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號: | 470118716/2022-03752 | 發布機構: | 杭州市投資促進局 | ||||
---|---|---|---|---|---|---|---|
發文時間: | 2022-11-29 14:45:43 | 文號: | - | ||||
主題分類: | 登記號: | ||||||
生成日期: | 2022-11-29 14:45:43 | 內容概述: | 中共杭州市委辦公廳 杭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杭州市全麵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實施辦法》《杭州市全麵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實施辦法》《杭州市全麵加強新時代學校勞動教育工作實施辦法》的通知 |
各區、縣(市)黨委和人民政府,市直屬各單位:
《杭州市全麵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實施辦法》《杭州市全麵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實施辦法》《杭州市全麵加強新時代學校勞動教育工作實施辦法》已經市委、市政府領導同誌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中共杭州市委辦公廳
杭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2022年8月19日
杭州市全麵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實施辦法
為全麵加強和改進新時代杭州學校體育工作,進一步落實“五育融合”,高水平建設“美好教育”,根據中央和省有關全麵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以及全民健身等文件精神,結合我市實際,製定本實施辦法。
一、工作目標
到2025年,全市政府主導、部門協作、社會參與的學校體育推進機製更加健全,體育課時和鍛煉時間切實得到保證,教學、訓練、競賽體係普遍建立,育人成效顯著增強,學生體質健康合格率、優良率持續位居全省前列,打造市級體育名師工作室100個,培育市級各類體育特色品牌學校700所,建設市級體育傳統項目學校陽光體育後備人才基地130個,積極爭創國家和省級青少年校園足球試點區,讓全民健身理念與體育精神深入人心。
二、主要任務
(一)開齊開足上好體育課。嚴格執行國家標準開齊開足上好體育課,鼓勵基礎教育階段學校每天開設1節體育課,小學階段每天增加1節戶外活動課,列入校本課程計劃。完善“健康知識+基本運動技能+專項運動技能”的教學模式。分段推廣“體育選項走班製”“體育俱樂部製”等教學組織形式。高校將體育課程納入學校人才培養方案,本專科階段各年級均開設體育課程,學生體質健康達標、修滿體育學分方可畢業;鼓勵將體育課程納入研究生教育公共課程體係。
(二)增強學生體質健康。全麵落實中小學每天30分鍾大課間體育活動製度,分層開展課外體育活動。加強體能訓練與體育課教學內容的銜接,開展技能培訓、課餘訓練和運動競賽,培養每個學生掌握2—3項運動技能。充分運用課後服務時段,設置各類健身鍛煉項目,全麵補充學生在校鍛煉時間。進一步加強學生國防教育和軍訓,把軍事技能訓練與學生體質提升有機結合。
(三)培養學生健康人格。加強體育與健康教育的融合,落實健康行為與生活方式、生長發育與青春期保健、心理健康、傳染病預防與公共衛生事件應對、安全應急與避險等課程內容學習。組織融趣味性、參與性、競爭性為一體的體育鍛煉活動,改善學生情緒和注意力,減少壓力和焦慮。充分挖掘體育思政課程資源,發揮學校體育綜合育人作用,重視培養學生規則意識、集體主義精神、意誌品質和創造力、執行力、應變力,造就健康人格。
(四)培育學校體育特色品牌。堅持開展學生冬季長跑、體能操等活動,積極發展足球籃球排球三大球、乒乓球羽毛球網球三小球,全麵推廣校園足球,全麵開展遊泳健身達標活動。持續開展好田徑類、球類運動項目,推動開展水上或冰雪類、體操類運動項目,鼓勵發展武術類、其他民族民間傳統體育類等中華傳統體育類項目和生存探險類、時尚運動類等新興體育類項目,培育富有辨識度的學校體育特色品牌,構建“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學校體育特色發展格局。鞏固提升杭州智力運動發展優勢,打造智力運動職業選手“冠軍搖籃”。
