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體育局關於印發杭州市“十四五”體育產業發展規劃的通知

發布日期: 2021- 08- 20 17: 22 訪問次數: 信息來源: 市體育局
分享:

杭州市“十四五”體育產業發展規劃


“十四五”時期是我市堅持深化改革創新、推動體育事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機遇期。為統籌我市“十四五”期間體育產業各項工作,依據《“十四五”浙江省體育產業發展規劃》、《杭州市體育發展“十四五”規劃》部署,特製定本規劃。規劃範圍為杭州市行政區域,規劃期限為2021—2025年。

一、基礎和背景

(一)現實條件

“十三五”時期,我市在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背景下,體育產業發展規模不斷壯大,增速明顯,逐漸形成較為完善的產業體係、繁榮的消費市場、優秀的品牌賽事、公平的市場環境、高漲的健身熱情,為我市“十四五”體育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目標打下堅實的基礎。

1.產業規模壯大,品牌效應顯著。“十三五”期間,我市體育產業規模不斷壯大,體育產業總產值占全市GDP比重逐步增長,2019年體育產業總產值達685億元,提前完成“十三五”規劃的600億產值目標。截至2020年末,我市體育企業名錄庫收錄體育企業7790家,其中6111條數據經核實完善錄入省體育企業名錄庫。成功創建國家級運動休閑特色鄉鎮1個、列入省級運動休閑鄉鎮培養清單4個、運動休閑旅遊示範基地5個、精品線路7條、列入省體育品牌賽事名錄庫項目19個,努力發揮產業品牌的示範和引導作用。

2.產業格局形成,產業融合加強。“十三五”期間,我市基本形成以體育用品製造業、體育健身休閑業、體育競賽表演業為主導,運動休閑、體育培訓、體育旅遊、體育文創、體育健康服務等市場協同發展的產業格局。體育彩票銷售穩步增長,實現銷售額160億元,遠超“十三五”的100億元目標。體育產業與旅遊休閑、文化創意、數字經濟、醫藥康養、影視傳媒等產業的融合不斷加強,山地戶外、水上運動、航空運動、冰雪運動、戶外探險、叢林穿越等各具特色的休閑運動產業規模持續壯大,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知名度的優秀體育旅遊目的地,協同帶動旅遊、文化、金融等多產業發展。

3.賽事品牌打造,骨幹企業引領。以亞運城市行動計劃為抓手,我市大力推進國際品牌賽事的落戶和本土體育品牌賽事的培育。2019年我市累計舉辦1600餘場各項體育賽事,成功舉辦錢塘江國際衝浪對抗賽、國際(杭州)毅行大會、杭州(西湖)國際名校賽艇挑戰賽等10餘項杭州本土國際品牌賽事,為市民提供豐富賽事活動,也對我市著力打造具有杭州特色的國際化“體育賽事窗口”、促進體育消費轉型升級、展現體育產業新動能發揮重要作用。過去五年,我市基本形成了具備競爭優勢的水上運動器材、戶外運動裝備、家庭健身設備製造體育企業和品牌,打造2家國家級體育產業示範單位、5家省體育製造業示範企業和8家省體育服務業示範企業,對完善和拓展產業鏈、帶動上下遊企業協同發展、促進產業集聚化、激活體育產業生態圈作出突出貢獻。

4.發展環境優化,發展效應顯著。“十三五”期間,共有81個項目獲得省體育產業扶持資金,累計引進體育類投資總額達16.24億元,為產業發展注入資金動力。出台《杭州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實施意見》等一係列文件,廣泛實施體育企業和體育機構調查,持續建設市體育產業機構名錄庫,為產業發展營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

“十三五”時期,我市體育產業發展成果顯著,但在發展的過程中仍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問題:一是體育產業發展質量、集約化程度和總體水平不高;二是體育市場主體的活力和市民的體育消費熱情仍需提高,基本公共體育服務體係仍需完善;三是體育法律法規還不健全,體育產業統計工作比較薄弱,體育產業相關管理人才和技術人才稀缺。

(二)形勢背景

在“十四五”時期,我市將舉辦亞運會等一係列國際國內重大賽事,體育產業發展將迎來前所未有的機遇。

1.2022年亞運會等一係列國際國內重大賽事的舉辦,將成為我市體育產業發展的重要機遇。舉辦重大國際賽事對我市加快國際化進程、完善城市基本公共服務體係、加快智慧城市建設、優化場館設施和功能、推動賽事經濟集聚發展、培養市民全民健身意識、培育體育市場等方麵帶來重要的機遇,也將成為我市體育產業構建現代化產業體係,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有力推手。

2.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將成為我市體育產業發展的重要動力。數字經濟將成為我市經濟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的重要抓手,而數字技術與體育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將進一步帶動體育產業生產方式的轉變和生產效益的提高。通過運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方麵的新技術,推動運動場景感知化、運動體驗數據化、運動展示視頻化、運動社交情境化,推進體育產品和服務線上與線下的融合與創新,為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全新動能。 

