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結直腸癌篩查情況如何?“家醫有約”平台如何使用?權威回應
在今天上午舉行的2023年杭州市衛生健康惠民舉措推介會上,杭州市衛生健康委疾控處、醫政處、規信處相關負責人分別回答記者提問。
Q:據我們了解,杭州市從2020年開始,持續在老年人群中開展結直腸癌篩查工作,請問開展這項癌症篩查有什麼意義,目前篩查的情況怎麼樣?
委疾控處負責人:結直腸癌是國內常見的惡性腫瘤,位於全國癌譜第二順位,我市癌譜第三順位。結直腸癌好發於50歲以上的人群,發病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上升。同時,結直腸癌也是國際上公認能通過篩查,有效降低發病率和死亡率的癌症之一。腺瘤是結直腸癌的主要危險因素,有部分可能發展為癌,從腺瘤惡變為癌,可能需要多年時間。在此過程中,及時發現並切除異常組織,能有效阻止結直腸癌的發生和發展。因此,針對50歲以上中老年人群開展結直腸癌篩查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自2020年起,我市在省衛健委的統一部署下,針對50-74周歲戶籍居民開展為期5年的結直腸癌篩查項目。篩查采用由結直腸癌篩查風險評估問卷、糞便隱血試驗組成的初篩方法,與結直腸鏡檢查的精篩方法相結合的模式進行。牢固紮起中老年人群結直腸癌篩查防護網。今年是本輪篩查的最後一年。截至10月底,全市累計篩查目標人群163.55萬人,篩查陽性25.15萬人,其中接受結直腸鏡檢查的91124人,發現結直腸癌822例,癌前病變9039例。本輪篩查持續時間長,覆蓋麵廣,有效惠及我市50-74周歲的中老年群體,特別是對於發現的癌前病變患者而言,更是搶抓了寶貴的早診早治時機,大大提升生存和康複的機會,有效減少家庭支出及社會負擔。
下一步,我委將認真做好本輪篩查的經驗總結,並著力做好項目數據的進一步利用以及重點對象的隨訪管理。如結合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定向加強篩查陽性人員及確診患者的後續幹預、隨訪和健康宣教等,確保5年一輪的重點人群結直腸癌篩查項目的潛在效益得到充分挖掘,更好地服務於居民健康管理。同時,也將進一步加強調研論證,針對我市高發且早期治療成本效益好、篩查手段簡便易行的重點慢性病,有序推動相關惠民篩查項目落地實施。
Q:今年,媒體曾報道過杭州120急救調度員通過視頻指導現場心肺複蘇,成功救回病患的案例,請問現在杭州120急救是否有統一的相關的工作指導流程,效果怎樣?下一步在院前醫療急救方麵還將有哪些工作舉措?
委醫政處負責人:正如剛才記者所說,市民在撥打我市120急救電話後,杭州市急救中心調度員會在第一時間派出救護車,同時在初步識別病情的基礎上,把視頻鏈接短信推送給報警人,並通過在線視頻持續與現場施救者進行可視化溝通,從而讓急救調度員可以實時、直觀地識別患者病情,第一時間指導現場人員規範救治,直到120專業急救團隊到達現場。該係統啟用後,實現了急救指導從 “用耳聽”升級為 “用眼看”,為調度員開啟了“千裏眼”,改變了市民群眾“不敢救、不會救”的現況,真正實現了“呼救即搶救”,讓急救“快人一步”。
2023年,杭州市急救中心率先在全國常態化實施視頻急救係統指導目擊者進行現場心肺複蘇等措施。對於心髒驟停患者,調度員通過視頻能夠較準確識別心髒驟停狀況,並迅速指導現場旁觀者進行心肺複蘇和操作自動體外除顫器(AED),增強施救者信心,提高救治質量。據統計,調度員對院外心髒驟停的識別率提高至95%以上,現場旁觀者執行心肺複蘇的比例超過60%。截至2024年11月,通過遠程視頻已成功救治心髒驟停患者116例。該項目在浙江省改善患者就醫體驗競賽中榮獲金獎。國際緊急調派研究院對該項目高度評價,並計劃將視頻急救指導納入MPDS(醫療優先分級調派係統)體係。
下一步,我們將緊扣人民群眾對生命健康的需求,持續推動院前醫療急救高質量發展,不斷完善院前醫療急救網絡建設,提升院前急救隊伍綜合能力,積極探索人工智能、大數據在院前急救中的應用場景,推動救治質量再上台階,為生命救援“提速”。
Q:互聯網給生活帶來越來越多的變化。今年,杭州市“家醫有約”綜合服務平台正式上線,請問群眾如何進入這個平台使用,能獲得哪些便利?
