推進、動態評估指導等方式,不斷營造一個有助於各類學校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在激發辦學活力的過程中,我們要“錦上添花”,但更要多做一些“雪中送炭”的改革,幫助相對薄弱的學校得到更多的資源支持。

作為教育行政部門,要守得住底線,給予學校更多自主發展的空間。我們自己理解的“底線”有兩條,第一條是區域教育決策要一以貫之,具有傳承性,如西湖區集團化辦學已經20多年了,依然在不斷地迭代更新,促進學校發展。係統內所有決策的邏輯起點都是考慮師生的成長,我們很少通過發文的形式硬性規定學校如何去落實教育局的決策,而是希望在製度的框架內給學校更多結合自身實際思考踐行的時間,給師生更多時間靜下來思考內心真正的需求是什麼。第二條是守住管理邊界。教育局首先要做到依法行政,既不越位又不缺位,不該管的堅決不管,該管的毫不含糊。在充分授權後也要避免學校在教育局減少管控和不及時監管的情況下陷入辦學懈怠和辦學無為的局麵,增強學校追求特色發展的自主性自覺性。比如進校園問題,在省教育廳“白名單”基礎上,西湖區不搞“一刀切”,而是主張把更多的自主權下放給學校,讓學校結合需要從是否有利於師生發展的角度判斷到底要不要進校園。

我們也認為要淡化橫向比較,幫助學校找準屬於自己的發展賽道。我們開展教育綜合評價改革,多角度激勵學校發展,變原來“幾家歡喜幾家愁”的一個維度的學校考核為“5+1”多個維度的生態績效評價。“5”指依法治校、學生發展、教師發展、後勤績效、創新發展等五大指標,通過分項等第考核把握基準,分層激勵;“1”為“一校一報告”,著眼於過程質量評價,關注發展診斷,旨在促進學校改進、激活學校內驅力。在對學校的評價過程中,依法治校屬於絕對評價,由教育局負責考核;學生發展、教師發展、後勤績效、創新發展等四大指標屬於縱向評價,具體由業務部門負責考核。通過五大指標的考核,可以看到所謂的“菜校”未必“菜”,所謂的“名校”也不一定樣樣優秀,這讓每所學校都有了前進的動力和改進的方向。

記者:前麵談到希望通過義務教育教學改革實驗區建設形成全域良好的育人生態,但教育生態是一個多維度的概念,對此,能否談談您的理解與做法?

汪培新:好的教育生態一定能讓種子享受適切的陽光、土壤、空氣和雨露,這些是教育生態的基本要素。對辦學活力而言,陽光管公平,是製度體製,體現一種價值導向;土壤講的是基本條件,是指學校成長的基礎條件;空氣是一種氛圍,是一種文化;雨露是輔助成長的關鍵要素,好比是一種經費調適機製;種子就是學生、教師、校長等各類學校主體,辦學活力最終指向人的成長。陽光、土壤、空氣和雨露需要不斷調適,才能形成一個有助於種子生長的良好生態。

事實上,營造教育良好生態是一項綜合性非常強的係統工程,需要從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去謀劃、去推進。隻關注教育內部是抓不好教育的,要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西湖看教育,要打開教育係統封閉的圍牆,把教育放在更大空間、更長縱深的背景下發展,要統籌部門、鎮街、企業、社區、家庭等全社會的各種力量,協同推進,不斷增強教育服務能力,讓教育更美好、更立體、更開放,把優質教育辦到人民的心坎上。

美好教育的底層邏輯就是喚醒人的成長,培養人的感通性。每一個人的覺醒,都是源於個體內在力量的往外流動。美好教育就是讓每一所學校擁有向上生長的力量,讓每一名師生在校園裏找到自信成長的密碼。為此,我們堅持立德樹人、“五育”並舉,統籌推進“雙減”工作,鞏固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我們建構從“搖籃”到“拐杖”,涵蓋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教育、職業教育、社區教育的全生命周期教育體係,保障全程生長,形成“時時能學、處處可學、人人樂學”全時空、全人群的教育服務體係。我們不斷深化校地合作模式,高水平推進與浙江大學、西湖大學、浙江音樂學院等屬地高校合作辦學。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紮實推進“千校結好”“百校結對”項目,做到隨遷子女公辦學位供給達100%。

記者:未來,通過實驗區建設想達到什麼目標?