3.市民日益增長的多層次、多元化、全方位的體育消費需求,將為我市體育產業發展提出更高要求。“十四五”時期是我市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消費向著綠色、健康、安全發展的重要時期。隨著市民可支配經濟收入的增長、閑暇時間的增加,以及健身意識的提高,與市民生活質量和生命質量密切相關的體育需求、健康需求、旅遊需求加速釋放,將為我市體育產業發展提供強大支撐,也對我市體育產業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思路和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貫徹執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體育工作的重要論述和加快推進體育強國建設的決策部署,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緊抓2022年亞運會在杭州舉辦的重要契機,以全麵建設 “賽事之城”和“戶外運動之城”為總目標,以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滿足市民多元化、多層次體育消費需求為導向,以構建現代化體育產業體係為重點,深化體育產業供給側改革,使體育產業成為我市推動經濟轉型升級、拉動消費、擴大內需、服務民生的新動能和重要經濟增長點。

(二)發展原則

1.堅持深化改革,加強政策規劃引領。堅持深化改革,加快簡政放權,通過“放管服”改革創新管辦分離、靈活高效的體育管理體製和運行模式,推進政府治理體係和能力的現代化。進一步落實國家和本省出台的體育相關產業發展的係列政策,編製本市和各區、縣(市)體育產業五年和十年發展實施方案,圍繞重點產業鏈、龍頭企業和示範項目加快布局麵向未來的要素資源,加強產業規劃的扶持和引導作用。

2.堅持市場導向,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充分發揮市場主體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完善市場機製,培育市場主體,挖掘市場需求。進一步發揮政府規範市場秩序、提供公共服務、加強社會治理、進行市場監管的重要作用,營造寬鬆融洽的市場環境。

3.堅持以人為本,秉承體育惠民初心。堅持人民的主體地位,以人為本、體育惠民,激發市民參與體育鍛煉的熱情和積極性,倡導運動健身的生活方式。積極培育體育消費新熱點,激發市場活力,滿足市民多元化、多層次的體育消費需求。在培養健身習慣和培育消費理念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以體育消費為重要驅動力的現代化體育產業發展新格局。

4.堅持係統觀念,統籌區域協調發展。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鼓勵各地依靠體育資源稟賦條件培育發展各具特色的“一區一品”、“一區多品”品牌賽事活動和項目,發揮國家級和省級運動休閑鄉鎮、運動休閑基地、運動休閑旅遊優秀項目的示範帶動作用,鼓勵各區、縣(市)學習借鑒優秀案例,促進城鄉協同一體化發展。

(三)發展目標

總目標:到2025年,建成以競賽表演業和健身休閑業為主導、體育服務業與體育製造業齊頭並進的現代體育產業體係。塑造政府主導有力、市場繁榮活躍、市民積極參與、 的“一核引領,兩帶聯動,九區協同,多維輻射”的產業新空間。建成全國重要的體育產業示範基地和體育消費示範城市,成為國際知名且具備杭州文化特色的“賽事之城”和“戶外運動之城”。

1.產業規模持續擴大,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體育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不斷提升,產業規模持續擴大,總產出和增加值保持每年10%的增長速度,力爭到2025年實現總產出1200億元,增加值400億元,體育服務業增加值占體育產業增加值比重超過60%,體育產業結構日益優化。

2.發展的質量和效益穩步提升,高質量產業體係基本建成。著力提升體育產業鏈供應鏈的現代化水平,推進“政用產學研”深度融合,培育一批具備核心技術創新能力的體育企業,形成產業集聚的高新科技體育產業園區,持續為市場提供高品質高科技的體育產品和服務。體育產業與數字技術、文化創意、休閑旅遊、醫藥健康等相關行業深度融合,不斷培育新型業態,為體育產業提供新的經濟增長點。

3.產業集聚發展,品牌示範效應顯著。以創建示範基地和示範項目為重要抓手,“十四五”期間,著力建設國家體育產業示範基地、項目和單位8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家級或省級體育旅遊精品線路10條、省級運動休閑基地5個、運動休閑鄉鎮3個,省級體育示範企業15個,培育省級運動休閑旅遊優秀項目30個以上。大力推動戶外運動發展,著力打造“戶外運動之城”。

4.體育消費市場繁榮活躍,體育產品供給豐富。市民的健身意識和觀賽熱情提高,體育賽事參與程度顯著提高;體育產品和服務的消費意願增強,人均年體育消費支出明顯提高;全市運動基礎設施網絡進一步優化,打造“10分鍾健身圈”,人均體育場地麵積明顯提高,經常參與體育鍛煉的人數占全市人口比例達到45%以上。到2025年,參加體育鍛煉、觀賞體育賽事、進行體育消費成為市民的時尚生活方式。

