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
編者按:杭州的水,是了解杭州的文化密碼。當水流翻過古老的堰壩,當江潮拍打魚鱗石塘,當餘暉映紅運河水道,這些水文化遺產帶著特定環境與時代的烙印,是跨越了時間的寶貴財富。為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加強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傳承利用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講好杭州水利故事,推動杭州水文化建設,杭州林水發布開設“水潤杭城”水文化專欄。
作為杭州市區古河道,貼沙河也稱城外運河、裏沙河、外沙河、後沙河,時至今日,依然是杭州備用飲用水水源。本期,讓我們走進貼沙河,探尋古河道的曆史變遷。
鑿河引江水入城
貼沙河開鑿於唐鹹通二年(861),原起點在三廊廟的浙江閘,通錢塘江;曆千餘年變遷,如今則南起鳳山門直河頭貼新閘,北至艮山閘,全長6.3千米。
▲貼沙河體育場路高架段(杭州市綜合行政執法局提供)
杭州鑿河引錢塘江水入城的曆史由來已久。唐景龍四年(710),沙岸北漲,州司馬李珣(一說宋璟)開挖沙河。北宋熙寧五年(1072),蘇軾到鳳凰山上的望海樓閑坐,作《望海樓晚景五絕》,其中便有對貼沙河的描寫:“沙河燈火照山紅,歌鼓喧呼笑語中。”據《西湖遊覽誌》記載,張士誠於元至正十九年(1359),築城東擴三裏,貼沙河成為東城牆下的護城河。隨著時間的推移,沙土不斷淤積,貼沙河逐漸被填埋成平地。直到明嘉靖年間(1522—1566),汪大受至杭州專責疏浚貼沙河,浚除湮淤,清理侵占河道,全麵恢複運河原貌,舟行暢通,商賈稱便。
▲貼沙河拱墅段(劉柏良 攝)
在明清兩代,貼沙河依然與錢塘江相連,東穿城而入,其車站設於清泰門內(即城站),為此還拆除了部分城門及城牆,使得貼沙河河道得以在市區內顯露。然而,到了清末時期,由於江岸地勢變化,浙江閘被廢棄,起點處河道遂湮。1984年,隨著南星橋立交橋的修建,肖公橋以南尚剩河段不再與北段相通。
古河道煥發新生
清末以來,貼沙河全河不通舟楫,故水質清澈,自然環境良好。舊時杭城自唐代李泌鑿六井開陰竇(暗渠),引西湖水入井後,市民一直以井水作為主要的飲用水源。但隨著人口增加,市區水井水質不斷下降,影響百姓生活。
1928年,當時的杭州地方政府決定建造杭州自來水廠,成立了自來水籌備委員會,並任命商賈王竹齋具體負責工程設計和經費籌劃工作。
王竹齋親率工程技術人員選定清泰門外貼沙河河水及周浦錢塘江水作水源,於1931年8月15日建成杭州第一座自來水廠——清泰自來水廠,並取得了民國政府衛生部第一號自來水許可證。
▲民國政府衛生部第一號自來水許可證(杭州市水務集團提供)
自來水廠建成後,貼沙河成為水源保護區。1996年起,政府對貼沙河實施全麵整治,沿岸逐漸建成候潮公園、金衙莊公園、青年公園和城東公園等公園。2018年,貼沙河被評為市級“美麗河道”,2020年又成為省級“美麗河道”。
時至今日,千年貼沙河依然是杭州備用飲用水水源。
從慶春門城樓上眺望,貼沙河碧波粼粼,兩岸楊柳依依,綠道延綿如畫;入夜“燈火沙河”又是另一番美景,成了杭州城東的顏值擔當。
▲貼沙河古慶春門段(劉柏良 攝)
“千年城河、亙古記憶,悠悠綠道、沙河古韻”,行走在貼沙河畔,杭城濃厚的曆史底蘊也隨著河岸清風湧入心田。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