汪培新:通過實驗區建設,我們期待西湖教育發生5個方麵的變化。一是聚力,讓全域形成良好的育人生態。真正做到麵向全體學生、落實全麵教育、保障全程生長,實現高質量發展。二是激發,讓每所學校辦出活力特色。通過區校協動、校校聯動、項目帶動,撬動學校辦學活力。三是喚醒,讓每名學生獲得綜合成長。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五育”並舉,喚醒學生發展的內驅力,使每一名學生都擁有向上生長的力量,助力學生全麵、個性成長。四是成全,讓每位教師實現專業發展。牢固樹立“躬耕教壇,強國有我”的誌向與抱負,喚醒每一位教師心中的教育家精神,爭做光明教師。五是創生,讓數智賦能教育教學改革。以數字化改革為牽引,優化迭代“1+3+N”西湖數智教育治理體係,推進實體教育生態和數字虛擬生態雙向治理。

專家點評:

近年來,西湖教育錨定高質量全域優質發展目標,堅持麵向全體,落實全麵教育,保障全程生長,在集團化辦學、減負提質、數智治理、評價改革等方麵的成績可圈可點。這離不開西湖教育的三個特質。

一是堅定性。西湖教育始終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立足西湖實際辦教育,從更深廣、更長遠的角度統籌構建區域教育現代治理體係,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區域教育現代化治理思想,即教育最終應當指向人心的治理。西湖區牢牢把握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推動育人價值與升學功能有機統一,用真做真實真愛的力量把優質教育辦到了人民的心坎上。

二是協同性。教育的發展離不開黨委政府的關心厚愛。曆屆西湖區委區政府毫不動搖支持教育優先發展,形成了黨政同行、上下同欲、左右同心的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良好生態。西湖教育深度融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校內校外教育齊頭並進,公辦民辦教育協調發展,學前教育、義務教育持續提質,構築了教育行政部門牽頭、部門鎮街村社聯動、社會廣泛參與的協同育人格局。

三是創新性。在堅定不移朝著教育未來發展方向不斷探索的過程中,西湖教育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屬性、人民屬性、戰略屬性,圍繞未來人才培養需要,在原有的基礎上穩步走、創新走,不停步。西湖教育把握繼承與發展的邏輯,久久為功,曆經20餘年不斷迭代創新集團化辦學模式,創新架構數智教育治理體係,深入推進暖心教育,在守正創新中激活每一所學校的辦學活力,守護每一名師生的自主生長。

義務教育教學改革的“西湖實踐”

—— 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浙江省教育學會會長,浙江省教育廳原副廳長、一級巡視員 韓 平

來源:浙江教育報(2024-10-11)  發布日期:2024-10-21 20:19  瀏覽次數:

杭州市西湖區以入選全國義務教育教學改革實驗區為契機,深化教育綜合改革,不斷優化教育生態,實現教育高質量全域優質發展,打造義務教育教學改革的“西湖樣板”。日前,記者專訪杭州市西湖區教育局黨委書記、局長汪培新,請他談談如何推進區域的義務教育教學改革。

記者:西湖區入選全國義務教育教學改革實驗區,改革的起點是什麼,麵臨的問題又是什麼?

