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急管理部新聞發言人、新聞宣傳司司長 申展利:
各位記者朋友,大家上午好!歡迎參加應急管理部新聞發布會。今年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共建“一帶一路”重大倡議十周年。在這一重大倡議框架下,應急管理部會同外交部、國家國際合作發展署等部門,著力推進“一帶一路”自然災害防治和應急管理國際合作機製建設,在防災減災救災、安全生產和應急救援等方麵開展了一係列務實合作,努力提高應急管理能力、減輕災害風險、造福共建國家和地區人民。我們還專門編製了《“一帶一路”國家災害評估報告》。
今天我們請應急管理部國際合作司司長劉為民先生、副司長李勝利先生、監測減災司副司長袁藝女士介紹有關情況,並回答大家關心的問題。
首先請國際合作司司長劉為民先生介紹情況。
應急管理部國際合作司司長 劉為民:
女士們、先生們,媒體朋友們,大家上午好!2021年11月,應急管理部舉辦了首屆“一帶一路”自然災害防治和應急管理國際合作部長論壇,並發布了《“一帶一路”自然災害防治和應急管理國際合作北京宣言》,提出了各方共建合作機製的願景,以期共同提升自然災害防治和應急管理能力。兩年來,我們與各方共同推進“一帶一路”自然災害防治和應急管理國際合作機製建設,取得了積極進展和成效。
一是合作機製“四梁八柱”基本搭建。我們以打造全球災害治理新平台為目標,製定了“一帶一路”自然災害防治和應急管理國際合作機製章程,規劃設置合作機製理事會、協調人會、秘書處和谘詢委員會,啟動合作網絡建設,上線運行合作機製官方網站,組建“一帶一路”國際災害風險研究中心等6個支撐機構,初步形成以政府間合作為牽引、以合作網絡和支撐機構為補充的平台體係,即將進入實體化運作階段。目前,合作機製已經納入中國政府支持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八項行動的具體內容,合作機製章程列入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多邊合作成果文件清單。
二是國際社會積極響應。近年來,全球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和重大災害多發頻發,嚴重威脅各國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加強全球災害治理,攜手應對共同挑戰,有效減輕災害風險及損失已成為國際社會的共同期待。我們注重把合作機製與聯合國《2015-2030年仙台減輕災害風險框架》、2030 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氣候變化《巴黎協定》等國際倡議對接,得到聯合國減輕災害風險辦公室、人道主義事務協調辦公室、國際勞工組織等聯合國機構、國際組織以及共建國家的積極響應。今年2月,我們召開了協調人會議,100餘個國家和地區的應急管理部門、駐華使館和國際(區域)組織的代表參加,圍繞合作機製建設進行了交流,並就合作機製章程達成一致。共建合作機製越來越多寫入中國與有關國家和國際、區域組織的雙邊合作文件。
三是務實合作不斷深入。我們著力在防災減災救災、安全生產、應急救援等領域深化合作,助力提升“一帶一路”合作夥伴應急管理能力,切實維護共建國家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舉辦災害管理、應急救援、地震監測等援外培訓班10餘期,培訓各類應急管理和救援人才600餘人次。不斷深化同聯合國相關機構合作,持續參與引導金磚國家、二十國集團、亞太經合組織等多邊合作。著力加強與共建國家政策溝通和務實合作,不斷豐富雙邊合作內涵、拓展合作領域。積極構建區域和次區域合作機製,把周邊作為合作優先方向。我們還積極參與對外緊急人道主義援助,派出中國救援隊赴莫桑比克、土耳其等國開展緊急人道主義救援。合作機製的建設是“共建‘一帶一路’源自中國、成果和機遇屬於世界”的生動實踐。
