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提高城市規劃、建設、治理水平,加快轉變超大特大城市發展方式,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
織密“人防+技防”地質災害風險防控網,率先提出建立城市地下岩溶塌陷風險負麵提示清單,完成全省首例“建設用地+采礦權”組合出讓……近年來,以國土空間規劃為引領,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餘杭分局深耕地質災害風險智防、地下岩溶塌陷安全築底、礦地資源高質量利用等重點工作,用一個個精彩紛呈的創新實踐,充分展現地質礦產工作在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範區中的先行性、基礎性以及支撐性作用,進一步助力城市安全韌性提升,穩穩護航餘杭城市新中心建設。
地災防治再升級牢牢織密全區“人防+技防”地質災害風險防控網“我們村一共3個風險防範區,涉及村民12戶、42人。隻要碰上梅雨季、台風天,到這幾戶人家房前屋後巡查是必不可少的。”今年防汛期,新的台風還在海上盤桓,餘杭鸕鳥鎮仙佰坑村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員朱建樑早早就接到了省、市、區的層層地質災害預警,隨即進入工作狀態。
仙佰坑村是位於鸕鳥鎮最西北的一個行政村。朱建樑既是村黨支部副書記,也是村裏的群測群防員。在地災防治工作中,與他打交道最多的,是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餘杭分局地礦科的幾位同誌。
“科裏每年會來我們村舉辦地災防治培訓,進入台汛期就會帶上專業隊伍一趟趟跑來指導工作。”朱建樑回憶,對於地質災害的“威力”,村民們深有體會。“2019年遇上短時強降雨引發的地質災害,村裏水、電、通信全都斷了,路麵大範圍裂開,不少村民的房子塌了,簡直跟地震過一樣,好在無人員傷亡。”
災後重建後,村委的值班室就配上了衛星電話,哪幾戶人家是巡查重點?什麼時候撤人?人往哪兒撤?村裏的每位幹部心頭都有了一本清晰賬。
最近一次接收到地災橙色預警,朱建樑和其他幾位群測群防員一起,迅速將全村十幾戶人家撤離到作為避災點的農家樂,整個過程僅用了20分鍾。“這幾年,各級對地災防治工作越來越重視,村民的意識也都跟上了。”
仙佰坑村的狀況,是餘杭近些年地災防治工作的一個縮影。
作為全省最早納入1∶2000鄉鎮地質災害風險調查評價的試點區之一,2022年,餘杭8個重點鎮街全部完成1∶2000地災風險調查工作,全麵摸清了餘杭的地災風險底數:總計有87個地災風險防範區、19個隱患點,共影響3家企業、200戶農戶,累計685人。一旦遇到緊急情況,市規劃和自然局餘杭分局組建的8支具備地質勘查、地圖解析、工程施工、災害應急處置等技能的專家小組,就會全天候駐守在風險防範區,以及全區主要交通幹線、在建工地、校園、醫院等重點區域,實現24小時“動態監管+實時響應”。
“在全麵掌握全區地質災害風險底圖、底數的基礎上,我們進一步構建了‘人防+技防’地災防治體係,織密全區地災智防一張網。”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餘杭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人防”方麵,餘杭采取“群眾普查+專業詳查”結合的方式,以群測群防員和地質災害防治技術人員為基礎,落實“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後核查”;“技防”方麵,充分利用省市地災防治平台、餘杭區預警到村平台、地災智防App等,實現監測預警、風險管理、信息上報等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信息化、集成化。
不僅如此,餘杭還有序推進地質災害工程治理工作,優先安排險情緊迫、涉及公共安全的地質災害隱患點治理,定期開展運行維護。
“2020年以來,已完成地質災害綜合治理12處,並通過設置擋牆、防護網等綜合措施實現‘即查即治’。”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餘杭分局相關工作人員介紹,餘杭還利用地災風險普查“一張圖”成果,常態化助力轄區內用地前期地災風險評估工作,落實地質災害防治源頭管控,目前已確保800餘宗項目用地選址不落在地災易發區或不壓覆礦區,從源頭穩穩守護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地質安全再升維探索性提出岩溶塌陷風險負麵提示清單今年6月,浙江省地質院城市所技術人員在日常監測過程中發現,全省地下水監測網餘杭城區某處地下水監測站點水位持續下降近1個月,降幅超4米。
“地下水位異常變化,附近有地麵沉降或地麵塌陷等風險!”經專業研判,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餘杭分局會同省地質院城市所立即采取應急措施,根據《地質環境監測管理辦法》第二十四條規定,迅速通知有關部門並協助開展應急排查。
經過近一周的現場調查和跟蹤監測,工作人員初步查明是監測站點周邊區域某重大工程施工引發地下水位下降。據此,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餘杭分局和省地質院城市所一起,向項目業主單位和相關主管部門發出風險提示和處置建議。收到“風險預警提示”後,責任單位立即組織多部門會商,進一步優化工程施工方案。
因預警及時、處置得當,成功化解了地質安全險情。該城市地質安全風險監測預警案例,是浙江突破實現城市地質風險“由防到控”工作閉環的重要探索,也是餘杭率全國之先,以“底線思維”服務轄區內城市安全發展的具體實踐。