汪培新:改革的起點,包括認知和實踐兩個方麵。我始終認為,義務教育教學改革和課程改革是一件難而正確的事情。當下,我們正處在教育綜合改革的黃金時代和關鍵時期。從大的方麵來說,教育部先後發布了《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深化行動方案》。就西湖區而言,區委區政府始終將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堅定不移支持西湖教育高質量全域優質發展,不遺餘力強基礎、補短板、興改革。我們堅持在大局大勢中把好方向,構建起“一高(高質量全域優質發展)三全(堅持麵向全體,落實全麵教育,保障全程生長)”的治理架構,讓更多孩子樂意在家門口上學。目前,全區已初步形成了開放、立體、美好的教育生態。

西湖教育發展到今天,受到了很多市民朋友的認可與好評。這離不開黨委政府對西湖教育的關心厚愛,也離不開一代代西湖教育人的接續奮鬥。當然,西湖教育仍麵臨諸多困難和挑戰,如師生的負擔還比較重,區域板塊校際優質均衡還不夠充分,如何讓“三全”育人、科學育人真正落地,做到知行合一、教育資源配置更豐富、家校社協同更高效。

記者:區域推進的工作思路是怎樣的?

汪培新:包括三方麵,即全域覆蓋精準推進改革,全麵整合優化配置資源,全鏈貫通構建“研—教—學—評”一體化模式。

我們以教育目標、內容、方法和評價為核心,對基礎教育進行全方位、係統性的改革,確保各項改革措施相互協調,共同促進區域教育教學的質量提升。通過推動優質教育資源的流通與共享,致力於縮小區域板塊、學校群體之間的教育資源差距。

製訂完備的教師培養與培訓計劃,建立研修共同體,致力於構建具有鮮明區域特色的課堂教學改革模式。通過建立科學、全麵的教育評估體係,對實驗區的教育改革進行持續跟蹤和評估,確保質量,並做到持續改進。

目前,我們結合區域教育發展實際,以“集中力量重點突破,以點帶麵全域覆蓋”為推進策略,以“學思課堂、科學教育、勞動教育、體育提質、主題學習、素質評價、素養檢測”7個重點項目為改革載體,成立項目研究小組,設立項目研究領銜學校,以項目帶動推進實驗區建設。

西湖區與高校開展深度合作,借助駐點博士的專業力量對7個重點項目進行專題調研,實時掌握改革中存在的問題、特色亮點和創新做法。定期召開總結會議,基於實證調研數據進行項目改進,真正做到對象精準、問題精準、歸因精準、對策精準和改進精準。

記者:您提到高質量全域優質,如何理解?西湖區具體是如何做的?

汪培新:事實上,全域優質沒有統一的標尺,是指每一個板塊、每一所學校、每一個學生都能夠積極主動生長的一種狀態。全域優質要解決兩方麵的問題:一是全域,也就是解決校際均衡的問題;二是優質,也就是解決內涵提質的問題。

為了推進教育資源公平配置,硬件上,我們通過局校之間的資源統籌實現補缺、擴容、提低,保障教育公平。今年,新投入使用學校11所,新增學位6030個。我們還在積極探索“科學適用、適度超前、動態平衡”的適應人口變化的空間資源調適機製,在滿足教育高質量發展需要的同時有序應對就學人口迎峰、渡峰、回落、趨穩等不同階段的問題。軟件上,我們通過加大幹部教師交流力度,持續向相對薄弱的板塊充實名優骨幹教師和年輕幹部。今年,我們動態調整交流幹部、教師占全區在編教師的15%以上。

在學生發展方麵,我們緊緊把握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相統一、升學功能與育人價值相統一,努力培養身心健康的紅色接班人。積極打造“聽得懂、悟得透、做得出”的具有西湖辨識度的思政課,與浙江工業大學、杭州學軍中學合作的大中小學思政一體化課程獲浙江省思政課“金課”評比特等獎。同時,我們堅持“五育”融合發展,依托全國義務教育教學改革實驗區縱深推進強課提質工作,創新實施每天一節體育課,探索設立科技校長和藝術校長,建成校內校外勞動教育實踐基地53個。今年的教師節,我們將主題確定為“喚醒每一位教師心中的教育家精神”,鼓勵引導每一位西湖教育人用教育家精神持續涵養師德師風,大力弘揚“育人育己、博學精藝、愛滿西湖”的西湖教師精神。

在教師培養方麵,我們通過架構杏苗、杏花、杏果、杏園“四杏”培養體係,引領帶動更多教師不斷從經師成長為光明教師。後續,我們還將出台西湖區教育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西湖區雙浦地區教育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加快構建幼有優育、學有優教的高質量基礎教育體係。

記者:義務教育教學改革的關鍵是激活學校的改革活力,在推進實驗區工作的過程中,西湖區是如何平衡好局校兩級關係的?

