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臨安分局:深化城市安全韌性提升行動 助力打造“吳越名城·幸福臨安”

信息來源:杭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 發布日期:2024-12-18 16:46 瀏覽次數:51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要求“深化城市安全韌性提升行動”。加快提升城市安全韌性,既是推進城市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也是提高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當務之急與現實需求。

“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臨安,長期以來一直麵臨著地質災害的挑戰。“近年來,臨安在地質災害的風險識別、監測、預警、應對和整治等方麵持續探索,向全省、全國輸出了地質災害風險點和隱患點的‘雙控’杭州模式。”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臨安分局相關負責人指出,與此同時,臨安還全麵開展了城市地下市政基礎設施普查等工作,厘清城市地下基礎設施“賬本”,持續深化城市安全韌性提升行動,助力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山水人相親的“吳越名城·幸福臨安”。


臨安1.jpg

金凱華 攝


臨安2.jpg

金凱華 攝


提升群眾“房前屋後的安全”“人防+技防” 打造地災智防三大場景

“真是好險,半夜12點撤離村民,不久就發生了泥石流……”今年台汛期,臨安區清涼峰鎮暴雨連連,在接收到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臨安分局的預警後,清涼峰鎮新峰村翁家自然村的村幹部在網格員的催促下,立即組織20戶村民緊急撤離。一個半小時後,該點位發生泥石流,泥沙傾斜而下,村幹部感慨地說,“多虧了地質災害精細化管理平台的預警!”


臨安4.jpg


此次清涼峰鎮成功避險,是臨安近年來構建“人防+技防”地災防治精密防控體係的縮影。

“臨安地災防治工作形成如今這樣知道風險在哪裏、什麼時候撤人、人往哪兒撤的局麵,我們用了近5年時間。”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臨安分局相關負責人說道,2019年,超強台風“利奇馬”誘發臨安西部山區大麵積山體滑坡、泥石流、山洪等災害,慘痛的教訓促使臨安大力開展地質災害風險防控工作,從根本上查清風險和隱患,紮實守護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2020年,臨安對全區18個鄉鎮1.5萬餘個有人居住的斜坡單元進行了全麵調查,探索研發地災識別特色模型,將有人居住的山坡分為無風險和有風險,對於有風險區域分四級管控,通過打造風險識別場景,找準風險隱患在哪,全麵夯實了全區地質災害風險防控的基礎。

“我們將各風險點的地質災害巡查、監測、預警納入當地270個行政村的398個網格管理體係,設立‘一坡一卡’數字檔案,對應明確風險等級、網格員、影響農戶等,當雨量到達預警閾值,係統自動發出預警,網格員和鎮村一起啟動巡查或撤離措施。”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臨安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在全麵查清風險隱患在哪裏的基礎上,臨安又進一步打造了監測預警場景、防治協同場景,橫向上,與區應急局等部門協同,連接防災天目平台,形成應急處置流程;縱向上,打通省廳地災智防App和臨安區地質災害精細化管理係統,實現省市區鎮村五級貫通,串聯戰時閉環處置鏈條。

經過一番“錘煉”,2021年,全國地質災害防控現場會在臨安召開,自然資源部發文推廣臨安版《縣域地質災害風險隱患“雙控”工作手冊》。

“以前提起地災風險管理,大家隻知道‘風險隱患點’,從臨安的探索起步,開始普及‘風險防範區’的概念,實現從‘隱患管理’向‘風險隱患雙控’轉變。”浙江省自然資源廳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臨安在地質災害風險隱患平時常態管理、戰時閉環管理、源頭預防管理和責任落實管理等各個環節的創新做法,都被完整收錄進了該手冊。臨安經驗在全省、全國的普及推廣,不僅助力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範區,還為各個城市升級地災風險防治、深化城市安全韌性提升行動注入了積極動力。

提升居民“腳底下的安全”完成全區城市地下基礎設施大普查

城市是一個複雜而精細的係統,地上高樓林立、街道縱橫,承載著居民的生活、工作與娛樂;地下則布滿了錯綜複雜的管網係統。

如果說,臨安的地災“雙控”工作從源頭上夯實了臨安山區鄉村地區居民“房前屋後的安全”,近年來開展的城市地下基礎設施大普查活動,則無疑大大提升了建成區居民“腳底下的安全”。

經過長達450天的“奮戰”,臨安全麵厘清了城市地下市政設施“賬本”,實現臨安城市建成區範圍全覆蓋,為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

“此次普查覆蓋臨安區城市建成區內的快速路、主幹路、次幹路、支路等100平方公裏的城市地下市政管線設施,探測各類管線長度總計4173公裏。”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臨安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此次普查,臨安全麵查明了城市建成區範圍內地下管線及其附屬設施(給水、排水、燃氣、電力、通信、熱力、工業等)的空間信息、技術信息和管理信息,以及管線種類、權屬單位、主管單位、敷設方式、管線材質、管徑、埋深等。

