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政府信息公開 > 法定主動公開內容 > 規劃計劃 > 規劃信息
索引號: 002489524/2021-00211 公開方式: 主動公開
文號: 公開日期: 2021-06-18
發布單位: 市民政局 關聯類型:
杭州市民政局 杭州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關於印發杭州市民政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的通知
發布日期: 2021-06-18 瀏覽次數: 來源: 杭州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市級有關單位,各區、縣(市)民政局:

現將《杭州市民政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組織實施。



杭州市民政局       杭州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2021年6月2日


杭州市民政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

依據《浙江省民政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和《杭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製定本規劃。規劃期為2021至2025年,規劃基期為2020年。

一、規劃背景

(一)發展基礎

“十三五”期間,全市民政係統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麵推進養老服務、基層治理、社會救助、慈善關愛、福彩公益、兒童福利、殯葬服務等民生主責主業工作,民政事業整體發展水平繼續走在全國前列,為持續擦亮“全國幸福示範標杆城市”金名片做出了積極貢獻。

1.兜底保障的精準救助機製進一步織密。構建分層分類“1+8+2”大救助體係[1],精準保障低保、低邊、特困對象13.2萬人。率先在全國出台支出型貧困家庭救助辦法,將困難發生在本市的戶籍人口、流動人口和外籍人員納入臨時救助範圍,實施困難群眾33項援助政策,專項救助實施力度全省第一。在全國率先改革低保標準調整機製,低保標準與企業最低工資脫鉤,與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掛鉤。主城區低保標準從2015年每人每月744元,增長至2020年每人每月1102元。實現低收入農戶與低保邊緣戶經濟狀況認定標準“兩線合一”,低保標準實現城鄉一體化,走在全國前列。

2.多元發展的養老服務體係進一步健全。全麵完成全國養老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等4個國家級試點任務,全市共有各類養老機構329家,每千名老人擁有社會養老床位數73.9張,其中護理型床位占比達55.8%,社會力量參與養老服務供給能力顯著增強。推動出台《杭州市居家養老服務條例》,建成村社老年食堂1400餘家、照料中心2800家,其中示範型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建成214家,覆蓋率達92%以上,基本形成城鄉15至20分鍾養老服務圈。率先在全國建立認知症關愛和幹預體係。持續升級“互聯網+養老”平台服務,每年為近13萬特殊困難老年人提供以“助急”為核心的智慧養老服務,市本級和2個區級單位被確定為全國智慧健康養老示範基地。率先在全國創設全市通用的養老電子貨幣“重陽分”,形成了全域統籌的養老服務市場。

3.和諧共治的基層治理創新進一步加大。構建黨建引領城鄉社區治理“1+9”政策體係,率先在全國建立“三型社區”建設標準,打造國際化社區示範點58個、田園社區示範點421個、撤村建居社區示範點31個。高質量全麵完成村(居)民委員會換屆選舉工作。建立市、區縣兩級社會組織綜合黨委,以“社會組織參與平安建設”和“社會協和”專項工作為抓手,社會組織數量從2015年的6308家增加到12127家,增長92.25%。社會工作人才隊伍不斷壯大,誌願服務更加規範,打造50個鄉鎮(街道)社會工作站及100個社區特色社會工作室示範點,持證社工有14716人。出台深化專職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政策,建立“三崗十八級”薪酬體係,推動社區優秀黨組織書記納入專項周轉事業編製管理工作。落實“四張清單”,著力為社區減負賦能。

4.融合網絡的現代慈善事業進一步發展。推進“杭州城市大腦公益慈善係統”建設,建立了全國首個公益數據大腦——“雲上公益大腦”,加快公益慈善數字化轉型賦能。出台《關於促進慈善事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實現慈善基地區縣(市)全覆蓋,4家慈善基地被評為“浙江省慈善基地”,數量和質量均居全省第一。慈善參與氛圍更加濃厚,全市慈善累計接收捐款20864.28萬元、捐物價值2371.48萬元,捐款數量位居全國同類城市前列;備案的慈善信托達78單,資產總規模達10.25億元,位居全國各城市之首。

5.契合需求的社會公共服務進一步增效。“最多跑一次”改革加速領跑,138個民政政務服務事項實現“最多跑一次”,其中94.2%事項跑零次,9個民生事項“一證通辦”全覆蓋。穩妥有序開展行政區劃調整,完成臨安撤市設區,杭州市城區麵積達8000平方公裏。圓滿完成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工作,清理整治不規範地名476條。在全省率先實現婚姻登記“全市通辦”,列入改革惠民17條經驗之一。全麵完成全國殯葬綜合改革試點任務,節地生態安葬率達73%,殯儀服務市場治理模式被評為全國改革試點優秀案例。做好水庫移民後期扶持工作,安排資金21.7億元,實施移民項目5700餘個,發放直接補助資金7.8億元。構建市、區縣(市)、鄉鎮(街道)、社區(村)四級兒童福利服務體係,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機製進一步完善。

6.為民愛民的民政文化進一步引領。出台《關於加快全市民政文化建設的意見》,確立“忠誠看齊、為民愛民、擔當奉獻、務實創新”的新時代杭州民政價值觀,形成了“民政節日”品牌。創建“最強支部”“書香機關”為載體的紅色文化,為民政事業創新發展提供強大的組織保障,打造“為民先鋒”黨建文化品牌。拓展革命烈士紀念館等黨性教育資源,推進民政幹部黨性教育基地建設。在全省率先組建民政智庫,為民政政策理論研究、決策谘詢分析、研究成果轉化提供智力支持。積極籌建杭州民政文化展示館,在全國率先發布民政CIS識別係統,提升民政的公眾認知度和美譽度。

專欄1 “十三五”時期全市民政事業發展主要指標

序號

主 要指 標(單位)

2015年

2020年目標值

2020年實際值

年均增速(%)

1

示範型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個)

--

200

214

--

2

養老服務補貼人數(人)

90696

115556

132673

9.2

3

城鄉低保標準一體化(%)

80

100

100

5

4

城鄉低保標準占當地城市居民人均消費支出比率(%)

--

30

30

--

5

新建社區工作服務用房達標率(%)

100

100

100

--

6

專職社區工作者社會工作職稱持證率(%)

38.1

50

55.8

7.9

7

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占總人口比例(‰)

0.7

1

1.4

13.7

8

生態葬法行政村覆蓋率(%)

99

99

99

--

麵對人民群眾日益多樣化多層次的民政服務需求,我市民政事業發展尚存一些問題和短板:一是社會救助體係在資金、資源、平台、隊伍協調整合及精準保障能力上還不夠,還處於分散型救助階段。二是養老服務體係中醫養結合的深度與動力不足,居家養老設施配建落地難,養老護理人才短缺。三是基層社會治理在整體性治理、層級聯動治理、參與式治理、整體智治等方麵創新力度還不夠大。四是慈善事業發展在專業管理、協同發展、有效監管等方麵還需深化。五是保障不夠到位,一些重點項目受土地規劃、政策銜接等方麵影響,推進力度還不夠快;民政領域立法及數字化轉型還不夠全麵。

(二)發展形勢

1.打造“重要窗口”對推進民政事業製度創新提出新要求。“十四五”期間,浙江省將奮力打造“新時代全麵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製度優越性的重要窗口”,杭州作為省會城市,必須成為“窗口中的窗口”“標杆中的標杆”,堅決扛起時代擔當、展現“頭雁風采”。基本民生保障製度和黨組織領導下的基層治理製度作為“重要窗口”的組成部分,更應責無旁貸、勇挑重擔。民政部門應強化“製度引領、機製跟進、項目配套”的整體推進策略,建立高質量發展的民政事業製度體係,把製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