(五)完善學生運動競賽體係。完善學生體育賽事統籌管理和一體化運行機製,由教育、體育等部門共同組織,編製年度賽事計劃,統一注冊資格。深入開展陽光體育運動,廣泛開展學生體育夏(冬)令營活動。構建市、區縣(市)、學校相互銜接的校內外學生體育競賽體係,市、區縣(市)兩級每年舉辦中小學生運動會,學校每年舉辦綜合性學生運動會或體育文化節。
(六)深化體質健康測試。嚴格執行《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基本要求,完善學生體質健康測試、結果公布、抽查複核製度,建設全市學生體質健康狀況數據庫,健全學生體質健康監測評價體係。將學生體質健康水平作為學生成長檔案重要內容和綜合素質評價的重要指標,將學生體測合格率作為學校評價的基礎指標和教師教育教學考核的重要內容。
(七)深化體育學業評價改革。構建“知識、能力、行為、健康”四位一體的體育教育綜合評價指標體係,推進中小學生“運動參與+體質健康測試+運動技能測試”的學業評價改革。將體育科目納入初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範圍,改進中考體育測試內容、方式和計分辦法,科學確定並逐步提高分值。完善體育特長學生評價、升學等政策。
(八)建設體育名師人才共享機製。支持和鼓勵建設體育名師工作室,引導和帶動區域體育教師成長發展。支持學校聘用優秀退役運動員、教練員擔任專兼職體育教師;設立學校專兼職體育教練員專業技術崗位,執行國家和省有關體育教練員職稱評定、職業發展空間等規定。
(九)完善體教融合、市隊聯辦機製。支持建設體育傳統項目學校陽光體育後備人才基地,完善基地評估標準和建設規範。完善“市隊聯辦”基地體育後備人才培養的管理、訓練模式,把學校高水平運動隊建設納入當地體育後備人才培養體係,落實體育場館設施、教練隊伍、科研醫務等方麵的支持政策。支持高校和體育特色學校組建高水平運動隊,加強高校體育學科專業建設。
(十)構建家校社共促學校體育發展格局。積極營造全社會共同促進學校體育發展的良好氛圍。建立國家隊、省隊運動員進校園製度,現役國家隊、省隊運動員每年在中小學校開展一定時間的健身指導服務。引導社會體育組織健康有序發展,支持體校、體育俱樂部進入學校、青少年宮開設公益性課後體育興趣班。學校要合理布置體育家庭作業,引導家長幫助學生落實體育家庭作業、參加社會體育活動,社區要為學生體育活動創造便利條件,構建家校社聯動豐富學生校外體育鍛煉的格局,著力保障學生每天校內、校外各1小時體育活動時間。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區、縣(市)黨委和政府要把學校體育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加強對本區域學校體育改革發展的總體謀劃。建立健全學校體育工作部門聯席會議製度,加強對學校體育工作的指導與服務。教育行政部門可結合實際,牽頭製定實施學校體育教師配備和場地器材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加強對學校體育教育工作的檢查、指導、監督和評估,定期開展體育課程國家基礎教育質量監測。對政策落實不到位、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持續下降的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負責人,依規依法予以問責。
(二)強化工作保障。各地要優化教育經費投入方向,支持學校體育工作。學校要將體育工作經費納入年度預算,保障體育工作經費需求。鼓勵和引導社會資金支持發展學校體育,多渠道增加投入。按編製和課程標準配備體育教師、教研員,優化體育師資隊伍結構。完善體育教師工作考核評價辦法、工作量計算辦法和帶隊成績激勵機製。加強中小學體育教師專業培訓,不斷提升體育教師素質能力。健全學校體育設施管理和器材補充機製,實現學校體育場地器材建設配置達標全覆蓋。將學校體育場地建設用地納入國土空間規劃和土地供應計劃,將農村學校體育設施建設納入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規劃。統籌利用學校和公共體育設施,推動學校、街道社區等共享共用公共體育設施。開展學校體育信息化建設,提升學校體育工作數智化水平。
(三)落實安全舉措。建立政府、學校、家庭、社會共同參與的安全風險防範機製、突發事件應急處置機製、意外傷害校方責任保險製度。加強師生安全教育,加強學校體育設施安全檢查,支持學校運動場館配備自動體外除顫儀(AED)等必要應急設備,組織應急救護培訓。
杭州市全麵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實施辦法
為全麵加強和改進新時代杭州學校美育工作,進一步落實“五育融合”,高水平建設“美好教育”,根據中央和省有關全麵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文件精神,結合我市實際,製定本實施辦法。
