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政務公開>法規文件>上級文件
索 引 號 002489647/2023-83770 公開分類 主動公開
發布機構 浙江省自然資源廳 成文日期 2023-12-13
文  號 浙自然資規〔2023〕18號 主題分類 土地
有效性有效

浙江省自然資源廳關於進一步規範臨時用地管理的通知

信息來源:杭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 發布日期:2023-12-22 09:51 瀏覽次數:

各市、縣(市、區)自然資源主管部門,廳機關各處(室、局)、各直屬事業單位:  

為嚴格規範我省臨時用地管理,切實加強土地要素服務保障,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製度和節約集約用地製度,根據土地管理相關法律法規和《自然資源部關於規範臨時用地管理的通知》(自然資規〔2021〕2號)、《自然資源部關於進一步做好用地用海要素保障的通知》(自然資發〔2023〕89號)、《自然資源部辦公廳關於加強臨時用地監管有關工作的通知》(自然資辦函〔2023〕1280號)等規定,結合我省實際,現就進一步加強我省臨時用地管理通知如下:

一、總體要求

臨時用地管理製度是《土地管理法》規定的重要製度之一。各地要提高政治站位,切實加強臨時用地管理,嚴格遵循節約集約、保護耕地、依法申請、合理使用、落實複墾的原則,進一步規範臨時用地審批流程和監管職責,強化臨時用地規劃利用、耕地智保、違法查處、複墾監管等協同配合,形成工作合力,構建臨時用地“全生命周期”監管體係。

二、嚴格使用範圍         

臨時用地是指因建設項目施工、地質勘查等臨時使用,不修建永久性建(構)築物,使用後可恢複的土地(通過複墾可恢複原地類或者達到可供利用狀態)。與建設項目施工、地質勘查等無關的用地,使用後無法恢複到原地類或者複墾達不到可供利用狀態的用地,不得批準使用臨時用地。臨時用地的範圍包括:

(一)建設項目施工過程中建設的直接服務於施工人員的臨時辦公和生活用房,包括臨時辦公用房、生活用房、工棚等使用的土地;直接服務於工程施工的項目自用輔助工程,包括農用地表土剝離堆放場、材料堆場、製梁場、拌合站、鋼筋加工廠、施工便道、運輸便道、地上線路架設、地下管線敷設作業,以及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項目的取土場、棄土(渣)場等使用的土地。

(二)礦產資源勘查、工程地質勘查、水文地質勘查等,在勘查期間臨時生活用房、臨時工棚、勘查作業及其輔助工程、施工便道、運輸便道等使用的土地,包括油氣、地熱、礦泉水資源勘查中鑽井井場、配套管線、電力設施、進場道路等鑽井及配套設施使用的土地。

(三)考古、文物保護等臨時性文物保護設施、工地安全設施、後勤設施使用的土地。

(四)符合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需要臨時使用的土地。

三、嚴格選址要求

臨時用地選址應堅持節約集約、科學合理,優先使用建設用地和未利用地,盡量不占或者少占耕地,盡量避讓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

1.臨時用地地類認定應以最新年度國土變更調查成果現狀地類為準,無需往前追溯地類。

2.製梁場、拌合站等難以恢複原種植條件的不得以臨時用地方式占用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直接服務於鐵路、公路、水利工程施工的製梁場、拌合站,需臨時使用土地的,按照《自然資源部關於進一步做好用地用海要素保障的通知》(自然資發〔2023〕89號)有關規定執行。

3.使用後土地複墾難度較大的臨時用地,要嚴格控製占用耕地,臨時用地確需占用永久基本農田的,必須能夠恢複原種植條件,並符合《自然資源部農業農村部關於加強和改進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工作的通知》(自然資規〔2019〕1號)中申請條件、土壤剝離、複墾驗收等有關規定。生態保護紅線內允許的有限人為活動和國家重大項目占用生態保護紅線涉及臨時用地的,參照臨時占用永久基本農田規定辦理,嚴格落實恢複責任。

四、規範使用期限和規模

(一)使用期限。臨時用地的使用期限從批準之日起算,一般不超過兩年。建設周期較長的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施工使用的臨時用地期限不超過四年。

對於占用耕地以外地類的臨時用地,在規定的使用期限內,不改變用途和範圍的前提下,經臨時用地原審批機關批準,可以確定給其他建設項目作為臨時用地使用,但必須明確土地複墾義務人,確保土地複墾義務履行到位。

(二)規模要求。根據臨時使用用途的功能特點、建設內容等實際需求,參照現行各類用地標準、行業專業技術設計、建設規範等,結合主體建設項目的地形地質、工程條件等因素合理確定臨時用地規模。除省級以上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基礎設施外,一般建設項目使用的臨時用地規模原則上不超過主體項目批準麵積的30%,且單塊臨時用地規模原則上不超過50畝;確需超出的,應開展節地論證。建(構)築物結構原則上不得超過2層。