2.牢抓“亞運機遇”對構建民政事業發展格局提出新要求。杭州是中國第三個取得亞運會主辦權的城市,迎來了基礎設施和城市文明素質的“雙提速期”,為提升杭州城市發展能級注入了新活力。民政部門要緊緊抓住《杭州市亞運城市行動計劃綱要》,發揮民政職能優勢,以健康社區建設、社會組織服務、地名文化宣傳等為重點,加快推進國際化社區與未來社區建設,推動社會力量更好地參與亞運城市建設,提升城鄉居民和來杭外國人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3.緊扣“大局戰略”對加快民政事業開放協作提出新要求。“十四五”期間,是國家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的關鍵期,杭州作為長三角南翼中心城市,必須緊扣“高質量”和“一體化”兩個關鍵詞,持續推進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市委、市政府確立 “建設人民城市、打造幸福家園”重大戰略,將進一步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建設更加開放包容、更具幸福感的人民城市。民政工作應以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的向往為目標,立足自身,結合全國副省級城市和長三角城市的有益經驗,推動低保標準與服務能力城鄉一體化、“五社聯動”[2]區域一體化、養老服務品質化、慈善事業協同化,為杭州高質量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和“杭州都市圈”建設提供有力支持。

4.順應“數字治理”對深化民政事業整體智治提出新要求。隨著數字化時代的來臨,杭州確立了“全國數字治理第一城”的戰略定位,要求從單一數字經濟轉向整體數字治理。民政部門必須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杭州提出的“讓城市更聰明一些、更智慧一些”的發展思路,以數字技術全麵支撐民政工作,全麵實現業務條線、上下層級民政數據互聯互通、場景開發、賦能應用,進而建立民政大數據集成與賦能、大數據分析研判與決策支撐、人工智能技術、線上線下一體化功能等智慧民政管理服務體係。

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主要目標

(一)指導思想

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全麵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按照“四個杭州”“四個一流”的要求,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民政工作的係列重要論述,忠實踐行“八八戰略”,準確把握民政工作政治性、群眾性、時代性、協同性特征,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的重大戰略部署,以提升城鄉居民美好生活為根本目的,以深化民政各領域製度創新為動力,以高水平打造“六大示範區”為總目標,以完善“六大體係”為重點,以構建“六個共同體”為主抓手,貫徹落實“民政27條”[3],推進新時代民政事業高質量發展,繼續發揮杭州民政先試先行和示範引領功能,為高水平打造“數智杭州·宜居天堂”,加快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做出貢獻。

(二)基本原則

——黨的領導,多方參與。加強黨對民政工作的領導,強化民政各領域的黨建引領功能,為民政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有力的政治保障。厘清政府、市場和社會力量在民政領域中的職責,強化政府整體性治理,加大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力度,調動市場與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形成共建共參共促共享的民政事業發展新格局。

——目標引領,以民為本。深入秉持“民政為民、民政愛民”的理念,層層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民政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需求導向,著力破解民政事業發展短板,高效落實與創新民生保障事項,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機製創新,製度支撐。以機製創新為第一動力,以更加主動擔當作為的姿態,推進民政關鍵領域、關鍵方麵的工作機製創新。強化製度支撐功能,切實把製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推動民政“放管服”改革,提升社會化服務能力,推動民政成為高質量發展典範。

——數字賦能,法治保障。強力推進民政數字化轉型,加快大數據、物聯網、雲計算、區塊鏈等現代數字技術的有效應用,構建“整體智治、唯實惟先”的智慧民政管理服務體係。推動民政領域立法,依法規範民政管理與服務行為,加強民政執法機構與隊伍建設,全力提升依法行政能力。

——聚力攻堅,強基惠民。營造唯實惟先、善作善成的幹事創業氛圍,突出專班攻堅機製建設。堅持眼睛向下,把更多的財力、物力投向基層,把更多的人才、技術引向基層,配齊配好鄉鎮(街道)民政經辦服務人員和社區(村)養老服務人員,著力提升基層運行和服務保障能力。

(三)主要目標

1.2035年遠景目標

大救助能力、大養老能級、大慈善能量顯著提升,基層治理現代化水平顯著提升,基本社會事務均等化能力顯著增強,基本建成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相適應的民政事業發展體係。大救助的兜底性、精準性、整合性、專業性邁上新台階,率先建成高質量基本民生安全網,實現社會救助與助力共同富裕、社會保險、社會福利等社會政策無縫銜接,形成杭州特色的現代大救助體係。大養老高質量發展實現新跨越,率先實現養老服務現代化,高水平建成多元一體、線上線下的養老服務體係,智慧養老成為全國標杆示範區。基層社會治理水平實現新提升,高水平建成城鄉社區整體智治體係和現代社會組織製度、現代社會工作製度、現代社會誌願服務製度,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更加完善。公益慈善事業與公益慈善服務有機銜接取得實質性重大進展,智慧慈善、人人慈善、金融助力慈善實現新高度,高水平建成中國“慈善之都”。精細化、高效化、專業化的基本社會事務服務體係,民政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顯著增強。率先實現民政全領域數字化,智慧民政處於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

2.“十四五”時期主要目標

錨定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堅持問題導向、需求導向與目標導向相結合,堅持守正創新與唯實惟先有機統一,今後五年民政事業發展要努力實現以下主要目標:

——精準保障的社會救助取得新成效。構建形成製度銜接、部門合力、社會參與、智慧高效的“助共體”,新時代“1+8+2”大救助體係成熟定型,智慧救助全麵升級。建立健全解決相對貧困兜底保障機製,助力困難群體共同富裕,實現規範、精準、高效、智慧、溫暖救助,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達到14000元/年,“精準保障”示範區建設全麵完成,社會救助機製創新走在前列。

——幸福頤養的養老服務實現新進展。構建形成以“家門口養老”為特質、以“頤養社區”多元融合為載體的“養共體”。具有杭州特色的大養老服務體係基本建成,養老服務事業和產業協調發展,率先打造智慧養老院,護理型床位占比達到60%,培育100個康養聯合體[4],每萬老年人口擁有持證養老護理員達到25人,“幸福養老”示範區金名片全麵打響,大養老服務水平走在前列。

——和諧共治的基層治理得到新提升。構建形成以“鄰裏中心”為載體、“五社聯動”為抓手的“社共體”,黨組織領導的城鄉社區治理製度更加健全,“四型社區”[5]建設品牌全麵打響,“社區智治計劃”試點達到30個。新一輪公益性社會組織培育發展工程加快推進,“社會協和”[6]專項品牌深入人心,每萬人擁有登記和備案社會組織達到52個,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社會誌願者參與基層社會治理渠道更加通暢,“和諧治理”示範區建設全麵完成,基層社會治理效能走在前列。

——活力溫暖的慈善事業穩步新拓展。構建形成人人參與、人人可為、人人有為的“益共體”,科技賦能、金融助力的慈善雙擎驅動模式有效形成,慈善活動專業規範、慈善行為自主高效、慈善信息公開透明的現代慈善事業新格局加快形成。慈善活動專業化高效化能力和慈善助力共同富裕能力明顯提升,慈善品牌項目明顯增長,慈善捐贈總量穩步提升,慈善組織接受社會捐贈總量達到2.5億元,“溫暖城市”示範區建設全麵成型,現代“慈善之都”建設走在前列。

