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政務公開>規劃計劃>計劃總結

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2018年工作總結和2019年工作安排

信息來源:市國土資源局 發布日期:2019-03-20 11:18 瀏覽次數:

一、2018年以來工作

去年以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市規劃和國土係統積極貫徹落實“幹好一一六、當好排頭兵”的決策部署,切實提高政治站位,扛起責任擔當,全麵完成了市委市政府賦予規劃和國土資源部門的各項目標任務。

(一)緊扣中心,服務大局。緊緊圍繞擁江發展戰略實施,科學研判城市國際化發展趨勢,完成了城市總規實施評估,建立城鎮開發邊界管控機製,有序推進重點區域規劃編製和城市設計;強化指標統籌協調,爭取部省傾斜支持,亞運村及場館設施、鐵路西站、軌道交通等一大批重點工程、重大項目用地報批取得突破性進展;精準把握土地出讓“節奏、結構、價格”,加強供需雙向調節,為城市建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二)克難攻堅,擔當有為。高水平完成“多規合一”業務協同平台建設,夯實國土空間規劃編製的技術基礎。全麵實施批而未供和閑置土地大清查大處置,盤活低效用地3.5萬畝,位居全省第一;深入推進“除險安居三年行動”,全市已知隱患基本消除;加強礦山綜合監管和拆房工地揚塵管理,超額提前完成各項任務;積極推進“大棚房”問題專項清理,堅決查處各類違法用地行為。

(三)以民為本,守正創新。繼不動產登記跑出了全國最快的“杭州速度”之後,繼續幹在實處、走在前列、勇立潮頭,不斷撬動全方位、各領域的改革創新。一年來,不動產登記“最多跑一次”改革繼續深化,抵押登記實現“全程網辦”;“多測合一”順利啟動,工程建設項目審批製度改革縱深推進;地上地下空間立體開發利用、集體土地建租賃房等全國試點工作進展順利;第一批44個農村土地全域綜合整治項目全麵開工實施。

二、2019年重點工作

2019年,是全市規劃和自然資源機構打基礎、促融合、全麵履職的起步之年。全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工作的總體目標是:圍繞“幹好一一六、當好排頭兵”和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把握“資源利用、資源保護、資源管控”三個重點,促進“政策融合、標準融合、流程融合”三個融合,釋放“項目高效審批、資源高效配置、空間高效統籌”三大紅利,確保全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各項工作開好局起好步,為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圍繞上述總體目標,今年重點抓好以下六個方麵工作:

(一)強管控優布局,釋放新機構的空間統籌新優勢

堅持“多規合一”,強化規劃權威和統籌,將高質量保護、利用、管控的要求貫穿於規劃編製和實施的全過程。

一是統籌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製。全麵整合城鄉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等各類空間規劃,高質量編製國土空間總體規劃。要抓住指標統籌這個關鍵,通盤考慮全市空間本底,科學設置空間格局、要素配置、土地整治等指標,傳導落實約束性管控要求。要夯實“雙評價”和“三調”這個基礎,優先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製線,科學布局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切實體現戰略性,提高科學性,加強協調性。要圍繞“區域協同、城鄉融合”這個目標,適時啟動鄉鎮國土空間規劃編製,實現全市域國土空間的有力管控。

二是完善國土空間規劃體係。在部和省廳指導下,加快探索構建總體規劃、專項規劃、城市設計、詳細規劃、鄉村規劃等多層次的空間規劃體係。要突出重點,聚焦市場難以調節的重點領域,精心編製《錢塘江流域兩岸綜合保護與利用實施導則》《錢塘江岸線保護與利用規劃》、湘湖與三江彙流地區(三江口)規劃、江東新區規劃、工業用地專項規劃、產業發展單元專項規劃等重點規劃編製,加快推進大城北地區規劃實施。突出“管用、適用、好用”的結果導向,完善空間管理單元劃分方案,明確管控深度,有序推進控製性詳細規劃全覆蓋。紮實推進城市地質調查工作,係統梳理地質調查成果,加快編製完善《支撐服務杭州擁江發展規劃建設與綠色發展地質調查報告》,為杭州市國土空間規劃編製、擁江發展戰略實施、地上地下空間開發、地質環境保護等提供地質依據。

三是加強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管理。牢固樹立“全市一盤棋、市域一張圖”理念,按照統籌管理的要求,規範技術章程,建設數據平台,層層落實規劃事權。要理順市與區縣(市)的規劃管理體製,統分結合、分級分類管理規劃,不斷完善規劃編製、實施、監管的全鏈條管理。在規劃推進過程中,要強化“市、區、建設單位”的多主體協同,擴大社會參與,達成多方共識,剛性傳導、協同維護、有效實施各類空間規劃。

