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政務動態
漫步森林古道 | 杭宣森林古道:詩意漫步綠野間,古韻遺風潤心田

2024- 12- 20 11: 36 信息來源: 國土綠化處、《杭州森林古道》 瀏覽次數:

編者按:杭州,山明水秀,晴好雨奇,為江南風韻之代表,又有智慧先民的數千年生活文化之積澱。那些穿越於山林的古道,便是杭州地區豐富多彩的文化景觀之精華。

它們曾和人們的生存與生活緊密相連,是人類適應和改造自然的智慧結晶,是曆史留在毓秀山川中深沉的足跡,是人類情感的紐帶和價值的量尺,更是詩畫江南的審美路徑。今天,讓我們踏上杭宣森林古道,探尋其中的古今軼事,了解背後的人文情懷。

餘杭百丈的遺存珍寶

杭宣森林古道又叫獨鬆關古驛道,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長約100千米,始建於唐朝,皆為甬道。森林古道北接安吉,直通南京。

隨著公路交通的快速發展,如今大部分森林古道已經被損毀。因此,餘杭百丈留存下來的這1500米森林古道變得更加珍貴。

餘杭百丈,竹海茫茫,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曾經車水馬龍,人們依賴這條古道進行生產作業。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交通設施建設加快,為了保護森林古道,當地政府沿著森林古道的走向,另修了一條水泥馬路,使得古道原貌得以完整保留。


aaf3fe606e756253720a4babc2a0d7b.png


寶昌橋的曆史淵源

在杭宣森林古道,有一座用石塊堆砌而成的古橋,橫跨在古驛道之上,名曰“寶昌橋”。

據說,此橋是唐寶曆二年(826)所建,在此已經屹立千年。古橋是一座單孔石拱橋,橋用小塊山石砌築,通過石頭之間的咬合力支撐。

而關於寶昌橋名字的來曆,與附近的護林員寶昌有關。傳說清嘉慶年間,護林員寶昌十分盡職,為了保護山林,與小偷鬥智鬥勇,最後不幸遇害。朝廷獲悉後,專門在此立碑:“禁挖冬筍,保護竹林。”寶昌過世後,當地百姓為了紀念這位老人,便將這座橋命名為寶昌橋。


a44bac1c32c751b5081f83cb2d38fae.png


軍事要塞的曆史印記

杭宣森林古道獨鬆關驛道雖短,但是軍事曆史遺跡眾多,其中獨鬆關最為有名。

獨鬆關是杭州北麵的重要屏障,東西有高山幽澗,南北有峽穀相通,是古時臨安通建康(今江蘇南京)的咽喉要塞。此處地勢險峻,易守難攻,頗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曆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根據記載,從唐代至清代,在獨鬆關發生的戰事不下十次。清鹹豐十年,太平軍將領李秀成、李世賢曾多次出入獨鬆關與清軍周旋;同治三年(1864),太平軍晚期將領列王徐郎、佑王李遠繼也多次憑借獨鬆關的特殊地勢,與清軍和民團展開激戰。


bdf37487e1d7884fa82a8064ee20169.png


現存獨鬆關及古驛道遞鋪鎮雙溪口關上村至餘杭區百丈鎮獨鬆村段,古驛道風韻猶存,景色秀麗,較好地保存了曆史原貌,至今仍為村間小道,也成了熱門徒步線路。

作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