——精細高效的社會服務達到新水平。構建形成多樣群體覆蓋、社會力量參與的“幫共體”。跨省市移民工作協作能力有效增強,移民後扶精品項目和美麗移民村紮實推進,移民穩定發展與融入能力穩步提升。困境兒童保障服務與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實現新跨越,鄉鎮(街道)、城鄉社區“兒童之家”建設實現全覆蓋。殯葬改革持續深化,殯葬服務數字化、標準化實現鎮街全覆蓋,厚養薄葬理念普遍形成,生態葬法行政村覆蓋率實現100%,全麵建成“移風易俗”示範區,基本社會事務服務能力走在前列。

——便民惠民的整體智治邁出新步伐。構建形成政府主導、居民共享、社會參與的“智共體”,民政數字化轉型、智慧化賦能全麵推進,,政府端口與居民端口“兩端”協同發展,基本形成具有時代特征、杭州特點的便民惠民大智治體係。智慧救助惠民聯辦率達到100%,城市大腦“民生直達”平台民生保障政策“直達兌付”金額達到80億元/年,全麵建成“智慧民政”示範區,杭州“智慧民政”走在前列。

專欄2 “十四五”時期全市民政事業發展主要指標

序號

主要指標(單位)

2020年

2022年目標值

2025年目標值

精準保障

1

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元/年)

10584

11000

14000

2

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實體化運行率(%)

--

60

100

幸福養老

3

每萬老年人口擁有持證養老護理員數(人)

16

20

25

4

養老機構護理型床位占比(%)

55

58

60

5

康養聯合體數(個)

18

60

100

和諧治理

6

每萬人擁有登記和備案社會組織數(個)

50

51

52

7

每萬人持證社會工作專業人才數(人)

18

19

21

8

專職社區工作者社會工作職稱持證率(%)

52

55

58

溫暖城市

9

慈善組織接受社會捐贈總量(億元)

2.1

2.2

2.5

移風易俗

10

節地生態安葬率(%)

72

80

85

11

婚姻登記機關場所建設達國家4A級以上標準比例(%)

30

40

50

12

水庫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當地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率(%)

--

97

100

智慧民政

13

智慧救助“一件事”惠民聯辦率(%)

10

50

100

14

城市大腦“民生直達”平台民生保障政策“直達兌付”金額(億元/年)

3.2

70

80

三、主要任務

(一)健全精準保障的大救助體係

圍繞兜底保障與融入發展的要求,通過促進社會救助製度銜接,提升智慧救助能力,激發社會力量有效參與,建立健全解決相對貧困兜底保障長效機製,有效形成製度銜接、部門合力、社會參與、智慧高效的“助共體”。

1.加快社會救助政策銜接。健全深化“1+8+2”新時代大救助體係,適時修訂最低生活保障辦法,加快以基本生活救助、專項社會救助、急難社會救助為主體,社會力量參與為補充的分層分類救助製度之間的銜接。構建精準救助協同機製,重點在醫療、教育、住房、就業、災害等方麵形成完善的監測預警、主動發現和自動匹配機製。打造多層次分類的梯度救助機製,科學劃分社會救助圈,拓展社會救助類型和對象,促進社會救助政策與鄉村振興、就業、養老、醫療等政策製度的有機結合,提升救助整體效率與質量。強化救助項目統籌,整合資金投入方向、管理方式相近的社會救助項目。加強和改進臨時救助工作,科學製定分類分檔臨時救助標準。建立健全解決相對貧困的兜底保障長效機製,積極推進社會救助從按人口戶籍救助向按常住人口救助、從物質類救助向“物質+服務”類救助、從分散型救助向整合型救助轉變。

2.統籌提升社會救助水平。全市低保、特困人員基本生活標準每年按不低於城鎮常住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的30%、50%同步調整。其中,桐廬縣和建德市低保、特困人員基本生活標準按不低於杭州市定標準的80%執行;淳安縣作為特別生態功能區,低保、特困人員基本生活標準不低於全市平均水平;全市實現特困人員救助供養標準城鄉一體化。開展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果兜底“回頭看”,完善“兩線合一”機製,助力鄉村振興。進一步落實依靠家庭供養的成年重度殘疾人和成年三、四級精神、智力殘疾人按單人戶納入低保政策,確保符合條件的殘疾人應保盡保。完善鄉鎮(街道)臨時救助備用金製度,進一步規範先行救助程序和標準、類型和對象,完善主動發現,加大對鰥寡孤獨等特殊困難群體的探訪關愛,擴大社會救助覆蓋麵。

3.激發社會力量有效參與。拓展精準救助服務內容和形式,建立困難群眾救助幫扶小組,協助社會救助申請及動態管理,推進慈善組織、社會組織、愛心企業和誌願服務力量參與社會救助。通過設立社會救助服務項目,積極引導社會組織、專業社工、誌願者隊伍開展家境調查、人文關懷、心理疏導、資源鏈接、能力提升、社會融入等救助服務。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社會救助,鼓勵保險公司開發針對群眾生活困難提供保障的險種,推動社會救助“關口前移”。鏈接慈善與福彩資源,探索困難家庭救助幫扶綜合評估,推廣困難群眾愛心廚房、書房、臥房定向救助,積極發展服務類社會救助。全麵建立救助對象探訪關愛製度,積極引導黨員幹部結對幫扶社會救助家庭,實現社會救助家庭結對全覆蓋。

4.優化提升智慧救助水平。深化救助領域數字化改革,推進困難群眾救助“一件事”集成聯辦改革,形成“救助、管控、服務”的多業務協同、多維度管控、多元素幫扶的社會救助整體智治新模式。加快救助信息互聯互通、開放共享和救助服務“碼上辦”,逐步實現救助事項“一鍵核對、一證(居民身份證)通辦”,推動救助服務向移動端延伸。開展社會救助異地申請服務,推行將最低生活保障等救助審批權限下放至鄉鎮(街道),區縣(市)級民政部門強化備案管理和事後監管。強化救助信息共建共享,加強社會救助信息共享,定期為困難群眾提供“幸福清單”。

5.加強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兩級文件精神,根據杭州實際,出台細化的實施政策,完善生活無著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製度。進一步加強救助管理工作風險防控,加強源頭治理、全周期管理和社會監督工作,探索創新特邀監督員製度。深入推進流浪乞討人員的救助隊伍建設,做好救助管理政策法規與專業技術方法培訓考核,鼓勵支持救助管理人員學習社會工作、心理輔導、特殊人員照料等專業知識,提高救助服務質量。做好極端天氣下救助管理工作,深入開展“夏季送清涼”和“冬季送溫暖”活動,切實保障流浪乞討人員生命權益。完成杭州市救助管理站遷建工程。

專欄3 實施積極有為、精準高效的“助共體”前列計劃

1.實施助力共同富裕“五大行動”

實施“激勵激發”引導行動,全麵落實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救助所享受財政補貼、稅收優惠、費用減免等各項政策,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建立慈善救助基金等方式,引導社會力量參與。

實施“智慧助救”創建行動,開展救助“一件事”改革聯辦,全力推進線上線下一體運作,促進救助需求方、資源供給方與服務提供方的有效對接。

實施“暖巢關愛”普及行動,對老年救助對象開展居住與生活設施適老化改造,對未成年救助對象開展有針對性、個性化的居室改造和生活陪伴服務。

實施“幸福清單”送達行動,彙聚各部門幫扶救助資源,定期發放“幸福清單”。

實施“愛心向善”促進行動,引導企業、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社會誌願者參與社會救助。

2.健全解決相對貧困“五大機製”