三、重點和布局

(一)發展重點

依托特色優勢,集聚資源,集中力量,重點發展“兩城四業”六大業態,著力培育和優化現代體育產業體係。

1.打造“賽事之城”。發揮我市體育場館、亞運項目、旅遊、會展等優勢資源,打造項目豐富、規模齊全、體驗良好的國際知名“賽事之城”。緊抓2022亞運會舉辦契機,豐富賽事活動供給,著力提高品牌賽事的影響力、競爭力、輻射力。鼓勵足球、籃球、網球、排球、電競等職業聯賽賽事落戶杭州;全力辦好輪滑、電子競技、馬術、霹靂舞等亞運項目賽事;繼續辦好馬拉鬆、越野跑、毅行、自行車、排舞、遊泳、衝浪等品牌賽事。切實強化政府服務,理順體育賽事備案體製;積極推進城市各類賽事配套設施建設,提高體育賽事場館運營和服務能力;大力推動體育會展業發展,培育引進專業賽會機構,建立國際會展申辦聯動機製,提高綜合效益和帶動效應。

2.打造“戶外運動之城”。充分利用我市豐富的山水自然資源,鼓勵開發各類戶外運動項目,支持發展一批群眾喜聞樂見和有發展空間的戶外運動項目。依托西湖、錢塘江、大運河等山水資源,重點發展水上運動、山地運動、極限運動、航空運動等特色戶外運動,打造3-5個知名的戶外運動集聚區。引導戶外運動市場主體安全經營,推進戶外運動標準體係建設,製定戶外運動服務安全規範,強化相關部門的事中事後監管。借助杭州市豐富的旅遊資源,開拓和培育線上線下消費新渠道,引領我市戶外品牌對接國外優質項目,加速戶外運動產業國際化、規模化。到2025年,培育省級及以上戶外運動品牌賽事20項。

3.體育用品裝備製造業。立足現有產業基礎優勢,重點發展水上運動產品、船艇、健身器材、體育訓練競賽器材等體育用品製造。把握疫情常態化背景下體育製造業發展的重大契機,推動傳統體育製造業改造提升和轉型升級,鼓勵體育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深度合作,推動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在體育製造領域應用,提高產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鼓勵體育用品製造企業開發具有自主品牌和知識產權的新產品,打造名牌產品和著名商標。

4.智能體育產業。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背景下,緊抓杭州市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機遇,鼓勵體育企業實現信息化、數字化,通過數據驅動實現體育產業全鏈條的數字化和智能化。鼓勵智能體育技術的發展,培育一批高科技與製造結合的綜合性智能體育企業,利用大數據、物聯網提供個性化的智能體育服務和產品,滿足人們不同場景的體育消費升級需求。鼓勵智能體育大賽、線上健身、數據分析、虛擬運動、可穿戴設備等產品的開發與供給,創設體育消費新場景,打造體育產業新增長點。大力發展“互聯網+體育”,推動電子商務平台提供體育消費服務及支持智能體育賽事發展,創新體育賽事呈現形式,促進智能體育賽事平台和服務體係的形成。

5.體育服務業。鼓勵民間資本參與體育場地和設施供給。引進場館建設的新設計、新技術,結合賽事和日常運營需求,建設多功能的現代智能化場館,提高場館使用效率和體驗感。積極推進場館管理體製改革和運營機製創新,將賽事功能與賽後綜合運營有機結合,拓寬服務領域,增強大型體育場館複合經營能力。鼓勵綜合性場館服務平台建設,充分利用技術和數據優勢,整合信息和資源,提高場館服務和管理能力。借鑒國內外大型場館服務和賽後有效管理經驗,培育運動場館管理人才。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投資健身休閑業。通過等級評定、創建示範企業等手段引導行業規範健康發展。積極關注新興互聯網健身品牌等新動態,發揮優勢企業示範作用。大力推進體教融合,壯大青少年體育培訓業,規範體育培訓市場。積極發展體育策劃、體育傳播、體育谘詢等生產性服務。

6.體育旅遊業。立足杭州市政府“旅遊全域化”戰略理念,鼓勵體旅融合發展,拓展“體育+旅遊”產業鏈,發揮體育產業對旅遊產業發展的協同效應。打造一批有影響力的運動休閑旅遊示範基地、精品線路、優秀項目,積極培育本土品牌體育賽事,充分發揮體育賽事凝聚人氣的獨特優勢,形成“一日比賽,多日停留;一人參賽,多人旅遊;單人競賽,多人消費”的體育旅遊新模式,加速體旅融合進程。

(二)產業布局

根據“十四五”杭州城市發展規劃目標的調整升級,結合全市體育和文化旅遊資源分布,因地製宜發展體育產業,優化各區、縣(市)發展分工與協作,構建特色鮮明、布局合理、協同高效的“一核引領,兩帶聯動,九區協同,多維輻射”的全域立體體育產業發展空間新格局,推進杭州市體育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1.一核引領:

“一核”指以上城區、拱墅區、西湖區、濱江區等為核心的都市運動休閑區,是我市體育產業發展的核心區域,對全市體育產業發展起著關鍵性的引領作用。立足中心城區經濟技術、體育設施、資金、人才等全產業鏈高端要素資源集聚的優勢,以黃龍體育中心、奧體中心等承辦亞運賽事的亞運場館為核心,以獨具杭州文化特色的本土知名賽事和亞運賽事為驅動,以中心城區的文體中心和全民健身中心為支撐,依托國家和省級體育示範企業,著力打造集休閑健身、運動培訓、競賽表演、場館會展、文化創意產業等多業態於一體的城市運動休閑綜合體、文體培訓大本營、時尚消費都市圈和競賽表演集聚區,形成都市休閑運動核心,集聚引領全市體育產業發展。

2.兩帶聯動:

(1)沿江休閑運動發展帶

沿江休閑運動發展帶指“三江兩岸”休閑運動區域帶。以“錢塘江—富春江—新安江”連通的三江水係和良渚文化帶、京杭大運河文化帶為紐帶,整合“三江兩岸”的特色休閑體育資源,以初具規模的綠道建設為軸,充分利用周邊的旅遊交通條件及體育服務配套設施基礎,積極開發和創新各類休閑體育產品和服務,著力發展和布局運動休閑、體育康養、競賽表演、體育用品製造等領域,加強三江兩岸休閑運動統籌規劃,打響區域整體知名度,發揮三江兩岸區域的協同發展效應,打造沿江休閑運動發展帶。

(2)南北戶外運動休閑帶

南北戶外運動休閑帶指以餘杭區、臨平區、富陽區、臨安區、桐廬縣、淳安縣、建德市為串聯的戶外運動區域帶。結合“旅遊西進”戰略,依托“全市一小時半交通圈”,推動體育與旅遊資源共建共享,以“旅遊圈”帶動“體育圈”的繁榮。以淳安縣國家體育產業示範基地為引領,深入整合各區域特色戶外體育項目資源,發揮自然生態環境優勢,打造戶外休閑運動項目集聚區。強化戶外運動休閑功能,重點發展鄉村體育旅遊、戶外體育服務,重點培育品牌戶外賽事,挖掘杭州市“都市休閑運動核”體育產業發展的溢出效應,實現杭州市體育產業發展向南北腹地延伸的均衡布局。

3.九區協同:

立足區域特色,因地製宜發展多元化、差異化體育項目和品牌,打造一批優質的體育發展平台;各區之間注重聯動發展,形成各具特色的產業聚集區,充分發揮互補效應。

體育產業發展指引

地區

發展目標

發展方向

重大項目

產業方向

上城區

城市文體培訓大本營、青少年體育培訓集聚區

依托路跑、馬拉鬆、騎行等品牌賽事集聚的優勢,加快打造運動休閑賽事品牌。以全民健身中心和文體中心為支撐,重點發展現代時尚健身休閑業和青少年體育培訓業,創新“體育+教育”產業融合新模式。

杭州馬拉鬆、杭州垂直馬拉鬆、錢塘江女子路跑賽、錢塘江國際騎行大會、飛盤公開賽、城市定向挑戰賽、錢塘江國際衝浪對抗賽

健身休閑服務

體育教育培訓

體育競賽表演

運動休閑活動


拱墅區

時尚體育消費都市圈

借助亞運效應,積極引進國際賽事落戶,持續培育本土IP賽事品牌。大力推動乒乓球、曲棍球、皮劃艇,賽艇等傳統體育項目發展,積極推動街舞、電競等新興時尚運動項目的發展,帶動體育與音樂、時尚、健康、文化、旅遊等產業和IP的跨界融合,激發體育消費新活力,打造時尚體育消費都市圈。

杭州馬拉鬆、長三角水上運動節、電競生態公園、ITF國際男子網球賽、冰球聯賽和冰球邀請賽、電競品牌賽事和電競俱樂部

健身休閑服務

體育競賽表演

運動休閑活動

西湖區

國際化賽事集聚區、城市運動休閑綜合體、浙江省體育現代化區

充分利用豐富的山水資源、人文曆史和文化資源,重點發展獨具西湖區特色的水上、山地、航空和極限運動,支持發展航模、電子競技等新興項目。以黃龍體育中心和西湖文體中心為依托,借助賽事集聚的優勢,加快國際化賽事引進和本土賽事品牌的培育,提高賽事國際化水平。

