拱墅區:“黨的知識進課堂”潤童心

來源:浙江教育報(2024-10-2)  發布日期:2024-10-08 11:08  瀏覽次數:

“如何讓紅軍戰士了解到當下的盛世中國?如果讓你穿越過去,你會如何與他們對話?”……杭州市朝暉中學教師杜曼秋在課堂上拋出的問題,激發了學生的興趣。獨特的課堂導入,也讓後排聽課的評委和教師紛紛點讚。

9月24日至25日,2024年杭州市拱墅區特色思政課中小學“黨的知識進課堂”區總決賽中學組開賽,包括杜曼秋在內的13名思政課教師展開了激烈的角逐。

這是拱墅區開展“黨的知識進課堂”的一個縮影。如今,拱墅區各中小學校都開設了“黨的知識”課程,每學年安排8個課時,9個學年共72個課時。率先試點實踐的是浙江錦繡育才教育集團,2016年9月該校中小學生的課表裏,新增了一門“黨的知識——黨在我心中”必修課。“沒有先例、沒有教材,更沒有專業師資,一切都是從頭摸索。”拱墅區教育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道。

拱墅區教育局重視思政育人體係化建設,組織骨幹教師編製了分年級的《“黨的知識”教學實施指南》,對“學什麼、怎麼教、如何評價教學效果”等教學難點問題提出了指導意見,讓廣大教師有了“指南針”。錦繡育才教育集團組織黨員教師編寫了《黨的知識》校本教材,校本教材經教育、黨建專家係統修訂,省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審查通過後,於2017年10月正式出版。

師資如何解決?“一開始,我們讓學校黨組織書記帶領黨員骨幹教師帶頭上,後續又擴大到全校黨員教師和班主任,並在職稱評審、教學績效評估等方麵輔以政策激勵。”拱墅區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一身兼兩課的做法讓學生學到的不隻是紅色傳統和曆史,還有學科知識。各校充分發揮跨學科實踐的優勢,推動語文、道德與法治、藝術、體育等學科與“黨的知識”課融會貫通,讓思政課程走向課程思政,紅色元素與各學科產生“化學反應”。

兩大難題迎刃而解後,2018年3月,拱墅區開始在全區中小學校全麵開展“黨的知識進課堂”教學活動,不僅實現小學到初中各年級全覆蓋,全區所有公辦幼兒園也將黨的知識教育通過遊戲等實踐方式融入日常育人活動。

拱墅區依托賽課節,不同學科教師結合本學科特點,把關於黨的知識、信仰和情懷的教育結合起來,在相互切磋中打造出一堂堂紅色經典課,在青少年的人生“拔節孕穗期”浸潤著孩子們的心田,以課程育人的形式使紅色文化走進課堂,形成課程思政隱性育人新路徑。

如何讓“黨的知識進課堂”更有親和力、吸引力、感染力?這個難題在拱墅中小學校也有不同的解法。各校根據校情,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探索出各具特色的紅色教育陣地和思政品牌,形成了百花齊放的新局麵。

這從本屆賽課節的3所舉辦學校就可以管中窺豹。從2022年的《紅岩》到2023年的《秋瑾》《初心》,再到2024年的《赤伶》,杭州市文暉實驗學校充分發揮戲劇育人特色,依托“隱秀戲劇節”特色活動,引導學生參演紅色主題戲劇,讓學生在活動中將黨的知識內化於心外化於行;杭州市景成實驗學校則依托青瓷工作室和半畝地生態教室兩大基地,開發思政實踐課程——“茶和茶具的一生”,通過落實茶作、青瓷、茶妝三大課程,讓學生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傳統文化之美,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愛國情懷;在杭州第十四中學教育集團艮山中學,從班會課、團課等課堂,到“校園紅歌賽”“清廉在校園的書法大賽”等係列活動,都將黨的知識融入其中,讓一屆屆學生在校園內就可以沉浸式增強理想信念,傳承紅色基因……在拱墅,思政教育“一校一品”正在形成。

育人不是獨唱,而是大合唱。隻有把各方力量和資源擰成一股繩,立德樹人工作才會更有力、更持久。今年6月,拱墅區會同北京市通州區、山東省濟寧市、江蘇省無錫市濱湖區、江蘇省揚州市廣陵區等10地,圍繞“大運河思政”這一共同載體,建立運河城市思政教育聯盟。

“這對於‘黨的知識進課堂’品牌也是一次全新挑戰。”拱墅區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黨的知識進課堂”作為“大運河思政”重要的區域活動載體之一,拱墅區將借助聯盟的力量,搜集各學校與各地在紅色教育探索中的優秀成果,並整理構建相應的資料庫,守正創新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

下一步,拱墅區將繼續深化探索“大運河思政”教育,開展大運河思政課程提升、大運河思政實踐創新、大運河文化教育、大運河文化陣地擴優、大運河思政教育育人等五大行動,用好大運河資源、傳承大運河文化、講好大運河故事,更好地推動大運河文化與思政教育的高質量融合發展。