五、規範申請要求和審批流程

(一)申請主體。臨時用地申請人應為項目建設依據文件明確的項目業主。鐵路、高速公路等線性工程項目可由項目業主書麵委托施工單位承擔臨時用地申請的具體工作,臨時用地申請主體不變。

(二)審批主體。臨時用地審批由縣級自然資源主管部門負責,其中涉及占用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由設區市自然資源主管部門審批。不得下放臨時用地審批權或者委托相關部門行使審批權。

(三)申請與審批流程。

1.用地意向與空間適配。臨時用地申請人申請臨時用地前,要向所在縣(市、區)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提出用地意向,擬選址範圍內占用耕地、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的,應提供占用必要性的文字說明。縣級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應當依托省域空間治理平台就項目是否符合選址要求開展空間適配工作,充分研判耕地保護、城鎮布局、土地利用及各類空間製約因素,嚴格把關,提出臨時用地選址意見。

2.臨時用地申請。需要使用臨時用地的,申請人應當向臨時用地所在地縣級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提出申請,並提交下列材料:

(1)臨時用地申請書、申請人身份資料。

(2)臨時使用土地合同及土地權屬資料。臨時使用未確定使用權的國有土地的,由申請人與縣級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或縣(市、區)人民政府指定的單位簽訂;臨時使用已確定使用權的國有土地的,由申請人與國有土地使用權人簽訂。臨時使用農民集體所有土地的,由申請人與土地所屬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村民委員會簽訂;涉及承包土地的,應先征得承包權人書麵同意。臨時使用未確定使用權的國有土地的,臨時使用土地補償費全額繳納同級國庫。

(3)單獨選址建設項目,提供審批(或核準、備案)文件,其他建設項目,提供建設用地批複文件,用於礦產資源勘查的,提供探礦權許可證(或勘查項目任務書、勘查委托合同)。

(4)臨時使用農用地的,提供土地複墾協議和土地複墾方案。涉及占用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的,還應出具不可避讓論證等書麵意見。臨時使用建設用地、未利用地的,提供土地恢複協議。

(5)相關部門審查意見或審批結果。臨時占用濕地、自然保護地等,應當提交相關行政主管部門的審查意見或審批結果。臨時占用林地的,按《自然資源部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關於以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成果為基礎明確林地管理邊界規範林地管理的通知〉》(自然資發〔2023〕53號)的規定執行。

(6)相關圖件資料:標注臨時用地位置和範圍的勘測定界圖及電子文件(2000國家大地坐標係),以及土地利用現狀照片和實地踏勘表。

(7)臨時用地位於地質災害易發區的,應提供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以及做好地質災害防護工作承諾書。 

(8)臨時用地規模超過規模限製的,應提供節地論證材料。

(9)需要提交的其他材料。

3.受理及審查。市、縣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應建立開發利用、空間規劃、用途管製、耕地保護、生態修複、確權登記、執法監督、林業、自然資源所等參與的聯合審查機製,依法受理,嚴格審查。

4.資金落實。經審查通過的,有關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應當通知臨時用地申請人在約定銀行的專門賬戶足額預存土地複墾費或者提供銀行保函。土地複墾費用應當按照經論證的土地複墾方案確定的資金數額預存,並由申請人與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所在地鄉鎮人民政府、銀行簽訂土地複墾費用使用監管協議。建設周期三年以上的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可以按照相關法律法規規定,分期預存土地複墾費用。銀行保函應以獨立保函形式出具,載明銀行擔保責任,擔保期應不短於土地複墾義務存續期,且擔保金額應能確保複墾到位,同時提供建設單位承諾書。土地複墾費用專項用於土地複墾,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截留、擠占、挪用。

5.備案公示。各市、縣(市、區)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應當在臨時用地批準後20個工作日內,將臨時用地的批準文件、合同以及四至範圍、土地複墾方案及審查意見、耕地與其他地類矢量數據、土地複墾費用預存情況、土地利用現狀照片影像資料等上傳至自然資源部臨時用地信息係統完成係統配號,並在本單位門戶網站向社會公開臨時用地批準信息。

六、落實複墾責任和驗收要求

(一)明確恢複要求。臨時用地申請人為土地複墾義務人。臨時用地使用期滿後,土地複墾義務人應當按照臨時使用土地合同約定,將臨時用地恢複原地類或可供利用狀態,最長不超過一年。使用耕地的應當複墾為耕地,確保耕地麵積不減少、質量不降低;使用耕地以外的其他農用地應當複墾為原地類;使用未利用地的,對於符合條件的鼓勵複墾為耕地;占用其他土地的,應當恢複原狀。因氣候、災害等不可抗力因素影響複墾的,經原審批單位批準可以相應延長複墾期限。臨時用地使用期限內或複墾期限內已完成農用地轉用的,不再進行複墾,但應按照建設用地標準恢複,相關土地複墾費用退回。

