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政府信息公開 > 政府信息公開目錄 > 統計數據 > 部門統計分析
索引號: 749492940/2024-00117 公開方式: 主動公開
發文字號: 成文日期: 2024-05-17
發文機關: 市應急管理局(市安委辦) 發布日期: 2024-05-17
體裁分類: 其他 主題分類: 應急管理,安全生產監管
杭州市2024年1—4月安全生產和自然災害情況通報
發布日期: 2024-05-17 11:19 瀏覽次數: 來源:杭州市應急管理局

一、安全生產和自然災害情況分析

一是道路運輸領域事故仍處高位。二是外包作業事故管理需加強。三是企業火災防控形勢嚴峻。

二、安全生產和自然災害工作開展情況

(一)強化安全生產排查整治工作。一是開展多業態多產權老舊經營場所等重點領域專項整治行動。自專項整治行動開展以來,各地全麵摸排轄區內多業態老舊經營場所、員工集體宿舍、老舊高層樓宇數量及現狀,梳理形成四類場所底數清單。截至目前,全市排摸三類場所底數清單6424個,納入整治範圍的三類場所底數清單3935個。二是推進電動自行車消防安全專項整治。全市共辦理電動自行車處罰案件1206起,對51家管理服務單位進行行政處罰。三是有序推進城鎮燃氣老舊管道專項治理行動。目前已完成改造69.208公裏。同時,統籌組織開展第二輪燃氣管道排查,重點圍繞燃氣管道種類、材質、規模等信息,建立底數清單,對已達到檢驗評估年限的管道,納入待檢驗、待評估清單。

(二)強化防汛防台應對處置能力。一是有效應對短臨強降雨。有效防範應對多輪短臨強降雨,全市共發送預警短信40萬條,下發提示單23期,叫應基層責任人3300人次、社會公眾1.8萬人次,轉移人員25人次。二是持續開展汛前檢查。組織各地各部門開展管轄範圍內的汛前備汛檢查,全市共出動3.8萬餘人次,檢查點位2.7萬餘處,發現度汛問題420處,全部完成整改或落實度汛措施。三是強化防汛物資儲備。督促指導區縣、鎮街儲備防汛物資,53個重點鄉鎮680個多災易災村完成三大件和四小件配備。四是強化預案編製。開展市級預案修訂,同步組織縣鄉兩級開展修訂工作。截至目前,已修訂完善各類防汛防台應急預案113個。

三、下一步工作建議

(一)全力做好隱患排查和風險管控工作。各地各部門要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吸取廣東梅州梅大高速茶陽路段發生塌方災害教訓,牢固樹立“隱患不排查、問題不整改就是事故”“排查不到位是失職,排查出來不整改是瀆職”的理念,突出重點領域,結合實際做好隱患排查和風險管控。道路交通領域要深入分析研判汛期交通運輸領域安全風險特點,聚焦高速公路、國省幹道、鐵路沿線、城市軌道交通等易受災害影響的部位,強化風險隱患排查力度。消防領域要重點加大旅遊景區、多業態混合生產經營場所、商業綜合體、商品市場、“九小場所”、高層建築、賓館民宿、醫院、交通運輸樞紐等人員密集場所的檢查,督促落實隱患整改,確保消防安全。旅遊領域要加大對室內劇本娛樂等旅遊新項目,野景點和網紅打卡點等無經營主體的旅遊區域的安全監管力度。建設施工領域要集中精力全麵整治重大安全隱患,管控危大工程、關鍵工序、關鍵節點等重大風險源,特別要注重地鐵四期建設工程安全。城市運行領域要切實加強市政設施運行、城市地下空間安全管理,加密地鐵保護區巡查、燃氣管道排查,加大對燃氣企業(場站)的安全檢查,確保城市運行安全。商貿領域要抓好商業綜合體內餐飲、商場、超市、消控、特種設備等重點區域排查整治。工業企業領域要加大有限空間、粉塵涉爆、高溫熔融企業安全監管力度。危化品礦山領域要堅決防控化工園區、重大危險源、高危細分領域重大安全風險,強化礦山和尾礦庫安全治理。其他領域要各司其職,采取針對性舉措,深化重點領域、關鍵部位排查整治,有效管控風險。

(二)紮實做好強降雨防範應對工作。入汛後,局地強降雨逐漸增多,容易引發小流域山洪和地質災害,各地要強化極限思維、底線思維,密切關注天氣,加強水雨情、小流域山洪和地質災害、城市內澇的監測,以預報預警為令,嚴格落實防汛行政首長負責製,高效運轉“1833”聯合指揮體係。預報有強對流天氣地區要提級響應,迅速組織相關部門進駐防指開展聯合值班值守,開展動態會商研判、風險提示、叫應叫醒、人員轉移等工作,切實做到災害風險早發現、早研判、早預警、早處置。要嚴格實行“135”預警叫應機製,氣象災害橙色預警叫應鄉鎮副書記,紅色預警叫應鄉鎮長,確保預警信息到戶到人,有突發情況第一時間聯動高效處置;同時及時做好跟蹤核實,切實通過叫醒關鍵人、激活全體係。

(三)持續做好應急值守和救援準備工作。要進一步發揮城市安全值班值守專班統籌協調作用,按照“邊運行、邊完善”原則,持續規範專班日常運行,不斷提升信息報送的主動性和時效性,強化突發事件應急指揮效能。各地要結合本地區實際,在參照市級專班運行模式的基礎上,因地製宜優化城市安全值班值守體係。要統籌好專業應急救援隊伍、社會應急救援隊伍、鄉鎮綜合救援隊伍等各類應急救援力量,加強值班備勤,定期開展應急演練和無腳本拉練,確保發生突發事件後能夠第一時間處置、第一時間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