普查還與地下空間安全“查漏補缺”相結合,在普查中對存在安全隱患的5000餘個窨井進行了登記和報備處理;對多處煤氣泄漏嫌疑進行了聯合處置,幫助煤氣公司找到了多年不能確定的管線及其結構、埋深等信息,及時解除了重大隱患,切實提升了居民“腳底下的安全”。

據此次普查結果,臨安建成了全區城市地下市政基礎設施普查數據庫,並采用三維建模繪製了地下市政基礎設施“一張圖”,形成地下空間三維建模35萬平方米。

“充分厘清城市地下基礎設施‘賬本’,相關數據成果已成為臨安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的第一手資料,為臨安城市地下空間的開發利用、綜合管理、城市數字化等工作的推進奠定了堅實的數據基礎。”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臨安分局相關負責人指出,目前,此次普查相關成果已成功應用於城西科創大走廊等相關重要規劃,對完善優化區域給水、排水、燃氣、電信等市政設施發揮了積極作用。

未來,臨安將持續探索建立城市地下市政基礎設施數據的動態更新與監測機製,及時、準確地掌握城市地下市政基礎設施現狀及變化情況,為區域國土空間規劃、建設、管理、更新等提供智能化信息服務,高質量保障城市韌性安全。

提升居民防災減災意識 持續輸出城市韌性安全提升“臨安方案”

“林書記,你快來看看,山上有石頭滾下來……”6月杭州持續降雨,臨安於潛鎮下埠村黨總支書記林迎春接到本村應急巡防員金曉根的電話,立刻叫上幾位駐村幹部趕往現場。

經過仔細察看,大夥兒發現:那片山坡不時有石頭滾落,坡上的大樹在風中劇烈搖晃,而山坡下是5幢民房……

“可能有危險,趕緊將這幾戶村民全部撤走!”聽完報告,於潛鎮黨委委員、副鎮長陳旭明根據工作經驗,果斷安排將處於地質災害威脅區域的4戶15人全部撤離、就近安置。10分鍾後,此處發生塌方。

“幸虧村幹部來得及時,讓我們馬上撤離,不然太危險了!”回想起塌方時的那一聲轟鳴,村民們心有餘悸,所幸因信息及時、精準預判、快速撤離,未造成人員傷亡。事後複盤時,幾位村幹部紛紛感慨:“多虧了規劃資源等相關部門密集的宣導,讓及時轉移、應撤盡撤、應撤早撤等防災避險意識深深植入基層幹部腦中。”

近年來,以“聚紅星·i自然”黨建品牌為引領,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臨安分局特別重視對基層幹部群眾進行地質災害預防培訓與宣傳,做到地災防治安全意識宣傳“進村入戶”。今年,三支地質災害防治宣傳隊伍對18個鎮街進行了地質災害防治業務培訓,普及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地災智防App使用等內容;臨安分局同時以“422地球日”“512防災減災日”等為契機,組織開展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入校園、入文化禮堂等活動,通過宣傳演練等多種形式,讓居民了解地質災害的危險性,提高安全意識,掌握避險自救知識,增強避險和自救互救能力;在一些地災防治重點區域,還建立了防災減災示範社區,通過示範引領推動整個區域防災減災能力的提升。

臨安3.jpg


技術支撐層麵,依托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臨安分局打造的地質災害精細化管理係統,全區上下做到了風險防範區、隱患點的“雙控”管理;通過地災智防App,全區上下對發生的預警通過工作群、自動短信、自動電話等方式第一時間叫應、叫醒各級防災責任人,確保黃色預警點位2小時內巡查到位、橙色預警點位1小時內巡查到位、紅色預警點位半小時內巡查到位並撤離受威脅人員。

為不斷提升預警機製的準確率,臨安還啟動了地質災害精細化防控體係迭代升級工作。在預警機製升級過程中,臨安持續引入先進的地質災害監測設備,如傾斜儀、裂縫計、地下水位計等,實時監測地質災害的微小變化,相關監測數據實時傳送到地質災害精細化管理係統,為防災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今年,我們與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團隊合作,對臨安以往三年的地質災害風險預警與管控效果、預警係統的運行數據進行了係統複盤。”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臨安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結合實地補充調查,目前已建立了風險區和預警閾值的動態管理模型,初步形成了《臨安區地質災害風險區動態調整技術指南》。“這項工作將有力緩解當前地質災害風險區預警冗餘現狀,實現更精準的風險預警。”

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臨安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將以國土空間規劃為引領,科學編製臨安區地質災害防治“十五五”規劃,進一步迭代升級地質災害風險隱患“雙控”體係,持續深化城市韌性安全提升行動,為打造宜居城市、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作出更大貢獻。

來源:臨安分局,發表於杭州日報

打印 關閉

该链接属站外链接,将无法使用辅助浏览工具! 是否继续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