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省廳市局和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西湖區審計局以“提升審計質量,打造審計精品,構建和諧審計”為目標,本著與時俱進、開拓創新、以人為本、協調發展的精神,認真把好審計質量關口,確保我們的審計產品適銷對路、社會滿意,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但與兄弟縣、區局相比,我們的差距還很大,特色也不明顯,離省廳市局提出的要求還有一定距離,借此機會,更多的是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同時對我局在“狠抓落實年”中的工作加以總結,促進下一階段審計工作更快更好地發展。
一、樹立“精品=質量+成果”的理念,明確“五化”審計目標
猶如產品質量是企業的生命一樣,審計質量是審計職業的生命。審計質量的高低,是我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直接影響到審計職能作用的發揮。市局提出“以審計成果、成效大小作為衡量審計質量優劣的主要標準”的要求,猶如企業的“ISO2006”質量驗證體係,為我局提升審計產品質量明確了努力的方向。
隨著省市優秀項目評比辦法和杭審法[2006]50號《關於審計作業程序若幹規定的通知》的出台,對我局傳統的管理模式可謂是一劑“清醒劑”,我們從被動地實現審計轉軌,到主動地轉變觀念、轉變模式上來。總體而言,就是“糾正1個觀點,克服2個誤區,回答3個問題”,從而樹立正確的精品理念,實現“五化”目標。
坦白地說,近年的優秀項目評比,已近白熱化了。有的同誌形成了“精品是包裝出來的”錯誤觀點,認為隻要信息與領導批示就能評優;有的片麵地走入了2個誤區,即“審計報告隻講成效,不講規範”、“全年隻要評優項目做好,其他項目無所謂走過場”。針對這種情況,我局開展了“提升審計質量,打造審計精品,構建和諧審計”的大討論活動,對“什麼是精品審計項目?如何確保審計質量?如何實現審計成果轉化?”3個問題展開討論,剖析了上年評優中的“四個後補”的質量問題(即有的審計方案後補、有的審計日記後補,有的審計證據後補、有的檔案後補)和“四重四輕”成果應用問題,全局統一樹立了“精品=質量+成果”的理念,認為審計質量是基礎,審計成果是目的,二者是相輔相成、互相依托、互相促進的辨證關係。西湖審計產品的定位,要從審計查處論---走向市場需求論---最終走向社會滿意論。通過“五化”目標的實現,使西湖審計工作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轉型。一是基本實現審計工作規範化。爭取用3年左右的時間,基本實現審計管理行為、審計業務操作行為、審計人員職業道德行為規範化。二是初步實現審計手段現代化。爭取用3年左右的時間,基本實現信息傳輸網絡化、公文處理無紙化、審計管理信息化、審計過程電子化,並在計算機輔助審計和聯網審計上全麵推進。三是切實實現審計監督法製化。以實現“零”錯案率為目標,努力做好審計監督工作。全辦人員的審計法製觀念要進一步增強,審計執法質量和水平要進一步提高,依法從審成為大家的自覺行動。四是逐步實現審計人才一專多能化。努力集聚優秀審計人才,逐步培養出一批複合型審計人才。用3年左右的時間,使全體審計人員的政治理論和職業道德素養得到普遍提高,30%以上的審計人員的文化層次得到提升,90%以上的審計人員具有與本職工作相關的中、高級專業技術職稱,45歲以下的幹部取得外語和計算機初級以上水平合格證書。五是努力實現審計成果最優化。審計成果能較多進入決策層,通過審計使被審計單位明顯地改善管理提高效益。充分發揮審計在服務政府宏觀調控、整頓市場秩序、嚴肅財經紀律中的作用。
二、建立嚴格的審計產品質量控製模式
(一)嚴把審前調查、審計複核、定性處理“三關”,保證了審計產品的質量管理。
