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號: | 002489524/2023-00364 | 公開方式: | 主動公開 |
文號: | 公開日期: | 2023-06-12 | |
發布單位: | 杭州市民政局 | 關聯類型: |
戚敏敏委員:
您在市政協十二屆二次會議上提出的《關於完善“15分鍾公共服務圈”,打造一站式社區服務綜合體的建議》(第607號)收悉。我局高度重視、認真研究,經我局主辦,市委組織部、市發改委、市建委、市衛健委會辦,現將辦理情況答複如下:
“一老一小”工作牽動著億萬家庭,如何優化養老托育服務供給,更好地滿足老年人健康服務和嬰幼兒照護服務需求,是全社會關注的重點。您通過深入詳實的調研,對完善社區“一老一小”公共服務設施,增強基層優質服務供給能力提出了深刻的見解,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前瞻性,對深入推動“一老一小”服務體係健康有序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和借鑒作用,我們將積極吸收借鑒您的寶貴意見,從以下幾方麵努力,持續深入推進社區“一老一小”服務體係建設:
一是加強規劃布局,推動均衡化配置。我市高度重視“一老一小”工作,建立市委社會建設委員會統籌下的專班工作機製,市民政局牽頭負責養老服務工作,市衛生健康委員會牽頭負責老齡健康、托育工作,各部門協調落實“一老一小”各項具體工作任務,並將“一老一小”各項工作落實情況納入各部門和各區、縣(市)的目標考核體係,定期檢查重點工作進度,確保各項政策落到實處。此外,將“一老一小”工作納入未來社區、未來鄉村公共服務矩陣,並列為“現代社區”建設重點內容著力攻堅。通過數字化手段推動公共服務資源合理布局配置,以人口分布和結構的動態變化為基礎,構建公共服務空間治理地圖、公共服務資源均衡指數、公共服務標準動態推演沙盤等數字產品和模型,為政府部門管理和配置公共服務資源、規劃和安排社會事業項目、補齊服務短板提供決策依據。建立常住人口和公共服務設施資源的動態監測和評價機製,通過全域監測、五色預警、動態推演,為公共服務設施資源的規劃建設、資源招引、管理運營、有機更新提供決策依據。推動共享式公共服務供給方式改革,對“紅色預警”卻又短期內無法補齊短板的地區,因地製宜設計流動式共享式政策舉措。下一步,我們將緊盯短板弱項,強化部門協作,指導各地推深落實工作要求、指標任務,不斷提升“一老一小”工作的整體推進水平。持續提高“人口、資源”兩本賬的動態精準性,進一步拓展服務資源領域,建立上下聯動的公共服務資源數據更新運營機製。完善空間治理模型,不斷提升監測預警、數字治理、政策推演的科學性和合理性,推動公共服務設施布局優質均衡。
二是加強要素支撐,推動高質量發展。從製度、經費、人才等要素入手,構建全方位保障體係,不斷提升“一老一小”基層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水平。以市政府名義出台《“一老一小”整體解決方案》,製定出台關於居家養老服務用房配建實施辦法、已建成住宅小區居家養老服務用房配建工作方案、普惠性嬰幼兒照護服務機構認定管理暫行辦法等配套文件,擬出台《關於加快建設基本養老服務體係的實施意見》和《關於加強城鄉社區服務綜合體建設的實施意見》,不斷加大“一老一小”服務政策支持力度。推進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建設,製定全國首部基本公共服務資源管理規範《基本公共服務編碼規範》,對11類(基本)公共服務的設施資源進行統一編碼和要素規範,建立公共服務資源能力描述和評價指標體係;製定《杭州市基本公共服務標準(2022年版)》,明確了11大類25項基本公共服務的對象、內容、標準和責任,保障“15分鍾公共服務圈”服務質量。養老服務財政資金投入力度不斷加大,福彩公益金55%以上用於養老服務,市、區兩級財政每年投入超6億元。實施養老護理員技能提升行動,落實護理員持證獎勵、入職獎補政策,累積為1000餘名養老護理員發放1000-3000元及3-5萬元不等的持證獎勵、入職獎補。在市屬院校、養老機構設立實訓實踐基地,鼓勵高等院校、職業院校等開設“一老一小”服務相關專業,聯合浙工大等高等院校開設人才研修班、護理員崗前及繼續教育培訓等,年均培訓人數達6000餘人次,每萬老年人擁有持證養老護理員數達25.67,托育從業人員持證上崗率84.66%。下一步,我們將繼續深化“一老一小”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健全完善場地保障、資金補助、人才培養、激勵扶持等配套製度,提升公共服務彈性供給能力,不斷增強居民對“一老一小”工作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三是加強陣地建設,推動普惠化共享。