“作為杭嘉湖平原的一部分,餘杭早在2000年便納入全省地下水與地麵沉降監測重點區域,地下水與地麵沉降調查監測工作一直走在省市前列。”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餘杭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隨著餘杭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城市開發建設量、區域能級年年攀升,“這就要求我們不僅要做好山區地質災害風險隱患防治,更要做好城市地質安全風險防控,最終實現全域一體化的地質本底安全,有力支撐城市新中心建設。”
在省地質院城市所持續支撐下,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餘杭分局先後完成了全區地麵沉降易發區地質災害危險性分區評估及餘杭岩溶塌陷中、高風險區地質安全風險負麵提示清單編製等工作。在全麵掌握規劃地塊地質安全風險的基礎上,構建了風險負麵提示等級評價模型,完成了136個擬建地塊風險負麵提示研究,形成了“一圖、一清單、一報告”體係,探索提出基於地塊單元的地質安全風險負麵提示和管控措施,為杭州、浙江進一步推動城市地質安全風險防控工作有機融入地下空間開發利用規劃提供了先行示範。
“目前這項具有先行示範意義的工作還在繼續深化進行。”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餘杭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將和省地質院城市所、相關專業院校進一步深化合作,不斷摸清城市地下地質本底,實現地質風險智防,真正實現地上地下一體化發展,以高質量地質礦產工作保障,賦能城市新中心建設。
資源利用再升值探索“建設用地+采礦權”組合出讓今年9月,“瓶窯組團PY-06單元(鸕鳥鎮)PY0602-B1-20地塊”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與“餘杭區鸕鳥礦區DR3井地熱礦”采礦權以組合方式成功出讓,競得這一資源“組合包”的杭州鸕鳥企業經營管理有限公司擬投資10多億元在當地打造一個集溫泉養生、休閑度假、漂流遊樂、商業購物於一體的溫泉度假酒店綜合體。
與過往掛牌土地出讓項目不同的是,該項目首次創新組合出讓了126畝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和年產10萬噸地熱礦產資源,這也是浙江省首宗“建設用地+采礦權”組合出讓項目。
說起鸕鳥鎮溫泉,餘杭人並不陌生。早在2016年,探礦人員就在鸕鳥鎮仙佰坑村成功鑽探出了天然溫泉,這是餘杭的“第一眼溫泉”。“然而,過去10年,溫泉資源一直沒有得到較好的開發,同時產生了探礦權主體滅失等曆史遺留問題。”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餘杭分局相關負責人回憶。
如何盤活閑置的溫泉資源?今年,以杭州列入全國低效用地再開發試點為契機,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餘杭分局提出溫泉采礦權與土地使用權組合出讓的思路。分局工作人員利用數月時間,積極走訪項目範圍內的農戶和企業,了解民生訴求,並結合鸕鳥鎮自然資源優勢、大徑山生態區養生度假功能定位以及鄉村文旅市場需求,對溫泉周邊近300畝低效土地進行重新規劃,明確了打造鸕鳥溫泉度假文旅品牌的發展定位。
“在自然資源部以及省、市的指導下,我們積極探索打通‘建設用地+采礦權’組合出讓路徑,最終實現了對溫泉及周邊低效用地的盤活征收及節約集約再開發利用。”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餘杭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在項目規劃設計階段,餘杭區將征遷紅線範圍、建築容積率、景觀管控要求綜合納入規劃方案,將建築隱於山水,不破壞山體線,巧妙節約土地37.8畝;在土地供應端,分局積極創新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及采礦權組合的供應模式,將土地和礦業的使用條件、開發要求、標的價值、溢價比例等納入方案,探索通過“兩權合一”模式公開出讓,並規定兩權不可分割轉讓,以此保障後續開發建設運營一體、有序進行。
“組合出讓的形式一方麵解決了土地使用權和地熱采礦權分開出讓可能導致的競得主體不同的矛盾,實現土地和地熱資源統一配置,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麵對完善鸕鳥鎮商服用地布局、補充文旅設施配套、推動消費升級等具有積極意義。”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餘杭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預計項目建成運營後,可為鎮村提供約400個就業崗位、每年吸引數十萬遊客,同時有助於吸引青年人才回鄉、推動餘杭西北部鄉村共同富裕。
城市地下地質環境的監測對於識別城市潛在風險、構建安全而有韌性的城市具有至關重要的基礎性作用;自然資源的組合出讓模式則在提升自然資源使用效率、推動資源的綜合開發與利用方麵具有顯著優勢……“我們就是要在做好規定動作之外,積極開展這些具有探索性意義的工作,在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杭州新篇中彰顯頭雁擔當、展現餘杭風采。”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餘杭分局負責人表示,未來將爭當先鋒、勇立潮頭,不斷加強規劃資源要素對區域發展和鄉村振興的引導與支持作用,持續以高質量地質礦產管理,打造宜居、韌性、智慧的城市新中心,助力打造中國式現代化城市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