四是強化城市風貌塑造。杭州是千年曆史文化名城,處處有曆史、步步有文化。要進一步總結發揮好城市設計試點的經驗優勢,傳承悠久曆史文脈,彰顯杭州城市特色風貌。要抓緊研究製定《杭州市城市設計管理辦法》,輔助規劃決策,為法定規劃指標設定提供依據。要圍繞“東整、南啟、西優、北建、中塑”的發展格局,高水平開展湘湖和三江彙流區域、大城北地區及其它重點地區城市設計,提升城市規劃品質,呈現曆史與現實交彙的獨特韻味。

(二)穩增長促轉型,釋放新機構的高效保障新優勢

準確把握我市“長三角一體化”、大灣區大花園大通道大都市區“四大”建設、亞運會籌辦等重要戰略機遇期,在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上有為有位。

一是完善用地計劃管理。依托“多規合一”協同平台,扭轉各地“以項目調規劃”的慣性思維,統一到“按規劃落項目”的軌道上來。積極爭取用地指標,強化新增建設用地、占補平衡、規劃空間等各類指標的統一籌措和使用,優先保障重大基礎設施、重大產業、重大平台、重點民生項目用地,做到指標優用。指導用地主體做深做細前期,圍繞“以項目定計劃、以空間定計劃、以占補定計劃”的指標分配方式,提前落實“占水補水”措施。

二是強化用地報批服務。進一步完善省市縣“三級聯動”的重大項目服務保障機製,及時解決用地報批中的具體問題和實際困難。對開展前期的項目,要提前介入、主動協調;對報批條件成熟的項目,要抓緊組件、加快報批;對進入審批階段的項目,要跟蹤催批、全程協調,推動早日開工建設。緊盯國家政策動向,及時做好政策銜接,提高審批效率。

三是推進資源集約利用。落實建設用地“增存掛鉤”措施,全年盤活利用存量“三塊地”10萬畝,進展情況定期向黨委政府通報。深入推進“標準地”改革,工業用地100%按“標準地”供應,鼓勵有條件的地區試行商業、旅遊等“標準地”出讓。堅持向改革要空間,繼續深化軌道交通地上地下空間綜合開發利用試點。推進節約集約示範縣建設,深入總結各地典型節地技術和節地模式,在全市範圍大力推廣。科學編製國有建設用地供應計劃,行使所有者權益,對各類國土資源空間利用執行情況強化考核。

(三)守紅線抓整治,釋放新機構的資源保護新優勢

統籌處理“保護資源”與“保障發展”的關係,自覺將“保護”作為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將“保護資源”作為“保障發展”的先決條件。

一是加強耕地高質量保護。強化耕地管控性保護,嚴格落實各級政府耕地保護目標責任,紮實開展永久基本農田占用選址論證與補劃工作,推進永久基本農田儲備區建設。強化耕地建設性保護,紮實推進“152”耕地生態建設保護工程,狠抓墾造水田專項行動任務落實,全年完成墾造水田8000畝以上;全麵開展補充耕地項目核查,嚴把實施質量關。強化耕地激勵性保護,協調落實市、區(縣)兩級耕地保護補償資金,做到審查更嚴格、獎懲更分明、激勵更有效。

二是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在抓緊抓好去年44個項目的基礎上,篩選啟動實施新項目30個以上。抓好市級文件的貫徹落實,結合各地發展現狀和功能定位,製定出台配套政策和激勵措施,推動資源集聚、資金集成,更好地發揮全域整治的平台作用,再造一批耕地集中連片保護、建設用地集約高效、生態環境美麗宜居的“三生融合”新樣板。

三是加強礦山生態治理。加快打造綠色礦山建設升級版,全市經營性采礦權總數控製在100個以內,應建綠色礦山建成入庫率達到85%,啟動不少於2個綠色礦業發展示範區建設。加快交通沿線區域礦山高標準綜合整治,重點圍繞“三江兩岸、環千島湖”區域推進省廢棄礦山治理三年行動,廢棄礦山治理清零治理率達到88%。開展經營性露天礦山粉塵防治,包礦到人、專項管控,會同相關部門共同打贏藍天保衛戰。

四是嚴肅查處違法違規行為。提高政治站位,切實履行職責,動真碰硬抓好“大棚房”清理、千島湖臨湖地帶整治等工作,不折不扣推進例行督察問題整改。組織開展衛片執法、“亮劍行動”等執法專項行動,借勢借力查處一批重大典型違法違規問題,充分發揮警示震懾作用。立足“早發現、早製止、早查處”,建立健全長效監管機製,著力將問題發現在初始、處理在萌芽。