今年10月18日,習近平主席在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宣布中國支持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八項行動,提出完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機製,同共建各國加強減災等領域多邊合作平台建設,為自然災害防治和應急管理國際合作提供了新指引、新動能、新方向。為落實高峰論壇成果和共識,我部將圍繞“應急管理:安全第一、預防為主”這一主題,於11月16日在北京舉辦2023“一帶一路”自然災害防治和應急管理國際合作部長論壇,屆時將召開合作機製理事會首次會議,宣布正式建立“一帶一路”自然災害防治和應急管理國際合作機製。
作為部長論壇的重要成果,我們還將正式發布《“一帶一路”國家災害評估報告》。《評估報告》以公開的全球災害數據、社會經濟數據和最新研究成果為基礎,全麵、綜合、係統分析災種的變化趨勢和對不同經濟體的影響差異,並辨識主要災種的風險特征和發展趨勢。報告還關注氣候變化背景下不同區域風險的差異性和未來不同氣候變化情景下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分布情況,解析共建國家和地區投資所麵臨的潛在氣候風險,旨在為“一帶一路”自然災害防治和應急管理國際合作提供災害風險認知的關鍵信息。報告分析表明,共建國家和地區是全球災害損失最嚴重區域之一,呈現明顯的多種災害類型集中分布的特征,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域,因此更需要我們借助合作機製深化交流、拓展創新、提升能力、共同應對。
我先介紹這些。下麵我和我的同事願意回答大家的提問。
主持人 申展利:
謝謝劉司長的介紹。下麵,我們進入提問環節。請各位記者朋友圍繞今天的發布主題進行提問。提問前請通報一下所在的新聞機構。
總台CGTN記者:
剛剛發布人介紹,2023“一帶一路”自然災害防治和應急管理部國際合作部長論壇將於11月16日舉行,請問此次論壇將在內容、成果和形式方麵有哪些亮點?謝謝!
劉為民:
謝謝你的提問。本屆“一帶一路”自然災害防治和應急管理國際合作部長論壇將宣布正式建立“一帶一路”自然災害防治和應急管理國際合作機製,對於推動新時代應急管理國際合作事業高質量發展、服務共建“一帶一路”具有重要意義。有幾個特點:
一是內容豐富。本次部長論壇是應急管理部組建以來舉辦的規格最高、規模最大、參會範圍最廣、持續時間最長的主場係列外事活動。活動從10月上旬開始,已持續一個多月。
11月16日,部長論壇將在北京舉辦,屆時將近70個國家(地區)和國際、區域組織的近80家機構線上出席,其中正部級及以上代表近40位,3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駐華機構派代表現場參會。此次部長論壇內容更加充實,既共同規劃合作機製的下一步發展,又開展具體行業領域的經驗交流。
二是形式多樣。采用線上線下結合,係列活動錯期舉辦的方式。10月份以來,在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前夕已經舉辦了應急救援、防災減災救災2個分論壇,舉行了“一帶一路”國家應急救援聯合演練,掛牌成立了“一帶一路”國際災害風險研究中心等6家支撐機構。11月15日至17日,2023中國國際應急管理展覽會將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行,期間還將舉辦安全生產分論壇。
三是成果務實。本次部長論壇突出成果導向,除了發布聯合聲明外,將聚焦共建國家的主要關切,宣布中國支持合作機製建設的務實舉措,涉及技能提升、救援實戰、科普宣傳和多雙邊交流合作等方麵,將進一步凝聚合作共識,為合作機製下一步發展注入新的活力。除發布《“一帶一路”國家災害評估報告》外,後續還將適時發布《“一帶一路”應急管理藍皮書》。謝謝。
鳳凰衛視記者:
目前與我國周邊區域開展了哪些合作,下一步還有哪些重點考慮?