一、工作目標
到2025年,全市政府主導、部門協作、社會參與的學校美育推進機製更加健全,中小學美育課程開齊開足,藝教融合深度推進,資源配置不斷優化,評價體係逐步健全,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明顯提升,藝術表現力和藝術思維能力普遍提高,打造市級美育名師工作室100個,培育市級各類藝術特色品牌學校200所,建設市級學校美育實踐基地100個,積極爭創國家和省級藝術教育實驗區實驗學校,具有杭州特色的學校美育工作新格局初具形態。
二、主要任務
(一)開齊開足上好美育課。嚴格執行國家標準開齊開足上好藝術課,按年級開設音樂、美術、舞蹈、戲劇(含戲曲)、影視(含數字媒體藝術)課程;小學階段每周習字書法1課時;普通高中藝術必修課安排6學分108課時,非藝術類中等職業學校將藝術課程納入公共基礎必修課並保證72課時。高校將公共藝術課程與藝術實踐納入學校人才培養方案,學生至少選修2門藝術課程並修滿規定學分方能畢業。鼓勵高校將美學、藝術學課程納入研究生教育公共課程體係。完善“藝術基礎知識基本技能+藝術審美體驗+藝術專項特長”的教學模式,全麵提高美育課堂教學質量。
(二)豐富校園美育實踐活動。建立常態化學生全員藝術展演機製,大力開展普及型藝術活動,幫助每位學生學會2項以上藝術技能。市、區縣(市)層麵定期開展中小學生藝術專項展示、綜合性文藝展演、美術展、音樂節等,中小學校每年定期舉辦藝術節、綜合性藝術活動和合唱活動,廣泛開展班級、年級、校級、校際等群體性展示交流。推廣群體性藝術項目,建設學校藝術實踐工作坊。廣泛開展影視教育,定期組織中小學生免費觀看優秀影片。
(三)推進美育校本課程研發。圍繞欣賞、表現、創造和聯係(融合)4類藝術實踐活動,優化課程內容。鼓勵學校結合杭州地域文化優勢,圍繞傳承良渚、西湖、大運河、宋韻等文化遺產,充分挖掘美育課程資源。因地製宜開設具有杭州本土特色的校本藝術課程,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
(四)培育學校美育特色品牌。開展相關興趣小組、社團、俱樂部活動,開辦課後服務項目滿足更多學生需求,培育具有辨識度的學校美育特色品牌,全麵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校園美育發展新格局。加強美育社團建設,推進跨學段學校美育發展共同體、城鄉學校美育共同體建設。支持爭創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藝術傳承學校、全國美育教學改革試驗區和浙江省藝術教育實驗區實驗學校,全力打造區域藝術教育品牌。
(五)推進美麗校園建設。加強美育與德育、智育、體育、勞動教育的融合,充分挖掘和運用各學科(專業)蘊含的美育元素,大力開展融入美育的跨學科(專業)主題學習和校內外實踐活動,推進課程教學、社會實踐和校園文化建設深度融合。辦好校園社團文化節,開展校園美育創作係列活動,搭建師生家校才藝展台。用校園環境之美、文化之美建構學生的精神家園,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校園文化環境浸潤學生心田。
(六)改進學生美育評價。把中小學生藝術課程學習情況及參與學校組織的藝術實踐活動情況納入學業要求,不得以藝術考級、社會考級成績代替學生美育評價結果。全麵實施中小學生藝術素質測評,測評結果納入學生綜合素質檔案,作為中考高考招生參考。不斷完善藝術項目高中特長生招生方案。
(七)建設美育名師人才共享機製。支持和鼓勵建設美育名師工作室,引導和帶動區域美育教師成長發展。鼓勵和引導優秀文藝工作者、藝術院團專家、高校藝術專業教師等到中小學校開展結對活動,擔任兼職美育教師,推廣專業教師和校外師資相互配合的雙師型教學方式。鼓勵學生家長、社區居民中有一技之長的藝術愛好者參與學校美育誌願公益服務。
(八)推進藝教融合、館校共建。構建校內外美育工作協同機製,支持文化企事業單位、專業媒體、社會組織等參與學校美育工作,共建學校美育高端智庫,共促學校美育誌願服務。推動高雅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文化進校園,鼓勵學校與公益性場館(院、團)聯合開展文藝作品校園流動展、巡回展演。深化名館(院、團)名校結對共建,強化美育特色品牌建設。加強市中小學生藝術團及其分團建設,鼓勵參加國內外交流展示活動,鼓勵與我市山區四縣學校結對共建,定期進校開展美育普及和提供專業藝術指導。支持高校開展美育浸潤行動計劃,支持大學生參與中小學校美育公益服務項目。
(九)推進美育實踐基地建設。支持建設學校美育實踐基地,完善基地評估標準和建設規範。教育行政部門會同宣傳、文化廣電旅遊、園林文物等部門以及專業媒體公布一批公共文化場館、文藝場館以及專業機構作為杭州市中小學美育實踐基地。中小學校每年組織學生現場參觀美術館、博物館。
