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版總規
1978~2000

杭州市總體規劃(1978—2000)

信息來源: 技術支持 發布日期:2019-10-2410:35 瀏覽次數:

第三輪城市總體規劃,從1978年開始編製,1981年11月報省人民政府轉報國務院審批,1983年5月16日,經國務院(1983)國函字99號文正式批複,是杭州第一次經國務院批複的城市總體規劃。在實施過程中,先後編製了專項、分區和詳細等規劃;製訂了《杭州市城市規劃管理條例》、《杭州西湖風景名勝區保護管理條例》、《杭州市規劃建設管理實施辦法》等法規、規章;開展了廣泛、深入的宣傳活動,充分聽取市民和專家對規劃的建議,喚起公眾對規劃實施的支持和監督,在杭州城市發展史上意義深遠。

規劃期限

按照國家的規定,總體規劃期限到2000年,近期建設規劃到1985年。

城市性質

浙江省省會所在地,國家公布的曆史文化名城和全國重點風景旅遊城市。

城市規模

人口規模:1980年底市區現狀人口為113.08萬人,其中城市人口87.92萬人。按自然增長和機械增長估算,近期市區人口115萬人,其中城市人口90萬人;遠期市區人口120萬人,其中城市人口105萬人以內。

用地規模:1980年底,市區建成區麵積102平方千米,其中城市建成區53平方千米,西湖風景區49平方千米。由於人口的增加和工業的發展,城市用地已達飽和狀態。為使城市布局趨於合理,人均用地采用國家標準的低限值,市區建成區麵積,近期安排111平方千米,其中城市建成區62平方千米;遠期安排139平方千米,其中城市建成區90平方千米,西湖風景區麵積不變,均為49平方千米。

城市布局

按照“保護西湖風景,開辟錢江新區,逐步改造舊城,配套生活設施,調整工業結構,發展衛星城鎮”的原則,作如下布局:

1、西湖風景名勝區:以西湖(東起湖濱,西至湖西山脊線,南臨錢塘江,北至老和山)為中心,溯錢塘江、富春江、新安江而上,形成一條山水競秀風光旖旎的風景旅遊線。

2、開辟錢江新區:錢塘江二堡至閘口一帶,規劃開辟旅遊、文教、科研和生活居住區。

3、生活居住區:按河流、鐵路等自然劃分,組成生產、生活基本平衡、相對獨立、比較分散的5個分區:舊城、濱江、艮山、上塘和武林五個區塊。

4、主要公共建築分布:城站廣場為鐵路客運集散地,布置商業、旅館、郵政等公共建築;浙江展覽館廣場附近,布置文化、商業、科技、電信等公共建築;少年宮廣場為青少年活動中心;吳山廣場為文化中心,布置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等公共建築;黃龍洞以北和轉塘建設體育中心。

5、工業布局1958年起已基本形成,僅作適當調整。

6、鐵路樞紐編組站:設在餘杭三墩。

杭州市現狀圖【杭州市規劃局,1981年10月。】

 

曆版總規


圖4-1《杭州市現狀圖》

 

杭州市區交通圖【《杭州市交通旅遊地圖》,浙江省測繪局編印,測繪出版社出版,1983年1月。】

該圖編製的時間是杭州城市發展的一個關鍵點。在它之前,杭州城南北長,東西窄,變化很少。從它開始一直到現在,改革開放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杭州城市建設日新月異。

 

曆版總規

圖4-2《杭州市區交通圖》

 

杭州市總體規劃圖

 

曆版總規

圖4-3《杭州市總體規劃圖》

 

杭州市道路交通規劃圖

在原有道路的基礎上,完善城市道路網,根據道路在路網中的功能,分為主要道路、次要道路、過境道路、居住區道路和風景區道路。主要道路有:湖濱路、南山路、城站路、環城西路、體育場路、保俶路、曙光路、延安路、解放路、環城東路、機場路、中河路、上塘路、環城北路、天目山路、文一路、教工路、石橋路、慶春路、莫幹山路、東新路、艮山路、秋濤路。次要道路有:江城路、河坊街、湖墅路、望江路、沈半路、鳳凰山路、凱旋路、鳳起路、建國路、紹興路、新朝暉路以及文教區和沿江一帶的規劃道路。過境公路:從留泗路經三墩、祥符橋、拱宸橋至石橋,接石橋路,跨過運河,沿建成區東側道路過江,組成城市外圍線,分布銜接杭滬、杭寧、杭徽、杭富、杭甬等公路。風景區道路,指風景區範圍內的道路,連接成網,限製卡車行駛,新辟自行車專用道路和步行道。