應急管理部國際合作司副司長 李勝利:
謝謝你的提問。周邊是合作機製建設的優先方向,主要開展了以下三個方麵工作:
一是建立完善區域合作機製。建立中國東盟災害管理部長級會議機製,建設中國—東盟地震海嘯監測預警係統,共同編製《東盟災害韌性展望》等災害管理指導文件。加強上海合作組織框架下應急管理合作,建設上合組織多邊協作應急信息共享係統,並將成立中國—上海合作組織應急醫學合作中心。推動建立中國—太平洋島國災害管理合作機製,中國—太平洋島國防災減災合作中心已列入全球安全倡議概念文件並成為優秀案例。推動建立瀾湄災害管理合作機製和中國—中亞應急管理合作機製。
二是不斷加大務實合作力度。在自然災害防治方麵,加大對周邊國家的支持力度。開展地震減災合作,幫助老撾、緬甸、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亞、尼泊爾等國建設地震監測台站,為中緬油氣管線等重大工程項目開展地震安全性評價。在安全生產方麵,協助老撾製定安全生產法,逐步推進與周邊國家在應急管理政策、規則與標準領域的“軟聯通”。在應急救援方麵,去年組織中國政府專家組赴巴基斯坦開展防洪減災指導。今年3月,瓦努阿圖遭受熱帶氣旋災害後,充分發揮中國—太平洋島國防災減災合作中心作用,向瓦努阿圖提供鐵皮瓦3萬平方米,太陽能燈3千盞、大米等食品20噸。前不久,尼泊爾發生地震,我部緊急協調調撥600頂帳篷、4600條毛毯等中央救災儲備物資支持對尼緊急人道主義援助。
三是持續加強周邊聯防聯控。推動與蒙古、緬甸、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等國建立邊境地區森林草原火災聯防聯控機製,共同提高防滅火能力,提升邊境防火聯合響應行動效率,減輕跨境森林草原火災對我國威脅,維護邊境地區人民生命財產和生態環境安全,服務邊境地區合作與發展。今年5月,蒙古首次通過該機製向中方通報邊境火情信息,雙方合作及時撲滅。與俄羅斯建立中俄界河洪水通報渠道,相互通報汛情監測和預警信息,降低跨境洪澇對我國不利影響。
下一步,我部將認真貫徹習近平主席親誠惠容周邊外交理念,以合作機製為平台,聚焦更多“小而美、惠民生、見效快”的項目,攜手提升應急管理和防災減災救災水平,切實維護區域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為打造周邊命運共同體作出應急管理新貢獻。
中新社記者:
眾所周知,中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請問中國在自然災害防治政策體係建設方麵有哪些好的舉措?又取得了怎樣的成效呢?
應急管理部監測減災司副司長 袁藝:
謝謝你的提問。中國災害種類多、分布地域廣、發生頻率高、造成損失重,這是我們國家的一個基本國情。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將防災減災救災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提出“兩個堅持、三個轉變”等工作方針,指導推動我國自然災害防治政策體係建設取得明顯成效。
一是健全法律法規體係。中國已頒布了防洪法、防震減災法、自然災害救助條例等一係列防災減災救災法律法規,為災害的預防、治理、救援、救助、恢複重建等工作提供法治保障;今年,製定綜合性的自然災害防治法已列入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目前應急管理部正推動加快立法進程。
二是發揮規劃引領作用。2022年中國印發了第4個國家綜合防災減災規劃,明確了“十四五”期間自然災害防治體係和能力現代化建設的目標任務、重大工程;各有關部門聚焦防災減災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製定了防震減災、防汛抗旱、地質災害防治等專項規劃;地方政府也結合本地實際,製定了省級、市級綜合防災減災規劃。從綜合到行業、從國家到地方的防災減災規劃體係的建立和實施,為構建高效科學的自然災害防治體係,全麵提高防災減災救災現代化水平起到了重要的統籌引領作用。
三是完善應急預案體係。中國將應急預案作為一項基礎性工作、係統性工程,在及時製修訂各類應急預案的同時,注重完善應急預案的修訂、審核、備案等管理製度,推動上下級、左右岸、政府與企業、軍隊與地方等各級各類應急預案有效銜接,並通過應急演練持續檢驗提升應急預案的針對性、實效性。近年來,我們完成了《國家防汛抗旱應急預案》等預案修訂,編製了鄉鎮(街道)、村(社區)等基層應急預案編製參考,正在修訂《國家突發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國家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等預案和《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管理辦法》,進一步發揮應急預案平時牽引應急準備、急時指導應急救援的作用。
此外,中國在總結重大自然災害應對實踐的基礎上,將災害風險普查、會商研判、預警與應急聯動、專業力量建設、技術裝備攻關、應急物資保障、救災款物發放等方麵行之有效的經驗做法,上升為製度、轉化為政策,在全國進行推廣,為有力有序應對各類自然災害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我們也願意在自然災害防治政策建設體係方麵與“一帶一路”國家開展廣泛的交流。謝謝!
