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進入老年模式
杭州市商務局 杭州市糧食和物資儲備局 杭州經濟圈
首頁
>> 杭州經濟圈 >> 品牌管理 >> 老字號
菜單導航
老字號

奎元館

發布時間:2024-07-01 信息來源:杭州市商務局

kyg.jpg

清同治六年(1867年),有一安徽人在現址開了家徽州麵館,沒甚名氣。一天,一個外地窮秀才來杭城趕考,進店要了一碗清湯麵,老板憐其寒酸,特意在麵底放了三隻囫圇蛋,恭祝能“連中三元”之意。過後,老板也忘了此事。某日,一位衣飾華麗的年輕人走進店堂,落座後隻要碗清湯麵,老板下在疑惑,官人接著說:“底下放三隻囫圇蛋。”老板聞聲大悟,連連作輯慶賀:“相公果然高中了。”忙治酒款待並請賜墨寶留戀。秀才沉思片刻,題贈“魁元館”三字招牌,從此生意日見興隆。以後有一任老板嫌“魁”字有鬼旁才改為“奎”字,一直延用至今。到了民國初年,由於寧波人李山林經營麵館,開始由徽式改為寧式麵館,經營以鮮鹹合一,軟滑鮮嫩、原味見長為特點的甬式大麵。該店雖幾易其主,但其經營麵條的業務始終未變,且以曆史長、規模大、特色鮮明而飲譽國內外。

奎元館麵條花色品種有150多種。我先要了一碗陽春麵,看它的味道做得怎麼樣。麵上來時,湯是用肉骨頭熬出來的,麵條嚼起來似有筋不是爛糊糊的,加上點點碧綠的蔥花,噴香鮮爽,吃得痛快舒坦。我曾在東北、西北和北京吃過各類檔次的麵條,都沒有這麼一碗經濟實惠的陽春麵給我留下那麼美好的印象。

百餘年來,奎元館接待了蔡廷鍇、蔣經國、李濟深、陳叔通、梅蘭芳、竺可楨、蓋叫天、周璿、金庸等名人。1945年抗戰勝利後,原國民黨第19路軍軍長蔡廷鍇將軍同李濟深到奎元館,留墨“東南獨創”四字。

從1930年開始,杭城商業中心逐漸向鼓樓南麵轉移,清河坊至官巷口一帶日趨繁華。老板陳秀桃研製了以“湯濃味鮮,麵光湯幹”為特色的“扣湯麵”。麵條盛具上也有特點,沃麵、陽春麵用粗瓷大碗,中檔料兒麵用紅花細碗,高級料兒麵用金邊瓷碗,麵點和盛具相得益彰,也適合不同消費對象。

1942年,第六代傳人陳桂芳,他根據四時季節的變動等因素不斷創新。開春時節,步魚(塘鱧魚)量大,供應時令步魚麵;仲夏,麥頭河蝦(即麥結穗時的河蝦)和黃魚上市,製作應時蝦黃魚麵;立秋過後,河蟹上市,供應蟹粉和蟹黃魚麵;隆冬之際,需要增加熱量,供應小羊肉麵和羊蹄大麵。同時增加了各式料兒麵“過橋”,即將烹製的澆頭分別裝盆,連同麵食一起配套上桌。因一隻麵點按不同內容分裝兩盆,隨食客的需要,分別取食,似從橋的一端過渡到另一端,故謂“過橋”。

說起“奎元館”的名稱,還有一個故事呢!

當年麵店創業伊始,正值省城鄉試,各府考生雲集杭州。一貧寒秀才,進得店來,隻要了一碗清湯麵。店主憐其貧窮,同情之心油然而起,便特意在麵裏加放了三個荷包蛋,除了幫助他增加些營養之外,還有預祝他連中三元的意思。不料,秀才後來果然高中進士。為報當年老板雪中送炭的情誼,進士專程前來拜謝,並答應店主之請,起名為“奎元館”。自此名氣不脛而走、蜚聲在外。每當考試,這裏就車水馬龍,士子如雲。考生必到店裏來吃上一碗麵條,祝福自己從此能脫穎而出、青雲直上。

奎元館最早的經營者是徽州人,到了民國初年,改由寧波人打理,遂成為杭州一家寧式麵館。到了20世紀40年代後期,奎元館已是很有名氣,甚至有,“到杭州未去奎元館,枉然西湖之行”這一說。 當年的社會名流,隻要遊玩西湖,就必然作客奎元館。 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第十九路軍軍長蔡廷鍇將軍偕同李濟深(也是國民政府要員,以後做過“民革”主委)來杭州,到奎元館吃黃魚麵,席間,意氣風發、豪情萬丈,蔡將軍當場揮毫疾書“東南獨創”,對奎元館的麵條讚不絕口。

如今的奎元館,麵條生意依然紅火,查大俠金庸隻要到杭州,一定會在這裏設宴招待親朋好友。 奎元館的麵條自有其特色。它選用優質麵粉,專人製作,麵條落水,燒而不糊,韌而滑口,吃起來要有筋鬥的感覺, 奎元館麵條配料更是十分講究。 一碗大眾化的“片兒川”,就是奎元館的招牌麵之一,相傳是從蘇東坡“無肉使人瘦,無竹使人俗”的詩句中得到啟發,開創出來的。片兒川以新鮮腿肉、時鮮竹筍、綠嫩雪菜作原料,經烹製後,色香味俱全,令人饞涎欲滴、大快朵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