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茶為媒 以茶會友 深度挖掘好山好水裏的茶文化與茶故事 |
|
|
|
通訊員 朱陽 記者 俞倩 非遺進萬家,品飲中國茶。202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中國傳統製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是對中國茶文化的肯定和認可,也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尊重和讚譽。作為中國的茶都,杭州有責任、有義務將這一榮譽傳承下去,寫好“後申遺”這篇文章。 為了讓更多人了解“中國傳統製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品鑒中國傳統茶韻味,讓這些寶貴的文化走進千家萬戶、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近日,中國茶葉博物館特別推出“品飲中國茶,非遺進萬家”係列活動,以茶為媒、以茶會友,邀請大家走進博物館、茶村、茶園等,感受中國茶文化,了解杭州製茶技藝,共享非遺。 聽、說、看 多形式多花樣講好茶故事 擁有1200多年曆史的西湖龍井茶,被譽為“綠茶皇後”,享譽全球。曆史上,無數文人墨客為之傾倒,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詠茶詩篇。 “中國茶人之家”杭州站金獎獲得者“三茶匠心 一味傳承”組合率先上台表演,揭開了此次茶都盛會的序幕。 好茶流傳千年,也非常值得歌頌。活動上,由翁建勳先生策劃、詞作家楊曉光作詞、作曲家孟慶雲作曲、女高音歌唱家陳芬芳演唱的首個西湖龍井主題MV《龍井茶香》正式上線,用音樂帶大家領略西湖龍井茶的獨特魅力。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國茶葉博物館和意大利馬可·波羅逝世700周年紀念國家委員會共同舉辦的“茶非遺”兩周年宣傳活動中,這首歌也同步唱響。這首極具中國韻味、充滿西湖龍井茶元素的歌曲,將中華茶文化帶到了幾千公裏之外的意大利威尼斯,把茶文化傳播到全球,讓更多人了解西湖龍井茶。 文化的傳承離不開記錄與傳播,關於“茶非遺”的讀物也在此次活動中正式與大家見麵。中國茶葉博物館相關負責人介紹,在去年一周年的紀念活動中,博物館曾推出兩本茶文化書籍,收獲了大眾的熱烈反響。“茶非遺”讀物的發布,是中國茶文化進入更多人視野的重要一步,為了實現茶文化走入千家萬戶的目標,在此次兩周年活動中,博物館又推出了電子音像讀物《茶和天下》以及繪本《非遺裏的中國茶:西湖龍井茶語》。 “去年推出了非遺科普繪本《非遺裏的中國茶》,全書以兒童的視角娓娓講述了中國茶的曆史淵源、表現形態、非遺技藝和文化價值,同時還全麵介紹了‘中國傳統製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項目風貌,讓更多人在聆聽跨越古今的傳承故事中,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及內涵,樹立中華茶文化自信。此次推出《非遺裏的中國茶:西湖龍井茶語》是這一非遺科普繪本的係列書籍之一,全書用通俗的語言和生動的圖片為讀者細致講述西湖龍井茶的知識,展示茶文化與茶曆史,讓他們讀懂家鄉這片金葉子。”中國茶葉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 此外,每年與大家相約的中國茶葉博物館茶日曆也正式上新。《2025茶日曆》不僅是一本工具書,更是一份記錄茶文化與自然節律的獨特載體,通過“茶與日曆相結合”的創新方式,讓傳統茶深入百姓生活,陪伴大家每一天。活動現場,《2025茶日曆》支持單位還帶來了充滿風情的貴州少數民族茶藝表演,彰顯了傳統茶文化的兼容並蓄。 好茶需傳承 好器需創新 “2024中國好茶征集”與“2024國際茶具設計創意大賽”活動頒獎 為實現“中國茶,世界品”的美好願望,作為中國唯一一家以茶和茶文化為主題的國字號一級博物館,中國茶葉博物館每年都會向公眾發起“中國好茶”征集活動。今年,博物館共收到茶樣136個,品類涉及六大茶類及再加工茶。經中國茶葉博物館以及中茶所檢測中心、浙江大學茶學係、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杭州茶葉研究所專家們的評審,最終16家單位榮獲“館藏茶樣”榮譽。 現場,相關專家為入選“館藏茶樣”的品牌代表頒發了入藏證書,部分代表分享了自己與茶的故事,用親身經曆講述了中國茶的傳承故事;“瑞泉”和“大唐貢茶”向中國茶葉博物館捐贈了標準茶樣,由中國茶葉博物館向兩個品牌頒發入藏證書。作為國內傳承悠久的茶品牌,“瑞泉”和“大唐貢茶”標準茶樣的入藏豐富了博物館的館藏,為中國傳統茶的傳承做出了貢獻。 