總台央視新聞中心記者:
“一帶一路”自然災害防治和應急管理國際合作機製建設的總體定位是什麼?在服務國家總體外交和應急管理體係和能力現代化建設方麵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劉為民:
謝謝你的提問。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自然災害風險高,抗災能力弱,嚴重製約經濟社會發展,在災害治理領域合作願望強烈。合作機製的定位和作用有以下四個方麵:
一是打造全球災害治理的新平台。“一帶一路”自然災害防治和應急管理國際合作機製是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在應急管理領域的政府間合作機製,聚焦防災減災救災、安全生產和應急救援三個領域,在製定減災戰略規劃、加強防災能力建設、提升應急救援能力、加強災後恢複重建等方麵開展務實合作。
二是與現有合作機製協同增效。合作機製堅持共商共建、互學互鑒、開放包容,通過加強與聯合國機構和有關國際和地區組織協作,麵向不同地區建立更多區域和次區域合作機製,促進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雙邊和三方、多方合作,與國際和區域現有合作機製互為補充,共同推動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
三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合作機製是新形勢下促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落實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的重要抓手。特別是開展國際救援救助,是以實際行動弘揚國際人道主義精神,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展現了大國擔當,為促進民心相通提供了新路徑。
四是更好支撐應急管理體係和能力現代化建設。合作機製建設將以海納百川的寬闊胸襟,開展更大範圍、更高水平、更深層次的國際交流合作,通過互學互鑒,為走好與中國式現代化相適應的新時代應急管理之路,加快推進我國應急管理體係和能力現代化提供更加有力支撐。
香港紫荊雜誌記者:
中國開展了第一次全國範圍綜合性風險普查,取得了一係列積極成果,請問這些成果可以為“一帶一路”國家提供怎樣的支持和幫助?
袁藝:
中國政府曆來高度重視自然災害防治工作,積極響應聯合國仙台減輕災害風險框架號召,於2020年至2023年部署開展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工作。我們搭建工作體係、完善各項製度建設、建立“調查—評估—區劃”技術框架,做好專項資金、人才隊伍、宣傳培訓等保障,全麵獲取了全國主要自然災害致災要素、主要承災體、綜合減災能力、曆史災害和重點隱患數據,完成國家、省、市、縣4級6大類災害和綜合風險評估與區劃工作,首次實現了全要素、全鏈條式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評估工作。
通過開展風險普查工作,我們建立了主要風險要素采集指標體係和采集方法,構建了自然災害綜合風險評估技術體係,形成了上百項調查和評估區劃的技術規範;開發了一套普查軟件平台體係,支撐各個行業和國家、省、市、縣4級開展普查任務,建立普查數據成果質量控製體係,確保數據“可用、好用”,促進部門間數據共享共用。按照“邊普查、邊應用、邊見效”原則,我們持續推動將風險普查成果融入到自然災害防治工作體係,服務於自然災害綜合監測預警、城鄉安全治理、基層應急能力提升等,支撐國家重大戰略、重大工程建設、重要基礎設施布局,實現普查成果科技和應用轉化。
自然災害是人類麵臨的共同挑戰,“一帶一路”很多國家都麵臨著複雜的災害風險形勢和艱巨的防災減災救災任務。理解災害風險,讓社會公眾了解風險是聯合國仙台減輕災害風險框架優先行動領域。我們願意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分享交流普查形成的風險要素調查和綜合風險評估區劃技術方法、業務軟件建設、成果應用等經驗做法,開展類似工作的技術交流和人才培養,與“一帶一路”國家共同為全球自然災害治理提供實踐經驗。
中國日報記者:
近年來,應急管理部在國際人道主義救援方麵發揮積極作用,請問在國際救援能力建設方麵開展了哪些工作,下一步還有什麼考慮?