首先,通過彙編中央省市區四級常用的法規成冊,建立了電子文檔的法規庫;建立健全審計資料對象庫,每年及時更新,成了審前調查的好幫手;通過審前征詢意見表和審計調查表,與區紀委、組織部溝通,實地掌握被審對象情況,“兩庫兩表”把好審前調查關。其次三級交叉把好複核關。針對我局人手少,沒有專職的審計複核人員,我局采取交叉三級複核的方式,即各分管領導和職能科室實行交叉對口複核,一級由主審或審計組長複核,二級由科長複核,三級由分管局長複核,最後由局長簽發。局長業務答疑會把好定性處理關。在出具正式報告之前,所有項目都必須經局長業務會議審定後方可出具,業務會議由局班子成員和審計組成員共同參加;同時正式報告印發時,采取“第一閱讀人”形式進行最後複核,來確保審計質量。
(二)建立範本,轉變手段,提高了審計產品的生產效率。
2006年我局所有發審計通知的項目均按6號令實施。今年首先安排了上人大常委會的農業局部門預算執行情況項目作為6號令操作的範本項目,由分管法製的局長親自實施並在內部局域網上提出關注點,其他項目按照該項目流程實施,從而保證操作的統一性、規範性。
去年我們有針對性地開展了計算機輔助審計的試點,並進行了三小軟件的開發,如法院的計算機審計項目得了審計署的應用獎,商業銀行的自行開發的輔助審計軟件得到省廳小軟件二等獎。今年我局全麵推行了AO輔助審計軟件,絕大部分的項目都利用這一工具進行分析查賬,甩掉了手工查賬,極大地提高了審計效率。我局在對大型政府投資項目的審計過程中,實行政府審計AO全覆蓋,充分利用AO軟件中財務數據完整全麵、采集轉換簡單方便的特點,對建設項目資金按會計科目進行時間趨勢分析及結構組成分析,有效解決了投資績效審計評價難的問題。如在區三大集鎮建設專項資金的審計調查中,通過將AO軟件的電子數據轉換到EXCEL軟件中進行圖表分析的方法,27.28億元的工程投資狀況得到了直觀清晰的表述,由此提出的審計意見及建議可操作性強,得到了區主要領導和相關單位的充分肯定。
(三)三層麵夯實製度基礎建設,保障了審計產品的質量。
從區委政府製度層麵,根據省廳市局有關精神,結合我區實際,以區委區政府文件的形式下發了《西湖區經濟責任審計操作規範實施意見》、《西湖區區管領導幹部交接製度》、《西湖區國家建設項目審計辦法》、《背街小巷改善工程跟蹤審計工作實施意見》《關於做好“一縱三橫”綜合整治工程跟蹤審計工作實施意見》等五個政府性的規章,完善了我區的地方審計法製建設,同時確保了審計經費的落實。從局業務製度層麵,出台了《區國家建設項目審計中心工程價款結算審計操作規範》、《區內審工作規定》、《區內審作業規程》等八項業務管理製度,加強了對局下屬兩個中心的管理,理順了局與下屬單位,總與分的關係。從局內部管理層麵,通過開展“嚴謹細致,提高質量年”活動,完善了行政執法責任製。我局先後製定了《審計項目質量考核辦法》《審計項目實施辦法》確定了主審負責製,明確了執法責任,並強化了對執法責任的檢查與考核,全麵推行了審計工作規範化;出台了《西湖區審計局優秀審計項目考核辦法》,在今年的評比中,全局每個審計人員都按規定推選了1-2個優秀審計項目參加局內評比,隻有被評為我局的優秀項目,才能作為選送到市局參加優秀項目,同時邀請專家進行點評,局長辦公會議進行評比,以保證客觀公正性,並輔之配套獎勵製度,較好地調動了業務幹部的積極性;為了保證審計質量,健全內部控製製度,明確審計質量責任,我局出台了《西湖區審計局審計質量責任製實施細則》以配合6號令的實施,通過“二加強,三增加”,強化了內部質量管理。一是加強了審計人員的職責和權限。實行審計組、業務科、主管副局長、局長分級的審計質量責任製,明確規定了審計組長、成員、科長、主管副局長和局長的職責和權限。二是加強了審計質量的監控。各個項目由科室科長和主管副局長分別擔任審計項目的複核和審核工作,並涵蓋了審計全過程,即從審前調查、方案製定、編寫日記、製作工作底稿,到提交小組報告,以及出具審計決定、意見、結果報告、案件移送處理的事項等方麵入手,進行全方位的審計質量監控。三是增加了結果公告製。在依法保守國家秘密和被審計單位的商業秘密,遵守國家的有關規定的情況下,暫實行了特定審計項目的審計結果公告製度。四是增加了質量目標責任製。明確了審計組長和成員、科長、複核人員、主管副局長、局長、審計項目的分級質量目標責任。五是增加了責任追究製。按照過錯原則,即“誰違規誰負責,誰的過錯誰負責”,分別追究責任人的直接責任及上級領導的連帶責任,並增加了責任的認定、追究程序和處理形式。這一製度的出台,在工作中減少了審計風險,細化了審計責任,規範了審計程序,提高了審計人員的工作責任心,有效地保證了審計工作質量。
