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杭鸕鳥鎮溫泉綜合體項目(效果圖)
土地是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載體,是城市“穩增長”“穩投資”和項目落地的基礎和保障。
作為全國最早探索建立土地儲備製度的城市之一,20多年來,在“八八戰略”的指引下,杭州的土地儲備交易製度已經逐漸成為落實國土空間規劃的主渠道、提升城市能級的主引擎、維護資源資產權益的主平台、保障人民群眾權益的主抓手,為杭州建設中國式現代化城市範例提供了堅實的資源要素保障。
風起揚帆速,奮鬥正當時。
今年以來,市土地儲備交易中心緊扣“深化改革、強基固本”主題主線,聚焦“有效做地、科學儲地、精準供地”目標任務,通過黨建聯建這一有效抓手,強聯動、破難題、謀創新、提質效,在創新土地供應方式、加大土地供應力度、穩定土地市場等方麵積極作為,為優化全市營商環境、助力共同富裕、推動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營商環境再優化 土地競買保證金“一鍵退付”
“滴——您的土地競買保證金已返還到賬!”8月份,在剛剛結束的一輪土地競拍尾聲,近二十筆、總計超百億元土地競買保證金,在掛牌出讓結束後當天便全部完成了退付。
“無須企業發起,也不用專門跑銀行提交任何資料,競拍結束當天,我們提交的保證金就退回到公司的打款賬戶了!”親曆此番創新舉措的某房企負責人對杭州推出的新“動作”豎起了“大拇指”:“對我們企業來說,現金流堪比企業發展的血液,早一分鍾回籠都會給企業減負、為發展帶來實在的動力,市土地儲備交易中心推出的新舉措,讓我們再次感受到了杭州優越的營商環境!”
“這正是中心開展黨建聯建結出的‘果實’。”市土地儲備交易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早在去年底,“一鍵即時退付”企業土地競買保證金就在餘杭成功試點。
今年,在全市規劃資源係統黨建聯建的熱潮下,市土地儲備交易中心在土地競買保證金線上退付試點成功經驗的基礎上,根據市本級具體情況進一步優化了“一鍵退付”的流程和環節,切實幫助企業提升資金、人力利用效率。
事實上,細數市土地儲備交易中心的演進曆程,會發現優化營商環境的意識其實一直深植於該中心的發展基因之中。
“上世紀90年代,中心成立之初,主要目的是作為改革的有力‘推手’,著眼解決一批國有企業破產、清算、重組問題。”市土地儲備交易中心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長達20年的探索發力,杭州土地儲備從最初單一的收購儲備企業土地開始,逐步發展到收購儲備成片舊城改造地塊、撤村建居土地等城市新增用地,基本實現了全市可開發存量土地的統一收購;收儲對象從住宅、商服用地到工業用地、留用地,進一步拓展到地下空間、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等。
與之相應,從“毛地”到“淨地”,再到穩定供應“優地”,杭州土地收儲規章、製度及相關標準逐步完善,先後出台《杭州市經營性用地收儲標準》等十餘個管理規範,在城市土地使用製度改革方麵走在全國前列。
2020年,杭州出台《杭州市工業用地收儲標準(試行)》。這份全國首個由地方政府出台的針對工業用地“量身定製”的收儲標準,通過標準化的做地要求,將政府的“店小二”服務做到極致,為在杭拿地擴大投資生產的企業排除開工前的障礙和壁壘,實現“地等項目”,確保企業“拿地即可開工”,促進社會有效投資快速落地。
2024年,在收到企業關於“用保函代替土地競買保證金”的建言後,在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的指導下,市土地儲備交易中心在全國各省市間進行了廣泛調研,並與銀行、銀保監等多部門進行充分溝通後將政策擬定完善上報市政府並成功落地。
“不斷轉變服務角色,為企業減負的過程,也帶動了中心各方麵管理能力的全麵升級。”2024年初,市土地儲備交易中心榮獲全國自然資源係統先進集體,中心負責人表示,未來將繼續著眼營商環境優化,推出更多如“一鍵退付”“銀行保函代替土地競買保證金”等具體利企舉措,提高企業來杭拿地的積極性,為企業在杭茁壯成長提供肥沃土壤,不斷激發企業創新創造活力,在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中再創新績。
出讓模式再創新 完成全省首宗“建設用地+探礦權”組合出讓
9月上旬,“瓶窯組團PY-06單元(鸕鳥鎮)PY0602-B1-20地塊”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與“餘杭區鸕鳥礦區DR3井地熱礦”采礦權以組合方式順利出讓,成功競得這一資源“組合包”的杭州鸕鳥企業經營管理有限公司擬投資10多億元在當地打造一個集溫泉養生、休閑度假、漂流遊樂、商業購物於一體的溫泉度假酒店綜合體。
與以往掛牌出讓項目不同的是,該項目首次創新組合出讓了126畝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和年產量10萬噸的地熱礦產資源,是浙江省首宗“建設用地+采礦權”組合出讓項目,為全省、全國探索自然資源的靈活組合出讓積累了寶貴經驗。
“之所以能夠實現這次組合出讓模式的創新突破,同樣離不開黨建聯建的賦能。”市土地儲備交易中心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今年以來,以低效用地再開發試點為契機,中心建立“黨員幹部+業務骨幹+地塊項目”模式,選派黨員骨幹和年輕幹部組成聯建項目攻堅小組,聯合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地礦處、餘杭分局等聯建黨組織,共同聚焦“鸕鳥溫泉酒店”項目政策對接、方案製定以及考古、環評、配套建設等做地收儲過程中的難點堵點,到項目一線開展聯合實地踏勘、協調對接,共同破解“最後一公裏”的實際難題,最終通過“土地+采礦權 低效+再開發 創新+巧盤活”,打通了礦地組合收儲出讓的創新路徑。