當天下午,中國茶葉博物館還舉辦了一次特殊的品鑒會,召集茶葉愛好者品鑒來自福建武夷山的瑞泉岩茶。2006年,武夷岩茶(大紅袍)製作技藝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而瑞泉的第十二代傳人黃聖亮也被評為該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山霧氤氳的武夷山孕育了岩茶的自然與醇香,而傳承數百年的非遺製茶方法讓岩茶更上一層樓——一杯地道的武夷岩茶要經曆開山、采摘、曬青、搖青、炒青、揉茶、走水焙、揀茶、篩茶、簸茶等十三道程序。此次品鑒會也成為不同地域製茶技藝的一次學習探討、茶文化界的一場交流互動。 茶引領著美好生活。隨著時代不斷發展,人們對於茶具的選擇搭配更為考究,茶器賦予品茗之時的美感與趣味,也成了茶人與茶之間的交流方式。 為了更好地展示茶具的創新之美、融合之美、實用之美,中國茶葉博物館至今已舉辦4屆茶具設計大賽,為全國茶具設計師、茶藝師們提供了激發創意、交流合作、共同進步的平台。 “2024國際茶具設計創意大賽”以“器韻中國 匠心無界”為主題,分創意茶器配件組、館藏IP設計組、原創生活茶具套組、少兒茶具套組四個組別,是一場匠心薈萃的比拚、一次傳統與創新碰撞交融的思考,更是一次讓人眼前一亮的創意展示。自5月開啟報名通道,截至10月31日,本次大賽共收到茶具設計百餘組,最終遴選56組茶器具進入決賽。 經專家評委與大眾評審共同評議,最終,作品《茶博雅韻·紅木匠心》《聽雨》《秋韻》《福至—魚躍龍門》脫穎而出,奪得金獎。現場,主辦方為相關作品頒發了入藏證書。 獨具韻味充滿匠心的茶文化之路 任命“茶都十景”推薦官 推出“茶都十景”體驗遊活動 杭州是一個與茶有著深厚淵源的城市,如今正通過守正傳承、文旅融合、科技創新,走出了一條獨具韻味充滿匠心的茶文化之路。 今年,正值“茶為國飲 杭為茶都”倡議提出20周年。為全麵貫徹落實杭州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三茶統籌”發展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係統性保護,推進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發展,推進杭州“和美鄉村”建設,推動茶產業高質量發展和轉型升級,進一步提高“杭為茶都”的影響力,今年1月,杭州“茶都十景”(首批)評選活動正式啟動。全市各區、縣(市)涉茶景區積極申報參與,評選工作組委會經實地走訪調研初評、公眾及專家評審,今年5月,在“龍井問茶”和“梅塢春早”兩個涉茶景點基礎上,“茶都十景”(首批)名單正式公布。它們分別是白鶴獻瑞、長埭吐翠、如意秀紅、寺嶺攬境、徑山問禪、安頂雲霧、青雲鎏霞、瑤池品韻、鳩坑尋蹤、西鄉探春(排名不分先後)。 首批十個景點,彙集杭州名茶產區,展示出杭州如詩如畫的茶鄉風光,彰顯出杭州製茶技藝的有序傳承。為了讓大家更直觀地感受“茶都十景”的獨特魅力,此次係列活動的現場播放了“茶都十景”評選花絮及宣傳片,主辦方還特別任命了“茶都十景”(首批)10位推薦官,正式啟動“茶都十景”體驗遊活動。 當天下午,“茶都十景”推薦官馮眉子帶領體驗團前往“如意秀紅”景區,一覽茶園風光。馮眉子介紹,“如意秀紅”景區位於雙浦鎮杭州靈山景區的如意尖內,這裏有“水在綠中、綠在茶中、人在畫中”的秀美景致,茶山、湖水和溶洞旅遊資源共融共通。萬綠叢中一點紅,杭州曆史名茶“九曲紅梅”就產於此。村裏依托九曲紅梅茶博物館、杭州市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等,開展非遺係列研學活動,並將茶文化融入婚慶、親子、康養等多方麵,讓市民遊客在此探尋茶道之美,感受茶文化魅力。 茶園間、溶洞內,秀美神奇的自然風光讓體驗團成員忍不住拿出手機,拍下迷人的風景;在博物館裏,大家看著製茶師傅的手藝,躍躍欲試,嚐試製茶。 “杭州的西湖龍井茶很有名,但我從來沒有喝過九曲紅梅茶,剛才品嚐了一下,感覺非常特別,有一股幽遠的、淡淡的花香。”體驗團中的一位外籍遊客表示,看了九曲紅梅茶博物館內的介紹,她對杭州的茶文化有了全新的認識,“原來同樣的茶葉可以做出那麼多種不同的茶,中國製茶技藝真是太神奇了!” 中國茶葉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後續,杭州將圍繞入選“十景”,開展係列宣傳推廣活動,讓更多富有創意與創新的文化活動,推動杭州茶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發展,進一步推動杭州茶文化普及推廣,引領茶非遺保護熱潮,擦亮“杭為茶都”金招牌,向世界講好中國茶故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