杭州馬拉鬆、西湖跑山賽、山地自行車越野賽、國際名校賽艇挑戰賽、城市探索杭州城市定向賽、幼兒體育大會、校園足球精英賽、遊泳錦標賽、國際登山節

體育競賽表演

運動休閑活動

體育教育培訓

濱江區

亞運賽事集聚區、城市運動休閑綜合體、數字體育示範先行區

以亞運會為契機,依托奧體中心、濱江區體育館等亞運場館,借助亞運比賽項目優勢,積極申辦和引進各類國際和國家級體育賽事,培育體育動漫、遊戲、電子競技等新興產業。推進“城市大腦”全民健身和場館監測應用場景建設,推動全民健身向智慧化、智能化方向發展。培育體育產業孵化平台,鼓勵發展高端要素集聚的科技型體育用品製造。

中國排舞聯賽、國際毅行大會、杭州馬拉鬆、馬拉鬆賽接力賽、智慧場館建設、田徑、網球、羽毛球、籃球、遊泳跳水聯賽

體育競賽表演

體育場館管理

體育用品製造

蕭山區

國際知名體育會展中心、高端戶外運動勝地

沿“戶外體育產業、體育場館產業”兩大方向聯動發展,依托亞運場館和世界旅遊博物館建設架構,以亞運賽事和品牌賽事為驅動,融合體育文創業、體育會展業發展,培育新興特色體育產業業態。

體旅文創博覽會、世界體育旅遊博物館、亞運會博物館、國際半程馬拉鬆賽、武術文化論壇係列活動、皮劃艇度假區、帆船基地、郊野運動鄉鎮、棒球特色鄉鎮、國際壁球大賽

運動休閑活動(戶外)

體育場館管理

體育競賽表演(職業和非職業)

餘杭區

全國領先的體育智造實驗基地、國內新興體育項目培育中心

依托高新技術企業聚集優勢,大力發展與5G、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技術緊密結合的智能體育,研發多元化、智能化的可穿戴設備等體育產品。

夢想小鎮半程馬拉鬆、全地形摩托車基地、全國智能體育大會、全國橄欖球大賽、排球挑戰賽


體育智能與可穿戴設備製造

體育科技與知識產權服務

臨平區

青少年體育培訓示範基地、文體教旅融合示範區

依托文化體育綜合體和亞運場館,持續引進足球、排球、空手道項目的品牌賽事活動;以“體育+文化+教育+旅遊”的產業融合創新體育場館的“一體化智慧運營”新模式,努力打造青少年體育培訓示範基地。

臨平山青少年文化體育教育基地、星橋橫山區塊體育場館、臨平山運動休閑公園、盲人門球基地

體育場館管理

青少年體育培訓服務業

新興體育項目

富陽區

知名的水上器械製造集群和“水陸空”運動休閑基地

以水上器械製造為龍頭帶動相關產業和特色項目的發展;以龍舟為拳頭項目大力發展休閑培訓業,不斷推動製造業服務化,打造集“水上裝備研發製造、水上運動人才培訓、水上運動休閑旅遊、水上現代服務”於一體的水上運動全產業鏈基地。

水上製造博覽會、戶外運動嘉年華、滑翔傘訓練基地、皮劃艇訓練基地、龍舟體驗、培訓及賽事一體化係列活動、射箭射擊體驗館、皮劃艇激流回旋觀賞賽

體育用品及器材製造

體育競賽表演

運動休閑活動(水上戶外、航空戶外)

臨安區

國際山地旅遊目的地、華東高山冰雪運動基地

緊抓亞運會舉辦契機,促進山體養生文化主導下的多元體育項目發展,實現文旅體的深度融合;推進新業態深層次變革,開發山地運動、冰雪運動等特色產品。

高山戶外滑雪(大明山)區、山體養生運動休閑區、攀岩基地

體育旅遊服務(生態)

運動休閑活動(冰雪戶外)

錢塘區

知名運動休閑示範區

依托亞運輪滑中心、錢塘江沿江體育長廊、金沙湖等資源優勢,大力發展輪滑、騎行、路跑、攀岩等休閑項目和賽事,著力打造集“休閑運動、體育賽事、居民健身”於一體的運動休閑示範區。

杭州國際女子馬拉鬆、浙江大灣區自行車賽、輪滑公開賽、極限運動、攀岩體驗基地

體育旅遊服務(生態)

運動休閑活動(生態戶外)


桐廬縣

國家全域體育旅遊示範區、國內一流體育旅遊目的地

以馬術、漂流、滑翔、滑雪等項目為核心產品,打造瑤琳休閑運動板塊和生仙裏山地運動板塊,構造“水陸空”立體的和“全時全季全域”的休閑旅遊產品體係,將桐廬打造成“休閑活力、文化魅力、市場引力、健康動力”的長三角一流體育旅遊目的地城市。

集馬術訓練基地、馬術運動體驗、馬術觀賞賽於一體的“中國馬術新地標”、國際半程馬拉鬆賽、中國毅行大會、街舞冠軍大賽、中國山地穿越挑戰賽、搶渡富春江挑戰賽、山地戶外拓展基地、漂流與冰雪探險鄉鎮、滑翔體驗中心