“該組合出讓模式一方麵解決了土地使用權和地熱采礦權分開出讓可能導致的競得主體不同的矛盾,實現土地和地熱資源統一配置,最大化釋放土地資源價值潛力,為全省探索各門類自然資源高效利用提供了借鑒參考;另一方麵通過綜合體打造,將低效、閑置地熱資源高效利用,釋放文旅品牌效應,為當地經濟注入了新活力。”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預計項目建成運營後,可為鎮村提供約400個就業崗位、每年吸引數十萬遊客,同時有助於吸引青年人才回鄉,推動餘杭西北部鄉村共同富裕。
模式創新勇立潮頭,製度優化走在前列。
“經過20多年的探索,杭州不僅形成了越來越成熟的地麵、地上、地下‘三維立體’做地收儲、空間開發、自然資源靈活組合收儲出讓經驗,還形成了考古前置、確權辦證、生態管護、出讓交地、數智監管等具有杭州特色的土地收儲供應‘全流程’工作模式。”市土地儲備交易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持續的探索創新、標準升維,目前杭州全市域已基本實現儲備地塊由“淨地”向“優地”躍升,實現供應土地“供即可用”。
不僅如此,以黨建聯建為牽引、以規劃為引領,中心全麵實現與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內部規劃、審批等處室緊密聯動,強化與園文、生態環境、電力等多部門協調對接,積極保障城西科創大走廊、城東智造大走廊等重點區域、重大平台地塊的拆遷考古、規劃空間落圖審批,實現做地收儲提速,為產業平台蓄能升級、城市功能提升提供強有力的要素保障和支撐。
資源管理再升級 高質量編製全市土地儲備專項規劃
土地儲備是土地供應的前道程序,是政府調控土地空間資源、平衡用地供給需求的重要工具,也是落實空間規劃、引導統籌發展的有效手段。
2022年7月,浙江省自然資源廳印發了《浙江省土地儲備工作指引(試行)》,明確提出支持有條件的地方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結合城市建設中長期發展規劃,編製土地儲備專項規劃或進行專題研究,統籌安排城市重點片區、重點區塊開發建設等,確定城市未來重點儲備空間。
“創新活力,既是杭州鮮明的城市氣質,也是市土地儲備交易中心組建以來的部門底色。”市土地儲備中心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邁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為落實杭州市國土空間規劃發展藍圖,搭建空間規劃與項目實施之間的溝通橋梁,杭州市土地儲備交易中心銳意進取,在近年首次編製全市土地儲備三年滾動計劃、推出全國首個空間智治“數智優儲”場景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編製了《杭州市土地儲備專項規劃(2024—2030年)》(以下簡稱《規劃》)。
“隨著中國城鎮化邏輯的不斷演進,國土空間規劃的範式也開始了一係列轉型:從過去以物為中心的‘造城’轉向以人為中心的‘營城’,從‘增量擴張為主的規劃’轉向‘存量更新為主的規劃’,從‘城市優先’轉向‘自然優先’,從‘線性建設’轉向‘閉環治理’……最終實現從高速度增長向高質量發展的轉變 。”市土地儲備交易中心相關負責人指出,土地儲備工作是國土空間規劃落地實施的第一道工序,國土空間規劃體係的不斷變革對土地儲備規劃轉型升級提出了新的要求。
適應新要求、擁抱新變化,《規劃》結合全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詳細規劃和現狀數據,對杭州市區的土地儲備潛力進行了摸排分析,並根據杭州市“建設世界一流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目標願景,統籌謀劃土地儲備總量規模引導、謀劃重點收儲單元及優先時序,並將《規劃》成果納入“數智優儲”平台統一管理,實現全市土地儲備專項規劃在空間智治平台上數據流、業務流的高效合一,實現土地儲備管理全市國土空間一張藍圖“管到底”。
聚焦市場需求和新杭州人住房問題,《規劃》對宅地收儲進行有序引導,紮實推進職住平衡、提升城市品質;考慮經濟形勢和產業發展需求,《規劃》對軌道交通沿線、核心商圈的商業用地做地收儲,充分盤活閑置商業用地,調動經濟發展活力,提供空間指引;聚焦城西科創、城東智造兩條產業“大走廊”,以及市級重點發展區塊、重大產業平台,《規劃》以空間整合和集聚引領產業集群化發展,通過重點收儲單元、土地儲備強化用地保障、優化工業空間布局。
今朝振奮再出發,步步為營越雄關。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新起點,新征程。市土地儲備交易中心負責人表示,將全麵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和省委、市委全會精神,立足中國式現代化“大場景”,著眼深化“八八戰略”新實踐,把握“勇當先行者中的先行者”新要求,持續以黨建聯建為統領,探索建立“規劃引領—儲備供應—建設實施—評估反饋”的動態管理實施機製,實現國土空間規劃的縱向穿透、土地開發和再開發的市域協同、開發時序的中長期統籌,合理確定未來土地儲備的結構、布局和時序,讓土地儲備成為落實城市規劃的源頭抓手,助力城市空間布局優化和能級提升,實現經濟效益、空間品質、生態質量多目標動態平衡,為建設中國式現代化城市範例再添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