(四)穩市場調結構,釋放新機構的精準調控新優勢

按照“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的目標,從供給側精準發力,進一步發揮土地出讓對空間拓展、框架拉開的綜合帶動作用。

一是維護市場平穩運行。加強土地市場監測,精準把控房地產市場形勢變化,根據商品住房庫存消化周期和市場反映情況,科學確定住宅用地供應規模,合理把握供應節奏、時序和價格。落實地塊公告出讓前的招商工作,切實維護土地市場平穩運行。

二是優化供地結構。加大租賃住房用地保障力度,落實商品住宅配建公租房,加大人才租賃住房用地供應,積極推進集體存量建設用地建租賃住房試點。對核心區域的重大功能性公建用地實施複合式出讓,更加注重城市設計、產業定位、商務條件及地塊的持續收益。落實產業用地專項保障,全市每年出讓工業用地占土地出讓總量比例不低於30%。

三是提升做地質量。組織開展“高質量做地施工年”和征遷“雙清”專項行動。加強與當地政府的彙報溝通,加大對區域內市級做地主體的服務力度,加快落實規劃論證、征遷裁決、權證注銷、確權登記等本職工作,確保做地主體思想不鬆、力度不減、標準不降,高質量完成年度收儲任務。

(五)強改革惠民生,釋放新機構的高效服務新優勢

以 “最多跑一次”改革為牽引,著力改進民生保障,營造一流營商環境,不斷提升群眾獲得感。

一是打好高質量發展政策組合拳。製定出台保障高質量發展用地政策和配套製度,加快釋放政策紅利,降低企業用地成本。創新產業用地供應模式,在重大產業平台內探索實施產業鏈供地、組團式供地,引導產業集群發展。采用長期租賃、租讓結合、先租後讓等方式,靈活確定工業用地供應方式和使用年限。加大標準廠房建設力度,鼓勵各地利用低效用地建設小微企業園。

二是持續深化不動產登記改革。對標“跑一次是底線、一次不用跑是常態”的要求,加快推動不動產登記“網上辦理”,重點突破抵押登記“全程網辦”,實現聯辦銀行、聯辦網點、聯辦區域、聯辦事項的增量擴容。年底前,實現一般登記4個工作日辦結、抵押登記2個工作日辦結、存量房轉移登記手續1小時辦結;符合登記條件農戶農房登記確權登記率85%以上。

三是加快推進一體化的審批製度改革。圍繞“最大限度做減法、最大程度搞並聯、最大力度提效能”的目標,重新梳理規劃資源審批流程圖,探索用地預審和規劃許可製度改革,盡快推行建設項目規劃選址和用地預審合並辦理。全麵推進“竣工測驗合一”“聯合測繪”改革,建立健全市場準入機製,強化事中事後監管,進一步提高服務效率。

四是深入開展地質災害防治。堅持底線思維,強化風險意識,加強隊伍建設,提高防控能力。聚焦地質災害隱患源頭治理,深入開展宣傳培訓、應急演練、監測預警和值班值守工作。夯實地質災害防治屬地責任,持續開展隱患排查,對新發現隱患點實行“即查即治、不欠新賬”,確保地質災害治理工程質量和安全。

(六)打基礎利長遠,釋放新機構的數據資源新優勢

將數據資源作為新機構的核心競爭力,實現以數據為核心的業務協同,全麵推進規劃資源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一是加快推進“三調”工作。隻有查清自然資源基礎情況,才能有效實現國土用途管製,優化國土開發格局。要按照“寧要數據的真實性,不要前後邏輯的一致性”的要求,化壓力為動力,在當地政府領導下,強化人員、資金、技術各項保障,確保按時完成調查工作,確保成果質量經得起曆史的檢驗。

二是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係統梳理原規劃和國土的各類政策性、技術性標準,全麵厘清邏輯、法理、技術的關係,加快實現各類政策和標準的有機融合。切實增強法治思維和法治能力,加快解決行政發案率高、行政糾錯率高、負責人出庭率低等“兩高一低”問題。各級領導要帶頭參加出庭應訴和複議機關聽證會,市局領導和分局、縣(市)局領導每人每年出庭應訴不少於2次,力爭出庭應訴率達到70%。加大對各分局、縣(市)局依法行政考核力度,按季度通報“兩高一低”排名情況。

三是實施規劃和自然資源數字化轉型工程。接軌城市數據大腦,深化完善數字地理空間框架建設,構建統一的國土空間管控“底圖”“底線”“底版”,切實為審批服務、為規劃服務、為監管服務、為保障服務。要以“三調”為契機,整合自然資源空間數據,加快構建全域全要素的自然資源空間數據資源體係,為自然資源的保護和開發利用,為市、區兩級協同作用的發揮,提供安全、可靠、有效的信息平台。


打印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