李勝利:
感謝這位記者朋友對國際救援工作的關心。應急管理部組建以來,高度重視並不斷加強國際救援能力建設。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建強國際救援隊伍。在支持建強中國國際救援隊的同時,2018年8月組建了中國救援隊,2019年10月兩支隊伍同時通過了聯合國重型救援隊測評和複測,我國成為亞洲首個擁有兩支通過聯合國測評的重型救援隊的國家。另外,我們還依托專業力量建設了森林草原滅火、礦山(隧道)、危險化學品等專業跨國(境)救援隊伍。
二是通過實戰鍛煉隊伍。中國救援隊組建以來,分別赴莫桑比克和土耳其成功開展了兩次國際救援,贏得了高度讚譽,充分展現了我國國際救援力量的專業技能、職業素養和精神風貌,以實際行動踐行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這裏舉一個例子:土耳其地震救援中,中國救援隊、中國香港救援隊及社會應急力量共搜救出幸存者68人、搜尋到遇難者198人,其中中國救援隊營救的最後一名幸存者在被發現時,其埋壓時間已達150多小時,遠遠超過了“黃金72小時”的最佳救援時間。本著不放棄任何一個生命的原則,中國救援隊頂著餘震與死神賽跑,經過4個多小時的緊張救援,成功將這名被困者營救出來,在場的當地群眾和其他國際救援隊伍都紛紛鼓掌、豎起大拇指。另外,在一些難度較高的救援任務中,許多救援隊伍專門找到中國救援隊尋求支持和幫助,充分體現了對中國救援隊能力的高度信任。
三是積極開展培訓演練。組織舉辦政策規則、災害醫學等多期培訓班,累計培訓國際救援隊伍骨幹500餘人次,兩支國際救援隊連續三年參加“應急使命”抗震救災實戰演習。在“一帶一路”、聯合國、東盟、上合組織、金磚等機製下舉辦聯合搜救演練,提高參與跨國(境)救援協同實戰能力和水平。
四是建立完善預案體係。製訂了國際救援方案等一係列製度,不斷規範救援行動策略和流程。加強與外交部、國家國際發展合作署、中國民航局等部門協調聯動,積極參與對外緊急人道主義援助工作機製。
下一步,我們將重點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健全完善與有關部門協調聯動機製,優化隊伍和物資投送流程,進一步提高出動效率。二是立足同時參與兩場國際重特大災害救援需要,持續加強救援隊伍建設,提升實戰能力。三是通過派遣救援隊、提供救災物資等多種形式,積極參與對外緊急人道主義救援行動。四是加強與聯合國及其他國際救援隊伍的交流,組織開展國際救援研討、演練活動,不斷增強我國在國際救援領域的影響力。
新華社記者:
謝謝主持人。“一帶一路”自然災害防治和應急管理國際合作機製旨在為全球災害治理搭建新平台。請問機製是如何與《聯合國仙台減輕災害風險框架》《2030可持續發展議程》和氣候變化《巴黎協定》等聯合國倡議協同增效的?
劉為民:
謝謝。你剛才提到的三項聯合國倡議是完善我們全球災害治理的指導性文件,應該說災害治理和可持續發展、氣候變化密切相關,這三個文件是我們經常提到三個重要文件。合作機製高度重視同這三個文件的積極對接,堅定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係,我們高舉真正的多邊主義旗幟,促進落實聯合國倡議提出的這個目標。
首先,機製建設的願景與聯合國有關倡議的目標是一致的。合作機製建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注重提升各國災害防治能力和安全生產水平,增強應急救援能力,有效防範化解災害風險,維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願景與聯合國有關倡議中的減輕因災傷亡和損失,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實現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是高度契合。
其次,機製的平台是落實聯合國有關倡議的有效途徑。合作機製建設的目標是打造政策對話和溝通的平台,知識和信息分享的平台、技術交流和創新的平台。通過這些平台,推動各方開展理念與政策的交流、知識和經驗分享、裝備和技術創新,攜手提升應急管理水平、提高應急救援能力、推動安全應急產業的發展,增進共建國家的民生福祉。
上述目標的實現,符合聯合國有關倡議關於認識風險、管理風險、加大投資、做好備災響應和恢複重建等優先領域的要求。
第三,合作領域是聯合國有關倡議的關注的焦點。合作機製圍繞防災減災救災、安全生產和應急救援,分享災害風險基礎數據和監測預警的信息,推動先進技術裝備的應用和推廣、共同提升應急救援能力建設。上述的合作內容充分體現了聯合國有關倡議對監測預警、風險評估、韌性建設的普遍關注。
此外,在合作機製的建設過程中,我們還堅持共商共建、互學互鑒、開放包容,與聯合國機構加強合作,借鑒國際的先進理念和有益的實踐,共同在“一帶一路”國家開展南南合作,比如我們與國際勞工組織開展了中國-讚比亞礦山的合作項目,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開展了“黎巴嫩可持續災害風險治理南南和三方合作項目”,這些項目都是旨在提升發展中國家災害事故治理的水平,努力為促進全球可持續的發展貢獻中國的力量。謝謝!
主持人 申展利:
好,今天的發布會就到這裏。感謝各位記者朋友,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