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打造“15分鍾公共法律服務圈”、精心建設涉企法治服務專區、多元拓展利企惠民法治服務……近年來,杭州市錨定“法治服務最優市”目標,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加快建設“一圈一區三服務”場景,形成了一批具有杭州辨識度的中國式法治現代化實踐成果。
在2023年度全國100個城市法治政府建設評估中,杭州市位居全國第四,其中“數字法治政府”指標排名全國第一;在2023年度法治浙江考核中,杭州市位列全省第一,5個項目入選年度全省縣鄉法治政府建設“最佳實踐”、8個項目入選全省涉外法治改革“揭榜掛帥”項目,數量均居全省首位。
杭州市餘杭區在企業(人才)服務中心設立法律服務專區
公共法律服務觸手可及
“謝謝你們,我們的工資可算要回來了……”不久前,周先生根據浙裏辦App的“15分鍾公共法律服務圈”地圖指引,來到餘杭區良渚街道小洋壩社區公共法律服務驛站,向值班律師反映了他和工友10餘人共40餘萬元工資被拖欠的問題。在律師的引導幫助下,周先生等人通過法律援助申請勞動仲裁,很快解了“薪”愁煩惱。
讓公共法律服務觸手可及,杭州市早在2011年就提出“建設城鄉統籌的基本公共法律服務體係”,經過多年的迭代完善,全市公共法律服務逐漸能夠滿足群眾和企業便捷化、個性化、多元化的需求。
2023年底,杭州市在全省統一部署下著手建設“15分鍾公共法律服務圈”,到今年6月底實現市域60%以上覆蓋。如今,群眾和企業隻要以自己住所地為中心點,在15分鍾標準的服務半徑範圍內,就可以查找並導航到法律服務設施,獲取相應的法律服務。
關於“15分鍾”的範圍界定,是在綜合考慮人口數量、區位交通、經濟基礎、輻射範圍等因素的基礎上,以城區步行15分鍾、鄉村騎行15分鍾、偏遠山區車行15分鍾為標準,實現在15分鍾範圍內法律服務可及可享。
如何查找“法律服務設施”?市民群眾可以像周先生一樣在浙裏辦App按圖索驥,也可以在村(社區)公告欄、文化廣場等人流密集位置找到地圖。市民群眾還可以通過“自助”的方式獲得法律服務資源,如設置在村(社區)等公共場所的“24小時自助法律服務機”,以及“12348浙江法網”網站和浙裏辦App的“公共法律服務專區”,都可提供11類基本公共法律服務、6類增值公共法律服務和24個“一件事”法律服務場景。
涉企法治服務精準高效
2023年以來,杭州市將高標準建設“企業法治服務專區”作為貫徹落實涉企法治服務增值化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我們在企業綜合服務中心設立企業法治服務專區,構建起多元、協同、集成的涉企法治服務新體係,著力為企業提供‘一站式’法治服務,讓企業獲益良多。”杭州市司法局黨委書記、局長徐前說。
政企深度溝通成本更低。專區立足企業視角,主動感知回應,掌握企業“急難愁盼”和涉法需求的痛點難點堵點,將企業需求轉化為服務清單,創新打造服務場景,讓企業的獲得感更強。
解決問題更方便快捷。專區實行企業訴求首席專員負責製,通過構建企業法治訴求限時閉環解決機製,建立健全快速響應、限時辦理、監督反饋的聯動處置機製,確保企業訴求受理、轉辦、辦理、督辦、反饋、辦結全流程實現閉環管理。
企業的體驗感更足。專區從企業需求和體驗感出發,深入開展座談走訪,梳理出1700餘條企業訴求,逐一提煉歸集,形成包括債權債務、國際貿易、投融資、知識產權等條理清晰、可供對照參考的涉企商事糾紛問題庫。
今年上半年,杭州某電梯公司與某建築公司因12餘萬元電梯維保費拖欠問題產生糾紛,起訴性價比不高,但多次調解都無果,以致陷入僵局。隨著上城區企業法治服務專區設立,電梯公司法務人員前來尋求幫助,參照涉企商事糾紛問題庫提供的經驗成功化解。