 

曆版總規

圖4-4《杭州市道路交通規劃圖》

 

杭州市旅遊規劃圖

規劃設想以西湖為中心,風景名勝為重點,逐步進行恢複、整修、改建、擴建和充實一湖(西湖),兩峰(南高峰、北高峰),三泉(虎跑、龍井、玉泉),四寺(靈隱寺、淨慈寺、鳳凰寺和嶽廟),五山(吳山、鳳凰山、玉皇山、寶石山、五雲山),六園(湖濱公園、兒童公園、柳浪聞鶯公園、中山公園、花港公園、曲院風荷公園),七洞(水樂、煙霞、石屋、紫雲、黃龍、千人、紫來)和其他名勝古跡,建立白居易、蘇東坡陳列館,並恢複於謙、張蒼水、秋瑾墓,建立秋瑾的立體石雕像和魯迅雕塑像。保護文物古跡,開放文瀾閣,整修西泠印社,重建雷峰塔,開辟鳳凰山南宋官苑,興建杭州碑林,建立杭州博物館。

 

曆版總規

圖4-5《杭州市旅遊規劃圖》

 

中東河綜合治理工程

中東河縱貫杭州市區南北,開鑿至今,已1400多年,對發展杭城對經濟文化起過重要作用。及至近代,年久失修,兩岸民戶劇增,河床日趨淤積。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雖曾兩度治理,終因財力不濟,未能根治。第三輪總體規劃將中東河綜合治理工程列入了杭州市近期規劃的主要內容之一。從1982年至1987年12月,曆經五年,用工近千萬,耗資兩億兩千萬元,修整了河道,治理了沿河汙水,開辟了中河路,擴大了綠地,美化了市容,改善了居民的居住條件。

 

曆版總規

圖4-6《杭州市中東河綜合治理工程示意圖》

 

中東河綜合治理工程(一期)道橋、壩閘、亭榭、雕塑分布圖【《中東河新詠》,杭州市中東河工程綜合治理總指揮部編,1988年11月。】

反映了中東河一期治理工程完工時城內中河和東河周圍簡況。

 

曆版總規

圖4-7《中東河綜合治理工程(一期)》

 

1992年完成的修編

 

修編概況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1984年11月,浙江省委發出《省委常委會紀要》,對杭州城市總體規劃提出七條補充、修改意見。1985年2月,市政府成立杭州市城市總體規劃修改工作領導小組,調整和修改城市規劃。1992年4月,修改補充稿完成;5月13日上報省政府。

按照“五優化”(即優化市域城鎮體係、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優化中心城市圈布局,合理分布產業和人口;優化城市用地結構,重點發展第三產業;優化城市生態環境,保持旅遊名城特色;優化城市基礎設施,提高整體水平)的原則,開始對鐵路樞紐、人口規模、用地布局做出調整;對市區建築對高度提出控製要求;對濱江地區對開發作出可行性研究;並補充編製了杭州曆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杭州市城鎮體係規劃和杭州市近期建設規劃。

規劃影響

第三輪城市總體規劃,規劃編製內容科學完整,對指導杭州市城市建設,完善城市功能,促進經濟和社會全麵發展起到了積極對作用;在杭州城市規劃工作對發展史中占有重要對曆史地位;但城市性質上突出了省會和風景旅遊職能,而不提杭州對經濟職能,造成了杭州定位對不完整、不全麵,在某種程度上限製了城市活力和輻射能力對培育。許多工業項目就因風景旅遊對城市性質而未能引入杭州。城市布局上,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對建立和逐步完善,城市建設快速發展,圍繞著西湖發展對城市舊有格局已經開始動搖,從過去背江麵湖發展轉而出現沿江發展的態勢。

杭州市城市總體規劃修改補充圖【杭州市規劃設計院,1992年4月。】

 

曆版總規

圖4-8《杭州市城市總體規劃修改補充圖》

 

譚啟曉繪製。民間地圖愛好者譚啟曉繪製的《杭州市城市建設幾大工程位置圖》(1987年4月)和《杭州鐵路樞紐配合錢江二橋有關工程平麵圖》(1991年12月),從一個側麵反映了第三輪規劃的實施情況和老百姓對杭州建設的關心程度。

杭州市城市建設幾大工程位置圖

 

曆版總規

圖4-9《杭州市城市建設幾大工程位置圖》

杭州鐵路樞紐配合錢江二橋有關工程平麵圖

 

曆版總規

圖4-10《杭州鐵路樞紐配合錢江二橋有關工程平麵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