委規信處負責人:2024年8月,杭州市“家醫有約”綜合服務平台正式上線並全麵推廣,這一創新舉措不僅為市民帶來了便捷、個性化家庭醫生簽約服務,也標誌著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從傳統的線下服務模式蝶變成為“線下+線上”綜合服務,可以說,邁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
該平台以企業微信為入口,整合了醫療、公共衛生、轉診等10餘項高頻業務係統,構建起市--縣--基層三級緊密聯動的數字服務體係。目前,全市已有208家基層醫療機構和市縣級醫院入駐平台,激活用戶賬號數7300餘個,服務網絡正在日益完善。
平台重視精準服務的提供,麵向市民群眾推出五個便捷服務場景:一是提供在線簽約服務,市民隻需通過個人微信掃描專屬二維碼,即可進入“家醫有約”,自主選擇基層醫療機構和家庭醫生進行簽約,也支持添加親友,可以綁定家中老人或者孩子。二是提供個性化健康服務,我們利用大數據技術,推出了23類個性化的標簽,可以推送個性化的用藥提醒、健康貼士、飲食指導等等。三是實現了與杭州市互聯網醫院的貫通,家庭醫生可以提前4周幫助預約上級醫院門診號源,並且及時雲轉診、雲入院、雲家康等,減少居民往返奔波。四是推出了“全專共管”服務,讓家庭醫生和上級醫院的專科醫生一起線上群聊,滿足多元的醫療服務需求。五是為了鼓勵市民積極參與健康管理活動,我們上線了“健康豆”積分機製,鼓勵大家通過閱讀或分享健康知識、同步運動信息等方式來積累積分,後續可以來兌換一些健康服務。
據統計,“家醫有約”平台現已新增簽約居民15.96萬人,履約互動達258.95萬次,精準轉診、檢查及住院服務惠及13.45萬人次。
Q:眾所周知,杭州目前正麵對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老年人群中患高血壓、糖尿病的較多。請問針對這些老年慢性病的健康管理,衛健委主要做了哪些工作?實際效果怎樣?
委疾控處負責人: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和人口老齡化的不斷加劇,高血壓、糖尿病這兩大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持續高發。近年來,我們始終堅持以群眾健康需求為導向,認真落實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要求,重點圍繞這兩類慢病患者,強化頂層設計,依托數字賦能,推動“兩慢病”患者開展數字化、規範化、同質化、全周期的健康管理,構建起醫防融合、連續服務和分級診療的協同機製,取得了一定成效。
現在,走進社區的基層醫療機構,最為顯眼的就是懸掛著全市統一的“三潭印月”logo的“慢性病一體化門診”。我們優化了門診區域布局,將自助測量區、家庭醫生診室、全專聯合門診、相關檢驗檢查以及健康宣教區域等有機整合,讓環境更溫馨、流程更優化。我們也充分發揮數智賦能,讓兩慢病患者還可以享受到智能化的醫療健康服務。比如:在掛號時,係統會自動識別患者是不是兩慢病患者,提示隨訪時間,自助機采集的患者體重、血壓、腰圍等基本體征數據可一鍵引入,與健康檔案信息互通共享;在看病時,啟動AI智能輔助診療係統,結合患者既往診療、體檢、配藥等信息,生成個性化“健康處方”“健康年度報告”。怎麼吃、怎麼治、哪些指標需要定期監測等都一目了然;看完病後,家庭醫生簽約團隊也會持續評估、追蹤幹預,對病情有變化的患者還會及時轉診到上級醫院進一步治療,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診前、診中、診後一體化的診療和健康管理服務閉環。
今年,在慢病患者的藥品供應方麵,我們也不斷在推出一些舉措,回應群眾關切。目前,全市已經製定高血壓、糖尿病藥物配備清單,一共200多種藥品,基本滿足患者多元需求。針對病情穩定的16種慢病患者,推出了最長不超過12周的慢病長處方服務,減少了患者頻繁跑醫院的麻煩。此外,通過杭州互聯網醫院,可以提供在線問診、複診續方、藥品直送到家等便捷服務,讓患者在家就能複診配藥。桐廬縣、淳安縣等地探索兩慢病免費服藥政策。
為了縮小城鄉醫療差距,還重點加強了淳安、建德、富陽等西部五區縣(市)的醫療服務能力建設。安排專項資金改善村衛生室、衛生院等設施設備,919家村衛生室(服務站)達到規範化標準。今年還新增配備35輛體檢診療車和醫療巡回服務車,累計達到52輛,將診療配藥、疾病篩查、健康體檢、簽約隨訪等服務送到1277個行政村,切實緩解偏遠山區及行動不便的群眾看病配藥難題,打造行走鄉間的“智慧流動醫院”。
朗讀