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號: | 002489524/2024-01366 | 公開方式: | 主動公開 |
文號: | 杭民函〔2024〕32號 | 公開日期: | 2024-06-07 |
發布單位: | 杭州市民政局 | 關聯類型: |
方軍委員:
您在市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上提出的《關於加快我市地名文化建設,擦亮曆史文化名城窗口的建議》(第38號)收悉。您提案所反映的問題精準深入,所提對策非常具有現實指導意義。我局高度重視、認真研究,經我局主辦,市農業農村局、市建委、市文化廣電旅遊局會辦,現將辦理情況答複如下:
一、我市地名文化建設工作情況
(一)緊扣三個“有”,築牢地名文化建設基礎樁。一是深挖資源,讓地名文化建設有米可炊。借助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通過實地調研、資料考證、座談論證等多種方法,收集9萬多條地名數據,並詳細記錄其曆史沿革、來曆含義等文化屬性信息,建立覆蓋全市的地名信息化係統,為地名文化保護奠定了基礎。在調查現存地名的同時,加強對已消失的曆史地名的挖掘整理,如《杭州市地名誌》專門設立“曆史地名”卷,收錄1984—2005年消失街巷地名近700個;濱江區開展“尋找消失的地名”活動,征集並評估確定曆史地名200多個。二是城鄉並重,推進地名文化建設城鄉融合有條不紊。貫徹落實“鄉村著名行動”工作要求,製定《關於加強全市鄉村地名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指導各區、縣(市)結合當地實際,提升鄉村地名管理服務體係;在全市範圍內推廣村落樹牌立碑工作,挖掘、梳理村落名稱由來、曆史變遷、風俗文化等相關內容,以樹牌立碑等方式保存、傳承村落文化。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設立村地名文化碑牌200餘個。三是建章立製,讓地名文化保護有規可依。編製《杭州市地名文化遺產保護總體規劃》,全麵分析杭州地名文化遺產保護現狀、主要問題,係統梳理地名文化遺產特征、底數,明確評定標準、保護原則、保護內容、方法要求、利用規劃等,為全市地名文化遺產保護提供了規範、標準。按“搶救第一、保護為主,弘揚傳承、合理利用”的原則,對全市古鎮(村落)、古街、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等地名開展調查、論證,公布三批市級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共278個,其中10個列入省級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二)答好“三道題”,搭建地名公共服務便民橋。一是編纂圖書,在墨香中答好地名文化傳承必選題。積極推進地名普查成果轉化,共編纂出版《杭州市地名誌》《杭州曆史地名典故》《西湖區地名詩話》等地名書籍60餘本,全麵整理保存地名史料、普及地名文化知識、促進地名信息共享。二是拍攝視頻,在鏡頭中答好地名文化傳播基礎題。打造《錢塘舊事》地名文化品牌,將已列入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中的地名以微視頻的形式呈現,多視角、多層麵挖掘地名文化遺產曆史底蘊,增強群眾對地名文化的認知和對地名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截至目前,共拍攝《打銅巷》《拱宸橋》等10餘部錢塘舊事係列地名文化短視頻。三是數據共享,在數字化中答好地名文化服務提升題。牢抓數據底座,不斷完善地名數據庫建設,全麵完成標準地名數據橫向、縱向共享互通。從縱向來說,國家、省、市、區(縣、市)四級數據無縫對接,目前我市6萬餘條地名數據推送至國家地名信息庫,可供公眾查詢;從橫向來說,地名數據已與市數據資源管理平台實現對接,各有關部門可以實時獲取地名信息。在地名數據庫建設基礎上,運用物聯網、GIS技術,探索數字門牌等“互聯網+地名”應用,向市民提供地名來曆含義、沿革演變、地名故事等地名信息查詢服務。