健全主動發現機製,構建多級多層聯動救助網絡,提升主動發現、應急處置和快速救助能力。

健全精準識貧機製,實行“經濟狀況、健康狀況、教育狀況、居住狀況、就業狀況、社會參與”等多維度貧困評估。

健全長效幫扶機製,強化物質救助與扶誌、扶智相結合,推進“造血式”救助幫扶。

健全誠信評價機製,全麵推行申報社會救助事項守信承諾製度和失信記錄製度,構建守信激勵、失信懲罰機製。

健全盡職免責機製,保護基層救助工作積極性。

(二)深化幸福頤養的大養老體係

圍繞幸福城市建設的要求,推進養老服務從注重硬件建設轉向硬軟兼顧、居家養老從注重個人轉向人與環境並重、養老服務項目從生活照料為主轉向專業康複照護、養老服務隊伍從數量轉向“數量+質量”等四大轉型。通過構建開放融合的城市“大社區養老”新格局和農村“互助式養老”新模式,有效形成以“家門口養老”為特質、以“頤養社區”多元融合為載體的“養共體”。

6.強化基本養老服務能力。不斷深化公辦養老機構改革,以護理型床位建設為主,突出養老機構的生活照料、康複護理及助醫服務功能,到2025年,養老機構護理型床位占比達到60%。充分發揮鄉鎮(街道)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功能,大力發展助餐、助浴、助急、助醫、助行、助潔等服務。全力推進助餐服務體係建設,擴大助餐配送餐服務,完善城鄉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及老年食堂的長效運行機製。完善老年人能力評估製度,建立覆蓋本市戶籍失能失智老年人的長期照護保障製度。-持續推進認知障礙專業照護服務,加大建設“認知症友好社區”,強化認知障礙照護供給。持續推進敬老院改造計劃,加強山區、城郊地區等地老年人的基本養老服務保障,促進城鄉養老服務均衡發展。

7.加快“頤養社區”多元融合。持續推動“1+N”頤養社區[7]建設,推廣嵌入式“微機構”和“家院互融”模式,鼓勵有條件的養老機構運營社區養老服務場所,為居家老年人提供上門服務,推動居家、社區和機構養老協同發展。推進家庭適老化改造,建設社區居家“虛擬養老院”,推進家庭養老床位試點擴麵,因地製宜發展農村互助養老服務,發展“物業服務+居家養老”,不斷深化時間銀行[8]和養老顧問製度,積極打造“家門口的幸福養老”服務體係,為老年人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養老服務。全麵建立居家養老社區定期探訪製度,普遍建立社區居家養老緊急救援係統,支持和引導基層組織、社會組織等重點麵向獨居、失能、重殘、計劃生育特殊家庭等特殊困難老年人開展探訪與幫扶服務。

8.加快“康養一體”深度融合。建立和完善包括健康教育、預防保健、疾病診治、康複護理、長期照護、安寧療護等在內的綜合性老年健康服務,推動更多醫療康複資源進入養老服務領域。推進康養聯合體建設,以鄉鎮(街道)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全覆蓋為基礎,探索建立應急救護培訓基地、應急救護培訓師工作室等,護理員具備基本的康複和應急救護知識,高級護理員掌握康複技能,統籌建設市、區縣(市)、鄉鎮(街道)三級康養聯合體建設。到2025年,全市建成康養聯合體100個,形成覆蓋城鄉的康養服務網絡。探索建立政府、社會、個人合理分擔的康養服務保障機製,為老年人提供個性化、專業化的康養服務。培育和引進康養服務企業,吸引更多知名養老企業落地杭州。

9.全力推進“智慧養老”服務。深入推拓展“城市大腦”養老服務應用場景,構建養老服務數據算法模型,迭代升級“互聯網+養老”模式。深入對接“浙裏養”智慧養老服務平台,實現信息共享、供需對接和嚴格監管,為各級各類用戶提供便捷的養老公共服務、公益服務和鏈接市場服務。率先探索打造智慧養老院,引入養老服務機器人,提高服務效能,降低服務成本。持續推動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融入全國首個民生政策兌現平台——民生直達,進一步提升全市物聯智能養老服務水平。

10.加強養老護理人才隊伍建設。鼓勵高等院校開設老年護理類專業,為養老服務提供高層次應用人才。加強人才引進和人才培訓,積極打造專業化養老護理員為主導、家庭照護者為補充的養老護理隊伍。提升機構養老護理員的專業化能力,擴大高級護理員、技師級護理員在護理員隊伍中的比重,提高養老護理員的社會工作持證率。落實各項獎補政策,完善養老護理員薪酬福利待遇,提升養老服務人員經濟和社會地位。到2025年,累計培訓養老護理員(家庭照護者)5萬人次以上,持證養老護理員持救護員證比例達到60%。

11.推進養老產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全麵放開養老服務市場,吸引民間資本積極參與,營造一流的養老產業營商環境。打造“養老產業園”產業平台、康複輔具租售平台,壯大品牌養老企業,培育養老服務新業態,促進養老產業與其他產業的融合發展。深化杭州“都市圈”養老產業一體化建設,探索建立長三角“智慧養老產業”協同機製、養老行業綜合監管機製、養老服務人才培訓機製,構建政策法規有序銜接、體製機製協同創新、養老企業資質互認、服務標準一體發展、人才供給高效培養的“一體化”發展新格局。

專欄4 實施幸福頤養、多元融合的“養共體”前列計劃

1.實施家門口幸福養老“四大行動”

實施困難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行動。

實施助餐網點及助餐配餐服務行動,每個鄉鎮(街道)至少配建一家樞紐型、具備配送功能的自建型老年食堂,村(社區)具備一種以上助餐方式,對經濟困難且失能、高齡孤寡等老人開展訂餐配送服務。

實施家庭照護能力提升行動,鼓勵成年子女與老年父母就近居住或共同生活, 對需要長期照護的失能失智老年人家庭提供免費或低償的喘息服務,對家庭照護者提供免費的護理知識及技能培訓。

實施“叩門探訪”行動,探索居家養老社區定期探訪製度,銜接社會工作者、社會組織、誌願者等開展上門服務。

2.拓展“頤養社區”多元融合“三大機製”

拓展政府購買養老服務機製,重點對特殊困難老人在生活照料、陪醫陪伴、康複護理、家庭支持服務、心理健康等方麵開展購買服務。

拓展農村互助養老機製,積極支持村社培育和發展為老服務類社會組織,鼓勵鄉鎮(街道)、村設立互助養老基金,推進互助養老服務。

拓展康養服務進社區機製,推動家庭養老床位建設,依托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為居家老年人提供康養服務。

(三)構築和諧共治的大治理體係

圍繞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建設的要求,通過完善黨組織領導的城鄉社區治理製度,實施新一輪公益性社會組織培育發展工程,推動社會工作加快發展,暢通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誌願者參與基層治理渠道,有效形成以“鄰裏中心”為載體、“五社聯動”為抓手的“社共體”。

12.完善黨組織領導的城鄉社區治理製度。完善黨組織領導“四治融合”的城鄉基層治理體係,探索“一肩挑”村級組織權力運行監管機製,加強黨組織領導下的基層群眾自治製度,建立完善村(居)民委員會成員履職承諾製度,探索全麵建立村民代表履職規範化製度,全力推進社區“微自治”,夯實村(居)民自治基礎。加強村(居)務監督委員會建設,完善基層民主協商製度,探索製定城鄉社區民主協商杭州標準,充分發揮自治章程、村規民約、社區公約在城鄉社區治理中的積極作用。減輕基層組織特別是村級組織負擔,探索建立“社區(小區)鳴號、政府報到”機製,探索推行“零報表”和“最多報一次”“最多錄一次”等減負增效方法。全麵構建黨組織領導“三方協同”小區治理機製,探索小區專員製度和物業社工運行機製,到2025年,社區居民委員會下設環境和物業管理委員會實現全覆蓋。建立健全“平戰結合”的社區應急管理機製,加快培育城鄉社區應急管理類社會組織和誌願者隊伍,強化應急管理的社會工作介入機製,深入推進精密智控在社區應急管理中的應用。建立健全村民自治領域掃黑除惡常態化機製。大力推進國家和省級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建設,以體製機製創新助推全域基層治理創新。

