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版總規
1996~2010

杭州市總體規劃(1996—2010)

信息來源: 技術支持 發布日期:2019-10-2410:36 瀏覽次數:

編製曆程

第四輪城市總體規劃,從1993年8月開始編製,至1994年3月,提出《杭州市城市總體規劃綱要(征求意見稿)》,後因行政區劃調整,編製工作暫時停頓。1996年4月30日,省委、省政府決定擴大杭州市區行政管轄範圍,規劃編製工作重新啟動。1998年2月,《杭州市城市總體規劃(1996—2010)》經市九屆人大常委會第九次會議通過後,9月上報省人民政府。1999年4月22日,市人民政府第七次全體(擴大)會議根據省委、省政府加快城市化進程的精神和“建經濟強市、創文化名城”的要求,決定調整、補充、完善杭州市城市總體規劃,10月,再次上報省人民政府。2000年3月正式上報國務院審批,9月,國家建設部會同有關部、委、辦、局對規劃進行審查。2001年3月,杭州設立蕭山區、餘杭區,市區行政範圍進一步擴大,規劃沒有進一步實施。

規劃期限

規劃期限為1996年—2010年,近期到2000年,遠期到2010年,遠景展望到2050年左右。

城市性質

國際風景旅遊城市和國家曆史文化名城,長江三角洲重要中心城市,浙江省的政治、經濟、科教、文化中心。

城市規模

人口規模:城市人口近期(2000年)為168萬人(其中主城149萬人,下沙城12萬人,濱江城7萬人),遠期(2010年)為198萬-208萬人(主城149-153萬人,下沙城32-35萬人,濱江城17-20萬人)

用地規模:城市規劃區擴大到890平方千米,其中杭州市區682.85平方千米,市區以外包括蕭山、餘杭、富陽的相關用地207平方千米。

城市布局

發展方向調整為以主城為基礎,沿跨江、沿江兩條軸線,向東、向南發展,嚴格控製向西發展。布局形態,從現狀的舊城為核心的團塊狀布局,轉變為以錢塘江為軸心,跨江、沿江多核組團式布局,組團之間保留必要的綠色空間,形成“一個主城、兩個副城(下沙、濱江)、六個旅遊區(西湖、靈山、之江、西溪、龍塢、江南)”的布局形態。

規劃影響

城市性質開始通過分層次確定城市的主導功能,較好的解決了發展旅遊和發展工業的關係。城市布局上開始向沿江、跨江多核組團式發展,特別是城市新中心即後來的錢江新城核心區的建設,奠定了由西湖時代轉向錢塘江時代的基礎,這為杭州未來的發展奠定了主基調。

杭州市現狀圖(1995年)

 

曆版總規


圖5-1《杭州市現狀圖(1995年) 》

 

杭州市總體規劃圖

 

曆版總規

圖5-2《杭州市總體規劃圖 》

 

市區路網規劃為“一個整體、兩個區域、三個不同層次”的道路係統。“一個整體”是指江南、江北兩城區之間的整體聯係;“兩個區域”指江北的市區主城和江南的新區子城;“三個層次”是:第一層次為疏解過境交通及外圍工業區之間的聯係,第二層次為工業區之間的貨運交通兼顧城市客運交通,第三層次為中心城區的交通控製網。整個路網的主骨架,由“二環、二縱、三橫”組成:“二環”,外環線將溝通滬杭、杭甬、杭寧、杭徽、杭新、杭金6條高等級公路間的交通,中環線由東部的七堡向北至石祥路、經西部杭(州)三(墩)路向南穿山,過錢塘江接江南的貨運通道,形成快速貨運環線;“二縱”為中河路—上塘路和石橋路—秋濤路,跨江延伸形成兩條南北向主要交通線;“三橫”是艮山路—環城北路—天目山路,德勝路—文一路和江南的沿江道路,為三條東西向交通線。

道路交通規劃圖

 

曆版總規

圖5-3《道路交通規劃圖》

 

曆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

規劃提出,要體現杭州曆史文化名城個性和地域化特征;在舊城改造中,保護“三麵雲山一麵城”及舊城道路水係等形成的基本格局,保持山水和城市形成的基本輪廓線及主要的景觀視廊。確定4個曆史文化保護區,4個地下文物保護區和5個文化旅遊保護區;加強對60處文保單位、86處文保點及6處優秀近現代建築的保護;發展博物館和專業陳列館係列,充分展示杭州的曆史文化。

 

曆版總規

圖5-4《曆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