(三)聚焦三個“力”,奏響地名文化建設共鳴曲。一是聚焦影響力,積極舉辦地名文化主題宣傳活動。近年來,接連舉辦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周年杭州地名文化展、黨史中的杭州地名、杭州地名大會、亞運地名文化主題展演等多場大型地名文化主題宣傳活動,通過展覽、知識競答、文藝展演等多種形式,生動展現豐富而厚重的杭州地名文化,得到中國社會報、人民網、浙江新聞、澎湃新聞、浙江之聲、杭州日報等媒體的宣傳報道,大大提高了我市地名文化“曝光率”“點擊量”。二是聚焦親和力,組織開展地名文化“三進”活動。將地名文化宣傳的觸角向基層延伸,指導區、縣(市)走進村莊、社區、學校,開展“家鄉名字背後的故事”“跟著地名遊上城”“小小地名傳承人”“地名文化知識有獎問答”“元宵猜地名燈謎”等各類互動性強、參與度高的小而美的地名文化活動,讓地名文化從“王謝堂前燕”,到“飛入尋常百姓家”。三是聚焦吸引力,創新開發地名文創產品。開發地名書簽、地名徽章、地名文具、地名冰箱貼、地名大富翁等地名文創產品,通過文創設計賦予地名新的活力,讓地名成為“帶得走的文化”。如以富陽區東梓關村地名為主題,設計地名彩繪徽章,同時在徽章包裝上附有二維碼,通過手機掃一掃,即能看到在東梓關全景圖中標注的170多處小地名,以及這些小地名的文字介紹、視頻介紹、定位導航、方言版讀音等。
二、下一步工作計劃
杭州是中國七大古都之一、國家曆史文化名城,地名文化底蘊深厚,一直以來,我局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重要指示要求,積極開展地名文化挖掘保護、傳承弘揚工作,用心用情講好“杭州地名故事”,但確實還存在地名文化集中展陳窗口缺少、宣傳爆點不足等問題,下一步,我局將認真聽取您的寶貴建議,聯合市農業農村局、市建委、市文旅局等相關部門,進一步提升我市地名文化建設工作,助力杭州高水平打造一流曆史文化名城和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城市典範,具體做好以下三方麵工作:
一是做好“實”的文章,加快推進地名文化宣傳陣地建設。大力推動在蕭山區南陽街道打造的“潮”地名文化館升級為浙江“潮”地名文化館,加快推進展館落地建設工作。展館擬以圍繞錢塘江潮而形成的觀潮、聽潮、防潮等地名為切入點,以“幹在實處、走在前列、勇立潮頭”的浙江精神為內核,打造成集“潮”文化展示、研學教學、學術研究於一體的地名文化傳播基地。展館麵積約800平方米,計劃今年開館,建成後將成為我市最大的地名文化展示設施。指導臨平區做好臨平地名文化館的建設工作,從建置沿革、“山水臨平”“紅色臨平”等多角度挖掘臨平地名背後蘊藏的豐富文化內涵。結合未來鄉村、和美鄉村建設,因地製宜開展村落樹牌立碑工作,讓地名成為鄉愁記憶的特色文化符號。
二是做好“融”的文章,加快增強地名文化宣傳品牌效應。積極推進地名和文旅融合,在“2024文旅市集·宋韻杭州奇妙夜”等文旅宣傳活動中,融入地名元素,結合光影裝置、AR技術等多樣化介質,打造可觀、可感、可體驗的地名文化展示場景;充分發揮地名的地理標識功能,鼓勵在鄉村旅遊宣傳中融入地名元素,如在杭州市民宿伴手禮大賽等活動中,從地名文化角度對鸕鳥蜜梨、臨安山核桃、西湖龍井等伴手禮品牌進行宣傳,充分展示杭州的地名文化,也提升民宿伴手禮的文化內涵和品牌特色。強化互聯網思維,創新地名文化視頻拍攝方式和宣傳載體,持續擦亮“錢塘舊事”地名文化品牌。
三是做好“新”的文章,加快提升地名文化的數字化展示。聯合市文旅局,為融合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新興技術打造的全國首個城市數字人“杭小憶”批量“喂養”地名數據,增加其地名文化內涵,打造成為杭州地名文化智能宣傳大使。積極溝通市建委,在城鄉風貌“智彙通”等鄉鎮文化數字化展示平台,開發山川河流、道路門牌、地名文化遺產等地名文化展示版塊。逐步推進“數字門牌”建設,在助力提升基層治理現代化水平的同時,將門牌打造為地名文化展示的數字化窗口。
衷心感謝您對我市地名文化工作的關心和支持!
(聯係人:楊嫻,聯係電話:89586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