汪培新:局校兩級應該是共生共治的關係,隻有實現教育行政部門依法行政與學校自主辦學相統一,區域教育發展才會更具有活力。

我們始終認為,對於教育局來說,最重要的是把好方向,科學授權,激發每一所學校的辦學活力。從法理層麵上來講,每一所學校都是獨立法人單位,都有法律賦予的獨立主體地位,都可以根據學校實際自主辦學。教育局要做的就是保證黨的教育方針和黨中央決策部署在基層學校得到貫徹落實,指導學校依法依規辦學,在此基礎上通過資源合理配置、科學規劃引路、行政管理推進、動態評估指導等方式,不斷營造一個有助於各類學校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在激發辦學活力的過程中,我們要“錦上添花”,但更要多做一些“雪中送炭”的改革,幫助相對薄弱的學校得到更多的資源支持。

作為教育行政部門,要守得住底線,給予學校更多自主發展的空間。我們自己理解的“底線”有兩條,第一條是區域教育決策要一以貫之,具有傳承性,如西湖區集團化辦學已經20多年了,依然在不斷地迭代更新,促進學校發展。係統內所有決策的邏輯起點都是考慮師生的成長,我們很少通過發文的形式硬性規定學校如何去落實教育局的決策,而是希望在製度的框架內給學校更多結合自身實際思考踐行的時間,給師生更多時間靜下來思考內心真正的需求是什麼。第二條是守住管理邊界。教育局首先要做到依法行政,既不越位又不缺位,不該管的堅決不管,該管的毫不含糊。在充分授權後也要避免學校在教育局減少管控和不及時監管的情況下陷入辦學懈怠和辦學無為的局麵,增強學校追求特色發展的自主性自覺性。比如進校園問題,在省教育廳“白名單”基礎上,西湖區不搞“一刀切”,而是主張把更多的自主權下放給學校,讓學校結合需要從是否有利於師生發展的角度判斷到底要不要進校園。

我們也認為要淡化橫向比較,幫助學校找準屬於自己的發展賽道。我們開展教育綜合評價改革,多角度激勵學校發展,變原來“幾家歡喜幾家愁”的一個維度的學校考核為“5+1”多個維度的生態績效評價。“5”指依法治校、學生發展、教師發展、後勤績效、創新發展等五大指標,通過分項等第考核把握基準,分層激勵;“1”為“一校一報告”,著眼於過程質量評價,關注發展診斷,旨在促進學校改進、激活學校內驅力。在對學校的評價過程中,依法治校屬於絕對評價,由教育局負責考核;學生發展、教師發展、後勤績效、創新發展等四大指標屬於縱向評價,具體由業務部門負責考核。通過五大指標的考核,可以看到所謂的“菜校”未必“菜”,所謂的“名校”也不一定樣樣優秀,這讓每所學校都有了前進的動力和改進的方向。

記者:前麵談到希望通過義務教育教學改革實驗區建設形成全域良好的育人生態,但教育生態是一個多維度的概念,對此,能否談談您的理解與做法?