通過這一係列製度的製定,使審計質量意識深入人心,審計項目質量的規範性操作有章可循。近年來,我區在全市的優秀審計項目評比中基本保持4至5個項目被評為市優秀審計項目。
三、建立“人人能當主審”的審計隊伍模式。
我們在管理中發現,在具體實施一個審計項目時,一般來說,主審承擔了大部分的工作量,包括確定審前調查內容、編製審計方案、審計重點項目及內容、撰寫審計報告、出具審計意見和決定一直到歸卷立檔都由主審負責,而非主審人員往往隻需按既定的審計方案完成外勤審計工作就算完成了審計任務,這樣造成部分責任心不強的審計人員質量意識淡薄,審計走過場,影響了審計報告的質量,加大了審計風險。為進一步強化非主審人員的質量意識,我局有針對性地采取了三項具體措施,取得了明顯的效果。
一是實行“模擬主審”。年初在確定審計任務時有意識地將一些重點審計項目安排新招聘或業務能力不強的審計人員充當模擬主審的角色,模擬主審全過程參與審計計劃、實施、終結三個階段的所有審計流程,並提出審計方案、審計報告的初稿和審計實施的基本思路,針對查明的問題提出應引用的審計法規和具體處理意見,主審對模擬主審實施的每一個環節要進行全麵的複核和輔導,從而在保證審計項目順利完成的基礎上強化非主審人員的責任意識。
二是實行“分報告之”。在審計外勤工作實施完畢後,每個審計組成員必須將自己的審計工作底稿經彙總整理後向主審遞交相應的分報告,分報告必須有查實的問題、處理的意見和建議等要素,主審對各審計成員遞交的分報告和工作底稿進行複核,根據審計方案中審計組成員的分工情況,對發現未嚴格按審計方案實施的則要求有關審計人員予以及時補正,並將分報告作為非主審人員責任鑒定以及質量考核、評比的重要依據。
三是實行“業務答疑會”。在出具審計意見、決定、結果報告等正式文書之前,由分管局長、複核人員及有關專業人員組成審稿組,召開“業務答疑會”,重大項目及經濟責任審計項目由局長親自參加主持,審計小組組長和非主審成員對審稿組提出的問題進行答疑和解釋,對發現審計程序未到位或尚未查實的問題,審稿組可以責成有關審計人員予以重新核實、取證,並將具體的責任落實和分解到每一個審計組成員,從而有效地促進了非主審人員責任意識、質量意識和整體意識的提高。
四、建立“七一”工程體係,打造適銷對路、社會滿意的審計精品。
有了優質的產品質量作保證,如果沒有市場,那隻能是陳年的老酒在地窖---自家香。與企業營銷類似的是,審計也需細分市場,尋找區委、人大、政府、社會、群眾滿意的結合點,為構建和諧社會作出貢獻。因此,我局建立了“七個一“工程體係,全麵打造適銷對路、社會滿意的審計精品。一是每個項目出一個好的審計方案,比如有重要性分析;二是市局確定的六類評比項目各出一個好的報告;三是每項工作每個項目出一篇好信息;四是投資、鄉鎮街道財政、經責、行事科室全年出一份好的綜合分析報告;五是局長牽頭每年全局出一份好的人大報告;六是每類報告有一個審計創新點,比如要有自行開發的小軟件;七是每類報告、每個綜合報告有一個好的成效。比如好成效的標準是應具備批示、有製度、能公告等要素,在審計過程中應予以關注。這一體係建設在今年還剛剛起步,任務的落實還體現在每位審計人員的主動性與責任心上。
西湖審計在打造特色精品之路上,還需要吸取兄弟縣區局的先進經驗,還需要市局一如既往的關心幫助。我們將以此次會議為契機,奮發有為,不斷創新,形成“既有拳頭產品,又有綜合實力”的西湖特色,進一步提升審計工作水平,為區域經濟發展服務!
2006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