13.推進城鄉社區智慧治理。高水平推進“政府管用、社區有用、居民愛用”的“社區智治在線”,聚焦社區群眾需求和治理服務場景應用,打造“全要素精密智控、全周期精準服務、全流程閉環管理、全維度治理場景、全內容數字生態、全業務融合平台”等“六全”為核心的社區智治體係。全麵推進城鄉社區治理數字化轉型,搭建麵向社區工作者的社區工作平台、麵向居民的社區服務平台,積極推動“最多跑一次”改革向社區延伸,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後一公裏”。深化智慧治理實踐,加快互聯網與社區治理和服務體係的深度融合,運用社區論壇、微博、微信、移動客戶端等新媒體,引導社區居民密切日常交往、參與公共事務、開展協商活動、組織鄰裏互助,探索網絡化社區治理和服務新模式。

14.提升城鄉社區服務能力。全麵推進“鄰裏中心”建設,探索建立“鄰裏中心”建設標準,提供集公共服務、商業服務、誌願互助服務及醫療衛生、養老與兒童青少年服務、鄰裏交往、居民議事等於一身的“一站式”綜合體服務。全麵提高社區服務供給能力,創新“五社聯動”機製,完善政府購買服務機製,探索社區發展基金會,鼓勵和引導各類市場主體參與社區服務,推動政府、社會和市場多方力量複合聯動。鼓勵社區探索設置“小區會客廳”“鄰裏坊”等公共活動空間,增強小區為民服務能力。加快城鄉社區一體發展步伐,全麵打響“四型社區”建設品牌,深化城鄉社區對口見學和結對牽手計劃,有效提升城鄉社區綜合服務能力。積極參與未來社區建設,圍繞“全主體鏈治理、全生活鏈服務、全參與鏈鄰裏”探索治理、服務和鄰裏三大場景建設。

15.促進社會組織規範發展。全麵加強黨對社會組織的領導,完善以社會組織綜合委員會為中心、社會組織黨校和社會組織黨群服務中心為陣地的社會組織黨建工作體係。到2025年,全市各級登記管理機關實現社會組織綜合黨委和社會組織黨校全覆蓋,市、區縣(市)、鄉鎮(街道)、社區(村)四級社會組織黨群服務中心有效覆蓋。構建社會組織活力激發機製,加大城鄉社區服務類社會組織培育發展,推動鄉鎮(街道)社會組織服務中心實體化運營,創新推進鄉鎮(街道)、社區(村)為民服務綜合體委托社會組織運營,持續推動政府購買服務和公益創投,培育孵化社會組織覆蓋率不低於90%。構建社會組織塔形質量管理機製[9],製定出台《杭州市品牌社會組織認定管理暫行辦法》,加快社會組織領軍人才和品牌社會組織培育。到2025年,實現等級社會組織占比達到70%以上,培育品牌社會組織100家、領軍人才50名。完善社會組織監管機製,強化社會組織“123”信用體係建設,出台《杭州市社會組織列入活動異常名錄或嚴重違法失信名單工作指引》,加強事中事後監管和執法力量,有力打擊非法社會組織和社會組織違法違規行為。

16.提升社會組織參與基層治理能力。探索出台公益性社會組織扶持與規範發展的政策,以製度引領推動公益性社會組織參與基層治理。全麵推進“網格+社會組織”工作機製,以網絡化方式整合供需信息、開展治理服務,實現社區居民群眾和轄區社會組織的快速對接。全麵打響“社會協和”品牌,著重在議事協商、平安建設、應急管理、微自治和社區服務、養老服務、救災救助、困難幫扶等領域打造一批可複製、可推廣、有影響力的社會組織參與基層治理經驗與做法。全麵探索社會組織參與鄉村振興戰略,培育和發展農村社區發展基金會、農村社區商會、農村社區文化營造協會等新型社會組織,提升其切入村莊景區化建設、文化和旅遊產業發展、農產品營銷等產業振興能力和水平,使社會組織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

17.加快社會工作創新發展。完善黨組織領導下社會工作發展機製,建立健全社會工作職業規範和服務標準體係。全麵推進鄉鎮(街道)社會工作站建設,打造樞紐型、綜合型、專業型的基層社會工作服務平台,到2023年實現全覆蓋。加快民政事業單位、城鄉社區和社會服務機構設置社會工作崗位,積極推動社會工作者職業資格與專業技術職務評聘相銜接。拓展社會工作服務領域,推動醫務、教育、企業等領域加快開展社會工作服務,率先在農村探索發展性社會工作,引導社會工作助力鄉村振興。加快構建市、區縣(市)、鄉鎮(街道)三級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培訓網絡,持續開展社會工作領軍人才和督導人才選拔培養,將高層次社會工作人才納入急需緊缺和重點人才引進範圍。完善誌願服務激勵與保障措施,廣泛開展誌願服務“時間銀行”等創新實踐,引導誌願服務力量紮根社區和為民服務機構常態化開展服務。到2025年,每萬人持證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達到21人,新增100個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培育100名社會工作督導人才和200名社會工作領軍人才,每百萬人誌願服務組織數達到33個。健全政府購買社會工作服務長效機製,探索“社會工作+慈善”運行機製,引導慈善組織購買或支持社會工作服務機構開展公益服務。

18.強化區劃地名公共服務能力。深化行政區劃管理製度,加強黨對行政區劃工作的領導,強化行政區劃管理的法治化科學化保障水平。完成第四輪並啟動實施第五輪行政區域界線聯檢工作,深入推進“智慧邊界”、平安邊界建設,提升行政區域界線管理水平。全力提升地名公共服務能力,探索建立地名公共服務與地名文化“專家庫”,加強地名命名更名管理,強化地名公共服務的國際化能力。探索推進“智慧地名”建設,基於地名“一張圖”設計理念,率先推進標準規範、地名地址大數據中心、數據建庫工具集、公共服務平台、業務管理平台與公眾服務平台、數字門牌等七大項內容建設,提升地名地址精細管理、精準服務水平。完善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開展“千年古縣”“千年古鎮”“千年古村落”地名文化遺產保護活動,推進地名文化遺產展示場館建設,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講好杭州地名文化故事。

專欄5  實施美好生活、和諧共治的“社共體”前列計劃

1.實施“鄰裏中心”建設行動

製定年度計劃,以新建、改造、購買、置換、項目配套和整合共享等形式,高標準建設300個美好社區“鄰裏中心”,全麵推進“鄰裏中心”實體化運行機製建設。

2.實施接軌亞運行動

精心組織開展“亞運進社區年”活動,100個“鄰裏中心”要有杭州特色、亞運特點、國際水準。

精心組織亞運誌願服務、社會組織服務,強化誌願服務、社會組織服務的亞運品牌。

精心實施地名文化國際化服務能力建設,在地名文化遺產保護的基礎上,對重點旅遊景區、重點道路、古村落等地名植入多國語言,強化地名文化的國際化服務能力。

精心實施鄉鎮(街道)社會工作站品牌化建設,創成30家具有全省乃至全國影響力的示範型社會工作站,打造100個鄉鎮(街道)特色社會工作站和200個社區特色社會工作室示範點,推動服務亞運和促進社區治理、社會工作、公益服務“四位一體”協同發展。

