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因棚改拆遷、更新改造、開發限製等形成了眾多小而散、雜而亂的城市用地“邊角餘料”,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以增強區域配套、改善城市停車、推動城市功能品質活力提升為目標,精準發力,盤活存量,使城市“邊角地”做出“大文章”。
一是全麵梳理,建立台賬。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會同土地儲備中心,對安慶中心城區土地開發剩餘地塊、城市建設剩餘地塊、棚戶區拆遷小地塊等開展實地調查摸底,共梳理邊角地37處(50個地塊),總用地麵積約28.16公頃(422.33畝),全麵分析掌握“邊角地”區域位置、形成曆史、大小範圍、使用和管理狀態以及周邊環境設施等,建立細化台賬,“一地一策”,形成係統的土地利用規劃。
二是因地製宜,分類施策。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會同各區政府、教育體育局、民宗局等相關部門,堅持“以人為本、以用為先、集約利用”的原則,充分銜接國土空間總體規劃、“一帶一軸一環三城”城市設計、城市更新專項規劃、(公共)停車場規劃,統籌考慮用地現狀權屬、規劃及周邊建設情況,科學編製地塊的規劃條件,確保每一塊閑置的“邊角地”都能得到充分、高效利用。對於狹小地塊,優先作為口袋公園、公共停車場;對於形態不規則、開發價值不大地塊,由轄區政府組織招商或建設社區配套;對於有開發潛力,當前建設條件有製約的地塊,先進行環境整治,做臨時綠化、停車場,條件成熟時再進行整體開發。11065.74平方米地塊用於華中路第二小學改擴建、1194.92 平方米邊角地用於安慶市十一中文化廣場及停車場建設,1200平方米邊角地用於英王府停車場建設。規劃和建設輝煌路菜市場、龍獅橋菜市場、北正街菜市場、玉琳路菜市場、榮升街菜市場5處菜市場,孝肅路停車場、第一人民醫院周邊停車場、東圍牆停車場、龍眠山南路東側綜合停車場、集賢南路238號停車場、蔡山路北側棚戶區停車場、外貿賓館停車場、壕埂街東巷停車場、三官塘停車場、渡江路棚改停車場9處停車場,增加7876個機動車停車位。
三是創新機製、強化管理。為確保“邊角地”建成一處,發揮作用一處,對於已經劃撥和投入使用的地塊,明確主體責任,建立健全常態化、精細化、長效化管理機製。對於未開發利用的“邊角地”按“常規劃、短安排”方式利用,近期作為停車場臨時用地使用,做好遠期結合方案,挖掘零散停車資源,服務周邊居民,達到現狀利用與規劃管控之間的協調統一,並積極鼓勵和引導社會各界參與到具體管護工作中,真正實現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迎江區13個地塊,大觀區12個,宜秀區3個地塊總麵積為269800平方米(404.7畝)近期將劃撥給安慶市同慶建設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作為公共停車場和多功能運動場地,做到地塊有序管理,實現高質量利用。
來源:安徽省自然資源廳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