運動休閑活動(山地戶外)

體育旅遊服務(休閑)

淳安縣

國際休閑體育目的地、戶外賽事、運動休閑鄉鎮集群、千島湖國際一流體育旅遊目的地

探索開發差異化的特色體育休閑旅遊產品,大力培育山地運動、航空運動、汽摩運動、冰雪運動等體育旅遊新業態;打造以山水戶外運動體驗和品牌賽事觀賞為特色的戶外運動示範區。

環千島湖公路自行車賽、千島湖國際鐵人三項賽、國際泳聯遊泳馬拉鬆世界係列賽、戶外水搏樂園、卡丁車樂園、漂流體驗基地、電魂小鎮 、室內滑雪場、冒險島、亞運體育生態公園

體育競賽表演

體育旅遊服務(休閑)

運動休閑活動(山水戶外)

建德市

國際航空運動旅遊示範基地

依托航空產業優勢,發展壯大航空小鎮,推動高空跳傘、低空跳水、滑翔、熱氣球遊覽等航空運動項目的多樣化、差異化發展;培育和引進國內外知名航空賽事,加強產學研合作打造航空體育特色名片。

新安江遊泳大賽、航空運動基地、戶外運動綜合樂園、飛拉達攀岩體驗中心、高山速降自行車積分賽、皮劃艇大獎賽、賽車選拔賽

體育旅遊服務(航空)

運動休閑活動(航空戶外)

4.多維輻射:

通過健身步道、古道、綠道、自行車道、水係將各區、縣(市)的運動休閑旅遊精品線路有機串聯起來,實現體育產業由中心城市向全市範圍輻射,形成更廣範圍的體育產業覆蓋麵;依托杭州市豐富的山水自然資源,大力挖掘從室內到戶外的多樣化體育項目市場,打造“山水陸空”全域輻射、多元立體的發展特色,形成各具特色、百花齊放的體育產業發展布局。

以杭州為中心,將體育產業的正外部效應輻射到杭州都市圈,並帶動周邊城市和浙中都市圈體育產業的協同發展;積極對接上海體育產業發展,加強區域間的互補和協作,努力成為東部沿海體育產業圈的重要組成部分;充分利用杭州處於長三角區域一體化核心區和作為長江經濟帶特大城市的區位優勢,積極參與國內體育產業協同發展機製建設,加強體育產業的區域聯動、上下聯動、內外聯動,將體育產業發展融入國家產業發展新格局;抓住杭州舉辦亞運會的契機,探索後亞運時代體育場館設施運營和亞運溢出效應,加速打造亞太地區體育產業重要門戶樞紐及海外推廣平台,謀劃國際體育賽事、組織機構落地杭州,加強國際體育產業人才引入,打響杭州“賽事之城”名號。

四、任務和舉措

圍繞體育產業發展的思路目標與重點布局,著重推進五個方麵的任務舉措,促進體育產業現代化智能化轉型升級,全麵提質增效可持續發展,當好建設現代化體育都市排頭兵。

(一)國際對標注重特色,依托山水辦賽事

1.抓住曆史機遇,充分釋放亞運效應。

以2022年亞運會為契機,培育和引進高水準、專業化場館運營公司與服務機構,吸收多元化賽事的舉辦和運營模式經驗,鼓勵場館運營管理機構通過品牌輸出、管理輸出、資本輸出等形式實現規模化、專業化運營,增加各場館“後亞運”時期運營效益。充分利用亞運場館、亞運賽事資源申辦和舉辦各類全國性賽事及高水平職業賽事,支持舉辦體育產業博覽會、體育文化交流會等展會。推進本土職業體育俱樂部發展,促進體育俱樂部主場化建設。

2.打造品牌賽事,建成國際化體育賽事窗口。

圍繞“賽事之城”目標實施品牌戰略,充分發揮賽事在體育產業發展中的龍頭作用。支持引進一批品牌知名度高、市場前景廣的國際、洲際、國內高水平重大賽事,推動更多高水平賽事布局杭州。借力政策優勢、自然優勢、機遇優勢,培育本土知名賽事品牌,“一核”辦地標品牌賽事,“九區”辦特色品牌賽事,全域協調部署多樣化賽事重點品牌,形成各有特色優勢互補的立體聯動賽事統籌發展格局。納入更多特色優勢項目到發展規劃之中,支持具有自主品牌、創新能力和競爭實力的體育競賽表演企業蓬勃發展。充分發揮體旅行政部門融合優勢,建成“與山水和諧,以品牌帶動”的兼顧國際化與特色化的“賽事之城”。