3.實施“五社聯動”機製建設行動

構建空間、利益、信息、資源、行動五大聯動機製,推進政府購買服務向多元購買服務轉型,探索社區發展基金會常態化運行機製,打造“五社聯動”品牌50個。

4.實施“有感智治”場景建設行動

探索“社區智治計劃”試點工作,其中“社區智治在線”平台覆蓋社區數達到200個。

大力推進麵向社區工作者和社區居民的智慧應用場景建設,實現服務對象與服務資源、服務內容的有效銜接,形成一批“居民有感、治理有效”的標杆性智慧應用場景。

5.實施社會組織“參與有為”行動

打造全國領先的社會組織服務綜合體,具備社會組織“黨建平台”“孵化平台” “展示平台” “合作平台”和 “交往平台”功能,建成15個社會組織示範園區。

構建符合新發展格局的行業協會商會,重點在數字經濟、智能製造、生物醫藥、環境保護、金融科技、現代物流等領域,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行業協會商會,提升市場化運作能力和公益服務能力。

提升社會組織參與基層治理能力,圍繞“社會協和”品牌和參與鄉村振興戰略,做精、做細、做實、做準各類服務項目,形成30個在全省乃具全國有影響力的項目。

6.實施社會工作特色發展行動

創新開展社工學院建設,每個區縣(市)與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合作建立1所社會工作學院,強化社會工作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

(四)打造活力溫暖的大慈善體係

圍繞促進與監管並重的要求,強化政府組織領導、行業自律、社會參與、法治保障、智慧支撐的現代慈善體製機製建設,全力打造“線上線下”融合發展工作機製,加快推進慈善項目化、專業化、組織化、服務化等“四化”建設,有效形成人人參與、人人可為、人人有為的“益共體”。

19.促進慈善行業協同發展。出台新一輪促進慈善事業發展的政策意見,提升慈善助力解決相對貧困、促進共同富裕的能力。加快市、區縣(市)慈善總會體製機製改革,打造樞紐型、服務型、行業性慈善組織,使其工作重心移轉至推動區域慈善行業發展上。推進慈善基地能力提升工程,創新慈善活動方式,豐富慈善幫扶內容,形成集聚輻射功能。切實推進“借網募集”,發動社會組織開展“項目募捐”,建強凝聚慈善力量的主陣地。穩妥探索慈善組織投資形式,確保慈善資產高效安全、保值增值,取得“造血性”突破。加強市內慈善組織與國內國際同行,以及與企業、媒體、學界等各領域間的交流合作,為慈善行業可持續發展彙集社會資源。整合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慈善組織等資源,加快培養一批長期參與慈善服務、熟練掌握專業知識和崗位技能的慈善人才隊伍,著重培養一批富有社會責任感、熟悉現代慈善理論、擁有豐富管理經驗的慈善組織管理人才。推進“錢塘善潮”品牌建設,強化公益慈善品牌效果。

20.推動“互聯網+慈善”融合發展。積極推進杭州市公益慈善資源大數據平台項目建設,打造全市統一的集行業管理、數據統計、信息公開等功能為一體的管理工作平台。通過市場化機製、專業化服務和資本化途徑,建成一個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開放式的市級新型公益慈善服務平台,著力發揮政策集成效應,為慈善組織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間、網絡空間、社交空間和資源共享空間。通過線上線下平台的相互融合,形成覆蓋市、區縣(市)兩級的管理工作體係。

21.堅持促進與監管並重發展。大力發展慈善組織和慈善信托,建立和完善慈善力量參與突發事件應對的體製機製。加強慈善信息和數據共享機製,建立健全全市慈善信息統計發布製度和以大數據為基礎的慈善行為記錄製度,提高慈善組織的社會公信力。加強對慈善活動的全過程監督管理,規範慈善行為,引導慈善組織形成行業自律機製。到2025年,慈善組織總量達到120家,基本形成組織化、多元化、專業化、智慧化、規範化的新時代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新格局。深入推動福彩“愛心驛站”和“銷售網點”建設,更新福利彩票發展理念,完善渠道布局,加強技術保障,嚴格市場管理,提升福彩創新發展能力。

專欄6 實施向善行善、溫暖貼心的“益共體”前列計劃

1.暢通公益慈善發展“三大機製”

探索建立城鄉社區需求點題、研究力量項目策劃、慈善組織有效承接、政府部門有效監管、人民群眾滿意調查的公益慈善項目化運行機製,每年推選“十個”慈善品牌項目,形成公益慈善的閉環聯動。

優化提升慈善項目設置機製,以“造血”扶貧、罕見病救助、居家養老、慈善助學、關注留守兒童、防災減災救災等領域為重點,優化項目設置。

構築公益慈善“微平台”“微組織”“微心願”“微服務”四微工作機製,使公益慈善行為成為社會新風尚。

2.形成“科技賦能、金融助力”雙擎驅動模式

發揮杭州數字經濟先行、金融機構集聚的優勢,依托城市大腦,通過推動組織和項目“上雲”的方式,加快推動公益慈善行業數字化轉型,積極探索區塊鏈、物聯網等新技術在公益慈善領域的應用。

以慈善信托為突破口,在慈善組織的資產管理和投資領域先行先試,鼓勵金融機構開發公益理財、債券、信貸等產品,為慈善組織、慈善信托提供融資和結算等金融服務,提高社會資本在影響力投資、公益創投等領域的活躍度。

3.加強“慈善基地”建設

做強慈善基地,在組織孵化、項目交流、人才培養、資源整合等方麵形成集聚輻射,打造5家省內一流、國內領先的慈善基地。

4.建設“錢塘善潮”文化品牌

采用項目化運作模式,整合市級係列公益慈善宣傳活動,形成包含前瞻性的高端峰會、專業性的研討論壇、實務性的交流沙龍、互動性的公益展覽等版塊的“錢塘善潮”公益慈善文化品牌體係。

認真開展對慈善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褒揚活動,發布“錢塘善潮”榜,釋放城市正能量。

(五)打造精細高效的大服務體係

圍繞精細高效建設的要求,全麵提升基本社會事務規範化、標準化建設,切實增強基本社會事務服務能力,強化品牌建設,有效形成多樣群體覆蓋、社會力量參與的“幫共體”。 

22.提升水庫移民創業致富與融合發展水平。強化水庫移民工作與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國土空間規劃、鄉村振興戰略等緊密銜接,圍繞“促進致富、強化服務、維護穩定”重點開展移民美麗家園建設、產業轉型升級、就業創業能力建設等工作。加強移民技能培訓、職業教育及就業創業帶頭人培育,提升移民自我發展能力,促進移民收入穩步提升。創新移民工作機製,通過提高項目規模化集約化水平、提升後期扶持資金使用效率、加快移民共同富裕步伐、推進移民融入當地社會,有效提升移民美好生活水平。到2025年,建成美麗移民村100個,水庫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當地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水平。

23.推進和美婚姻家庭建設。深入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大力推進婚姻登記機關規範化和標準化建設。全麵推廣“互聯網+婚姻服務”,持續加強婚姻登記數字化建設,優化婚姻電子證照共享應用,實現婚姻登記精細化、智慧化。深化和推進跨區域婚姻登記工作,推進結婚生育戶口“一件事”聯辦。紮實推進婚俗改革,加強“和美”婚姻文化建設。深入開展婚姻家庭輔導教育,探索離婚冷靜期內對當事人開展婚姻危機幹預的有效方法,引導群眾營造幸福婚姻、建設美滿家庭。

