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區(濱江)高起點謀劃杭州江南科學城,為杭州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提供重要支撐。本次競賽旨在為江南科學城沿江片區征集一組兼具前瞻性與可實施性的設計方案,打造錢塘江畔的標誌性城市封麵與活力核心,引領片區高質量發展。本次競賽由杭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濱江分局主辦。
近日,杭州江南科學城沿江片區實施性城市設計及建築概念方案國際競賽方案評審會,在杭州市濱江區舉行。
方案評審委員會由7位評委組成:陳秋曉、崔彤、Ulrich Kirchhoff(烏爾裏希·基爾霍夫)、陸皓、陸鍾驍、張利、朱榮遠(按姓名音序)。評審專家兼具專業實力、國際視野、本地實踐經驗,從多個維度為項目評審貢獻了專業見解。
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規劃編製中心、市規劃資源局濱江分局、區府辦、區住建局、區商務局、區文廣旅體局、區交警大隊、浦沿街道、零磁穀中心、科學城指揮部相關負責人與會。
自2024年6月21日發布競賽公告至2024年7月19日報名截止,本競賽吸引了來自全球14個國家共102家設計機構參與。全球優秀設計力量的加入,奠定了競賽多元、前瞻、國際化的基礎。經過資格預審,5個兼具強勁的城市與建築設計實力及落地實施能力的入圍申請人脫穎而出,進入方案競賽階段。在曆時3個多月的方案設計後,各入圍團隊最終提交了高水平且各具特色的方案成果。
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則,經過兩輪投票,方案評審委員會最終評選出本次競賽的1個一等獎和4個入圍獎(入圍獎無排序)。評審結果如下:
江南科學城坐落於錢塘江南岸,東接城東智造大走廊,與未來科技城南北聯動,是完善杭州市域創新發展格局的關鍵紐帶,亦擁有構建“科學—技術—產業”全鏈條創新生態的空間資源及生態優勢。
沿江片區位於江南科學城西側的智慧新天地片區內,緊臨錢塘江,距離極弱磁大科學裝置所在地“零磁科學穀” 約1.5公裏,屬於江南科學城的近期建設重點區塊。沿江片區擁有近3公裏的錢塘江一線江景城市界麵,是彰顯江南科學城標誌性形象的核心區塊。本次城市設計地塊位於杭州江南科學城核心區域,總用地麵積約87.22公頃,由北區塊和南區塊組成,主要用地性質為商業商務用地。
在河網、群山、淺丘交織的優質生態基底下,江南科學城沿江片區擁有一線江景城市界麵,是錢塘江兩岸高品質城市空間向西南延展的重要錨點。該片區未來有條件建設成為“科研+產業+城市”服務為一體的江南科學城未來活力核心,完善區域內的科技金融、高端商務和品質商業功能,集聚科技企業總部,進一步提升“科城”融合水平和都市形象,打造為錢塘江畔的智慧活力帶。
“Morphosis Architects(墨菲西斯建築事務所)+華東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聯合體的方案以“潮湧江南岸,零磁總部灣”為總體定位,圍繞開放、生態與智慧三大核心理念展開設計,充分融合濱江自然生態、空間功能與海塘文化內涵,打造一個集科學研究、文化交流與高品質生活於一體的多元化空間。
設計方案圍繞“一芯一廊三坊”的功能組織體係展開:“一芯”是中央總部活力核心,彙聚創新與產業的動能;“一廊”是濱江動感綠廊,將生態景觀與公共活動空間巧妙融合;“三坊”分別為“醫研坊”“智醫坊”和“雲磁坊”,通過多元功能分區推動科學研究、智慧醫療及高端科技成果轉化的協同發展,打造一個融合自然、便捷高效且具有區域標誌性的創新綜合體。
通過構建濱江開放空間體係,以一條貫穿南北的濱江綠廊,將醫研坊、智醫坊、中央總部活力芯和雲磁坊四大公共空間有機串聯,融合城市活力與自然景觀。引入了空中步行廊道“零磁雲廊”,縱深貫通南北區域,連接各類建築與公共空間,打造了既具功能性又具視覺吸引力的“第二首層”。這條步行廊道在形成高效、便捷的空中交通係統同時,還提供了視野開闊的沿江景觀,豐富了人們的步行體驗,增強了區域的互動性與可達性,為項目注入了獨特的空間層次感與活力。
提升公共綠地可達性,並與濱水綠廊實現無縫連接,構建了一體化生態公共空間網絡。中央核心區的大草坡采用緩坡設計,提供了開闊的戶外活動空間,既適合市民日常休閑,也成為欣賞濱江美景的理想平台。
古海塘文化秀場融合了豐富的曆史記憶與文化藝術元素,致力於打造為古海塘遺址的亮點,成為杭州城市文化的新地標。這裏將成為遊客體驗杭州曆史與現代融合的重要場所,帶來獨特的文化與景觀體驗。
接下來,濱江區將從空間形態、功能組織、落地實施等方麵繼續推動一等獎方案深化設計,在江南科學城沿江片區的規劃建設中融入山水與科創共融、可持續發展、高品質及前瞻性等理念,塑造標誌性的沿江城市封麵。
未來,江南科學城沿江片區將成為集產業、科研與城市公共服務為一體的活力核心,提供對人才、企業、市場投資均具有吸引力的城市與建築空間,為高水平“建設天堂矽穀、打造矽穀天堂”、加快建設世界領先科技園區增添新動能、新引擎。
(以上效果圖均為示意,實際效果以經審批的建設方案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