3.加強賽事舉辦服務指導,完善風險防控體係。

嚴格執行國家關於體育賽事活動的安全管理規範,分級分項目製定體育賽事承接標準和辦賽指南,明確體育賽事開展的基本條件、標準、規則、程序和各環節責任單位,推動賽事服務指導規範化、標準化。推進大型群眾性活動安全等級管理工作規範應用,建立重大體育賽事評估製度,鼓勵委托專業機構開展賽事安全風險評估,完善賽事風險防控體係,強化對體育賽事全程監管,保障賽事安全有序舉行。

(二)打造一流營商環境,持續推進市場化

1.引導社會資本發展,加強體育產權保護。

全力推進“體育產業促進計劃”和體育“獨角獸”企業培育工程,持續跟蹤關注、分類分級扶持具有潛力、已獲成效的體育企業,持續推進省體育用品製造業和體育服務業示範企業認定工作,激發社會資本投資體育產業的熱情,引導體育資本健康發展。引導體育企業積極爭取服務業、文創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等各類相關稅收扶持優惠,全麵提升體育產業發展層次和質量。支持體育無形資產開發,建立完善體育無形資產評估標準與製度,加強對體育產權的保護。

2.鼓勵社會力量辦體育,培育壯大民營企業。

鼓勵、支持、引導、保護民營體育企業發展,為民營企業發展營造良好環境,依法保護民營企業權益,保證其公平參與市場競爭,主動精準地提供涉企服務支持。積極引導和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和新商業模式,扶持個性化體育企業,著力培育一批成長快、潛力好的體育中小企業。引導民營企業自覺履行社會責任,鼓勵社會力量投資運營體育場地設施,並向社會免費或低收費提供公共服務。

3.加快體育市場開放,加強國際合作交流。

降低社會力量辦體育的門檻,吸引更多企業支持體育產業的發展,不斷壯大體育產業規模。充分發揮市場機製和行業自律作用,將賽事活動舉辦、場館運營、業務培訓等公共服務和行業自律能解決的事項,逐步交由體育社會組織和相關市場主體等社會力量承擔。支持體育賽事谘詢策劃、宣傳文創、票務商城等中介機構發展。用好省級體育資源交易平台,推動各類體育資源要素市場化配置,按市場化原則建立體育產權收益分配機製。加強體育市場開發,支持國際知名體育企業、知名品牌等入駐杭州。通過聯合經營、設立分支機構、共建營銷等方式,促進我市優質體育企業與國際體育機構交流合作。

(三)產業聯動協同發展,戰略樞紐構優勢

1.延伸產業鏈條,加快產業融合。

多產聯動、交叉融合,豐富體育產業領域,持續推進“體育+”產業深度融合模式,創新“體育+教育”、“體育+旅遊”、“體育+互聯網”等多要素支撐的多維度產業融合結構,促進體育與其他業態交融發展。加強對體育產業中新興體育運動項目和業態的規劃引領,分項目製定體育產業發展規劃,推動健身休閑、競賽表演、場館服務、中介培訓、體育用品製造與銷售等產業協同發展。 

2.立足產業集聚優勢,構築區域發展完善鏈條。

依托省“四區五帶十群”產業總體布局,高質量推動多元複合立體的體育產業集群,加強“一核兩帶九區”間不同級次產業鏈融合,形成產業集群和循環體係,暢通產業鏈和產業循環、價值鏈和價值循環、供應鏈和市場循環,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體育產業動態平衡,促進供需調配和精準對接,激活發展規模效應。推動產業鏈核心環節本土化,支持有條件的企業發展成為“平台型企業”,打造完整產業鏈,形成集聚發展共同體,促進市區、縣區、城鄉協同一體化發展。

3.借助雙循環發展格局,夯實戰略樞紐優勢。

以產業鏈調整為抓手,疊加杭州都市經濟圈、長三角 “金南翼”城市群、長三角重點開放發展高地、長江經濟帶聯動發展優勢,站穩國內循環體係的戰略基點。支持促進各地區組織間跨區域的資源整合與共享,促進區域性體育產業的協同發展和深度融合,形成合理分工、有競爭力的區域一體化布局。依托“一帶一路”及跨境電商綜試區建設,構建麵向亞太地區的體育產業重要門戶樞紐及海外推廣平台。打造上下遊企業協同聯合體,引導有實力的體育企業實行跨地區、跨行業的兼並重組。鼓勵中小體育企業與大企業建立穩定合作關係,提高專業化分工、社會化協作水平,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

(四)增強持續發展後勁,綜合要素引創新

1.“政用產學研”聯合形成完整數創引擎。

積極構建多路徑耦合的“政用產學研”聯合方式,支持高校、科研院所、行業協會、企業、金融機構、中介服務機構發揮各自優勢接力構建創新創業完整生態。聯合推進數字體育創新發展工程,打造體育數智變革策源地,打通從基礎技術研究、應用研究到孵化中試和產業化的創新鏈條。加強體育大數據應用,提升體育產業數創水平,挖掘體育產業深度數據,促進科學化針對性創新發展。建立智能體育產業集群,多維梳理、優勢聚集、配套發展,促成產業關係的合理配置及區域發展效應最大化帶動,推動體育產業加速向智能化躍升,加速各類智能成果落地應用。