以滿足人民群眾對於美好生活的需要為導向,緊抓老舊小區提升改造、未來社區和未來鄉村建設契機,通過開辟增量、盤活存量等形式深入挖掘空間潛力,建成220個社區服務綜合體,推深做實以黨群服務中心為主陣地,集公共服務、文體娛樂、養老托育、醫療衛生、便民商業於一體的綜合性服務矩陣,推出上城區“鄰裏坊”、西湖區“幸福薈”、濱江區“鄰聚裏”等一批綜合服務品牌,實現傳統碎片化的社區服務向精準化、專業化、集約化轉型升級。落實《杭州市嬰幼兒照護服務設施配建辦法》,在土地出讓、城市更新、老舊小區改造、未來社區建設中,加強托育服務設施配建,全市提供嬰幼兒照護服務各類機構1085家,托育服務設施街道(鄉鎮)覆蓋率98.96%;建立嬰幼兒成長驛站450個,驛站街道(鄉鎮)覆蓋率89.12%,示範型驛站227個,擁有示範型嬰幼兒成長驛站街道(鄉鎮)占比78.24%。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已建成住宅小區居家養老服務用房配建工作。在中心城區特別是老舊小區,注重挖掘潛能、整合資源,優先將機關企事業單位閑置用房用於養老服務,推動已建成住宅小區補足配齊養老服務用房麵積近10萬方。打造家門口養老服務陣地,建成鄉鎮(街道)示範型居家養老服務中心227家,實現全市域覆蓋,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康複護理、托養服務、家庭支持、社會工作和心理疏導、輔具租賃等六大功能服務,同時注重融入數字化,建立智慧助餐、健康支持和無感監測等場景。建成村社級居家養老服務中心2600餘家,為老年人提供“一站式”養老服務,與鎮街級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實現錯位發展、互為補充。推行“中央廚房+中心食堂+助餐點”等多元助餐模式,建成約1600家老年食堂(助餐點)。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加大社區服務綜合體建設力度,指導各地整合資源,通過新建、改建、置換、租賃、購置、共建等方式,不斷拓展“一老一小”公共服務空間,打造一批有活力、有人氣、有影響的社區服務綜合體。緊扣“大社區養老”新格局,推進落實《杭州市養老服務設施布局專項規劃》,通過未來社區、老舊小區改造提升,盤活存量用房,通過租賃、購置和置換方式靈活配建,充分聽取居民意見,合理配置服務功能,盡可能發揮養老用房最大效能。嚴格落實《杭州市嬰幼兒照護服務設施配建辦法》,合理規劃布局與常住人口規模相適應的嬰幼兒照護服務設施,加強社區嵌入式、分布式、小型化的托育服務設施建設。
四是加強服務供給,推動獲得感提升。圍繞助力“浙裏康養”“浙有善育”,打造服務“一老一小”友好場景,2022年以來,開展“為老為小”活動和服務70萬餘場次,服務“一老一小”人員485萬餘人次,“一老一小”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各類服務,獲得感和幸福感有效增強。健全完善以社區為平台、社會工作者為支撐、社會組織為載體、社區誌願者為輔助、社會慈善資源為補充的“五社聯動”機製,培育發展5.9萬家社會組織,成立社區發展基金會52家,全市誌願服務組織達5.5萬餘支,充分發揮“五社”在優化“一老一小”服務體係中統籌力量、盤活資源、專業賦能等優勢,推出“點亮微光,守護記憶”“七色彩虹”“四葉草”等一批特色服務項目,落地落實“老有所養、幼有所育”的美好場景。依托“一老一小”服務設施,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公益創投等方式廣泛支持社會組織、社會工作機構進社區開展“一老一小”服務,湧現出社區“少年宮”、公益“夏令營”、“小手拉大手”共建美好社區、認知症家庭關愛服務、農村困難老人探訪等一批品牌項目。大力推廣社區服務綜合體社會化、連鎖化、品牌化運營模式,全市80%以上的社區服務綜合體引進第三方社會力量參與運營,以項目化形式不斷豐富服務內容、優化服務體驗,激發空間活力。如濱江區探索推廣“社區合夥人”製度,引入社會資本參與社區服務綜合體建設管理,推動養老、托幼、助餐等服務更加專業化。以政府購買服務、專職社工等形式保障基層力量,創新探索“養老顧問”模式,為老年人提供個性化谘詢及訂製服務。下一步,我們將不斷發揮社區服務綜合體平台作用,深化“五社聯動”機製,充分整合社會工作機構、社區社會組織、社區誌願組織、慈善組織等多方業態資源,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公益創投等方式廣泛支持社會組織提供專業化、針對性的服務項目,不斷提升“一老一小”的多元化、精細化服務水平。鼓勵支持發展社區互助式養老、臨時托管式公益服務,擴大“一老一小”服務社會參與,推動政府、社會力量、誌願者與為老服務需求的有效對接。
真誠感謝您對我市“一老一小”工作的關心和支持!
杭州市民政局
2023年5月26日
(聯係人:吳強,聯係電話:89586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