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二十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堅持把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作為邊疆民族地區工作的主線。這是習近平總書記總攬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戰略全局,深入分析國內外形勢的新變化新特點,對做好新時代新征程邊疆治理各項工作、推動邊疆地區高質量發展,作出的新論斷、提出的新要求,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和實踐指導性。我們必須充分認識邊疆民族地區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的戰略地位和作用,深刻把握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豐富內涵,紮實做好邊疆治理各項工作,推動邊疆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
一、邊疆民族地區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
邊民富則邊境固,邊疆穩則國家安。我們黨一直把邊疆治理作為治國安邦的大事,堅決維護邊疆安全穩定和繁榮發展。邊疆民族地區的安寧和繁榮,對於確保國土安全,築牢生態安全屏障,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等具有重要意義。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治國理政戰略全局,提出“治國必治邊”,“興邊富民、穩邊固邊”等一係列重要論斷和重大舉措,進一步凸顯了邊疆民族地區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的重要戰略地位。
國家安全的重要屏障。我國有長達2.2萬公裏的陸地邊境線,是世界上陸地邊境線最長的國家之一,與14個國家接壤。在這條邊境線內,有廣西、雲南、西藏、新疆、甘肅、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9個省(自治區)。邊疆地區曆來是維護國土安全和生態安全的重要屏障,也是展示國家實力和形象的窗口。當今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國際秩序進入了一個動蕩變革期,各種不穩定不確定因素不斷增多,我國發展麵臨的外部風險挑戰日益凸顯。在這樣的形勢下,把邊疆治理擺上更加突出的位置,築牢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的堅固防線,成為一項重大而緊迫的戰略任務。
對外開放的重要前沿。邊疆地區是我國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區域,也是國內大循環與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節點和結合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對邊疆各省區賦予了新的角色定位,新疆定位為“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西藏定位為“麵向南亞開放的重要通道”,雲南定位為“麵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廣西定位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與絲綢之路經濟帶有機銜接的重要門戶”,位於北方的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定位為“向北開放的重要窗口”。截至目前,邊疆各省(自治區)共設有9個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18個邊境經濟合作區、3個跨境經濟合作區、7個自由貿易試驗區(片區)、5個綜合保稅區、2個邊境旅遊試驗區和1個跨境旅遊合作區。設有鐵路和陸路邊境貿易口岸74個,其中新疆和黑龍江各14個、雲南和吉林各11個、內蒙古10個、西藏5個、廣西8個、遼寧1個。這些邊境口岸在對外貿易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
重要戰略資源儲備基地。我國邊疆民族地區地大物博,能源、礦產等自然資源十分豐富,是支撐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資源儲備基地,也是保障我國能源安全的戰略支點。新疆的石油、天然氣資源量占全國陸上資源量的比例分別達30%和34%,具有巨大的開發潛力。新疆、內蒙古的煤炭遠景儲量分別位居全國第一、第二位。西藏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為2億多千瓦,約占全國的30%,居全國首位。西藏還是我國銅資源最豐富的省份,目前已探明的銅礦資源儲量占全國銅資源儲量的一半以上。廣西礦產資源種類多、儲量大,尤以鋁、錫等有色金屬為最,是全國10個重點有色金屬產區之一。內蒙古的稀土、铌占全國的 90% 以上。近年來,隨著中國-中亞、中緬、中俄等油氣管道的相繼開通,新疆、雲南、黑龍江等邊疆省區在保障我國能源安全大局中的突出地位和重要作用日益凸顯,令國內外矚目。
二、深刻把握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豐富內涵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強調中華民族大家庭、中華民族共同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等理念,鮮明提出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把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作為邊疆民族地區工作的主線,進一步拓展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形成了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開辟了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黨的民族工作取得新的曆史性成就。我們必須全麵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刻理解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科學內涵和精神實質,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斷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推動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
正確把握四對重要關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重點要把握好幾個方麵的關係:正確把握共同性和差異性的關係,增進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異性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原則。隻有順應時代變化,按照增進共同性的方向改進民族工作,做到共同性和差異性的辯證統一、民族因素和區域因素的有機結合,才能把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做細做實做好。正確把握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各民族意識的關係,引導各民族始終把中華民族利益放在首位,本民族意識要服從和服務於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同時要在實現好中華民族共同體整體利益進程中實現好各民族具體利益,大漢族主義和地方民族主義都不利於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增進各族群眾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牢固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曆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構築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正確把握中華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關係,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都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中華文化是主幹,各民族文化是枝葉,根深幹壯才能枝繁葉茂。推動各民族文化的傳承保護和創新交融,樹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增強各族群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正確把握物質和精神的關係,要賦予所有改革發展以彰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意義,以維護統一、反對分裂的意義,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義,讓中華民族共同體牢不可破。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不斷滿足各族群眾的美好生活需要。