24.加快發展兒童婦女福利事業。進一步落實孤兒、困境兒童生活補貼標準自然增長機製和基本生活養育動態調整機製,持續推進適度普惠型兒童福利製度建設。推進兒童福利機構提質提效,加強基礎設施與服務設施建設,強化養育、醫療、康複、教育、社會工作、心理谘詢等多維服務,全麵提升集中供養水平。全力推進鄉鎮(街道)、社區(村)“兒童之家”建設,積極發展兒童服務類社會組織,實現建設與服務全覆蓋。加強留守兒童保護與服務,以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為重點,夯實監測預防、強製報告、應急處置、評估幫扶、監護幹預“五位一體”的救助保護機製。建立健全市、區縣(市)兩級聯動的未成年人保護工作協調機製,指導鄉鎮(街道)設立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站,指導和支持社區(村)設立未成年人保護崗位。加強農村留守婦女關愛服務,從心理健康、家庭教育、就業創業等維度強化關愛支持,保障合法權益。加強農村留守婦女關愛服務,強化精神關愛和家教支持,支持就業創業,依法保障合法權益。強化鄉鎮(街道)兒童福利督導員隊伍建設,優先安排社區(村)婦聯主席或居(村)民委員會女性委員兼任兒童主任。

25.深化綠色惠民殯葬改革。持續深化殯葬改革,繼續做好全國殯葬綜合改革試點經驗成果的複製推廣工作。編製殯葬基礎設施布局規劃,推進以骨灰堂、樹葬為切入點的節地生態安葬,節地生態安葬率達到85%。健全殯葬公共服務體係,推進惠民殯葬政策提標擴麵,強化殯葬服務事業單位的公益屬性,推進喪事服務規範化管理。深化群眾身後“一件事”數字化改革,提升服務便捷化、專業化水平。大力倡導殯葬新觀念、新風尚,將喪事簡辦、文明綠色殯葬等要求納入居民公約、村規民約,引導群眾破除喪葬陋習。打造“互聯網+殯葬服務”,建立和完善殯葬服務智慧平台,全麵推行“現場祭掃預約、網上綠色祭掃”,讓“數字文明祭掃”成為新常態。切實提高殯葬領域治理水平,強化製度建設,開展殯葬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整治行動,持續開展“青山白化”治理工作。

專欄7 實施精細高效、快速回應的“幫共體”前列計劃

1.實施新時代移民美麗家園建設行動

加大產業扶持力度,產業轉型升級資金投入達到項目資金比例50%。

建設移民美麗家園,加強供水安全保障、路網提質、供電設施、數字技術等基礎設施和黨群服務中心、文化禮堂、休閑廣場、養老照料中心、兒童之家、生態公墓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強化市場主體、社會組織、慈善組織、社會工作者、誌願者參與移民美麗家園建設,打造“創新強美、產業壯美、環境秀美、數智增美、風尚淳美、生活甜美”的新時代“六美”移民村。

2.開展婚姻登記服務提升行動

全力做好婚姻登記“全省通辦”,進一步加大補領婚姻登記證工作力度,加快實現婚姻集中登記前符合條件對象“能補盡補”。

探索離婚冷靜期內的家庭社會工作介入機製與心理危機幹預機製。

試點建設“婚俗博物館”“婚姻文化展示館”等實體化載體。

3.實施“兒童之家”建設行動

實現鄉鎮(街道)、社區(村)“兒童之家”建設與服務全覆蓋,打造“兒童之家”實體化運營的全國樣板。

實現兒童信息管理平台上下貫通、左右聯通,推進困境兒童認定無感智辦,優化我市兒童保護熱線服務流程和資源配置,加快並入“12345”政務服務熱線。 

4.推進殯葬改革能力提升行動

完成杭州市殯葬設施(2021-2035年)中長期規劃布局編製工作。

推行“入室為尊、入殿為貴”生態安葬,鼓勵樹葬、江葬、花壇葬,擴大群眾接受度和參與度。

探索“社會組織+殯葬改革”模式,推行向社會組織購買服務,更好滿足群眾殯葬服務需求。

製定、出台殯儀館集中守靈和殯儀服務站文明辦喪辦法,逐步解決社區治喪擾民問題。

提高規範殯儀比例,根據各地殯儀習俗,在設定行業規範、完善服務標準等方麵進行引導,形成若幹規範殯儀服務運行的有效模式。

建立殯葬聯合執法機製,推行“雙隨機、一公開”抽查機製,將嚴重違法失信的殯葬企事業單位和個人納入“黑名單”。

(六)打造便民惠民的大智治體係

圍繞數字技術全麵支撐民政工作的要求,著力推進“減負擔、增服務、促參與”的智慧民政建設,深化民政數源協同集成,拓展智慧民政應用場景,有效形成政府主導、居民共享、社會參與的“智共體”。

26.精準數字改革方向。積極打造城市大腦“民政數據艙”,緊盯社會救助、養老服務、社會事務、慈善事業等民政業務領域,建立民政數據“整合--開發--使用—監管”一體化機製,逐步實現民政主責主業全麵數字化、完全網絡化和高效智能化。強化算力技術,有效分析民政服務對象需求,有序推出民政數字化重大改革事項。全力推進民政服務“碼上辦”,有效構建“數據采集--需求分析—決策實施—評估修正”的閉環流程體係。強化人機協同,提升民政業務自動智能辦理能力,切實為基層減負、切實增進服務效能。強化便民惠民的智慧民政場景建設,聚焦城鄉社區、養老、慈善、福彩等重點領域,推進生活數字化、公共服務數字化。

27.加強數源體係建設。深化民政領域“最多跑一次”改革,建立多部門數據共享機製和協同治理機製,迭代升級市民政共享交換平台,建立市、區縣(市)、鄉鎮(街道)、社區(村)實時動態四級組織架構。探索製訂民政工作數字化協同管理實施辦法,有效形成民政業務協同、數據共享、精準高效、綜合研判的智慧工作新機製。建立民政數據使用體係,通過時效性、規範性、對比性提升數據質量,通過確認數據主體、數據權限、數據標準強化分級分類開放共享,通過數據脫敏、安全監測預警、數據全生命周期管理保障數據安全和個人隱私。

28.推進標準規範建設。注重頂層設計與基層實踐相結合,按照整體智治的要求,從數據“主體、內容、製度、技術”四維度,率先探索製定智慧民政標準規範,提升智慧民政規範化、標準化水平。鼓勵和支持區縣(市)民政部門結合自身實際,在智慧民政標準規範上做“加法”,創新智慧民政標準規範的實踐模式。探索智慧民政指數,結合智慧民政標準規範,以民政資源數據化水平、民政工作數字化水平、民政服務智能化水平為重點,研究推出智慧民政指數,定期發布並納入考評考核。民政資源數據化率和民政服務智能化率顯著提高,全麵做到“標準引領、指數衡量”。

專欄8 實施集成協同、便民惠民的“智共體”前列計劃

1.深入推進城市大腦“民生直達”平台建設

在城鄉居民通過“民生直達”平台,即可實現高齡津貼、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供養、困境兒童福利等兜底性基本民生保障政策“直達兌付”的基礎上,進一步整合政府職能部門各類惠民利民政策,通過數據協同、流程再造,基本實現從“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轉變。 