汪培新:好的教育生態一定能讓種子享受適切的陽光、土壤、空氣和雨露,這些是教育生態的基本要素。對辦學活力而言,陽光管公平,是製度體製,體現一種價值導向;土壤講的是基本條件,是指學校成長的基礎條件;空氣是一種氛圍,是一種文化;雨露是輔助成長的關鍵要素,好比是一種經費調適機製;種子就是學生、教師、校長等各類學校主體,辦學活力最終指向人的成長。陽光、土壤、空氣和雨露需要不斷調適,才能形成一個有助於種子生長的良好生態。

事實上,營造教育良好生態是一項綜合性非常強的係統工程,需要從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去謀劃、去推進。隻關注教育內部是抓不好教育的,要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西湖看教育,要打開教育係統封閉的圍牆,把教育放在更大空間、更長縱深的背景下發展,要統籌部門、鎮街、企業、社區、家庭等全社會的各種力量,協同推進,不斷增強教育服務能力,讓教育更美好、更立體、更開放,把優質教育辦到人民的心坎上。

美好教育的底層邏輯就是喚醒人的成長,培養人的感通性。每一個人的覺醒,都是源於個體內在力量的往外流動。美好教育就是讓每一所學校擁有向上生長的力量,讓每一名師生在校園裏找到自信成長的密碼。為此,我們堅持立德樹人、“五育”並舉,統籌推進“雙減”工作,鞏固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我們建構從“搖籃”到“拐杖”,涵蓋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教育、職業教育、社區教育的全生命周期教育體係,保障全程生長,形成“時時能學、處處可學、人人樂學”全時空、全人群的教育服務體係。我們不斷深化校地合作模式,高水平推進與浙江大學、西湖大學、浙江音樂學院等屬地高校合作辦學。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紮實推進“千校結好”“百校結對”項目,做到隨遷子女公辦學位供給達100%。

記者:未來,通過實驗區建設想達到什麼目標?

汪培新:通過實驗區建設,我們期待西湖教育發生5個方麵的變化。一是聚力,讓全域形成良好的育人生態。真正做到麵向全體學生、落實全麵教育、保障全程生長,實現高質量發展。二是激發,讓每所學校辦出活力特色。通過區校協動、校校聯動、項目帶動,撬動學校辦學活力。三是喚醒,讓每名學生獲得綜合成長。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五育”並舉,喚醒學生發展的內驅力,使每一名學生都擁有向上生長的力量,助力學生全麵、個性成長。四是成全,讓每位教師實現專業發展。牢固樹立“躬耕教壇,強國有我”的誌向與抱負,喚醒每一位教師心中的教育家精神,爭做光明教師。五是創生,讓數智賦能教育教學改革。以數字化改革為牽引,優化迭代“1+3+N”西湖數智教育治理體係,推進實體教育生態和數字虛擬生態雙向治理。

專家點評:

近年來,西湖教育錨定高質量全域優質發展目標,堅持麵向全體,落實全麵教育,保障全程生長,在集團化辦學、減負提質、數智治理、評價改革等方麵的成績可圈可點。這離不開西湖教育的三個特質。

一是堅定性。西湖教育始終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立足西湖實際辦教育,從更深廣、更長遠的角度統籌構建區域教育現代治理體係,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區域教育現代化治理思想,即教育最終應當指向人心的治理。西湖區牢牢把握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推動育人價值與升學功能有機統一,用真做真實真愛的力量把優質教育辦到了人民的心坎上。

二是協同性。教育的發展離不開黨委政府的關心厚愛。曆屆西湖區委區政府毫不動搖支持教育優先發展,形成了黨政同行、上下同欲、左右同心的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良好生態。西湖教育深度融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校內校外教育齊頭並進,公辦民辦教育協調發展,學前教育、義務教育持續提質,構築了教育行政部門牽頭、部門鎮街村社聯動、社會廣泛參與的協同育人格局。

三是創新性。在堅定不移朝著教育未來發展方向不斷探索的過程中,西湖教育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屬性、人民屬性、戰略屬性,圍繞未來人才培養需要,在原有的基礎上穩步走、創新走,不停步。西湖教育把握繼承與發展的邏輯,久久為功,曆經20餘年不斷迭代創新集團化辦學模式,創新架構數智教育治理體係,深入推進暖心教育,在守正創新中激活每一所學校的辦學活力,守護每一名師生的自主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