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館以習近平總書記“人民的運河”“遊客的運河”的殷切囑托為指導,深入挖掘大運河深厚的曆史文化底蘊,將民族團結內容融入場館建設,做好民族團結“三篇文章” 賦予千年運河新內涵,讓參觀者在感悟大運河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做好“博物館+”文章,嵌入民族團結元素,賦予運河博物館以新內涵。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探索“+民族”陣地創建模式,將民族團結元素多維度嵌入大運河博物館建設。一是突出民族團結意識,構築共有精神家園。依托博物館公共文化設施資源,將習近平總書記對建設大運河文化帶作出的重要指示以及關於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貫穿於博物館建設全過程,有效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入人心,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二是植入民族團結內容,增強中華文化認同。打造“運河+民族團結”深度融合宣傳模式,將新時代民族工作的主線、主題,“三個離不開”、“四個與共”原則與“五個認同”準則及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視覺形象等內容,有效融入博物館,向廣大群眾普及民族知識、講解民族曆史、弘揚民族文化,不斷拓展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空間,推動構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大宣傳格局。三是融入民族團結故事,加強民族文化熏陶。組織開展“音為亞運、聽遊運河”、“迎亞運展未來”、“春聯書法展”等活動,吸引各族群眾積極參與,僅亞運期間接待全國少數民族參訪團、港澳青年祖國行、浙疆青少年交流活動暨阿克蘇小學生赴杭認親交流夏令營走進拱墅等走訪參觀540批48萬餘人次。在“潤物細無聲”中不斷鞏固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基礎。
做好“主題+”文章,增強文化交流互動,賦予運河博物館以新活力。圍繞運河曆史、民族文化、宋韻主題,每年推出係列主題活動,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僅2023年全年即開展特色活動252場次。一是立足基地資源,創新教育體驗活動。推出“運河十二時辰,運河十二人生”研學項目,通過沉浸式的體驗,讓人們體味古往今來大運河沿岸的民俗文化和人生百態。舉辦運河探索之旅活動40場,組織引導觀眾深入了解一千多年來,各族群眾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民俗風情畫家吳理人先生常年駐守博物館,以民俗畫的形式,記錄運河58個遺產點,展示大運河沿岸的風土人情,世事百態。二是做精品牌活動,講好中華民族節日故事。推出“運河博物館的節日之旅”文化係列活動,激發青少年廣泛參與,深入挖掘中華傳統二十四節氣和春節、中秋等傳統節日文化內涵,讓青少年學習民族文化,了解民族文化,傳承民族文化。三是整合線上資源,開展運河微課堂活動。開設線上運河微課堂,圍繞“民族文化”、“運河故事”等主題,持續推出微課堂課程,使觀眾在學習和了解運河曆史、民族文化中促進文化交流和傳承。
做好“共建+”文章,拓展宣傳教育載體,賦予運河博物館以新動能。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穩步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七進活動,共繪民族團結“同心圓”。一是創新黨建聯建活動,強化館校共建。聯合浙大城市學院,開展“禮讚偉大祖國 同心守護‘運河’”黨建聯建活動。邀請轄區民族代表人士參觀大運河博物館,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宣講,弘揚民族團結主旋律、傳播民族團結正能量。二是豐富臨時展覽活動,強化基層共建。深入社區一線,策劃漢字藝術創新應用等主題臨展39場,助力打造各民族共居共學共事共樂的大運河幸福家園,提升各族群眾幸福感、獲得感。三是創新文化傳播方式,強化陣地共建。發揮轄區江墅鐵路陳列館、民俗跡憶館的獨特優勢,結合場地特色開展江墅鐵路陳列展示,老物件、民俗文化相關活動17場,用心用情做好民俗文化的征集、保護和宣傳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