(十)引導開展家庭自然美育實踐。積極營造全社會共同促進學校美育發展的良好社會氛圍。貫徹家庭教育促進法,多形式多渠道開展家庭教育指導,鼓勵家庭自然美育實踐,拓展藝術與生活的邊界,通過在日常生活中接觸豐富的美育資源和藝術形式,提升家庭審美情趣與文化品位,滿足精神成長性需求,夯實向往“詩與遠方”、提升人生品質之基。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區、縣(市)黨委和政府要把學校美育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建立健全學校美育工作部門聯席會議製度,加強對學校美育工作的指導與服務。落實學校藝術教育工作規程要求,定期開展藝術課程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落實學校美育工作自評及年度報告製度。將學校美育工作納入專項和綜合督導,對政策落實不到位、學生藝術素質測評合格率持續下降的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負責人,依規依法予以問責。
(二)強化工作保障。各地要統籌安排教育經費。學校要將美育工作經費納入年度預算,保障美育工作經費需求。鼓勵和引導社會資金支持發展學校美育,多渠道增加投入。按編製和課程標準配備美育教師、教研員,優化美育師資隊伍結構。鼓勵小規模學校通過多校走教、購買服務等模式開展美育教學。健全完善美育教師工作考核評價辦法、工作量計算辦法、參加國家和省級重大藝術展演(示)激勵機製。加強中小學美育教師專業培訓,不斷提升素質能力。建好配好美育場地設施,健全學校美育器材、設施等補充機製。支持中小學校美育設施校本化建設。將農村學校美育設施建設納入地方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規劃,小規模學校以保基本、兜底線為原則,配備必要的美育功能教室和設施設備。統籌利用學校和公共文化藝術設施,推進學校、街道社區等共享共用公共文化藝術場館。開展學校美育信息化建設,提升學校美育工作數智化水平。
杭州市全麵加強新時代學校勞動教育工作實施辦法
為全麵加強新時代杭州學校勞動教育工作,進一步落實“五育融合”,高水平建設“美好教育”,根據中央和省有關全麵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文件精神,結合我市實際,製定本實施辦法。
一、工作目標
到2025年,課程完善、資源豐富、模式多樣、機製健全的全市學校勞動教育體係基本建立,以學校為主導、家庭為基礎、社會為依托的開放協同的新時代勞動教育工作格局基本形成,打造市級勞動教育名師工作室100個,培育市級勞動教育特色品牌學校100所,建設市級中小學勞動教育實踐基地100個,爭創國家和省級中小學勞動教育實驗區。通過勞動教育和勞動體驗,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具備必要的勞動能力、發展基本的勞動思維、塑造優秀的勞動品質,全麵提升勞動素養,傳承弘揚勞動精神。
二、主要任務
(一)開齊開足上好勞動課。開設勞動教育必修課程,中小學每周不少於1課時。義務教育學校用好勞動課程省定教材,普通高中落實好通用技術課程國家教材。職業院校勞動教育以實習實訓課為主要載體開展,其中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的專題必修課不少於16學時。普通高校勞動教育結合馬克思主義勞動觀教育、創新創業教育等開展,其中本科階段不少於32課時。
(二)開設專用教室和特色課程。對標省中小學勞動實踐相關裝備指導意見,實現中小學校勞動實踐教室配建全覆蓋。因校製宜,建好通用性勞動實踐教室和各類專題勞動實踐教室。鼓勵建設流動式勞動實踐教室、利用校內及學校周邊空間建設開放式勞動實踐場所。充分挖掘和運用各學科(專業)蘊含的勞動教育資源,大力開展融入勞動教育的跨學科(專業)主題學習和校內外實踐活動。開發家庭勞動、農藝、非遺、生態環境等勞動實踐類校本課程,開展勞動實踐興趣小組、社團、俱樂部活動,滿足更多學生需求。
(三)有序開展校園日常勞動。做好校園日常勞動的統一安排與指導,合理設置校內勞動實踐責任區,指導學生做好教室、寢室的值日值勤、清掃保潔、收納整理等日常勞動,自覺參與校園場所衛生包幹、綠化美化、垃圾分類等義務勞動和食堂、圖書館等的管理服務,讓學生逐漸成為校內日常勞動的重要主體。鼓勵學校開辟農事實習園、物聯網農場或模擬城市社區,供學生自主管理、勞動體驗。
(四)實行學年“勞動周”等製度。學校每學年設立“勞動周”,小學以校內及學校周邊為主,中學、高校以校外為主兼顧校內。“勞動周”活動以集體勞動為主,多形式開展,不得以參觀考察、探究學習等替代勞動教育。鼓勵學校每月安排社會勞動實踐及社區、校園勞動服務。普通高校可以勞動月形式集中落實各學年“勞動周”要求。