2.推進智慧民政“四景一網”建設

推進“智慧社區”場景建設,推廣“社區智治在線”,建成以區縣(市)、鄉鎮(街道)、社區為單位的智治試點項目30個。

推進“智慧養老”場景建設,完善健康檔案建立、健康評估、健康幹預、安全識別及強化個體畫像的生活照料、活動安排、信息推送與服務供給,率先打造一批“智慧養老院”。

推進“智慧福彩”場景建設,提升福彩業績數據自動生成與決策分析能力。

推進“慈善捐贈直達”場景建設,推進 “鏈上公益”“指尖公益”。

加快民生公益網功能升級,不斷豐富公益的數字化應用場景。

3.推進市民政文化展示館數字化建設

植入現代數字技術,建設集民政文化展示、民政公共服務、民政居民體驗等多功能的、線上線下一體化的國內一流民政文化展示館。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黨的全麵領導

加強黨對民政工作的全麵領導,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確保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民政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在杭州落地生根。嚴格落實每屆黨委、政府任期內召開一次民政會議機製,認真研究解決民政事業發展中的重大事項、重大問題。深入貫徹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更加注重黨的組織體係建設,不斷增強各級黨組織的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群眾組織力、社會號召力,把黨員組織起來,把人才凝聚起來,把群眾動員起來。強化“為民先鋒”黨建品牌以及10個子品牌建設,把“為民先鋒”打造成杭州民政黨建金品牌,不斷激發各級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黨員幹部的先鋒模範作用,持續推動全市民政事業高質量發展。紮實推進“清廉民政”建設,完善“四責協同”機製,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高質量完成廉政風險防控。

(二)創新民政發展機製

健全政府主導、部門協同、社會參與、技術支撐的民政工作管理體製和運行機製,深化省市聯動、市區(縣市)聯動、部門聯動、專家學者與社會力量參與的協調機製。建立完善激勵擔當、整治不擔當的考評管理機製,培養嚴謹細致作風,紮實“走親連心三服務”活動,提升民政鐵軍良好形象。健全有效的激勵與約束機製,引導社會組織、市場主體、事業單位進入民政相關領域提供治理與服務資源,增進民政工作社會化、專業化程度。健全資金投入保障機製,將社區(村)運轉經費、服務群眾專項經費、社區工作者和村幹部報酬津貼列入各區縣(市)財政預算,積極探索多渠道、多形式、多層次的民政事業發展資金籌措機製。完善項目化推進機製,將民政領域更多迫切需要解決的基本公共服務事項按程序納入民生實事項目。

(三)加大項目建設力度

以補短板、強優勢、提品質、增效能為思路,圍繞民政重點領域,進一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服務便捷的基礎設施服務網絡,不斷強化民政社會服務的基礎支撐功能,提升城鄉居民的生活品質。堅決摒棄“民政工作隻是民政局的工作”的觀念,齊抓共管、協調聯動,統籌推進基本民生保障、基層社會治理、基本社會服務等重點項目建設。建立民政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全過程監督評估機製,對主要任務、重點舉措、主要指標、重點項目等進行層層分解、層層落實,建立部門與第三方協同的中期、末期督促考核機製,保障“十四五”規劃有效落地、發揮實效。“十四五”時期,全市計劃安排民政業務工作領域重點建設項目27個,概算總投資24.82億元。

(四)強化民政隊伍建設

圍繞信念堅、政治強、本領高、作風硬的目標,實施“五雁遞進”工程和“四苗培養”工程,鍛造一支永葆忠誠、竭誠為民、務實奉獻、創新擔當、清正廉潔的民政幹部隊伍。 落實實施“專業賦能”行動,統籌推進民政執法、養老護理、特殊教育、殯葬等領域人才隊伍培養,建設一支專業化、高素質的民政係統專業技術人員隊伍。實施“能力提升”行動,規範基層民政專職工作人員招錄、培訓,建設一支覆蓋城鄉的能夠擔當民政高質量發展重任的基層民政隊伍。

(五)突出民政文化引領

堅持以民政文化為引領,弘揚和踐行“忠誠看齊、為民愛民、擔當奉獻、務實創新”新時代杭州民政價值觀,培育養成全體民政人的共同理想信念、價值追求和行為規範,為推動民政事業高質量跨越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精神支撐。全麵加強“紅色文化”建設,構建紅色文化、孝道文化、社區文化、慈善文化、社團文化、地名文化、婚俗文化、殯葬文化、民政“家”文化等有機結合的民政文化體係。著力推進“四個一”民政文化工作舉措,即培育實施一批民政文化精品工程、推出一批深受群眾歡迎的優秀民政文化作品、選樹一批民政係統的優秀典型和標兵集體、打造一批富有民政特色的文化精品項目,發揮民政文化在引領社會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等方麵的作用。

注釋

[1]“1+8+2”大救助體係:“1”是指大救助信息係統;“8”是指低保、特困、受災、醫療、教育、住房、就業、臨時救助等基本救助;“2”是指統籌杭州福彩、慈善專項救助基金。該體係的重要特征是“資源統籌、部門聯動、社會參與、平台支撐、數據共享”。

[2]五社聯動:在黨和政府領導下,以社區為平台、社會組織為載體、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為支撐、社會誌願者為輔助、社會公益慈善資源為補充,實現“五社”相互支持、協調互動的機製。

[3]“民政27條”:《中共杭州市委 杭州市人民政府關於著力打造六大示範區 推進新時代民政事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的關於推進杭州市新時代民政事業高質量發展的27條意見。

[4]康養聯合體:依托養老或康複機構,整合康複醫師、康複治療師、康複護士和護理員資源,為老年人提供個性化、專業化康複護理服務。市、區縣(市)、鄉鎮(街道)層麵都建立康養聯合體,不同層級的聯合體明確不同定位與要求。

[5]四型社區:國際化社區、田園社區、撤村建居社區、智慧社區四種類型的社區,“四型社區”示範點創建有各自細化的評價指標體係,是推進杭州市社區治理創新的重要抓手。

[6]社會協和:是構建黨建領和、政府主和、社會協和、智慧促和、法治守和、文化育和的市域社會治理體係(“六和塔”工作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指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工作。

[7]“1+N”頤養社區:“1”是指老年人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全齡段、一站式養老服務,“N”是指多項增值服務,是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多元融合的重要體現。

[8]時間銀行:為促進誌願服務可持續發展,建立的誌願服務時間存取機製。

[9]社會組織塔型質量管理機製:以社會組織等級評估為塔基、品牌社會組織為塔身、社會組織領軍人才為塔頂的質量管理機製。

[10]“五雁遞進”工程:一是引雁工程,解決年輕幹部來源問題,組織開展局係統優秀年輕幹部跨單位競崗交流;二是育雁工程,深化民政年輕幹部“三度課堂”、“三學三問”學習機製以及“民政大講堂”平台建設;三是雛雁培養工程,以“80後”至“90後”年輕幹部為重點,培養一批優秀科級年輕幹部;四是精雁培養工程,以“80後”至“90後”年輕幹部為重點,培養一批副處級優秀年輕幹部;五是領雁培養工程,以“80後”至“90後”年輕幹部為重點,培養一批正處級優秀年輕幹部。

[11]“四苗培養”工程:一是選苗蓄水工程,注重著眼長遠,源頭儲備,兼顧數量與質量、年齡與本領,拓寬視野發現儲備優秀年輕幹部;二是一線蹲苗工程,堅持把蹲點調研作為培養年輕幹部的主陣地,安排年輕幹部在一線蹲苗、在一線成長;三是育苗培優工程,依托陣地品牌優勢,組織年輕幹部積極參與政治理論和業務知識學習;四是優苗成才工程,以培養年輕幹部為目的,組織開展局係統科級幹部跨單位競崗交流,以不斷優化幹部結構為目的,重點選拔任用優秀年輕幹部,努力建設一支與民政事業高質量發展相匹配的民政幹部隊伍。


附件:杭州市民政係統“十四五”期間重大建設項目彙總表.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