2.營造“培引用留”綜合式最優人才生態。

不斷加強體育產業人才引進培養力度,大力實施各類人才計劃,加快人才隊伍建設,完善人才引聚政策,完善人才發現、培養、使用、引進、激勵機製,營造善用、能留的人才創新生態係統。鼓勵體育教師、退役運動員和其他體育專業人才從事體育產業和群眾健身指導工作。培育與世界性賽事和綜合性大賽相適應的高水平體育管理與經營人才隊伍。健全體育人才評估體係和激勵機製,加強體育產業人才培養的國際合作交流,搭建人才服務平台,加強人才、創新創業項目與企業的對接。

(五)保障健康幸福建設,統籌全局增消費

1.創建適應疫情常態化下體育消費新模式。

嚴格落實疫情防控要求,實施精密管控,落實辦賽主體責任。科學調整競賽活動流程,建立健全疫情防控機製、應急處置和輿情應對等機製,建立切實可行的閉環管理和熔斷機製。加快推進體育產品和服務生產、消費的網絡數字化進程,支持移動端體育生活雲平台發展,創新無接觸式體育消費模式,鼓勵發展“夜健身經濟”等新場景體育消費,引導發展自助式健身場地、智能化裝備賣場、直播培訓零售、在線雲同步參賽等體育新業態新模式新應用,拓展線上與線下相互促進的體育消費發展新場景新模式。

2.培養健身消費理念,以科技化促消費新增效。

加強體育健身宣傳力度,樹立濃厚的體育健身意識和正確的體育消費觀念,擴大體育消費潛在人口基數,提升體育消費核心人口數量。提升體育消費信息化、科技化水平,推進傳統運動空間向體育消費空間轉換,探索靈活多樣的體育消費促進手段,推進體育產品和服務線上與線下的融合與創新。引導體育企業開發覆蓋全年齡段的體育產品和服務,以各類體育品牌賽事、活動、項目為平台,向社會提供多種類、多層次、個性化、高科技的體育產品,增強消費黏性,提升消費水平,豐富消費文化內涵。

五、實施和保障

(一)構建管理體係,推進基礎工作

圍繞公共體育設施建設經營、公益性賽事活動承辦、基本公共體育服務等重點領域,加快“放管服”現代化服務型政府職能轉型步伐。理順體育產業管理體製權責關係,優化整合各級各類行政資源,建立互惠互利互通的體育產業發展聯動協調機製。結合“最多跑一次”深化改革,建成政策共享、統籌協調、分類運作、高效協同服務格局,形成執行流暢的社會力量辦體育一站式高效協調服務機製。各區、縣(市)要明確本地區體育產業工作發展重點,有序推進本地區體育產業發展方向,確保各項規劃任務舉措有效實施。

(二)加強規劃引導,完善法製建設

依據國家和省推動體育產業發展有關文件精神,落實體育產業發展政策,加大對政策執行的跟蹤督察。完善市級體育產業、體育市場、競賽管理等相關法規與規範性文件,籌備研製產業評價與監測機製體係,依法引導和規範體育市場主體行為。加快形成市場自律、政府監管、社會監督互為支撐的協同監管格局。針對性深入指導各類申請條件和程序,提供便利化動態跟蹤審批流程服務。引導鼓勵各區、縣(市)積極主動申請體育產業示範基地、示範單位和示範項目、體育產業發展資金項目庫項目、運動休閑特色鄉鎮、運動休閑旅遊示範基地、精品線路和優秀項目、體育產業示範企業、品牌賽事等體育產業項目。

(三)強化資金扶持,優化產業環境

探索運用多種政策手段開展產業扶持,統籌資金支持體育產業發展,優化資金使用方式方向、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完善政府購買體育公共服務目錄工作,積極推進領航企業、龍頭項目申請上級資金扶持,引導扶持資金依據產業態勢與市場實際合理發揮最大效用。各區、縣(市)要結合當地體育產業的基礎優勢和項目特色,加強體育產業協會建設,加強體育社會組織、體育企業、從業人員的誠信建設,促進產業多方主體共同發展。

(四)製定統計機製,健全標準規範

加強體育產業統計工作,與相關部門聯合完善全市體育產業統計製度和指標體係,開展數據統計和監測,健全體育產業統計監測機製,建立重點領域、關鍵項目、龍頭企業監測製度,及時掌握企業的發展動態,定期發布體育產業及體育消費數據,形成統計長效機製。加強各級各類體育產業組織備案管理,持續推進體育產業名錄庫核實彙編。鼓勵體育產品和服務的提供者開展認證,大力推進體育產業標準化工作,保障產業平穩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