(五)持續推進“勞模工匠進校園”。將“勞模工匠進校園”活動納入中小學校勞動教育體係,舉辦勞模工匠宣講、各行業技能講授展示等進校園活動。積極開展與非遺文化、風俗習慣、二十四節氣、杭州“工匠日”、中國農民豐收節等勞動文化相結合的主題活動,積極開展與學雷鋒紀念日、植樹節、勞動節、誌願者日等節假日相結合的勞動實踐主題教育活動。
(六)拓展勞動教育實踐基地。支持建設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完善基地評估標準和建設規範。建設、國資、林業水利、農業農村、生態環境、園林文物、科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等部門要積極協調企業、公司、農場、場館等履行社會責任,開放實踐場所,滿足中小學生多樣化勞動實踐和職業體驗需求,並配合教育部門逐年公布一批學工學農類、技藝傳習類、職業體驗類、誌願服務類等市級中小學勞動實踐基地,打造“杭州特色”勞動教育實踐版圖,支持建設綜合性中小學勞動教育實踐基地。
(七)豐富校外勞動實踐路徑。組織學生深入廠礦企業、科研院所、青少年校外活動場所、各類教育實踐基地及其他具備勞動教育功能的公共場所,從事勞動實踐,進行職業體驗,參加誌願服務,開展公益勞動,參與社區治理。加強跨層級跨區域結對學校和城鄉教育共同體成員學校間學生交流。
(八)健全勞動素養評價製度。建立健全學生勞動素質評價製度。將勞動素養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係,評價結果作為衡量學生全麵發展情況的重要內容,作為評優評先的重要參考和畢業依據。高校和職業院校要在招生自主測試環節強化實踐操作能力評價。探索市、區縣(市)、學校三級開展學生勞動技能和勞動成果展示、勞動競賽活動,建立以展促育、以賽促勞示範機製。在高中和高校開展誌願者星級認證,大力推動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和職業院校學生職業能力大賽。
(九)建設勞動教育名師人才共享機製。支持和鼓勵建設勞動教育名師工作室,引導和帶動區域勞動教育教師成長發展。設置榮譽教師崗、實踐導師崗,聘請勞模、技能大師、杭州工匠、職業院校專業課講師、企業技術精湛員工等相關行業專業人士擔任勞動實踐指導教師;通過家委會、社區遴選有一技之長的“家長導師”“鄰裏工匠”參與學校勞動教育誌願公益服務,豐富課後服務內容。
(十)推動家庭勞動教育清單落地。各地要在省、市中小學生日常生活勞動清單基礎上,建立本區域學生日常生活勞動必會項目清單、引導清單及家校聯動落實機製,確保中小學生每學年必會項目1—2項。貫徹家庭教育促進法,引導家庭在勞動教育中發揮基礎作用,有計劃地幫助學生體會認識“勞動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的實際價值。學生參加家務勞動和掌握生活技能情況按年度記入學生綜合素質檔案。探索家校社協同機製,鼓勵學校、家委會和社區等組織開展學生生活技能展示活動,營造全社會關心和支持勞動教育的良好氛圍。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區、縣(市)黨委和政府要把學校勞動教育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定期研究勞動教育工作,督促抓好落實。建立健全學校勞動教育工作部門聯席會議製度,加強對學校勞動教育工作的專業指導與服務。將學校勞動教育工作納入專項和綜合督導,督導結果作為衡量區域教育質量的重要指標,以及對被督導部門和學校及其主要負責人考核獎懲的依據。
(二)強化工作保障。按照中小學生均公用經費撥款標準,統籌落實學校勞動教育工作經費。學校要保障勞動教育工作的經費需求,建立學校勞動教育器材、耗材補充機製。
鼓勵和引導社會資金支持發展勞動教育及建設校外勞動實踐基地,多渠道增加投入。采取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吸引社會力量提供勞動教育服務。按編製和課程標準配備勞動教育教師、教研員,優化勞動教育師資隊伍結構。完善教師工作考核評價辦法,探索建立中職學校與普通中小學師資交流共享機製,加強勞動教育教師培訓。
(三)落實安全舉措。建立健全政府、學校、家庭、社會共同參與的安全風險防範機製、突發事件應急處置機製、勞動教育風險分散機製和意外傷害校方責任保險製度,鼓勵和提倡學生辦理意外傷害保險。學校要建立健全安全教育與管理並重的勞動安全保障體係,加強師生安全教育,排查清除安全隱患,製定安全操作規範,強化對勞動全過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