截至目前,杭州市、縣(市、區)兩級均已建成涉企法治服務專區。為確保服務專區精準匹配企業所需,前期麵向近600家企業開展法治服務高頻需求調研,形成了涵蓋矛盾解紛調解、合規指導等6大類20項涉企高頻法治服務清單。14個專區投入運行以來,線下累計受理涉法事務9278件,辦結率為100%,平均辦結時間為2.1天;線上累計受理1.3萬餘件,辦結率為100%,平均辦結時間為1.3天,大大節省了企業的經營成本和時間成本。
利企惠民服務多元拓展
以“一圈”“一區”兩個平台為支撐,杭州市努力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企業群眾生產生活中的“急難愁盼”問題,主要聚焦企業投融資、商事解紛和創新發展三個領域開展“三項服務”。
按照打造國際金融強市的整體布局,杭州市在上城區玉皇山南基金小鎮,拱墅區運河財富小鎮,西湖區北交所浙江基地、螞蟻小鎮,臨平區金融服務示範區設立投融資法治服務陣地。組織精通證券資本、並購投資領域資深律師等專業人員形成服務團隊,構建“專員定點+律師輪崗+24小時線上”服務模式,提供谘詢查引等3項基本服務和盡職調查等7項增值服務。目前,各陣地已成功服務3家企業在A股上市,服務27家企業再融資97.54億元。
聚焦商事糾紛領域,建好一張“解紛網”。在上城區、富陽區等地試點鋪開“事前積極預防+事中便捷服務+事後高效維權”的全流程商事糾紛預防化解服務網絡,實現“援助—調解—複議—訴訟”涉企糾紛“一站式”處置服務,以及“調解—立案—速裁—審判”無縫銜接。今年以來,試點地區商事糾紛調解成功的平均時長縮短至29天,解決商事糾紛時間為42.3天。
為發揮公證在服務創新發展、民生實事中的獨特優勢,杭州市還持續深耕“公證+”服務品牌。一方麵,刪減不必要的證明材料,推動84個公證事項可一次辦結,超80%的公證業務實現“最多跑一次”。另一方麵,探索創新公證服務民生項目,如推出車位使用權公證服務,有力破解車位使用權缺乏登記憑證、流轉不暢等難題,累計惠及400餘個商品房小區,並入選“年度中國公證十大典型案例”;推出二手房自主交易提存公證服務,配套“不動產登記+公證”服務,累計助力房源成交600餘套。
(來源:今日浙江)
全域打造“15分鍾公共法律服務圈”、精心建設涉企法治服務專區、多元拓展利企惠民法治服務……近年來,杭州市錨定“法治服務最優市”目標,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加快建設“一圈一區三服務”場景,形成了一批具有杭州辨識度的中國式法治現代化實踐成果。
在2023年度全國100個城市法治政府建設評估中,杭州市位居全國第四,其中“數字法治政府”指標排名全國第一;在2023年度法治浙江考核中,杭州市位列全省第一,5個項目入選年度全省縣鄉法治政府建設“最佳實踐”、8個項目入選全省涉外法治改革“揭榜掛帥”項目,數量均居全省首位。
杭州市餘杭區在企業(人才)服務中心設立法律服務專區
公共法律服務觸手可及
“謝謝你們,我們的工資可算要回來了……”不久前,周先生根據浙裏辦App的“15分鍾公共法律服務圈”地圖指引,來到餘杭區良渚街道小洋壩社區公共法律服務驛站,向值班律師反映了他和工友10餘人共40餘萬元工資被拖欠的問題。在律師的引導幫助下,周先生等人通過法律援助申請勞動仲裁,很快解了“薪”愁煩惱。
讓公共法律服務觸手可及,杭州市早在2011年就提出“建設城鄉統籌的基本公共法律服務體係”,經過多年的迭代完善,全市公共法律服務逐漸能夠滿足群眾和企業便捷化、個性化、多元化的需求。
2023年底,杭州市在全省統一部署下著手建設“15分鍾公共法律服務圈”,到今年6月底實現市域60%以上覆蓋。如今,群眾和企業隻要以自己住所地為中心點,在15分鍾標準的服務半徑範圍內,就可以查找並導航到法律服務設施,獲取相應的法律服務。
關於“15分鍾”的範圍界定,是在綜合考慮人口數量、區位交通、經濟基礎、輻射範圍等因素的基礎上,以城區步行15分鍾、鄉村騎行15分鍾、偏遠山區車行15分鍾為標準,實現在15分鍾範圍內法律服務可及可享。
