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西湖區在留下街道召開“環小和山創新創業圈”建設工作推進會,標誌著該區“科創五環”集結完畢。
早在年初,西湖區立下新目標——把科技創新擺在城區發展“C位”,同時發布打造成果轉化首選地行動方案和環大學創新圈行動方案,加快探索“一高校一模式”,推動優質科技成果轉化,注入經濟新活力。
隨後,西湖區相繼打造環紫金港創新生態圈、環老和山創新創業圈、環雲棲創新生態圈、環之江文化創新圈、環小和山創新創業圈等“科創五環”,集聚700餘個高校經濟項目,進一步推動西湖區成為高效吸納全球科技成果“強磁場”、高頻次成果交易集散地和科技成果轉化的首選地。
改革案例:“科技村長”來了,美好生活“參謀”上線
今年3月,西湖區首個推出的“環紫金港創新生態圈”先行先試,簽約落地9個億元以上項目,涵蓋生命健康、數字經濟、智能製造多個賽道,眼下已成為全省首批省級創新深化改革試點。
半年時間,“科創五環”陸續集結,各放異彩。拿剛發布的“環小和山創新創業圈”來說,“科技村長”機製令眾人眼前一亮,這是一種通過校地合作,讓科技賦能地方發展的新模式——23位“科技村長”結對轄區15個村社,協助屬地梳理思路、招商引資、培育產業。
“科技村長”誰來當?首批“科技村長”來自轄區高校、科研機構、知名企業等組織,是各自領域的專業人才。
“我當過院長、係主任,還是頭一次當‘村長’。”浙江工業大學工業設計研究院院長盧純福出任屏峰村“科技村長”。盧純福帶著團隊十餘名教師走訪了520新天地園區,積極對接學校平台和校友企業,目前已招引兩家浙工大合作企業在園區落地研發中心。
依托集聚於小和山的高校、科研院所資源,留下已初步形成圍繞人工智能、工業設計、量子信息為主導產業的發展格局,“科創地標”小和山科學城已集聚新質生產力企業74家,產值過億元。“從多領域選拔‘科技村長’,是希望能在不同場景發揮專業力量,為‘環小和山創新創業圈’集聚更多優勢。” 留下街道相關負責人說。
改革路徑:“科創五環”環環相扣,聚力推動成果轉化
今年以來,西湖區充分發揮高校多、院所多、成果多的優勢,推動“環大學創新生態圈”與大學同頻共振、同向發力,促進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並先後湧現出一批創新成果。
效果顯著,源於西湖區打造的“科創五環”能因地製宜,創新改革機製。如留下對 “科技村長”隊伍實行執行委員會負責製,每季度由兩名“科技村長”牽頭輪值,組織各片區開展交流,實現資源共享、聚力發展。
“環紫金港創新生態圈”則發揮浙江大學、西湖大學在西湖區的地緣、科教優勢資源,重點推進“1897科創穀”、知識產權服務綜合體、概念驗證中心等標誌性點位,全力促成高校成果就地轉化、就近產業化;
“環老和山創新創業圈”力爭通過三至五年,成為全國範圍內區域性的人工智能產業策源地、科技人才高地、產業發展集聚地;
“環雲棲創新生態圈”圍繞空天信息賽道,走出一條差異化競爭之路,並吸引了一大批空天地海生態企業入駐,共同打造全省第一條百億級空天信息產業鏈;
“環之江文化創新圈”按產業類型組建了4個科藝融合產業聯建組,搭建全流程“科技創新服務+創業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成果轉化平台。
“科創五環”串聯各大高校產業帶,使得區域內的科創資源“環環相扣”。“接下來,要充分發揮每個‘圈’的組織力量,實現資源共享、信息共推、組織共建,持續擦亮‘環大學創新生態圈’品牌。”西湖區相關負責人說。
專家點評:
西湖區豐富的科創資源是原創性技術、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不斷湧現的基本條件。在杭州市委黨校經濟學教研部講師、經濟學博士韓芳看來,“科創五環”和“科技村長”是現階段政府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非常有價值的製度探索。
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還需關注三點:第一,探索大學概念驗證中心高效可持續運行的製度創新;第二,探索有利於促進大學、科研機構、實驗室和企業合作研究開發的知識產權歸屬和交易等一係列製度創新;第三,完善創業投資和風險投資產業生態,促使政府創投基金引導更多社會資本投早、投小、投科技。
打印本頁 關閉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