(二)落實複墾責任。臨時用地複墾及驗收應當按照《土地複墾條例》《土地複墾條例實施辦法》等有關規定執行。土地複墾義務人可按照土地複墾方案確定的工作計劃和臨時用地預存費用監管協議的約定,分期支取預存的土地複墾費用。土地複墾義務人不複墾,或者複墾驗收後經整改仍不合格的,由縣級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或者所在地鄉鎮人民政府或者縣級人民政府指定的其它單位代為組織複墾,複墾費用從預存的土地複墾費用中支取,或向出具保函的擔保銀行索取。複墾費用不足部分由土地複墾義務人承擔。

(三)規範複墾驗收。縣級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應當會同同級農業、林業、生態環境等有關部門、所在地鄉鎮人民政府、土地權利人或其代表進行現場踏勘,按照土地複墾方案嚴格驗收,核實複墾後的土地類型、麵積和質量等情況,並將初步驗收結果公告,聽取相關權利人的意見。經驗收合格的,出具土地複墾驗收合格意見書。使用人憑自然資源主管部門出具的意見書申請辦理退還複墾後剩餘的土地複墾費。臨時使用建設用地、未利用地的恢複,由縣級自然資源主管部門負責驗收,並出具驗收合格意見書。

縣級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應當在臨時用地複墾驗收後,將驗收合格確認書、現場照片等材料傳至自然資源部臨時用地信息係統。

七、嚴格巡查和監管

(一)明確監管職責。市、縣級自然資源主管部門負責臨時用地的全程監管,督促臨時用地申請人依法使用,如期履行複墾義務和恢複責任。臨時用地批準後,臨時用地使用人應當嚴格按照批準的用途、位置和麵積使用土地,不得轉讓、出租、抵押臨時用地,不得在臨時用地上修建永久性建(構)築物。督促臨時用地使用人在臨時用地範圍落實“掛牌施工”,載明批準機關、批準用途和使用期限等內容。

(二)建立聯動機製。加強臨時用地管理與耕地保護、土地執法、變更調查、生態修複等自然資源管理工作和農業、林業、水利、生態環境等部門工作的協同配合,形成多部門內外聯動工作機製。臨時用地占用耕地的,納入“耕地智保”、“田長製”監管和後續耕地保護執法;臨時用地超批準範圍、未批先用、擅自改變用途、修建永久建(構)築物、逾期不恢複種植條件、違反土地複墾規定等違法行為,納入土地執法監察進行管理,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進行處理;臨時用地違法占用林地、破壞農田水利設施、使用過程造成環境汙染等情形的,由行業主管部門按規定查處,形成部門工作合力。

(三)加強批後監管。縣級自然資源主管部門要落實批後現場巡查、複墾預警等日常監管工作,對已審批臨時用地的使用和複墾驗收情況進行全麵梳理和自查自糾,按照自然資源部的要求及時做好存量臨時用地信息補錄;按年度統計各縣(市、區)範圍內臨時用地複墾情況,超期一年以上未完成土地複墾規模達到應複墾規模20%以上的,市、縣(市、區)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應暫停該縣(市、區)新的臨時用地審批並進行整改,整改情況報省級自然資源主管部門通過後,恢複臨時用地審批;省、市自然資源主管部門建立臨時用地抽查製度,不定期開展抽查,適時進行預警、通報;建立臨時用地重點監管清單,運用科技手段,在耕地保護、國土變更調查、執法檢查中,監督檢查臨時用地批準、使用、複墾等情況,切實加強日常監督管理。

(四)推進數字化管理。推進臨時用地管理數字化改革,開展“浙地智用”臨時用地管理子場景建設試點,通過數字化手段,實現與“耕地智保”、“天巡地查”、“調查監測”、“生態修複”等應用場景的多跨協同,做好與自然資源部臨時用地信息係統的銜接,強化臨時用地申請、審批、恢複、監管全生命周期監測管控,全麵提升我省臨時用地規範化管理水平。

各市、縣自然資源主管部門可以依據本文件製定實施細則,報上一級自然資源主管部門備案。

本通知自2024年1月15日起實施,有效期五年。執行過程中若遇國家政策調整,按照新規定執行。《浙江省臨時用地管理辦法(試行)》(浙土資發〔2016〕31號)同時廢止。


浙江省自然資源廳

2023年12月13日

打印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