如何查找“法律服務設施”?市民群眾可以像周先生一樣在浙裏辦App按圖索驥,也可以在村(社區)公告欄、文化廣場等人流密集位置找到地圖。市民群眾還可以通過“自助”的方式獲得法律服務資源,如設置在村(社區)等公共場所的“24小時自助法律服務機”,以及“12348浙江法網”網站和浙裏辦App的“公共法律服務專區”,都可提供11類基本公共法律服務、6類增值公共法律服務和24個“一件事”法律服務場景。
涉企法治服務精準高效
2023年以來,杭州市將高標準建設“企業法治服務專區”作為貫徹落實涉企法治服務增值化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我們在企業綜合服務中心設立企業法治服務專區,構建起多元、協同、集成的涉企法治服務新體係,著力為企業提供‘一站式’法治服務,讓企業獲益良多。”杭州市司法局黨委書記、局長徐前說。
政企深度溝通成本更低。專區立足企業視角,主動感知回應,掌握企業“急難愁盼”和涉法需求的痛點難點堵點,將企業需求轉化為服務清單,創新打造服務場景,讓企業的獲得感更強。
解決問題更方便快捷。專區實行企業訴求首席專員負責製,通過構建企業法治訴求限時閉環解決機製,建立健全快速響應、限時辦理、監督反饋的聯動處置機製,確保企業訴求受理、轉辦、辦理、督辦、反饋、辦結全流程實現閉環管理。
企業的體驗感更足。專區從企業需求和體驗感出發,深入開展座談走訪,梳理出1700餘條企業訴求,逐一提煉歸集,形成包括債權債務、國際貿易、投融資、知識產權等條理清晰、可供對照參考的涉企商事糾紛問題庫。
今年上半年,杭州某電梯公司與某建築公司因12餘萬元電梯維保費拖欠問題產生糾紛,起訴性價比不高,但多次調解都無果,以致陷入僵局。隨著上城區企業法治服務專區設立,電梯公司法務人員前來尋求幫助,參照涉企商事糾紛問題庫提供的經驗成功化解。
截至目前,杭州市、縣(市、區)兩級均已建成涉企法治服務專區。為確保服務專區精準匹配企業所需,前期麵向近600家企業開展法治服務高頻需求調研,形成了涵蓋矛盾解紛調解、合規指導等6大類20項涉企高頻法治服務清單。14個專區投入運行以來,線下累計受理涉法事務9278件,辦結率為100%,平均辦結時間為2.1天;線上累計受理1.3萬餘件,辦結率為100%,平均辦結時間為1.3天,大大節省了企業的經營成本和時間成本。
利企惠民服務多元拓展
以“一圈”“一區”兩個平台為支撐,杭州市努力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企業群眾生產生活中的“急難愁盼”問題,主要聚焦企業投融資、商事解紛和創新發展三個領域開展“三項服務”。
按照打造國際金融強市的整體布局,杭州市在上城區玉皇山南基金小鎮,拱墅區運河財富小鎮,西湖區北交所浙江基地、螞蟻小鎮,臨平區金融服務示範區設立投融資法治服務陣地。組織精通證券資本、並購投資領域資深律師等專業人員形成服務團隊,構建“專員定點+律師輪崗+24小時線上”服務模式,提供谘詢查引等3項基本服務和盡職調查等7項增值服務。目前,各陣地已成功服務3家企業在A股上市,服務27家企業再融資97.54億元。
聚焦商事糾紛領域,建好一張“解紛網”。在上城區、富陽區等地試點鋪開“事前積極預防+事中便捷服務+事後高效維權”的全流程商事糾紛預防化解服務網絡,實現“援助—調解—複議—訴訟”涉企糾紛“一站式”處置服務,以及“調解—立案—速裁—審判”無縫銜接。今年以來,試點地區商事糾紛調解成功的平均時長縮短至29天,解決商事糾紛時間為42.3天。
為發揮公證在服務創新發展、民生實事中的獨特優勢,杭州市還持續深耕“公證+”服務品牌。一方麵,刪減不必要的證明材料,推動84個公證事項可一次辦結,超80%的公證業務實現“最多跑一次”。另一方麵,探索創新公證服務民生項目,如推出車位使用權公證服務,有力破解車位使用權缺乏登記憑證、流轉不暢等難題,累計惠及400餘個商品房小區,並入選“年度中國公證十大典型案例”;推出二手房自主交易提存公證服務,配套“不動產登記+公證”服務,累計助力房源成交600餘套。
(來源:今日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