堅持“五個共同”的中華民族曆史觀。我國各民族共同開拓了祖國的遼闊疆域,共同締造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共同書寫了輝煌的中國曆史,共同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化,共同培育了偉大的民族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各民族血脈相融,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和發展的曆史根基”,“各民族信念相同,是中華民族締造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內生動力”,“各民族文化相通,是中華民族鑄就多元一體的文明格局的文化基因”,“各民族經濟相依,是中華民族構建統一經濟體的內生動力”,“各民族情感相親,是中華民族一家親的堅強紐帶”。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和發展,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曆史必然。在這片遼闊、美麗、富饒的土地上,各族人民都有一個共同家園,就是中國;都有一個共同身份,就是中華民族;都有一個共同名字,就是中國人;都有一個共同夢想,就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
樹立“四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就是要引導各族人民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增強國家意識、公民意識、法治意識,堅定“五個認同”,同心共圓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這是維護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根本要求,是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社會主義民族關係的根本要求,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開創新局麵的根本要求。
三、緊緊圍繞主線推動邊疆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邊疆地區一個都不能少。必須全麵把握我國邊疆地區多為民族地區的客觀現狀,堅持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把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作為邊疆民族地區工作的主線,貫徹到邊疆民族地區發展的全過程各方麵,推進邊疆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製度,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把各方麵的力量廣泛凝聚到一起,共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促進各民族團結。在邊疆民族地區各族群眾中深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用共同理想信念凝心鑄魂、賡續血脈。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工程、紅色基因傳承工程,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用優秀文化潤心啟智、固本培元。堅定不移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全麵推行使用國家統編教材。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製度,保障各族群眾合法權益。大力推動邊疆和內地、邊疆地區內部各民族人口雙向流動融居,逐步構建起互嵌式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創造各民族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和自由遷徙流動的社會條件。紮實組織實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計劃、各族群眾互嵌式發展計劃、旅遊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計劃,持續深化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不斷創新形式、豐富內涵,促進各族群眾逐步實現空間、文化、經濟、社會、心理等方麵的全方位嵌入。
推動高質量發展。把邊疆民族地區納入中國式現代化戰略全局,納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支持民族地區立足資源稟賦、發展條件、比較優勢等實際,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完善沿邊開放政策體係,充分發揮邊疆民族地區沿海、沿邊等優勢,打造形態多樣的開放高地,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全麵開放格局。加強新時代安邊固邊興邊工作,強化邊境地區人口與經濟支撐,促進產業強邊、人口實邊、富民興邊。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著力補齊邊疆民族地區就業、醫療、教育等社會事業發展短板,縮小公共服務水平方麵的差距,不斷改善邊疆民族地區生產生活條件,切實增強各族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建設高顏值生態。邊疆各省區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正確處理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係統治理,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道路,深入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建設美麗邊疆,嗬護好中華民族賴以生存發展的美好家園。大力開展國土綠化行動,深入推進“三北”防護林體係建設工程。實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持之以恒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濕地休養生息,擴大森林、濕地麵積,提高草原、沙區植被覆蓋率。分類實施、集中力量開展重點地區規模化防沙治沙,鞏固和發展“綠進沙退”的好勢頭。紮實推進對長江、黃河、瀾滄江、珠江、塔裏木河、黑龍江、鬆花江、嫩江等大江大河源頭和上遊區域的生態保護工作。實施東北黑土地保護工程。推進三江源、東北虎豹等國家公園建設,逐步實現對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文化自然遺產、地質公園、森林公園、濕地公園等保護地功能重組,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構築高水平安全。必須統籌發展和安全,堅持把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作為邊疆治理的底線要求,著力構建與新發展格局相適應的新安全格局,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發展格局。堅持把維護政治安全放在首位,健全國家安全體係,嚴密防範和堅決打擊暴力恐怖活動、民族分裂活動、宗教極端活動,嚴密防範和抵禦敵對勢力的滲透、顛覆、破壞活動。堅持依法治邊,加快完善國家安全法治保障,加強法治宣傳教育,增強邊疆民族地區各族群眾的國家安全意識和法律意識,築牢維護國家安全穩定的人民防線。完善防範化解重大風險隱患機製,把開展反恐反分裂鬥爭與推動維穩工作法治化常態化結合起來,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施策,加強源頭治理。加強邊疆地區基層黨建工作,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製度,不斷夯實基層基礎,提升邊疆地區社會治理效能。堅持我國宗教的中國化方向,堅持“保護合法、製止非法、遏製極端、抵禦滲透、打擊犯罪”的方針,有效治理各種非法宗教活動,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完善黨政軍警民“五位一體”的合力強邊固防體製機製,加強物防、技防等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衛國戍邊整體能力。
(作者:王宏曉 北方民族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國家民委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基地主任)
(轉載自:http://www.qstheory.cn/20250303/0483f7fb821c461e9ba621e21dd9ace0/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