拱墅區:“黨的知識進課堂”潤童心

來源:浙江教育報(2024-10-2)  發布日期:2024-10-08 11:08  瀏覽次數:

“如何讓紅軍戰士了解到當下的盛世中國?如果讓你穿越過去,你會如何與他們對話?”……杭州市朝暉中學教師杜曼秋在課堂上拋出的問題,激發了學生的興趣。獨特的課堂導入,也讓後排聽課的評委和教師紛紛點讚。

9月24日至25日,2024年杭州市拱墅區特色思政課中小學“黨的知識進課堂”區總決賽中學組開賽,包括杜曼秋在內的13名思政課教師展開了激烈的角逐。

這是拱墅區開展“黨的知識進課堂”的一個縮影。如今,拱墅區各中小學校都開設了“黨的知識”課程,每學年安排8個課時,9個學年共72個課時。率先試點實踐的是浙江錦繡育才教育集團,2016年9月該校中小學生的課表裏,新增了一門“黨的知識——黨在我心中”必修課。“沒有先例、沒有教材,更沒有專業師資,一切都是從頭摸索。”拱墅區教育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道。

拱墅區教育局重視思政育人體係化建設,組織骨幹教師編製了分年級的《“黨的知識”教學實施指南》,對“學什麼、怎麼教、如何評價教學效果”等教學難點問題提出了指導意見,讓廣大教師有了“指南針”。錦繡育才教育集團組織黨員教師編寫了《黨的知識》校本教材,校本教材經教育、黨建專家係統修訂,省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審查通過後,於2017年10月正式出版。

師資如何解決?“一開始,我們讓學校黨組織書記帶領黨員骨幹教師帶頭上,後續又擴大到全校黨員教師和班主任,並在職稱評審、教學績效評估等方麵輔以政策激勵。”拱墅區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一身兼兩課的做法讓學生學到的不隻是紅色傳統和曆史,還有學科知識。各校充分發揮跨學科實踐的優勢,推動語文、道德與法治、藝術、體育等學科與“黨的知識”課融會貫通,讓思政課程走向課程思政,紅色元素與各學科產生“化學反應”。

兩大難題迎刃而解後,2018年3月,拱墅區開始在全區中小學校全麵開展“黨的知識進課堂”教學活動,不僅實現小學到初中各年級全覆蓋,全區所有公辦幼兒園也將黨的知識教育通過遊戲等實踐方式融入日常育人活動。

拱墅區依托賽課節,不同學科教師結合本學科特點,把關於黨的知識、信仰和情懷的教育結合起來,在相互切磋中打造出一堂堂紅色經典課,在青少年的人生“拔節孕穗期”浸潤著孩子們的心田,以課程育人的形式使紅色文化走進課堂,形成課程思政隱性育人新路徑。

如何讓“黨的知識進課堂”更有親和力、吸引力、感染力?這個難題在拱墅中小學校也有不同的解法。各校根據校情,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探索出各具特色的紅色教育陣地和思政品牌,形成了百花齊放的新局麵。

這從本屆賽課節的3所舉辦學校就可以管中窺豹。從2022年的《紅岩》到2023年的《秋瑾》《初心》,再到2024年的《赤伶》,杭州市文暉實驗學校充分發揮戲劇育人特色,依托“隱秀戲劇節”特色活動,引導學生參演紅色主題戲劇,讓學生在活動中將黨的知識內化於心外化於行;杭州市景成實驗學校則依托青瓷工作室和半畝地生態教室兩大基地,開發思政實踐課程——“茶和茶具的一生”,通過落實茶作、青瓷、茶妝三大課程,讓學生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傳統文化之美,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愛國情懷;在杭州第十四中學教育集團艮山中學,從班會課、團課等課堂,到“校園紅歌賽”“清廉在校園的書法大賽”等係列活動,都將黨的知識融入其中,讓一屆屆學生在校園內就可以沉浸式增強理想信念,傳承紅色基因……在拱墅,思政教育“一校一品”正在形成。

育人不是獨唱,而是大合唱。隻有把各方力量和資源擰成一股繩,立德樹人工作才會更有力、更持久。今年6月,拱墅區會同北京市通州區、山東省濟寧市、江蘇省無錫市濱湖區、江蘇省揚州市廣陵區等10地,圍繞“大運河思政”這一共同載體,建立運河城市思政教育聯盟。

“這對於‘黨的知識進課堂’品牌也是一次全新挑戰。”拱墅區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黨的知識進課堂”作為“大運河思政”重要的區域活動載體之一,拱墅區將借助聯盟的力量,搜集各學校與各地在紅色教育探索中的優秀成果,並整理構建相應的資料庫,守正創新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

下一步,拱墅區將繼續深化探索“大運河思政”教育,開展大運河思政課程提升、大運河思政實踐創新、大運河文化教育、大運河文化陣地擴優、大運河思政教育育人等五大行動,用好大運河資源、傳承大運河文化、講好大運河故事,更好地推動大運河文化與思政教育的高質量融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